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启示.pdf
85 引言 工业园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 ,是中 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载体和重要动力 ,也 是工业集约集聚发展的重要战略 。经过 40 多年的发 展 ,中国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 ,形成了丰富多 样且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贡献了 50 以上的工业 产出 [1] ;但同时园区也面临资源 、能源消耗高 ,生态 环境风险高等复合型挑战 [2] 。近 20 年来 ,中国政府 大力推动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 ,陆续开展了生态工业 园区 、循环化改造园区 、低碳工业园区和绿色园区等 实践探索 ,从动静脉产业链构建 、产业共生 、清洁生 产 、基础设施共享 、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形成了 “ 园区 绿色发展中国方案 ” ,取得了显著成效 [3,4] 。本文通过 回顾 、提炼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实践与创新 ,以 期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实施工业污染防治 、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1 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始于 1979 年建立深圳蛇口 工业区 ,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建设的破冰 者 [5] ;1984 年国家开始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 逐渐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1992 年开始建设国家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 ,同时园区建设在全国逐渐普及 ,至 2003 年全国各级各类园区达到 7000 余个 ,但同时也 暴露了一系列问题 ;20032006 年中央政府对全国园 区进行整顿 ,数量缩减为 1568 家 [6] ;2018 年经中央 政府新一轮核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共计 2543 家 [7] 。 从地理位置分布看 ,中国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京 津冀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经 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 、高附加值产业的持 续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 50 以上 ,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8] ,成为推动 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 台 ,对促进体制改革 、改善投资环境 、引导产业集聚 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日益与 所在区域实现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2 中国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 发展 工业园区在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内聚集了大量工 业企业 ,资源能源消耗量大 [9] ,污染物排放集中且排 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 实践与启示 吕一铮 1 ,田金平 1,2 ,陈吕军 1,2 * (1.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084;2.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摘 要】 本文概要地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提炼了中国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 、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过程 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指出推动绿色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构建绿色产业链 、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 、 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和园区环境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四个重点领域 。进而 ,本文对中国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绿 色发展 、实现产业生态化进行了展望 ,建议在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 “强基工程” 引领下 ,强化园区绿色发展顶层设计 ,制定园区绿色发展引领行动计划 ,加强园区分类指导 ,优化资源要素配 置和产业布局优化 ,加强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以期推动工业园区成为国家绿色制造工程和强基工程最重要 的载体。 【关键词】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产业生态化;绿色制造 【中图分类号】F205;X321 【文章编号】1674 -6252(2020)03 -0085 -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68/ki.1674 -6252.2020.03.085 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67)。 作者简介 吕一铮(1996) ,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生态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E-mail lvyz19。 * 责任作者 陈吕军 (1965 ) ,男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水处理与水回用技术 、生态工业园区设计和规划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与清 洁生产技术等,E-mail chenlj。86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年第 3 期 放量大 ,园区资源环境压力突出 。研究显示 ,2014 年,1604 家省级及以上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的温室气体 排放 、淡水消耗 、二氧化硫排放和氮氧化物排放分别 占同年全国总量的 18、4.6、12 和 15 [10] 。园 区既是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同时也是解决 这些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11,12]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 期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工业 ,如何处理好经济 发展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关系 ,推进绿色 、低 碳 、循环发展 ,实现产业生态化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 ,是中国工业园区发展历久弥新的问题 [13] 。工 业园区的绿色发展是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推进产业生 态化的重要抓手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需求。 我国自 1999 年开始试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央 政府多个部门先后开展了 ISO14000 国家示范区 、国 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园区循环 化改造 、低碳工业园区 、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绿 色园区等一系列的绿色发展试点项目 [3,14] 。截至 2019 年 7 月 ,已有 305 家工业园区至少入选了其中一类试 点项目 ,占国家级和省级园区总数的 1293 个园区 开展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其中 55 个 园区通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考核验收 ,121 家 园区被列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67 家园区 入选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名单 ,111 家园区入选绿色园 区试点名单 。此外 ,许多省级政府也开展了上述试点 项目 ,一些行业协会 ,如石化联合会开展了绿色化工 园区 、智慧化工园区示范试点等 。以上所有试点项目 核心均围绕工业园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 “ 一 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与深化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 循环发展的策略方案已成为向外传播的重要经验。 “一 带一路 ”沿线国家学习我国相关经验 ,既契合国际气 候治理的诉求 ,又能使沿线国家避免或缓解工业发展 的高碳“锁定”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业园区的绿色发展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 注 ,有关中国工业园区产业共生的研究占最近二十 年国际相关文献总量的近 1/5 [15]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 区 、苏州工业园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园区 是其中的先锋和典范 。国内外学者围绕中国工业园区 开展的研究 ,涉及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 、产业共 生 、绿色供应链 、能源管理 、低碳发展 、资源节约 、 生态保护 、环境管理 、产业重构 、绩效评价 、污染防 治 、安全生产 、土地开发 、管理模式 、标准体系等内 容 ,涵盖了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 [13] 。针对中 国生态工业园区 、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四类代表性示范 项目的研究 ,一方面集中在管理模式 、标准体系 、建 设成效等研究 ,另一方面集中在基于典型案例园区开 展的物质代谢 、水资源管理 、能量代谢 、固废管理 、 能值分析 、生态环境绩效评价 、温室气体核算 、生态 网络分析 、产业共生或生态转型演变分析等内容及相 关政策建议 。多样化的科学研究为中国深入推进工业 园区的绿色发展 、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 支持。 3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形成的经验 中国在推进园区绿色发展 、产业生态化过程中形 成了 “ 有标准可依 、依标准建设 、示范试点带动 、建 立长效机制 ”的发展路线图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区 、园区循环化改造 、国家低碳工业园区 、绿色园区 建设这四类代表性示范项目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 “ 试 点修正试点修正 ”的不断完善 ,形成了较成熟 的管理办法 、标准及指标体系 。这四类园区试点项目 侧重点各异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侧重于通 过产业共生链接与清洁生产达到全过程污染防控与生 态环境保护 ;园区循环化改造侧重于实现园区资源高 效 、循环利用和废物超低排放 ;国家低碳工业园区侧 重于实现高能耗园区的节能减排 ;绿色园区建设则侧 重于促进园区绿色制造体系的建设。 中国工业园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 ,实 践中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即运用产业生态学系统 思考的原理 ,遵循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的原则 , 实现工业园区经济 、资源能源和环境全系统的优化提 升 。园区绿色发展的实践主要从三个方面协同推进 一是以企业清洁生产为核心 ,强化企业间联系以构建 产业共生网络和绿色供应链 ;二是完善公共基础配套 服务 ,通过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以优化调控园区的 物质能量代谢 ;三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实现园区 整体的运行环境与管理模式的精细化 ,并推动智慧化 升级。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 展中形成的若干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发展中的新 动向。 3.1 构建绿色产业链 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打造绿色产 业链 。这是园区为了谋求系统整体的竞争优势 ,遵循 产业发展规律 ,以企业为对象 ,通过空间 、地域 、产 业基础等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构筑产业生态化组织形 态 ,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过程 。绿色产业87 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启示 链的构建包括园区内的产业共生体系培育和绿色供应 链建设 。构建产业共生体系 ,是努力将园区内一个生 产过程中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化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 料 ,使整个工业体系 “ 进化 ”为各种资源循环流动的 闭环系统 ,实现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 机统一 。中国工业园区在产业共生体系构建方面已形 成了大量的典型案例 [16] 。绿色供应链建设则是企业 以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为导向 ,建立采购 、生产 、营 销 、回收及物流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 ,推动上下游企 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环境绩效 ,达到供 应链整体资源利用高效化 、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 目前一些园区及企业正在积极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 试点。 3.2 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 清洁生产对园区绿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 作用 。我国于 2002 年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 产促进法 ,清洁生产已成为生态工业园区 、园区循 环化改造等系列试点项目中的关键共性举措 [17] ,要 求该法律规定的重点企业全部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实 践显示企业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对于全过程减少污染物 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2018 年中国更是将发展清洁生 产产业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以 支撑国家层面 “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的 绿色发展战略目标 。2015 年 5 月国家发布 中国制 造 2025 ,强调全面推行绿色发展 ,强化产品生态设 计和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努力构建高效 、清洁 、低 碳 、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8] 。清洁生产与绿色制造都 强调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高资源能源效率 ,减少对 人和环境的影响与风险 ,无疑是园区绿色发展的关键 支撑。 3.3 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共享是国内外工业园区的一个共性特 点 ,也是实践中普遍推行的提高资源能源效率的关 键措施 。园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 厂 、中水回用处理设施 、集中供热设施 ,固废 ( 包括 危险废物 )收集 、资源化利用及处理处置设施等 。目 前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升级主要通过基础设施的高 效 、低碳化升级改造 ,以及构建基础设施间产业共生 协作等实施 。中国工业园区基本都设置了管理委员 会 ,代表政府开展园区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管理委员 会对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主体 作用。 园区的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对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 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工业园区能 源基础设施存量中燃煤机组占总容量的 87,单机 30MW 及以下小机组占总数量的 59,能源基础设施 温室气体排放占园区排放量的 75 左右 。能源基础设 施提高能效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园区低碳发展意 义重大 [19] 。最新的研究显示 ,通过综合实施燃煤锅炉 改造为燃气锅炉 、垃圾焚烧替代燃煤 、抽凝 / 纯凝汽 轮机升级为背压汽轮机 、大容量燃煤机组替代小容量 燃煤机组 、天然气联合循环机组替代小容量燃煤机组 等措施 ,中国工业园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可实现温室气 体减排 8 ~16,并可协同节水 、减排二氧化硫和 氮氧化物各 34 ~39、24 ~31 和 10 ~14, 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0] 。园区基础设施间的共生协 作可进一步提高园区基础设施的能源环境绩效 [20] 。 3.4 园区环境管理精细化和智慧化 基于数据驱动的园区环境管理精细化和智慧化是 近年来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中的新趋势 。借助物联 网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将园区的环保 、安全 、能 源 、应急 、物流 、公共服务等日常运行管理的各领域 整合起来 ,以更加精细 、动态 、可视化的方式提升园 区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目前 ,中国一批园区正在开展 智慧园区 、智慧环保 、智慧安监等决策支撑平台建 设 。园区的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多采用环保管家第三 方服务的模式 ,以 “ 市场化 、专业化 、产业化 ”为导 向 ,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提升园区的治污效率和 专业化水平。 4 中国工业园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 展望 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分析来看 ,针对园区的环境保 护要求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21] 一是强调系统优化 ,从 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污染防治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 能源管理 ,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二是实施能源 消耗 、水资源消耗 、土地资源开发的总量和资源消耗 强度双控制 ,节约 、提效 、开源成为应对 “ 双控 ”的 重要途径 。三是实施更严格 、更透明的治污及环境监 管 ,持续提高污染排放标准 [22] ,以排污许可证为抓手 强化排污者责任 。四是达到更高标准和风险控制 ,特 别是加强特征污染物和新兴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和健康 风险的防控。 中国工业园区数量庞大 ,发展阶段 、规模大小 、 产业门类以及所处地域各异 ,不同的园区在推进绿色88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年第 3 期 发展中既有共性问题 ,也有各种个性问题 ,全面推进 园区的绿色发展 、实现产业生态化仍然任重道远 。首 先 ,不同地区园区的绿色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东 部地区的园区发展基础较好 ,资金充足 ,因而绿色发 展程度较高 ,中西部一些省份园区的发展则相对滞 后 [13] 。其次 ,四类示范试点园区几乎都是以国家级经 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发展成熟 且规模较大的园区为基础升级改造而来的 ,其改造过 程较复杂 、昂贵 ;而大量中小规模的园区囿于经济实 力 、管理能力等综合实力 ,面临经济 、技术等制约 。 最后 ,实践中发现部分法律法规 、管理制度和园区绿 色发展实践仍不相适应 ,特别是在废弃物园区内及园 区间共生资源化利用方面 ,在既有的管理制度下仍面 临挑战。 当前至 2035 年是园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 , 是服务国家 “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中国目标基本 实现 ”宏伟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 [23] ,工业园区是建 设绿色制造体系 、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最重要 、最广 泛的载体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仍将以存量园区的绿色改造提升为主 。为实现这一目 标 ,政府 、园区和企业等多方需要共同协作 ,以全面 推进园区的绿色发展。 我们建议在 中国制造 2025提出的 “ 建设绿色 制造体系 ”和 “ 强基工程 ”引领下 ,强化园区绿色发 展顶层设计 ,制定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补齐 制约园区绿色发展的管理短板 ;加强园区分类指导 ,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产业布局优化 ;在局域集中创新 要素 、打造门类细分的特色产业及特色园区 ;在区域 强化园区群间协作 ,构建区块产业链 ,依托园区夯实 国家全部工业门类的竞争力 ,使园区成为绿色制造体 系和强基工程最重要的载体。 为强化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本文建议持续深 入地推进清洁生产 ,强化产品绿色设计 ,从系统工程 和全生命周期视角全流程实施绿色制造 ;优化配置绿 色产业链 ,强化园区能源 、环境基础设施的提效升级 及基础设施间的共生链接 ,科学设计园区物流 / 能流 传递体系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体 系 ,提高能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 率 ;深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 , 持续提升园区管理运行的精细化和智慧化。 若此 ,中国工业园区久久为功 ,全面推行绿色发 展,必将有力地托举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 年 )的通知[EB/OL]. 2012-01-09. http/ /www. zhengce/content/ 2012-01/19/content_3655.htm. [2] 邢文听 , 田良 , 鲁然英 , 等 . 工业区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分析 [J]. 环 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60454-56. [3] 杜真 , 陈吕军 , 田金平 . 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轨迹及政策变迁 [J]. 中国环境管理 , 2019, 116 107-112. [4] 田金平 , 李星 , 陈虹 , 等 . 精细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研究 以杭州 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J]. 中国环境管理 , 2019, 116 121-127. [5] 皮黔生 , 王恺 . 走出孤岛 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 [M]. 上 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土资源部 , 建设部 .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2006 年版 〔2007〕第 18 号公告 [EB/OL]. 2007-04-06. http/ / content_574049.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 技术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等 . 中国开发区审核公 告目录2018 年版 〔2018〕第4 号公告 [EB/OL]. 2018- 02-26. https/ / t20180302_1047056.html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 2017 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 核评价结果发布[EB/OL]. 2018-05-11. http/ /www.mofcom. shtml. [9] HUANG L, WAN W B, LI F Y, et al. A two-scale system to identify environmental risk of chemical industry cluster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61 247-255. [10] GUO Y, TIAN J P, CHEN L. Managing energy infrastructure to decarbonize 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981, doi 10.1038/s41467-020- 14805-z. [11] 田金平 , 刘巍 , 李星 , 等 .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 2012, 227 60-66. [12] TIAN J P, LIU W, LAI B J, et al. Study of the perance of Eco-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 64 486-494. [13] 田金平 , 臧娜 , 许杨 , 等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 研究 [J]. 生态学报 , 2018, 3819 7082-7092. [14] 田金平 , 刘巍 , 臧娜 , 等 .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展望 [J]. 生态学报 , 2016, 3622 7323-7334. [15] CHERTOW M, PARK J. Scholarship and practice in industrial symbiosis 1989–2014[M]//CLIFT R, DRUCKMAN A, eds. Taking Stock of Industrial Ecology. Cham Springer, 2016 87-116 . [16] YUNE J H, TIAN J P, LIU W, et al. Greening Chinese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by implementing industrial ecology strategies A case study[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6, 112 54-64. [17] 钱易 .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J]. 节能与环保 , 20027 10-13. 89 推进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启示 [18]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 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 OL]. 2015-05-08. 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19] GUO Y, TIAN J P, ZANG N, et al. The role of industrial parks in mitig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gree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ecology; green manufa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