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pdf

  • 资源ID:9673       资源大小:677.31KB        全文页数:20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pdf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综合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组 二 OO 三年五月 前言 -i- 前 言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进入总报告撰写阶段时,喜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代表大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的经验,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实现各项任务的政策措施。“十六 大”具体地提出了到 2020 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两番的目标。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本情景分析项目中设定的未来 20 年的宏观经济发展情景基本符合“十六大”提出的目标。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并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使我们的情景分析对未来 20 年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制定和选择更能满足现实的应用需求。 经过建国 5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20 年来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 六强之列。中国经济将在未来 20 年里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原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既要解决人口高度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问题,又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有多种选择,这将对中国未来的能 源需求与环境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有可能选择有显著差别的能源发展道路。本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试图在回顾与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能源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使用相应的模型工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探讨中国要实现“十五”计划制定的目标,实现中国经济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可供选择的发展空间,以及政府需要或可能制定什么样的能源、环境政策,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三年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得到了来自国内外许多机构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我们的研究成果中渗透了他们的贡献,他们的投入是情景分析项目成 功的重要基础。 1998 年在“九五”计划执行的后期中央政府已着手酝酿“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国家计委在制订新的五年计划和后十年发展规划中,力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描绘一张蓝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十五”能源发展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着手起草的。 1999 年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委托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对“十五”能源计划和后十年规划的思路进行研究,恰逢美国 Packard 基金会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成立了“中国可前言 -ii- 持续发展能源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 排放情景分析”项目就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首选支持项目之一。同时壳牌基金会也成为本情景分析项目的主要支持单位之一,除了研究经费以外,壳牌研究中心还以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成果,支持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为了使本项研究与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碳排放情景分析的研究接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LBNL) 能源与环境研究室成为中方课题组的合作伙伴,在模型方法论的选择、国外先进能效技术的选择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特别是建筑节能领域,积极参与了情景分析研究;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 验室也在 LBNL 国家实验室的协调下,在交通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向本项研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帮助。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建设部等部委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课题组还专门聘请了来自中国冶金工业协会、建材协会、化工协会、有色协会、轻工业协会、造纸工业协会、建设部、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单位的数位专家,在工业、交通、建筑物等主要用能领域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现状和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 课题组在设计未来中国可持续能源需求情景暨碳排放时,力图有别于一般能源需求预测研究, 不局限于眼前条件的外推,还要充分考虑未来二、三十年里可能出现的重大(能源)技术演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对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全球在社会、经济、技术等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传统经济预测方法难以把握的。因此,课题组采用了情景分析方法,利用了自下而上的部门分析模型,以定量的方式诠释“十五”规划与后10 年的政府设定的发展目标。同时考虑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勾画和分析实现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条件下的能源需求及其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本项研究工作划分了四 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99 年 4 月到 2000 年 3 月,主要围绕“十五”能源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制订“十五”及后十年节能规划提供背景资料。首先成立了“十五”及后十年节能规划工作组,由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和能源研究所组成。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向各省市区计委、主要工业部门、建设部、铁道部等下发了“关于开展“十五”及后十年节能规划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节能规划的汇总、编报工作。根据各地区和部门上报的资料,工作组分析评价了各省市区、各部门(行业)的节能现状和能源效率水平,结合各主要耗能行业及高新技术 产业的发展规划,分析行业结构(原料、产品)调整和优化、工艺路线改造以及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制订中国中长期节能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提供重要依据。工作组还通过问卷调查和到代表性省市直接调查,对现有节能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的执行效果、存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各省市区现有的节能重点领域和举措,近 10 年各省市区的节能投入及效果,推动节能的主要障碍,今后加强节能工作的主要设想等进行了了解分析。还访问了一些钢铁、造纸、锅炉生产企业及电机研究单前言 -iii- 位,对高耗能企业的用能现状、问题、挑战、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了解。课题 组分别组织召开了钢铁、化工、石油化工、建材行业,以及部分省市的能源效率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的座谈会。 1999 年底向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提交了主要工业部门、交通、建筑行业“十五”及后十年节能规划的背景报告,为“十五”及后十年节能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详实的技术信息,并直接参与了“十五”及后十年节能规划的撰写。 第二阶段工作是从 2000 年 4 月到 2000 年 12 月,主要围绕方法论研究,确定情景分析模型,并分部门、行业初步建立了模型。 2000 年 4 月底到 7 月底,课题组主要成员和主要部门(建筑、交通、冶金、化工)的专家分批 赴美国 LBNL 国家实验室、美国 ORNL 国家实验室接受了 LEAP 模型的培训,并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就情景分析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召开了数次内部交流研讨会,并初步确定了各部门、行业的模型框架。随后,课题组根据需要调整了各部门、行业基年( 1998 年)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构成,以期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能源平衡表的数据相一致。 第三阶段工作从 2001 年 1 月开始,结束于 2001 年 12 月。第三阶段工作围绕主要宏观情景因素的确定,设计宏观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情景的影响。 2001 年 5 月,在北京与壳牌 基金会召开了影响中国碳排放情景的宏观经济情景分析研讨会。 2001 年 8 月,邀请了 LBNL、 NREL、美国波士顿 SEI 研究所的模型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各主要行业模型建立的研讨会。 2001 年 10 月,课题组主要成员赴英国壳牌中心与壳牌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宏观经济情景主要因素、指标的确定及不同宏观情景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完成了分部门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初稿及参考方案总模型的初次集约。 第四阶段工作从 2002 年 1 月到 2003 年 1 月,主要围绕模型三个情景的集约、调试及总报告的撰写开展工作。 2002 年 1-4 月,课题组回顾了 1980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从上至下的分析和总结了各部门和行业发展、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效率的历程,为全国的宏观经济情景、碳排放情景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2002 年 4-5月,课题组集中汇报了各部门、行业三个情景的设置及初步结果,从宏观角度,调整了部门、行业情景设置的部分指标,以使部门、行业间协调、统一。 2002 年 6 月,课题组确定了总报告提纲,并进行了具体分工。直到 2003 年 1 月,在模型结果和部门报告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总报告(初稿)的撰写工作。 2003 年 1 月 -5 月,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向国家有关部门做 了汇报,在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又对总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 经过三年多的情景分析研究,课题组对中国未来的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如何提高能源系统效率,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以最经济、安全、高效、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以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和利用,保证中国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社会经济目标,满足届时人民对高质量能源服务的需求,进前言 -iv- 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分析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重要结论和建议将为政府制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无疑地将成为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开发和利用、能源结构优化等主要宏观经济手段的重要参考。 最后,谨在此对所有支持过本项研究的政府官员、国内外专家 (名单见附表 2) 和课题组成员 (名单见附表 1) 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本项研究给予的自始至终的关注,感谢他们给予本项研究的鼎力支持,感谢他们为本项研究付出的辛勤劳动。 前言 -v- 附表 1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组成员名单 项目协调人 周大地 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所长 Mark Levine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 家实验室 课题组组长 周大地 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所长 戴彦德 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副所长 课题组副组长 郁聪 副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主任 郭元 研究员 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中心 课题组成员 朱跃中 副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副主任 刘志平 副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刘虹 副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戴林 副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康艳兵 博士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熊华文 研究实习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白泉 博士 北京能 源效率中心 周伏秋 副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副主任 刘静茹 助理研究员 北京能源效率中心 主报告执笔人 周大地、戴彦德、郁聪、郭元、朱跃中、康 艳 兵、熊华文等 专题报告执笔人 中国钢铁工业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刘志平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刘志平 中国造纸行业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刘志平 中国化学工业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熊华文、戴彦德等 前言 -vi- 中国炼油及石油化工行业中长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碳排 放情景分析研究 戴林等 电力部门可持续发展情景研究 郭元 中国建材工业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熊华文等 中国民用能源消费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刘虹等 中国公用建筑及居民采暖用能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与碳排放研究 郁聪 等 中国交通运输系统中长期能源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情景分析 朱跃中等 前言 -vii- 附表 2 中外专家名单 国内专家 陈和平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战略部 吴文化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运输所 李宏范 交通部体改司经济协调 处 刘志峰 中交企协交通能源管理委员会 蒋汉华 鞍山热能研究院 徐志强 国家经贸委资源司 周平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 宋善明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苏锦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张友良 家用电器协会 胡晓红 中国轻工业协会信息中心 余伯炎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 赖向军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张振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孙德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 张觐桐 中国 化工节能协会 徐飞 中国 化工节能协会 陈敏 中国建材协会 曾学敏 中国水泥协会 林琰 中国建材院生产力促进中心 韩爱兴 建设部科技司 高沛俊 建设部科技司 涂逢祥 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 焦庆余 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国际专家 Bart Davis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Andrea Denver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David Fridley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Bill Golove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Etan Gumerman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Jon Koomey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前言 -viii- Jean Ku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Mark Levine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Joanna Lewis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Lin Jiang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Lin Jieming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Jim McMahon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Chris Marnay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Mithra Moezzi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Julie Osborn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Lynn Price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Alan Sanstad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Jonathan Sinton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Carrie Webber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Tom Wenzel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Ryan Wiser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Ernst Worrell 美国 Lawrence Berkeley 国家实验室 AlanLamont 美国 Lawrence Livermore 国家实验室 Ged Davis 英荷壳牌研究中心 Doug McKay 英荷壳牌研 究中心 Henry Wang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中国) Qiu Jicheng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中国) Charlie Heaps 斯得哥尔摩环境研究院-波士顿分院 Michael Lazarus 斯得哥尔摩环境研究院-波士顿分院 Chin Shih-Miao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David Greene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Janet Hopson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Paul Leiby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Walter Short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Jorn Aabakken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 目录 -I-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1.1 满足长期需求的挑战 .2 1.2 国内优质能源资源不足 /开发困难 3 1.3 国内能源环境问题 .3 1.4 能源供应安全的挑战 .4 1.5 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 .5 第二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6 第三章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9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情景分析方法论概述 . 11 4.1 情景分析方法 . 11 4.2 情景设定的步骤 .12 4.3 能源消费部门和行业划分 15 4.4 情景计算的模型选择 .19 4.5 模型结构及各部门的描述特点 .19 4.6 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计算 .23 4.6.1 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计算的基本过程 .23 4.6.2 行业活动水平 .23 4.6.3 能源需求计算 .24 4.6.4 二氧化碳排放计算 24 4.7 模型参数标定 .26 第五章 影响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28 5.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8 5.2 可持续能源需求情景的设置及情景定义 39 第六章 情景设置 .41 目录 -II- 6.1 主要宏观情景的设置 .41 6.1.1 人口增长与城市化 41 6.1.2 经济发展 .41 6.1.3 产业结构演变 .43 6.2 分部门情景的设置 .50 6.2.1 工业(产业)部分主要情景设置 50 6.2.2 交通部分主要情景设置 .67 6.2.3 建筑物部分主要情景设置 .82 6.2.4 能源转换部门的情景设定 .103 第七章 主要结论 .108 7.1 基本结论 108 7.2 主要部门结论 .122 7.2.1 工业(产业)用能领域情景分析的主要结论 .122 7.2.2 交通用能领域情景分析的主要结论 134 7.2.3 建筑物用能领域的主要结论 .138 7.2.4 能源转换部门的主要结论 .148 第八章 思考和探索 .175 附录 A1 情景计算结果综述 180 A1.1 能源消费总量 180 A1.1.1 终端能源消费 .180 A1.1.2 能源消费总量 180 A1.2 能源消费品种构成 .181 A1.2.1 终端能源消费品种 181 A1.2.2 能源消费总量及品种构成 181 A1.2.3 能源品种消费的部门构成 182 A1.3 能源消费部门构成 .185 目录 -III- A1.3.1 能源消费部门构成 185 A1.3.2 三大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品种 .186 A1.4 能源效率水平 190 A1.4.1 GDP 单耗 .190 A1.4.2 主要高耗能产品单耗 191 A1.5 碳排放 .191 A1.6 电源结构及发电效率 .192 附件分部门情景分析报告 195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1- 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建国 5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20 年来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六强之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钢铁、煤炭、水泥产量、移动电话用户等工业产品 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发电装机容量、高速公路里程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二位。 19782000 年间,中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GDP)年均增长率达 9.5,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截止到2000 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已经达到 8.9 万亿元。按 2000 年可比价计算,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仅为 1257 元, 2000 年则增加到 7054 元,人均 GDP 比 1978年翻了两番以上。 在 2002 年 11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 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同时指出,二十一世纪头 20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期。在这二十年里,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在未来 20 年内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要达到年均 7.2。可以肯定, 原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必须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 重要基本方针。 传统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只着重于把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和货物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则被丢弃或排放到大自然中。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对自然资源的消费日益增加,污染排放和废物也在增多,就造成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退化。 21 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处理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单靠科学技术手段去修补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的 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思想。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发展起点低, 70%的人口还生活在农村地区,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条件。与此同时,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在各种条件制约着下,我国不可能1 “可持续发展”也与“城市化”、“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以及“科技创新”战略一起成为“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的五大发展战略。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2- 继续重复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摆脱人口、资源和环境困境的一种正确选择。 1996年 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 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满足的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不仅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生存的基本条件和达到一定水平的卫生保健与教育等服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使所有人都摆脱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结构与消费结构,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新的增长模式应具有对资源与能源的低消耗和高效率的使用,开发和使用有利于环境的、尽可能不造成污染的技术,以可持续的方式去使用各种资源。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有着多种内涵。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人口高度 密集,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条件下的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问题,同时又要解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这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 深刻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问题,把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加以考虑,着眼全局、着眼长期对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挑战提出战略应对措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从能源发展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满足长期需求的挑战 尽管中国总体经济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六强之列,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起点低、人口多,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00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为 840 美元,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6.25%或高收入国家的 3%。城市化率虽然由八十年代初期的 25提高到目前的 38,但农业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中国的东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人均 GDP 只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三分之一,目前农村尚有 3000 万人口的年均收入低于 72 美元。目前中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十分之一,是 OECD 国家的 2.7。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发达国家的 25。 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 13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 能源消费总量的近 10,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2,不到 OECD 国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北美国家的十分之一。目前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传统的生物质能源占 60以上,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仅为 132 千瓦时,在边远贫困地区仍有 1500 万人口没有用上电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全面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要让大多数人民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将会保持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城 市化进程也会加快,中国的能源消费的继续增长将不可避免。如果中国重复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发展道路, 2050 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时,人均能源消费 3.5 吨标油当量,届时中国的能源总消费量将达到 52.5 亿吨标准油,相当于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60,如何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不仅对中国自己的能源供应、对世界能源供应也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1.2 国内优质能源资源不足 /开发困难 20 世纪初期,随着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到 20 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就已逐步完成了能源消费由煤炭向石 油和天然气的过渡。 2000 年,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在欧盟国家中占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的 63.6%,在日本占 62.8%,在美国占 64.7%。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也达到了 62.4%。 中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 96%是煤炭,油气资源仅占总量的 4左右。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人均值为 9.40 吨 /人,只相当于世界的 1/5 左右。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仅为 2.68吨 /人。中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估计为 7~ 10 万亿立方米,但截至 2000 年,探明储量仅为 2.3 万亿立方米,其中经济可采储量仅 1 万亿立方米。从人均的角度看,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也是十分有限的。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了一套基于利用本国煤炭资源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中国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尚未完成这种过渡的国家之一。2000 年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 61.4%。煤炭不仅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最主要的地位,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也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工业部门中,终端用能设备直接消费的煤炭和使用的焦炭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 52。相比之下,美国只占12.1, OCED 国家仅占 5左右。改变中国现存的能源结构不仅需要巨大的投入,需要时日,也将受到一些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有 比较丰富的水电资源。但中国水电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 70水能资源集中在远离负荷中心的西南地区。近几年,中国政府已经把开发西部水电资源和“西电东送”作为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水电开发也存在限制性因素,包括交通不便,施工困难;长距离输电的经济性问题;水电开发的生态问题;投资回收期长,融资困难等等。 1.3 国内能源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对于煤炭的依赖比其它任何大国都严重,导致严重的与煤炭开发与使用相关的环境问题 , 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破坏、酸雨、颗粒物排放、固体废物排放等地区和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 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4- 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使用传统的生物质能源,造成了许多地方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大量燃烧煤炭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最主要原因。 2000 年,我国(未计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为 1995 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为 1165 万吨,其中 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 70%的烟尘排放是燃烧煤炭造成的。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及三分之一以上的南方城市受到了二氧化硫超标(国家二级标准 -60g/m3)的威胁。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占全国面积 30%的地区受到了的酸雨的危害。煤炭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我国可持续 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未来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如果不断增加煤炭使用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将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另外,我国煤炭资源和能源需求的地区分布基本是逆向的,煤炭长距离运输也是我国能源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增加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将不仅增加对交通运输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 1.4 能源供应安全的挑战 如果依靠国内资源,不仅要面对环境、运输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要面对能源效率方面的挑战。为了 满足未来终端能源消费优质化的需求,就需要把越来越多煤炭转化成电力、 气体和液体燃料,将会 限制中国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提高。 中国已经把进口优质能源作为满足国内优质能源供应不足的重要措施。自从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迅速增长。未来交通运输需求的迅速增长和汽车在中国家庭中逐步普及,石油进口将保持增长的趋势。 2000 年,中国净进口石油 5996 万吨,占中国石油消费量和 26.7%。中国也正在考虑从周边国家通过管道进口天然气和在沿海地区进口液化天然气。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5-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1993 1994 1995 19961997进口0102030405060百万吨 出口图 1.1 中国石油的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9;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1990, 1991-1996。) 然而,随着进口能源的增加,能源进口的供应安全性问题在中国也日益受到关注。除了平稳和充足的国际能源生产以外,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进口能源安全保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不幸的是,目前国际上还存在许多影响能源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在中东和亚洲的其他地区还有发生冲突的可能,因此中国增加能源进口也不得不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1.5 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 中国每年的温室排放量占全部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近一半,接近全世界总排放量的 15(发展指标,世界银行, 2000)。在中国所有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中,CO2的排放量最大。全部 CO2排放量中,能源活动引起的排放占 96%。据估计 1996年中国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 3363.5百万吨,仅少于美国的 5301百万吨而位居第二。 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预计在今后将不可避免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和加强节能,提高能效,改善能源结构,及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其他举措,在未来能够继续以较低能源消费增长支持较高的经济增长,从而尽量减小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量,对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作出贡献,是中国在面对全 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的新的挑战。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6- 第二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人为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最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的一个重大议题。 1992 年 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最终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可保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即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 ,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 鉴于历史上和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认,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规定发达国家应率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公约确认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但要求发展中国家通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做出反应。 1997 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进一步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起始阶段的具体减排目标。 但是由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相应减少能源消费,或进行能源结构的大 规模转变,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直接影响到各国的经济利益。各国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治态度,京都议定书迄今尚未生效。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美国退出了 京都议定书 。 美国退出 京都议定书 的原因很多,其公开提出的理由强调了美国难以承担在今后 10 年内减排 7的任务,认为这样会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承受的负面影响;认为目前的减排技术方案还难以实现长期减排的目标等等。另一方面,美国仍然坚持认为, 京都议定书 只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而没有包括发展中国家的 内容,是美国不能接受 京都议定书 的原因之一。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是其长期坚持维护全球性霸权、实行单边主义的结果。但是也说明,真正实现温室气体的限制和减排,不但要有充分的技术手段,还需要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对发达国家也是一种重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公约涉及的全球气候变化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为活动 主要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全球气温超常上升。到 1999 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 1750 年(工业化开 始时期)增长了 33%,甲烷浓度增长了一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的科学评估报告估计 20 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前一世纪升高了 0.4~ 0.8℃;到 2100 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达到 50~ 350 亿吨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可能由现在的 365ppm 上升到 550~ 1000ppm,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升高 1.5~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 -7- 6℃。全球气温如此幅度的变化,将可能对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也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IPCC 科学评估报告还指出,如果要使 2100年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超过 550ppm 的水平,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就必须在 2040年前后开始大幅度削减;即使更高的温室气体浓度目标,也要求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以后的某个时间总体下降;如果要使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到 450ppm 的水平,从现在起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就不能有显著增长,并且在 2020 左右就要开始削减全球排放总量。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控制目标目前还难以确定。但有相当多的科学家认为 550ppm的温室气体浓度带来的气候变化已经具有相当的严重后果。假如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能够说明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这样的范围内是必要的,那 么不仅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面临对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限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通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比目前发达国家人均排放低的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必须共同回答的问题。 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在整个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中,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和义务,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经过十余年的探讨,尽管还有一些势力不愿放弃让发展中国家尽快承担限排 或减排义务的努力,但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决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发展权力,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能就是通过可持续发展找到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的出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道路,开发必要的技术手段,创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条件,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已具有全球性的重大意义。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起,为了缓和国内经济高速增长而出现的能源供应短缺,中国对节约能源给以了高度重视,政府采用了种种措施来引导、支持和强化节能工作。在 20 世纪的后 20 年里,中国维持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低能源弹性系数,做到了以较低的 能源增长满足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已经为减少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仍然引起世人关注。中国自从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入了空前高速增长的时期。 1978 年到 2000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9.5%。中国的能源消费相应也有显著增加。中国的能源总消费在 1978 年为 5.71 亿吨标准煤, 2000 年达到了 13.03 亿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 3.8%,比全球同期能源增长率 1.5 1 。目前中国的能源总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 的近 10%,是世界上能源消费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pdf)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