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政策研究.doc

  • 资源ID:9663       资源大小:899.50K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政策研究.doc

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政策研究 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计委能源所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2002 年 3 月 8 日 能源基金会(美国)资助项目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1 课题负责人胡兆光 课题组成员 国家电力公司动力经济研究中心胡兆光 李为正 雷体钧 国家计委能源所戴彦德 周伏秋 杨志荣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Barbara Finamore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2 摘 要 一 实施需求侧管理( DSM)的必要性 需求侧管理( DSM)是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是综合资源规划( IRP)的一部分。 IRP 是 70 年代由于石油危机而提出的电力规划方法 , 它改变了传统规划中单纯以供应满足需求的思路,将需求侧节约的电力和电量也视为一种资源(如通过设备改造减少用电量,通过调整用电方式削减高峰负荷),供方与需求方两种资源综合比较,按最小费用的原则寻求优化方案,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DSM 项目的实施可以使社会,电力公司及用户都能受益。对社会而言, DSM 的实施可 以减少电力需求,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了环境的压力,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政府,可以通过实施 DSM,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电气化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用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加对高能效设备的需求,促进 GDP 的增长。同时还可以建立一支庞大的 DSM 的实施队伍,缓解就业的压力;对电力用户, DSM 可以减少电力消费,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用户的电费支出,提高企业能效和产品的竞争力;对供电商, DSM 可以削减高峰时段电网调峰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及服务水平。特别是在电力供需形势紧张 的情况下,它可以大大缓解拉闸限电的压力;对发电商,可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降低发电成本及发电煤耗,推迟电站的建设并减少电力建设投资。 发达国家在实施 DSM 中取得了巨大的效益。美国、日本、加拿大及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一支庞大的队伍从事 DSM 工作,成果显著。美国在过去20 年中,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及特殊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取得了巨大成果。仅 2000 年,美国投入约 15.6 亿美元实施 DSM 项目,节电 537 亿 kWh,减少高峰负荷 2200 万 kw。 过去的 20 年,中国全年发电量从 1980 年的 3006 亿千瓦时发展到 2000 年的 13685 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 7.87,远远高于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近 10 年以来,负荷的增长速度大于电量的增长,使得电网的负荷率下降,峰谷差加大,为电网调峰及经济运行带来困难。如 2000 年,华东地区约有 200 万千瓦的高峰负荷仅出现十几个小时,大大影响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及经济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趋势将继续发展。因此节电在节能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愈来愈突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企业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强大的竞争压力,加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在中国推 广 DSM 将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也于 90 年代初开始研究并试行 DSM 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过去 10 年实践表明 ,中国已具备了实施 DSM 计划的基本条件。以各级电力公司作为实施 DSM 的主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宏观指导下与用户、节能服务公司、科研与制造单位联合开展与推广 DSM 计划,将会有效地推动节能工作。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3 二 中国实施 DSM 的主要障碍 1 DSM 的实施主体面临挑战 在 各国对电力行业的管制及电力行业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条件下 ,电力公司 根据 综合资源规划 实施 DSM 项目 ,将用户的节 约视为资源的一部分,并统一规划 , 为节能、移峰填谷、缓解高峰负荷的压力,推迟新增发电 装机 ,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 一定 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深受政府、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的欢迎。 电力 体制改革后,电力 企业 (发电公司及电网公司)将 无力从供应与需求双方 综合 考虑 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电力 企业也无兴趣将资金投入到需求 侧。电力 企业 更多 关心的 将 是企业自身利润和效益 。 从而,将要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电力市场化改革后, 主导实施 DSM 的主体是谁是电网公司还是发电公司从利益关系考虑,若没有直接效益,电网公司不会 再有兴趣做 DSM。而发电公司只对移峰填谷有兴趣,节电会使发电公司效益下降。此外,发电公司只与部分直接供电的大用户有业务往来,与大多数用户没有联系。因而,发电公司从事 DSM 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谁作为 DSM 的实施主体将受到挑战。 2 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 DSM 项目的实施,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国外 DSM 项目的实施是有政策支持的。通过折扣补偿节电设备购置费,按节电效益对用户补贴等措施,以促进 DSM 的实施。 以美国的经验,电力公司在实施 DSM 中有规定,如果用户买了节能的电器具, 会有一定补贴。从而鼓励大家用最有效能的电器设备,以减低的负荷及节电。但是,由于实施了 DSM,可能会减少电力公司的售电量,能源管制委员会在电力公司申请电价的时候,准许增加一点,把电力公司的投资收回来。 尽管 DSM 项目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中,许多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由于产品的市场前景不明朗,又受到加入 WTO 后国外产品涌入的压力,如果没有明显的激励政策及资金支持,将会加大 DSM 项目的投资风险,成为 DSM 项目实施的一大障碍。 3 电价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国的电价中 ,还没有广泛推行季节性电价,分时电价和可中断负荷电价。没有合适的峰谷电价,很难激励电力用户改变其用电方式实现移峰填谷;没有制定可中断负荷电价,用户也不会主动在高峰时段将用电设备停下来躲峰;由于电价结构的不合理,缺乏价格的诱导,使得 DSM 项目的经济效益难以体现,而社会效益也难以转化为企业效益。用户对 DSM 兴趣不大,为实施 DSM 带来困难。 4 DSM 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实施 DSM 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鼓励实施 DSM 政策。这将牵涉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4 到法规、标准、财税、物价等多个部门,关系到国家、电力公司、用户等各方面的利益, 需要有一个政府机构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力协调。 2001 年,国家经贸委与计委联合制定了“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 DSM。这是国家在倡导 DSM 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在实际执行 DSM 的项目中,还需要有一些相应配套的政策,需协同财政,税务,物价,标准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支持 DSM 项目的实施。中国在这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 三 建议 1 明确立电网公司作为 DSM 实施主体 DSM 是从电力公司实施节电计划成功运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厂网分开”后, DSM 的实施主体受到挑战 。由于电网公司与用户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存在着互动关系,又有不可分割的运营联系,电网公司就成为 DSM 实施主体最理想的选择,以发挥电网公司实施 DSM 的积极性。 美国是州政府通过立法程序要求电网公司实施 DSM 计划,并给予电网公司相应的鼓励政策以消除它实施 DSM 计划中的经济障碍。 要电网公司作为 DSM 实施主体,电力体制改革中需要明确把实施 DSM 列入电网公司的职能,同时,在“电力法”中要有所体现,使得电网公司有条件开展 DSM 工作。 2 建立 DSM 公益计划基金 中国正在进行厂网分开和竞价上网的改革。实施 DSM 计划需资 金以实行电价鼓励,折让(折扣)鼓励、免费安装鼓励、节电设备租赁鼓励、节电特别奖励、移峰填谷鼓励等,其资金来源可参照国外系统效益收费( SBC)的做法,通过电力附加费征集 DSM 公益计划基金。 电力附加费征集的对象应当包括 DSM 计划的主要受益者,向所有入网的电力用户和发电厂商进行征集。根据中国目前的电价水平可以考虑从电力用户按终端购电量征集电价附加费,从发电厂按上网电量征集电价附加费(附加费不参加上网竞价)。为了不影响电价水平的上涨,也可以考虑利用取消电力建设基金和三峡建设基金的电力附加费后的降价空间来解决。 DSM 公益计划基金的征集和使用应当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主要内容是资金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策划、效果评价和审计监督等。国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直接监管,另一种是政府委托专门机构协助。如美国是州政府属下的公用事业委员会进行直接监管,英国是电力管制办公室( OFFER)委托英国节能信托公司( EST)协助完成监管任务,泰国是内阁在泰国电力公司( EGAT)成立 DSM 办公室协助内阁进行具体操作。 3 建立合理的电价结构体系 DSM 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方式如削减峰荷,转移峰荷及节约电能达到更 有效地合理的使用电力。这就需要以电价为杠杆,采用合理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5 的电价结构,如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及实时电价等。 建立合理的电价结构体系,使电价能反映成本和供需关系。分时电价能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并提供一种鼓励移峰填谷的手段,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 分时电价随消费时段和系统负荷曲线而变化,而负荷曲线又受成本、峰荷时段、班制等因素影响。因此,电价应随季节、时段、气候或这些因素的组合而不同。 要运用电价鼓励推动终端用户移峰填谷和节约用电等 DSM 项目的实施。深入研究并建立合理的电价结构体系。实行发电上网分时电价,扩大供电峰谷电 价和季节电价的用户范围,拉大峰谷和季节电价的差距,适当提高基本电价,逐步推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 4 建立直属国务院的节能管理机构 根据中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源与环境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要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眼光,把加强政府能效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纳入深化改革的进程,为此建议 建立直属国务院的国家节能署(局)或者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署(局),协同财政,税务,物价,标准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和支持节能及 DSM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6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发展的制约关系 1 1.1 中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1 1.2 中国能源概况 3 1.3 中国电力工业概况 9 1.4 环境与能源将成为约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第二章 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 DSM)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2.1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13 2.2 节能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14 2.3 中国能源效率现状 16 2.4 中国终端用电设备的节能潜力 18 2.5 调整节能政策是新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 21 2.6 DSM 是能源 /电力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手段 22 2.7 制定和实施电力 DSM 激励政策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5 第三章 中国需求侧管理( DSM)活动与案例 27 3.1 中国 DSM 的进展 27 3.2 中国需求侧管理( DSM)案例 29 3.3 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 DSM)的经验 36 第 4 章 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 DSM)障碍分析 38 第五章 国外实施需求侧管理( DSM)的经验及激励政策 45 5. 1 国家外的经验 45 5. 2 促进电力企业开展 DSM 的政策及措施 49 第六章 中国需求侧管理( DSM)运作机制的对策分析 55 6.1 加强政府能效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 55 6.2 DSM 实施途径 57 6.3 政府 DSM 的市场导入 62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7 6.4 DSM 的约束机制与鼓励政策 68 参 考 文 献 72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1 第一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发展的制约关系 早在上一世纪 70 年 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冲击之后,世界各国都先后把节约能源做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发展政策,中国从事能源研究的专家们在 70 年代末就在中国能源研究会的会员大会上提出“中国存在严重的能源危机”。中国政府也把节约能源做为中国的国家政策,提出“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近期把节约放在首位”。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直遭受能源与电力的严重短缺的困扰,直至 1996年末缺能与缺电的状态才逐渐有所缓解。然而这种缓解是同国家在能源与电力发展上投入大量资金分不开的,而且由于中国今后面临持续高速发展经济与提高庞大数量人口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必 然对能源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但是从能源资源状况与环境保护的要求上看,中国未来的能源供应形势并不乐观。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要受到能源供应的限制,而且必然要继续坚持节约能源的政策,并且使之适应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本章将从中国的经济、能源资源、电力现状与发展状况展开进一步讨论。 1.1中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已完成 89404亿元,(不包括港、澳、台)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1。已经突破 1万亿美元,人均 GDP 也达到了 850 美元左右,实现了既定 的小康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 20 多年的高速持续发展。 GDP 发展指数如果以 1978 年为 100,那么至 2000 年达到了 739。 22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9.51其中,“六五”时期每年增长 10.8,“七五”时期每年增长 7.9,“八五”时期每年增长 11.6,“九五”时期每年增长 8.3。 这一成就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比较罕见。使 2 亿人口告别了贫穷和落后,解决了温饱问题,平均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生活线。进入 90 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已逐步加大了力度,市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农业产品由全面短缺变成全面过剩 ,经济结构进入了全面整顿时期。 90 年代中期中国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 90 年代后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初步缓解了国营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的巨大困难,大部企业摆脱了长期亏损局面,出现了走向繁荣的生机。市场经济体系也正在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工作成绩明显,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结构与质量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逐渐缩小,其中大部分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相继出台了各种刺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2 激经济发展的政策及相应的改革措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转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相互协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如图 1 灰色曲线所示,中国 1978 年至 2000 年 GDP 的增长率有些凌乱,很难找到确切的周期。对此,文献 [35]采用智能工程的方法 [37][38],对中国 1978年 2000年 GDP的增长速度给予分析,得出一条特征曲线(见图 1 黑色曲线)。它很象一条正弦曲线,其周期为 9 年左右,其峰值逐渐衰减。 00.050.10.150.2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2005 2008 2011T图 1 经济发展特性 由图 1 黑色曲线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年分别为 1986、 1994 年,低谷年分别为 1981、 1990、 1998 年,从 1999 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一轮的上升阶段,可能到 2003 年达到高峰。 应该说明它仅仅是一条经济发展的特性曲线并非实际 GDP 增长曲线。 1997 年起,中国经济增长呈趋缓趋势。随着政府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一系列措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强劲增长的外部需求和稳定扩张内部需求双重因素带动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 转机。扩大内需政策对即期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1999 年增长 8.0。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及中国加入 WTO 等,中国经济增长将呈上升趋势。 进入 21 世纪,中国要用 50 年时间把中国建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这就必须实行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较长时期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由于在 2001 年中国即将加入 WTO,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市场需求可以稳步增长,储蓄率仍然可以保持在较高水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持续高速发展 。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3 1.2中国能源概况 1.2.1 能源资源概况 中国由于国土资源丰富,蕴藏的能源品种齐全,储量也比较丰富,对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十分有利。然而,也有不利的一面,从结构上看,煤炭比较丰富,而油气资源总量偏少,与能源需求结构和环境保护需求不相协调,且地区分布也不够均衡。能源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人口偏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煤炭资源偏西偏北,水能资源偏西偏南,两者大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见下表 。 表 1 中国常规能源(未计入核燃料)资源和产量 种类 剩余可采储量 折合标准煤量 1999 年产量 储采比 煤炭 1145 亿 t*1 817 亿 tce 12.5 亿 92 石油 32.74 亿 t*2 46.4 亿 tce 1.60 亿 20.5 天然气 13669 亿 m3*3 18.3 亿 tce 252 亿 m3 54.2 水能 1.92 万亿 kWh/年 700 亿 tce 0.213 万亿 kWh/年 合计 1581.7 亿 tce 12.33 亿 tce 126 *1 煤炭折标煤比率为 0.714;储量来源于能源研究会 2000 年统计资料。 *2 石油折算标煤比率为 1.43;储量来源于美国 2000 年“汽油杂志”。 *3 天然气折算标煤比率为 1.33;储 量来源于美国 2000 年“汽油杂志”。 *4 水能折算按 365gce/kWh 折标煤,按 100 年计算总量。 从表 1 中可以分析中国常规能源储量的构成比,煤居第一位,占 51.65;水能居第二位,占 44.26;而油气资源仅为 4.09。 如从 2000 年的能源产量分析,煤占 67.2,油占 21.4,气占 3.4;而水能仅占 7.6;其它 0.4。可见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比重与其资源量是不相称的。煤炭生产比重偏大。 中国能源的储量如与世界常规能源对比,情况如下 2001 年 1 月 1 日,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 1421 亿 t,按 2000 年消费水平可采 40 年,其中 OPEC 国家占 77.8;天然气探明储量 150.2 万亿 m3,可采67 年,其中俄罗斯 48.1 万亿 m3;煤炭探明可采储量 9842.1 亿 t,可采 227 年,其中前苏联、英国和中国分别为 2242、 1570 和 1145 亿 t;水能为 9.8 万亿 kWh/年。 从 2000 年世界能源产量看 2000 年,世界原油总产量为 3589.6Mt,其中 OPEC 占 41.5;消费量3503.6Mt,其中美国、日本、中国分别为 879.4、 253.5 和 226.9Mt;世界天然气消费量 24046 亿 m3,其中美国 和俄罗斯分别为 6544 和 3772 亿 m3;世界煤炭产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4 量为 3053.4Mtce,其中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分别为 815.3、 711.4 和 222.3Mtce;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为 12503.4Mtce,其中石油占 40,天然气 24.7,煤炭 25.0,核电 7.6,水电 2.6。 与世界水平对比,中国的常规能源人均储量偏小,而且油气资源尤其贫乏。 1995 年世界总发电量约为 13,204Twh,其中美国、中国、日本分别为 3514、1007 和 983Twh 中国所占份额不菲,但按人均计算就差得较多了。 下面按种类简述如下  中国的煤炭资源 据 1997 年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评价,总煤炭资源量为 5.573 万亿 t,其中1000m深度内为 2.86 万亿 t。 1995 年末保有探明储量 6044 亿 t,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占用储量 1806 亿 t,尚未利用精查储量 777 亿 t;剩余可采储量 1145 亿 t。在保有储量中,华北、西北和西南分别占 50.6、 25.1和 8.8。按煤种分,烟煤占 75,无烟煤占 12,褐煤占 13。其中适宜于炼焦造气的原料煤占 17,动力煤占 83。 从生产供需情况看,除山西、内蒙、陕西、河南、安徽、贵州、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外 ,大都为煤炭调入省。北煤南运以铁路为主,主要干线有京广、京沪、京九和焦枝等线路。海运的主要支持铁路干线有大秦、丰沙 大、石太、兖石和建设中的朔黄等铁路。装煤码头主要有秦皇岛、京唐、天津、青岛、日照、连云港和建设中的黄骅港。 按中国的煤炭储量与开发条件,专家分析认为 2020 年最大供应能力为 20 21 亿 t, 2050 年为 28 30 亿 t。这一水平可能成为年最大供应量。 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据 1993 年完成的全国油、气资源预测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 940 亿 t,天然气总资源为 38 万亿 m3。 1995 年末石油累计探明储量 为 174 亿 t,天然气 2.25万亿 m3。已动用可采储量石油为 133 亿 t,天然气为 1.35 m3。目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 32 亿 t,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 1.3 万亿 m3。 石油资源以勃海湾、松辽平原和塔里木盆地为最多,分别为 188.4、 128.9和 107.6 亿 t。 1995 年石油资源的探明程度为 18.5,探明储量 80在东北地区。估计有效可采资源总量为 130 亿 t。在 940 亿 t 的石油总资源量中,常规资源占56.5,非常规资源占 43.5。 西部以新疆三大盆地(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为重点正在加速进行勘测工作,海上石 油也在加速开发,两地区已成为中国石油生产的重要后备基地。 天然气资源量中未包括煤层气、致密岩性天然气、水合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可达 17 35 万亿 m3 也是很可观的。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和山西泌水盆地储量最多。 据专家分析, 2000 年石油年产量为 1.6 亿 t, 2020 年为 1.8 亿 t,达到高峰期,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即呈下降趋势,至 2050 年可能降到 1 亿 t 左右。显然石油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 2000 年净进口油量近 7000 万 t,以后必然呈快速增长趋势,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5 天然气的情 况则可能要好一些, 2000 年产气量达 277 亿 m3。 2010 年有望达到 800 亿 m3, 2020 年达到 13000 亿 m3,由于资源还比较丰富,这一水平可保持到 2050 年。 由于油气资源不足,进口油气资源是必然的,加快开发海外石油天然气工业及进一步增加油气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量如钢材、化肥、纸浆、铝和铝合金等等也是弥补能源资源不足的必要出路。  中国的水能资源 据 1977 1980 年第 5 次全国水能资源普查结果,全国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 6.67 亿 kW,所发电量 5.92 亿 kWh,其中可开发装机 3.78 亿千瓦,年发电量 1.92 万亿 kWh,占全世界可开发水能资源量的 16.7,居世界第一位。但按人均计算,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到 2000 年全国水电装机仅为 7935.2 万 kW,发电量 2431.3 亿 kWh,仅分别占可能开发量的 21.0和 12.7。 中国水能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而且 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按地区分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占全国的 70,其次是中南地区,占15.5,西北地区占 9.9,而经济发达的华北、华东与华中合计只占 6.8。如按水系划分,以长江流域为最大,占全国水能资源总量的 53.4。 中 国水能资源大都具有综合利用价值,兼具防洪、航运、灌溉、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条件好,人口少,移民量相对较少,但大多要与西电东送结合起来,在东部地区寻找一部分电力消费需求市场。  核能 中国的核能资源勘探程度不够,长期以来铀资源的开采主要用于国防建设。 当前中国已建成的核电站共 210 万 kW,秦山一期( 30 万 kW)和大亚湾( 2 90 万 kW)两座核电站,正在开工的还有 660 万 kW 左右,至 2005 年左右总规模可达 870 万 kW。 核燃料的相对运输总量很小,而且可以长期储存,国际上核燃料的供应并不紧张。国内现已 探明的铀资源可以保证 2000 万 kW 核电的运行。因此核燃料资源应不成问题。 2000 年全世界共有 435 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 347734MW,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 17。  新能源 中国有 2/3 国土面积的太阳能总辐射量超过 0.6MJ/m2,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是太阳能丰富带。中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而且分布较广,以西南西北的高原地区为最丰富。风能资源可开发总量为 2.51 亿 kW,生物质能可获得量约有 7 亿 tce/年。 地热能、潮夕能与海洋能也比较丰富,已探明的地热资源达 4627 亿 tce,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6 其中 高温地热资源量为 21.8GW,波浪和潮汐能理论资源量为 26.9GW。 概括起来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如下 ①品种齐全,总量丰富,但人均水平低于世界水平。 ②煤炭与水能资源丰富,但分布不理想,利用时应该同时发展能源输送系统,以完成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等渠道。 ③生产与消费结构都以煤为主,严重地污染环境,今后除应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外,还应考虑发展洁净煤技术。 ④利用国外能源资源,适当加大油气的进口量以及高载能商品的进口。 ⑤中国水电资源丰富,综合利用效益高,应该加大开发力度。 1.2.2 能源的生产、消费 1.一次能源生产情况 按统计资料分析,中国一次商品能源生产总量在“九五”期间是下降的。如以 1995 年为 100,至 2000 年下降了 16.3,亦即 2000 年的能源生产总量仅为 1995 年 84.5。能源生产的最高年份是 1996 年。当年商品能源生产总量达 13.26 亿 tce,是历史最高年份。之后即呈下降趋势。 造成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在“九五”期间呈下降走势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生产量的下降。中国原煤生产 1995 年已达 13.6 亿 t,至 1996 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 13.97 亿 t。 1997 年略有下降,为 13.73 亿 t。但“九五 ”后三年则迅速下降,至 2000 年底,产量仅为 10.0 亿 t,仅为 1995 年的 73.5,是历史最高年份的71.6。 形成煤炭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与需求下降直接有关外,国家关闭小煤窑政策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中国石油工业在“九五”期间的发展是稳定的, 1995 年产量为 1.50 亿 t。至 2000 年达到 1.63 亿 t。平均每年增产 250 万 t 左右。增产源头主要在海上与新疆等新油区,东部沿海地区油区大都处于保持原有规模状态。 中国的天然气工业在“九五”期间较有起色,只是总规模仍然不大。“九五”期间天然气产量平均每年递 增 9.5。 中国的水电生产在“九五”期间也发展较快,平均每年增加 5.4(但在电力生产方面,年增长率是 6.3,水电的增长仍然是偏低的)。 中国的核电站规模在“九五”期间没有增加,但生产设备利用率有所提高,“九五”期间产量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5.5, 2000 年设备利用率达到 0.70。已处于高水平。“九五”期间开工的核电工程项目不少,为以后增产打下了一定基础。 中国的非商品能源主要以农村生活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为主,其中薪材与农作物稭杆所占比重最大, 1999 年为 2.17 亿 tce。 2.一次能源消费情 况 中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总量在“九五”期间也呈下降趋势,进口石油大幅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7 增加,补充了能源生产总量下降的缺口, 2000 年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为 12.80亿 tce,比 1995 年的 13.11 亿 tce 下降了 1.8。 1995 年至 2000 年中国的 GDP 生产所均递增率为 8.3。而能源消费增长年均下降 1.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负值。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虽然仍然以煤为主,但也出现了优质化的势头。煤炭在消费中的比例在 1995 年为 74.6,至 1998 年降至 69.6,而 1999 年又降至68, 2000 年降至 67.0。天然气与水电核电的比重变化趋势并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石油比重的上升。 1995 年石油的消费比重仅为 17.5,而 1998 年升至21.5, 1999 年又上升至 23.2。 2000 年则达到 23.6左右。 终端能源消费统计是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扣除开采、加工、转换损失后,用于农业、工业、民用、商业与运输部门的总份额。以 1997 年为例,工业用能源占 61.6,农业用占 5.3,交通运输业占 11.3,民用与商业用能占 21.8。显然工业生产用能所占比重偏大。 3.能源进出口贸易 中国由于能源资源以煤为主,但消费 趋向于优质化,因此增加进口石油的趋势极为明显,煤炭出口也逐年增加。 1995 年中国共出口煤炭 2862 万 t,进口煤炭为 163 万 t,净出口量为 2699万 t,同年进口原油及其制品 3673 万 t,而出口原油及油制品为 2455 万 t,净进口量 1241 万 t。经折算,中国进出口能源基本相当,仅相当于出口能源 188 万tce。但进入“九五”期间,中国煤炭的净出口量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足以平衡原油及其制品的净进口量的增加。以 2000 年为例,中国煤炭的进口量为 202万 t,出口量增为 5884 万 t,净出口量为 5682 万 t,但石油及 其制品的进口量达8831 万 t,而出口量仅为 1871 万 t,净进口 6960 万 t 二者合计折算为净进口能源 5883 万 tce。 中国在“九五”期间由能源净输出国变为能源净输入国,由于进出口的变化, 2000 年净增加近 6000 万 tce。 中国由于资源所限,国内能源生产结构的改变远远满足不了对能源需求优质化的需要,因此,对石油进口大幅度增加而能源进口量的趋势是发展非常快的,对此应有足够认识和准备。 国内能源需求趋向优质化,必然增加石油进口量,同时消费优质化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进一步降低。 表 2 中国 19802000 年一次能源生产量及结构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一次商品能源总量(亿 tce) 6.37 8.55 10.39 12.90 12.43 10.90 结构 ( ) 煤炭 69.4 72.8 74.2 75.3 71.9 67.2 石油 23.8 20.9 19.0 16.6 18.5 21.4 天然气 3.0 2.0 2.0 1.9 2.5 3.4 水电、核电 3.8 4.3 4.8 6.2 7.1 8.0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8 产量 (亿 t) 煤炭 6.2 8.72 10.8 13.6 12.5 10.0 石油 1.06 1.25 1.38 1.50 1.61 1.63 天然气 亿 m3 142.7 129.3 153 176 232.8 277.3 水电 亿 kWh 582 924 1267 1868 2080 2212 核电 亿 kWh 0 0 0 128 141 167.3 表 3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及结构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一次商品能源 消费总量(亿 tce) 6.03 7.67 9.87 13.11 13.22 12.80 结构 ( ) 煤炭 72.15 75.81 76.20 74.4 69.6 67 石油 20.7 17.1 16.6 17.5 21.5 23.6 天然气 3.1 2.2 2.1 1.8 2.2 2.5 水电、核电 4.0 4.9 5.1 6.1 6.7 6.9 一次能源消费量(亿 t) 煤 8.16 10.55 13.77 12.95 石油 0.92 1.15 1.61 1.98 表 4 中国能源进 出口量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1.进口能源合计 (万 tce) 262 340 1310 5456 8474 12760 其中煤(万 t) 199 2307 200.3 163.5 158.6 202 石油及其制品 (万 t) 83 90 755.6 3673 5739 8831 2.出口能源合计 (万 tce) 2953 5774 5875 6776 7153 6876 其中煤(万 t) 632 777 1229 2862 3230 5884 石油及其制品 (万 t) 1751 3630 3110 2455 2327 1871 3.净进口 合计(万 tce) -2692 -5447 -4455 -188 2681 5883 其中煤(万 t) -433 -546 -1529 -2699 -3071 -5682 石油及其制品 (万 t) -1668 -3540 -2354 1218 3412 6960 国家电力公司动经中心科研项目报告 9 1.2.3.能源需求预测 近期国内有关研究报告预测结果如表 5 表 5 能源需求预测 1998 年 实 际 2010 年 2020 年 2050 年 ED 方案 BAU方案 ED 方案 BAU方案 合计 15.44 Mtce 19.37 26.11 27.48 37.18 41.85 其中 煤炭 60.6 51.6 49.2 54.6 26.9 42.7 石油 21.4 20.7 17.5 18.7 20.0 25.2 天然气 1.8 6.9 10.2 7.8 10.8 8.0 核电 0.3 2.0 3.8 2.9 11.6 5.2 可再生 能源 19.7 18.8 19.3 16.0 30.7 18.9 其中 水电 5.0 5.8 6.9 5.8 7.5 5.8 传统生物 质能 14.4 7.2 7.2 3.4 1.1 1.1 新可再生 能源 2.26 6.6 11.1 8.6 24.1 14.1 注 BAU 是按目前趋势发展, ED 是生态驱动。 1.3 中国电力工业概况 1.3.1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行集资办电多家办电和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以后,电力工 业发展很快,从 1977 年末至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实施需求侧管理政策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