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中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改革和创新研究报告.pdf

  • 资源ID:9601       资源大小:384.56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改革和创新研究报告.pdf

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 大卫与露茜尔派克德基金会 威廉与佛洛拉休利特基金会 能 源 基 金 会 项目资助号G-0601-08191 中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改革 和创新研究报告 (项目结题报告) 承担单位清华大学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 2007 年 6 月 目 录 序言加强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建设节能型企业是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重点和关键1 第一节 我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现状评估 2 一、简要回顾 2 二、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现状 3 (一)政府节能管理机构 .3 (二)企业节能管理 .4 (三)中介机构 .4 三、工业节能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尚未建立强有力的中央级节能领导机构或协调机制 .9 (二)政府节能管理人员太少 .9 (三)企业节能机构不健全,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 .9 (四)节能中介机构不能满足执法和服务要求 .10 第二节 企业节能管理的主要障碍与特殊性分析 10 一、企业节能管理障碍 10 (一)定性分析 .10 (二)定量分析 .11 (三)中国有色工业企业的节能障碍分析 .12 二、企业节能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14 三、当前我国企业节能管理的特殊问题 15 第三节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节能管理体系与政策 17 一、发达国家工业节能管理措施及其实施机制 17 二、日本的工业节能管理措施及机构 18 (一)主要机构 .18 (二)相关法规与文件 .19 (三)主要措施和实施机构 .19 (四)日本节能中心的运行机制 .26 三、美国工业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和实施 30 (一)国家目标 .30 (二)主要机构 .30 (三)相关法规与文件 .31 (四)主要项目和实施机构 .31 第四节 完善我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37 一、抓紧建设国家节能中心 .37 二、加强省级政府和相关国家级行业协会节能中心能力建设 39 三、加强企业节能管理体系建设 411中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改革和创新的研究报告 序言加强工业企业节能管理,建设节能型企业是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重点和关键 一、建设节能型社会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人口众多、 资源相对不足、 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人口已达 13 亿,占全球 1/5,而主要资源 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列。例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 1/10,如果中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 50 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 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消耗、低效率 的特征。北京大学对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以及到 2020 年的经济发展和预期的绿色核算分析表明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从能源使用上看, 1 单位能源消耗在我国仅能创造不到 0.7 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世界平均为 3.2 美元多,日本则高达 10.5 美元。即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世界平均值的 4 倍以上,为日本的 14 倍多。从矿产资源利用上看, 目前我国综合利用率仅在 30左右, 而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则达 66~99。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工业企业是能源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 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能源的主要生产者,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者。 2005 年工业能源消费量接近 16 亿吨标煤,占当年全国能2源消费总量的 70,其中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 69,是节能的重点行业。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今后十几年这些高耗能的工业企业还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这就意味着企业将继续成为我国主要能源消费者。建设节能型社会首先从建设节能型企业入手,提高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三、工业企业是节能技术创新的主体 影响企业节能绩效的因素很多,包括技术因素 、管理因素以及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在电力、钢铁、化工、石化、建材、有色金属、造纸等主要耗能行业,生产工艺对于企业能源效率具有十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提高能源效率已经成为这些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以我国第二大耗能行业建材行业为例, 2005 年底新型干法技术生产的水泥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 45,比 2000 年的 12增长了 3.8 倍, 是全国水泥综合能耗由 172 千克标准煤 /吨下降到149 千克标准煤 /吨的主要原因。建设节能型社会要推动工业企业节能技术的创新。 四、工业企业是节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建设节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 企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工业企业作为节能技术创新的主体、节能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节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工业平均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目前,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 8 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 40以上。若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则每年可节约用能 2.3 亿吨标准煤,相当于 2005 年全年能耗的 10%。因此,要实现中央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末全国能源消费强度降低 20这一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宏伟目标,最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工业企业能源效率、建设节约型企业。 第一节 我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现状评估 一、简要回顾 解放初,由于物资供应极其匮乏,配给制是当 时我国节约物资和控制消费的主要手段,能源消费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相应能源消费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开始介入节能工作。而 20 世纪 70 年代的能源危3机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的节能管理政策也推动了这一进程。 1980 年 1 月国务院 关于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报告,节能成为一项专门工作正式纳入国家宏观管理的视野。此后,为了顺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节能管理职能机构、企业节能管理以及节能中介组织从无到有,各自的职责随国家的改革和调整而几经沿革。 二、工业节能管理体系现状 (一)政府节能管理机构 1980 年 1 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开展节能工作。 1998年 1 月 1 日颁布实施的节能法,对政府部门的节能职责做出了规定。 20 多年来,政府节能管理机构及其人员配备多有变化。 1980 年 1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报告(国发 [1980]50 号文)为标志,节能成为一项专门工作纳入国家宏观管理的视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开始有步骤、自上而下地建立和健全全国能源管理机构,国家计委综合局承担能源长远规划和综合平衡职能,国家经委能源局承担组织实施节能措施和能源管理职能,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也开始建立节能管理职能机构;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了由计委或经委牵头的节能协调领导小组。当时重大节能问题由国家能委节能局、国家计委综合局、国家经委能源局共同研究确定。 1982 年国家能委被撤消后节能工作仍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负责管理。 1988 年 7 月国家经委撤销,国家计委组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全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计委改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增设基础产业发展司,下设节能与新能源处。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保留,职能有所增加。 工业部门的节能管理机构主要是原煤炭部、农 业部、原冶金部、原化工部、原电力部、原机械部、原建材局、原轻工部、原纺织部、有色总公司、石油总公司、石化总公司等行业性总公司。 2000 年底,由国家经贸委代管的 9 个国家局撤销,各工业行业的节能工作由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负责管理,其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国家经贸委撤消。在国家发改委内部成立能源局和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司。前者主要负责能源生产供应,同时包4括加工转换环节的节能,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后者则作为全国的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全社会节能管理工作。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全国节能主管 部门,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设有节能处负责节能管理工作。各省、市、县级发展改革或经济贸易部门也设有对应机构或岗位,负责节能工作。去年山东省成立了省政府节能办公室负责全省节能工作,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节能专门管理机构。 建设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也承担节能管理 职责,建设部门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建筑节能,大部分省市区都设有建筑节能办公室。 (二)企业节能管理 80 年代初,我国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公司(厂)车间班组三级节能网络,设置能源或节能管理部门,配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节能工作。节能法规定,年耗能源 5000 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为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目前,大部分省、市节能主管部门委托节能中心等中介机构,对节能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项目设计、节能技术等培训考核,并颁发上岗资格证书,大部分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配备了专业节能管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企业节能的需要。 (三)中介机构 1.节能监测(监察)中心、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80 年代初,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性总公司、各省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地级市组建了节能监测中心,作为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直属的事业单位,配备节能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承担节能监督监测、宣传培训及节能技术服务等。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各级节能中心 147 家,工作人员 2000 多人,是政府节能管理和技能技术推广的主要依靠力量。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节能形势的变化,这些机构陆续转化为三类,一是上海、浙江等地在监测中心基础上组建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节能监察中心,人员列入行政编制,经费全额拨款;二是北京、山东、陕西、辽宁、青海等大部分省市的节能监测中心,维持事业单位体制,承担政府5委托的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双重职能;三是广东、福建等中心主要从事节能技术服务,辅以承担政府委托的节能监测。从实际运行来看,监察中心职责明确,经费有保障,设施较齐全,人员素质高,作用发挥最好。但在机构建设、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等方面亟待提高。 ( 1)历史沿革和机构现状 节能监测(监察)中心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大多数是 80 年代初根据国务院“转发国家经委、计委关于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报告 [国发 [1980]50 号 ]文”的精神而起步组建的事业机构。 90 年代初,根据国务院关于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 [国发 [1986]4 号 ]和国家计委颁布的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规定 [计资源[1990]60 号 ]规定和要求,绝大多数节能监测(监察)中心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又增挂节能监测中心牌子。各部、委根据本行业节能工作的需要,也相继组建了行业节能监测中心。至 2005 年 4 月底统计全国现已有省、市(含单列市、省会市及地级市)和部委行业节能监测(监察)中心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共计 147 个。其中,国家级 2 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级 37 个,部属行业 14 个,省会及地市级 94 个。 ( 2)管理体制和经费(资金)情况 各节能监测(监察)中心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行政管理上基本归属各省、市、地级市及行业(部委)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行政体制(性质)全部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体制分为三种全额、差额及自收自支。 各地中心基本职能及主要业务大致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由地方法规授权或委托,履行节能行政执法职能节能监察中心 第二类是受当地(或行业)节能主管部门委托 或指定,承担本地区节能管理(社会公益性)职能为主节能监测中心。 第三类是以提供节能技术服务为主,实行企业化运作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节能监测(监察)中心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是 各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开展节能工作的主要基层组织和骨干力量,是推进我国节能事业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 3)主要职能或工作情况 1)节能监测(监察)中心 履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授权或委托进行节能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a. 协助国家、地方和行业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节能政策、法规。组织编写节能监测规划及每年的监测工作要点。 6b. 承担国家、省市和所辖地区的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监测(监察)工作。 c. 对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主要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节能行政执法。 d. 对节能产品的能效标识进行监督检查。 e. 接受委托对耗能产品的质量进行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 f. 参与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g. 开展节能宣传及人员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 2 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为企业、机关和学校等提供节能诊断、设计、改造、运行等服务。 a. 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检测 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等 、能源审计(诊断)等节能技术服务。 b. 接受委托对耗能产品的质量进行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 c. 参与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d. 开展节能宣传及人员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 e. 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 ( 4)案例分析上海节能监察中心 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又是我国重要 的工业基地,却无一次能源资源,这个特点激励着上海节能监察中心在上海实现节能立法、依法和执法的闭环管理中要勇挑重担。经过几年务实有效的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肯定,国内有近 20 个省市的有关部门以及国外一些机构到上海节能监察中心开展考察、交流和协作活动;欧盟有关组织在与中国的合作项目中,也希望合作省市组建与上海类似的节能监察机构。 近年来,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开展节能监察的新路子,主要特点如下 1)正确处理规范执法和自身建设的关系,力 求做到以过硬的自身素质促进规范执法。监察中心以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公开、公正、依法行政的执法队伍为目标,抓好机构管理调整,人员配置,执法业务培训和建立严谨的工作制度及行为规范,建立对执法行为的评价反馈制度,保证依法执法,树立执法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 2)正确处理开展行政执法和教育培训的关系,力求强化社会节能意识。监察中心重视节能培训工作,已连续举办贯彻节能法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岗位、设计院节能设计和本市燃料含硫量限值等各类专题培训班 50 多期,计 1900 余人次。790的在沪设计院参加了培训。 3)正确处理严肃执法和热情服务的关系,发挥节能执法的“堵”、“疏”功能。监察中心的执法检查、责令改正、案件移送处理等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注重发挥节能执法这种“堵”的功能,有效地纠正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在监督检查中也耐心疏导,帮助被检查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使之消除对立情绪,接受监督和整改。 4)正确处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抓源头、抓重点、抓薄弱环节。去年 10 月,监察中心算了一笔帐,对查获的部分设计违规行为,在其既成事实后整改与在设计阶段整改,其整改成本比是 1500 1。可见,抓设计源头社会效益显著,这种做法受到上海市领导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好评,也被我委节能信息传播监察中心制作为最佳节能实践向全国推广。同时,抓节能薄弱环节。今年春节期间,媒体报道消费者在大商场购物是“战高温”。随即,监察中心对上海市 33 家大型商场、超市实施监察。最近,又有反映上海市某些行业的能耗指标上升,监察中心就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督检查。 三年多来,监察中心对工程项目设计和建设、 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和供能质量共进行了 560 余次监察,其中,已基本完成上海市甲、乙级设计院首轮监察,受检查的煤炭经营企业的销售量占上海市总量 80以上,检查涉及的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耗量占本市能源消耗总量的 50%以上。 5)正确处理日常检查和跟踪复查的关系,把执法成效落到实处。监察中心的执法不做表面文章。对查获的违规事实,不仅要求相对人制定整改计划、监督其实施,而且对其中重点项目到现场进行跟踪复查,督促整改。 6)正确处理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监察中心开展节能执法,努力实现其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始终注意将节能与环保紧密联系,重视节能减排和燃料含硫量的控制,监督检查淘汰工艺和产品的采用和转移,促进本市产业、产品和能源结构调整。 实践证明,节能监察是上海市贯彻国家资源和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一个有益探索,是落实节约能源法和上海市节能条例,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 2.行业协会 许多高能耗行业的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了节能 中介机构的作用。目前工业行业主要有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石8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中国自行车协会、中国氯碱工业协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协会、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等。 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以 提供行业调查研究建议、自律管理、信息引导、咨询服务、国际交流等为基本职能。行业协会基本明确规定了行业节能方面的职责。例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科技环保部具体负责组织协调钢铁行业节约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工作,组织收集并向政府部门反映有关标准、节能政策。 目前中国行业协会众多,组织管理机构健全、 职能清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节能政策研究机构 主要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中标节能认证中心等。这些机构拥有一批高水平的节能专业人才,主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节能政策和教育培训服务,并组织各种节能国际交流。 4.节能技术开发企业 近年来,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能源供应不足 的东南沿海地区,节电、节油以及锅炉改造等节能技术公司发展很快;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欧盟以及日本、英国等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合作,开展了绿色照明、终端设备能效等项目,组建了示范性的以节能效益还款的节能服务公司( ESCO)、节能信息传播中心等专业节能机构,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并培养和积累了一批高素质的节能人才。 9三、工业节能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建立强有力的中央级节能领导机构或协调机制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财政部、税务总局 、建设部、质检总局等部门,制定和实施节能政策,难度较大。 由于节能涉及到各行各业,同时涉及经济、产业、财政、税收、环保、建设、交通、统计、教育等各个部门,而当前作为全社会节能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能处一方面级别非常低,无法真正统领协调其它相关部门,另一方面其工作重点仅是工业节能,其级别和职能亟待大幅度提升。其它中央政府机构基本上没有主管节能工作的岗位设置,省级政府往往也只有 1 个人或半个人分管节能。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机构并未充分行使其职能,节能管理人员过少,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不够,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不完善,政府节能服务机构能力比较弱,节能政策无法真正落实。这种管理体制也导致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等问题,尤其在地方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相关节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和监督系统的能力建设不足,缺少有效的企业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 (二)政府节能管理人员太少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但目前政府节能管理机构层级低,人员编制少。据估计,中央、省、市三级政府部门节能管理人员不足百人(美国的能源部有 9000人),其中部分人员未经过全面系统的节能政策、技术经济培训,难以适应繁重复杂的节能管理任务的需要。 (三)企业节能机构不健全,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由于节能法对企业包括重点用能 单位节能人才的资质和配置数量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目前仅江西、浙江、山东等部分省市实行对企业节能管理人员的统一培训和考核备案制度,一些中央企业也对节能人员进行培训,但由10于标准不一、要求各异,能源管理人员岗位不固定,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有关部门对能源管理岗位设置与否了解不够、监督不严,至今尚未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交流顺畅、适应需要的企业节能人才队伍。 (四)节能中介机构不能满足执法和服务要求 受政府体制和经费来源的制约,加之对节能监 测能力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要求,目前除上海、北京、大连等少数几家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外,我国绝大部分节能专业机构财力不足,有的省级中心靠出租办公楼维持生存,导致职能削弱和人员流失;监测设备简陋落后,有的中心资产仅几十万元;由于企业能源审计没有法律约束,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留存下来的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说服企业开展能源审计遇到不少困难;节能监察中心也没有执法职能,对于要求进行节能整改而不执行的案例,缺乏手段。目前多数中心综合能力建设滞后,整体综合实力不强,财力不足,人才短缺,监测(检测)装备落后,设备亟待更新。能源统计体系不完善、节能信息不畅,难以适应节能工作的需要。 第二节 企业节能管理的主要障碍与特殊性分析 一、企业节能管理障碍 世界性的节能运动发展到 80 年代后期以后,大量的调研数据表明,在绝大部分企业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节能机会不能实现。对此,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定性和定量地解释“能效悖论”,即企业为什么不愿意进行有利可图的节能投资。但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定性分析 在定性分析中,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三次报告( 2001)从四个方面提供了最为全面的分析。 1.决策过程。企业的节能决策过程与程序规则、商业环境、公司文化、管理者的性格、企业对能效的认识以及对投资风险的认识有关。虽然有很多成功的例11子说明节能可以降低成本,但在很多企业,通过节能降低生产成本不是优先发展的领域。对美国绿色照明计划分析的研究发现传统决策过程中存在缺点。说明在节能模型和政策开发中,应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决策过程。 2.缺乏信息。由于信息不足、对信息真实性的怀疑或获得可靠信息的交易成本高,很多有效的降低成本的节能措施没有得到应用。信息收集和处理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资源,对小公司来说很困难,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公共部门缺乏传播信息能力。信息不足不仅影响消费者,还影响市场的各种主体许多用能设备的生产商不知道怎样科学利用这些设备降低产品能耗、更不能获得相关技术;设备供应商也缺乏或不能评价和传播信息;经销商通常不熟悉节能技术;。结果这些市场主体更重视能带来更大利润的市场占有率和生产量,而不是节能潜力的挖掘。 3.资金约束。能效投资与其他投资竞争。许多公司由于资金有限,使能效投资的障碍率很高。不少企业要求节能项目的回报率达到 35-60,比资本成本 15高很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的资本成本为 30-40,中小型公司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融资,资金约束更成为能效投资的障碍。在能源价格不能反映实际能源成本时,消费者通常不会对能效投资。而且能源价格和投资利润波动性大,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成为节能的短期障碍。 4.缺乏有技能的人员。很多公司缺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使采用节能技术和安装高能效设备很困难。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另外,能源和环境管理者在企业内的地位不高也使节能不能得到足够重视。 (二)定量分析 在定量分析中,经济学家、美国加州大学 DeCanio 教授对美国环保局 /美国能源部“绿色照明”参与企业进行研究,并从西蒙的决策理论出发,分析了企业经理人节能决策的主要障碍。 DeCanio 认为,企业行为不同于个体行为,最优化难以实现。企业是由个人组成的,这些个人通过各种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合同形成一个企业,但是企业并不会按照一个大脑来行动。尽管一个企业内的个体可能都是“理性”行为者,但其集体行为的结果却可能是“次优的”。经理人节能决策障碍的12主要原因是 1.信息不对称。一个经常被引用的解释是管理层的“短视”,其主要表现就是要求节能项目具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 Poterba 和 Summers 对 228 个美国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对节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的要求是税后 12,而 1920年以来美国股票的实际回报率是 7。美国环保局( EPA)对 48 个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对某一类的节能投资,企业要求的投资回收期是 2 年,而对一个寿命期10 年的项目来说, 2 年的投资回报期相当于税后回报率 56。 2.激励不当。经理人的薪酬通常与近期业绩挂钩,同时在很多大型企业经理人每过几年必须交流到其它岗位,这样做对于公司管理和经理人的成长是有利的,但也会使经理们更关注回报期很短的项目,尽管这些项目比另外一些项目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要差。同样,经理人报酬制度的其他特征也使得他们不愿意做出节能决策。如果节能项目失败的后果比成功的回报要大,经理人就不会实施那些有风险的项目。同样,如果负责能源的经理人的薪酬和声誉地位比其他经理岗位低,则经理人投入节能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也就会少。从另外的模型还看出,经理们喜欢投资回报快的项目,是因为这些项目可以在投资人那里为他们带来好的声誉。 3.注意力问题。在一个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注意力和资源是稀缺的,必须放在那些对于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事情上,包括保持和扩大主要产品的市场份额,新产品和市场的战略开发,遵守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强制性法规等,因此,对于类似于节能的小项目,通常关注程度和获得的资源就少了。注意力问题还有另外一面。由于节能项目复杂,监测和计算节能投资的效果是困难的。企业能源消耗与天气、国家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因此,到底是节能投资使能源消耗下降,还是这些外部因素使能耗下降,就很难说清楚。此外,如果过去能源管理不为企业所关注,也就没有数据来进行节能效果比较。这样,经理人、能源经理及其团队的成果也就难以被企业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对能源经理及其团队)所注意。 (三)中国有色工业企业的节能障碍分析 2002 年, 国内最具权威的节能研究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石化、造纸六大行业的机构和专家,对 20 世纪 80 年代13以来的节能效果、节能潜力及其障碍进行了全面评估,对 2020 年各行业节能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其中仅化工和有色行业进行了障碍分析。对有色工业企业提出的主要障碍是 1.节能管理机构逐步萎缩。 1987 年、 1992 年国家机关两次机构改革以来,节能管理机构逐步被削弱,如有色总公司取消了能源处,只留 2 人并入企业部综合处负责能源管理工作;相当省局一级的有色地区公司只有 1 人负责节能管理工作;大部分企业撤消或削弱了节能管理机构和人员,造成节能管理者大量流失,使得节能管理工作滑坡,能耗普遍上升。由于能源管理、宣传力度的削弱,导致1992 年制定的有色金属行业产品能耗标准、 工业炉窑各项节能标准贯彻落实不利。1998 年中国政府部门进行了精简机构,各工业部门变为经贸委的委管局后,国务院给各工业局的“三定”方案中没有节能的职能,即没有节能机构和定员,相当省局一级的有色地区公司和部分企业也精简了节能管理机构。目前部分企业只进行能源统计,个别企业由于撤换了能源统计人员,形成了无人统计的局面。 2.已颁布的节能规定和标准需要重新修订。节能法已于 1998 年 1 月实施,但过去有色金属行业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如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节约能源管理暂行规定实细则及标准,制定并实施了十年左右,有些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应当组织力量进行修改,进一步制定实施“节能法”的细则,即有色金属工业节约能源管理条例。另外,有色金属工业节能设计技术规定是 1986 年制定的,“八五”期间由于技术进步的进展,产品单耗下降较快,以前制定的有些单耗指标已经过时,需要重新修订。 3.缺乏专业执法节能监测队伍。有色总公司有自己的专业监测队伍, 80 年代以来做了大量的监测工作。 1995 年以来,由于全行业出现了亏损,监测工作基本停滞,但也有一些地区如湖南、甘肃、云南仍继续进行监测或部分监测。目前各地经 贸 委系统均有节能监测机构,代表政府进行执法监测,但在执法监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反应比较大的问题是监测内容一般为通用设备,对占企业能耗较大比重的专用设备无法进行监测。 在当前节能监测逐步走向市场运行机制的情况下,监测机构应和被监测企业共同制定好每年的监测计划,逐步理顺监测内容和费用的关系。 14二、企业节能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节能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应属于生产管理的范畴。当然,节能管理与生产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专业管理一样,与企业战略管理有着紧密联系。目前,随着世界性节能环保活动的深入发展,企业节能管理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燃料和设备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营销和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因此,节能管理既具备其他专业管理的特征,即符合管理的普遍规律;又有其特殊性,即节能管理的特殊规律。 1.复杂性 企业节能管理既涉及节能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材料、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内部因素,又涉及政府节能政策、能源价格、节能信息和社会评价等外部因素,比其他专业管理更为复杂。例如,一个为钢铁生产提供原料的铁合金企业,其主要能耗子系统包括原料子系统、铁合金电炉部分子系统、循环水子系统、泵类和风机子系统、变压器和供配电子系统、照明子系统、其他耗电设备子系统等 7 个子系统,涉及电炉、循环水塔、电机、变压器、照明灯具等设备设施,钢铁联合企业的能源系统更为复杂。 2.全面性 由于能源系统遍布企业各个角落,贯穿于企业各项活动过程当中,节能管理必须全员参与,甚至在企业外从事产品营销的员工也负有节能责任;由于节能管理已经延伸到产品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必须全过程控制;同样,由于能源系统上及企业设备和建筑物的避雷针,下达地下管网,节能管理必须全方位实施。 3.矛盾性 首先是节能与企业主要经营目标的矛盾。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巩固和提高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因此通常企业领导者更为关注企业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高、市场营销战略等,因此,节约能源难以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对能耗占生产成本比重低的企业更是如此。 其次是节能与建设和改造投资控制目标矛盾。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必然使建设项目建设或设备购置的初次投资增加,尽管在项目和设备生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能源费用,最终可以降低企业总成本,但通常企业都要求努力降低项目和设15备购置投资,加上经常存在的节能技术信息不足,这种矛盾经常存在。 第三是与领导者任期的矛盾。有些节能技术需要几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从而形成了企业长期效益与领导者任期目标的矛盾。 第四是与能源采购部门的矛盾。节能措施实施以后,企业能源采购资金将减少,采购部门的权力下降, “寻租”机会也随之减少,因此能源采购部门通常都不欢迎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 4.细琐性 对一个既定企业而言,大部分节能改造项目,如锅炉改造、照明系统改造、使用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冷凝水回收等,投资小而项目个数多,论证报批工作量大,涉及环节多,实施过程繁琐,重复性劳动多;同时,不少节能措施不需要投资,而是依靠优化操作、加强管理和培养良好的员工习惯,而这些工作既耗时又耗力,单项成效小,这都要求节能管理者具有比从事其他专业管理更高的责任意识和耐性。 5.隐蔽性 一方面,不少企业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的能源系统包括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甚至煤气、焦炭、蒸汽能源品种,能源计量又涉及温度、压力、热值、单位换算等等,能源节约量的计算非常复杂,国家标准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长达 5 页,列出了 13 个计算公式。由于节能管理者必须自身通过负责的计量和计算得出的,很多时候节能成果难以为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所接受。 另一方面,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管理活动是做“加法” ,成果直观可视,显示度高;而节约能源是做“减法” ,成果看不见摸不着也难以感受到,节能成效的显示度低,节能管理者受到的领导和同事关注度低,发展机会少。 三、当前我国企业节能管理的特殊问题 1.节能产品的市场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自 20 世纪 70 年代大规模节能以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我国尽管 1997 年制定实施了节能法 ,也制定了一些法规和产品标准,但很不完善,更未强制实施,加之节能执法不足,大量低能效的产品16不断进入市场,而高能效的产品由于价格稍高却难以占领市场。同时,由于管理者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更多地重视工业企业的过程节能管理,对终端耗能设备重视不够。这是当前我国节能管理的最大问题。 2.企业节能的考核监督问题 为了实现极其艰巨的国家节能目标,对企业进行严格合理的节能考核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节能指标确定和检测的复杂性,加上作为政府部门节能技术支持机构的省市节能中心大都设备不完善,人力资源不足,技术素质不高,对企业的节能考核难以落实。 3.能源价格及价格结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价格包括近一半依靠进口的油品价格低,能源价格结构特别是电价结构不合理。电力供应的特性决定了用量稳定的工业用电成本地,用量波动的居民用电成本高,而我国长期以来工业电价高达居民电价的 90以上,比国外高出 1020,不利于节约用电。 4.社会分工和信用体系问题 我国社会分工落后,信用体系不完善,加上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大型企业仍然“五脏俱全” , “万事不求人” ,建有自己的宾馆、餐厅、车队、俱乐部等设施,平均利用效率低,浪费了能源和资源。 5.传统文化影响和奢侈消费问题 中国传统节俭消费观源远流长。 2000 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 ” 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流传至今。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比如“面子” 、 “从众”等,在国人刚刚走向小康的今天,却造成了大量浪费,一些国有企业的浪费也十分严重。 综上所述,节能型企业建设具有特殊性,而我国企业的情况更为特殊,面对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的节能任务,我国企业领导者在节能型企业建设上必须付出超常的努力。 17第三节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节能管理体系与政策 一、发达国家工业节能管理措施及其实施机制 发达国家工业部门普遍提供的节能管理服务内容以及实施机制分别见表 1 和表 2。 从表 1 中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工业部门主要提供审计和评估报告、设定基准、案例研究、示范已经商业化的技术、示范新兴技术等 12 种不同类型的节能服务 /产品。 表 1 发达国家工业部门能源效率项目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和 /或服务 内容 1.审计和评估报告 工业设施的评估总结回顾,包括改进建议 2.设定基准 一个系统、工厂或部门能源利用的比较研究或工具 3.案例研究 一项技术或方法的实施(通常是成功的)情况总结报告 4.示范已经商业化的技术 可行性商业化技术或方法的应用实例 5.示范新兴技术 新技术或方法的应用实例 6.情况说明书 对能源效率方案、工艺、过程和系统的简短说明 7.工业描述 工厂或部门能源利用和能源效率的说明 8.提高能源意识的资料 为公司内部的能源部门或其他部门经理及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工业节能管理体系改革和创新研究报告.pdf)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