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报告.pdf

  • 资源ID:9486       资源大小:4.90MB        全文页数:16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报告.pdf

( 2015-2017年度能源基金资助项目)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报告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7年 06月 项目研究专家顾问 杜祥琬院士 中国工程院,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主任 唐孝炎院士 北京大学 项目负责人 张瑞芹教授 郑州大学环境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郑州大学环科院 河南省 节能监察局 王姗姗 梁二芳 王 克 张 申 刘 磊 河南省冶金研究所 张长森 郝大玮 武志立 鹤壁宝发能源科技公司 付 乐 彭俊冉 高 宇 马伊澜 摘 要 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目前共有 182 个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6 年河南省 182 个产业集聚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增加值的63.4;同时产业集 聚区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集中区域, 2016 年河南省产业园区综合能耗占全省工业总能耗的 50以上。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仍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在汲取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最佳实践案例经验的基础上,评估探索不同类型园区的循环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这将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指明方向,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 基于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物质流动和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本项目拟通过开展系统研究,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发展最佳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产业集 聚区循环发 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 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物质流和能流情况,并结合园区产业链现状设置基准情景和循环发展情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和生物群落法分析不同情景下园区企业间关联度和资源产出率情况,探索不同类型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目前发展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大多数园区企业间和产业间并未建立循环链接,园区资源能源生产力亟待提高;园区能耗统计基础薄弱,大多数园区并未对园区内企业 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园区层面能源消耗数据缺失;目前大多数园区企业产生的废气余热余压只是在本企业内部进行简单利用,利用份额很小,大部分废气被点燃后直接排放,园区低位能量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近年来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提高空间。 行业(化工)类 园区濮阳经开区综合评价结果由 2012 年的0.41 上升到 2015 年的 0.86,评价期内资源产出指标改善最为明显,废弃物排放指标指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资源消耗指标改善较差, 2015 年评价结果比 2012年低,表明园区未来在资源消耗, 资源利用率方面存在较大循环发展潜力空间。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 园区 郑州经开区评价结果显示, 2008-2014 年间园区资源消耗指标显著下降,园区 SO2、 COD、氨氮排放量逐年降低,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得到很大改善;但中水回用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资源产出率偏低。静脉类园区 大周产业集聚区评估结果显示其循环经济属于良好水平,园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大部分指标如 COD、 SO2 和废水的排放量等均达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但园区还存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企业间关联度较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达标和环境管理能力不 够完善等问题。 第三,不同类型园区循环发展情景下企业间生态关联度和资源产出率较基准情景下均有显著提高,未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应根据 不同 园区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行业(化工)类 园区濮阳经开区未来循环发展模式为 “ 引入补链 ” ,新增双氧水生产项目,实现石化、煤化融合发展;加强热电联供之间水的梯级利用,从而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统一回收各企业的废气,利用余热余压进行发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如危废处置中心、人工湿地、污泥集中处理中心等。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园区郑州经开区未来循环发展模式为 “ 延伸产业链条 ” ,在汽车 整车装配制造方面引进一批配套关键零部件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引进电子、电路、软件开发等项目;提倡企业间的废热、废水梯级利用,利用余热、余压和可燃废弃物进行发电;同时加快区内中水回用系统和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静脉类园区大周产业集聚区未来 应 结合国内静脉园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保证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及园区承载力的前提下, 完善回收体系,形成高效率、低污染的回收网络;扩充处理废物类型,加快相关项目建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减少污染,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加快核心技术开发,产学研相结合。 第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 未来 优化发 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 , 结合“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园区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数据的实时更新。 第二, 加强园区绿色培训,强化 园区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建设。第三, 围绕园区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积极引入补链企业 。 第四 ,识别 园区能量梯级利用的关键环节,实现能量分等级充分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五 , 完善园区 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 加快 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建设 。 关键词 循环 经济; 产业 园区;循环发展评估 ; 产业关联; 物质流分析1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第二章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4 2.1 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形势与策略 4 2.1.1 国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4 2.1.2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6 2.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15 2.2.1 整体概况 . 15 2.2.2 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 16 2.2.3 集聚区发展特征 . 21 2.3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未来展望及面临的挑战 22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发展实践 . 26 3.1 丹麦卡伦堡 26 3.1.1 园区简介 . 26 3.1.2 园区物质流情况分析 . 26 3.1.3 园区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情况分析 . 28 3.2 天津泰达 29 3.2.1 园区简介 . 29 3.2.2 园区产业共生情况 . 32 3.2.3 园区循环化发展相关策略 . 35 3.3 苏州高新区 36 3.3.1 园区简介 . 36 3.3.2 园区产业共生情况 . 38 3.3.3 园区循环化发展相关策略 . 40 3.4 山东鲁北生态工业园区 41 3.4.1 园区简介 . 41 3.4.2 园区物质流情况分析 . 42 3.4.3 园区资源能源梯级利用情况分析 . 45 3.5 铝生态工业园区信发生态工业园区 45 3.5.1 园区简介 . 45 3.5.2 信发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况 . 46 3.5.3 信发集团水循环概况 . 50 第四章 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 53 4.1 园区循环发展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3 4.1.1 园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4.1.2 园区循环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4 4.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7 4.1.4 园区循环发展评价模型 . 58 4.2 案例分析 行业(化工)类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61 2 4.2.1 濮阳经开区基本情况 . 61 4.2.2 濮阳经开区主导产业链分析 . 62 4.2.3 濮阳经开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6 4.2.4 濮阳经开区指标权重的确定 . 68 4.2.5 濮阳经开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70 4.3 案例分析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75 4.3.1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 75 4.3.2 郑州经开区循环经济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7 4.3.3 郑州经开区指标权重的确定 . 80 4.3.4 郑州经开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 82 4.4 案例分析 静脉类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水平评估 86 4.4.1 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 86 4.4.2 大周再生金属集聚区主导产业分析 . 87 4.4.3 园区循环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91 4.4.4 园区循环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92 4.4.5 园区循环发展评价结果 . 95 第五章 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 102 5.1 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基本方法介绍 102 5.1.1 物质流分析法 . 102 5.1.2 园区企业间关联度的测算方法 . 102 5.1.3 园区资源化率计算方法 . 104 5.1.4 园区资源产出率测算方法 . 106 5.2 案例分析 行业(化工)类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106 5.2.1 濮阳经开区物质流分析 . 106 5.2.2 情景设定 . 109 5.2.3 濮阳经开区企业间关联度测算分析 . 110 5.2.4 濮阳经开区水资源产出率测算分析 . 116 5.2.5 濮阳经开区能量梯级利用研究 . 120 5.2.6 濮阳经开区循环发展模式建议 . 123 5.3 案例分析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124 5.3.1 郑州经开区物质流分析 . 124 5.3.2 情景设定 . 127 5.3.3 郑州经开区企业间关联度测算分析 . 132 5.3.4 郑州经开区园区资源化率测算 分析 . 134 5.3.5 郑州经开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议 . 136 5.4 案例分析 静脉类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研究 137 5.4.1 大周产业集聚区物质流分析 137 5.4.2 天津子牙静脉园区发展模式 140 5.4.3 大周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模式建议 144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146 6.1 结论 146 6.2 建议 148 6.2.1 梳理问题 . 148 6.2.2 摸清家底 . 149 3 6.2.3 加强园区绿色培训 . 149 6.2.4 引入补链企业 . 149 6.2.5 加强能量梯级利用 150 6.2.6 建立基础设施共享平台 . 151 致谢 152 参考文献 . 153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省份,同时也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拉动。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6 年河南省 182 个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增加值的 63.4;同时产业集聚区也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集中区域, 2016 年河南省产业园区综合能耗 占全省工业总能耗的 50以上。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将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并将直接影响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及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目标的实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河南省政府做出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将产业集聚区建设纳入政府规划的省份。在规范整合原有 300多个园区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规划确定了 180 个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其中有 2 个园区正在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分别是郑州市上街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 5 年的发展,截止 2013 年 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成区面积达到 1740.7 平方公里,共涵盖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有色、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 15 类产业。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显著。 2016 年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014 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 52.9,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91。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集聚区是新常态下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 体。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循环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园区内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各企业间关联度低、分工与协作缺乏合理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率较低,能源供给体系相对简单,能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是河南省政府支持的重点方向,但由于工作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产业集聚区产业共生现状、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模式、不同类型园区循环发展方向和重点等问题亟待回答。因2 此,本项目拟通过开展系统研究,以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循 环发展最佳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园区循环发展水平;分析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物质流和能流情况,探索河南省不同类型园区的循环发展模式。这将有利于推广国内外生态园区建设的最佳实践,为河南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指明方向,从而全面推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促进当地产业转型。 1.2 研究目的 开展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分析河南省 182 个产业集聚区的园区管理方式、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 展情况,提炼产业集聚区循环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评估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 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水平;并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最佳实践经验,探索设计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模式,为产业集聚区实现循环优化发展提供一种基本设计思路和具体分析方法,为河南省政府部署园区循环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提供支撑,促进河南省乃至我国产业园区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项目总体研究思路如图 1.1 所示。根据研究目标,在对河南省 182 个产业集聚区进行现状分 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发展最佳实践,构建园区循环发展评价模型来对河南省综合 (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 类、 行业(化工)类 和静脉类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完成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循环发展潜力识别;然后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和产业关联度模型来比较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在无产业共生和有产业共生两种情景下的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污染物排放和产业关联情况,定量分析循环发展模式为产业集聚区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设计提出河南省典型产业集聚区循环优化发展路径。 3 问 题 提 出E I P最 佳 实 践典 型 产 业集 聚 区 循环 发 展 水平 评 估典 型 产 业集 聚 区 循环 发 展 模式 分 析物质流分析法,产业关联测算模型研 究 背 景 研 究 意 义 相 关 理 论 基 础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发 展 现 状 调 查 分 析丹麦卡伦堡天津泰达苏州高新区信发园区天津子牙循环产业园综 合 类研 究 结 论 与 建 议现 状 分 析山东鲁北行 业 类 静 脉 类园 区 循环 发 展宏 微 观环 境 分析园 区 循环 发 展评 价 指标 体 系构 建园 区 循环 发 展水 平 评估SWOT-PEST分析,层次分析法园 区 物质 流 分析园 区 企业 间 关联 度 分析园 区 产业 共 生效 益 分析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循 环 发 展 潜 力 识 别无 产 业 共 生 情 景 有 产 业 共 生 情 景河 南 省 产 业 集 聚 区 循 环 优 化 发 展 路 径 设 计文献资料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调研图 1.1 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项目研究思路 4 第二章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形势与策略 2.1.1 国际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的产业园区数量约为 1.2-2 万个。以美国为例,该国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的产业园区约为 380 个,解决了全国 57的劳动力人口安置,创造了 80的国民生产总值。从世界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依靠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共享、吸引企业入驻进行生产来实现经济扩张;第二 个阶段,主要是注重扶持园区企业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活动的密切合作,园区发展成为有明确创新意识的产业开发基地;第三个阶段,把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结合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孵化器职能的形成;第四个阶段,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形态 生态工业园或循环发展园区在各个国家及地区蓬勃兴起。 ( 1) 丹麦卡伦堡( Kalundborg)工业园区 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包括如下四个主体企业,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斯塔 托伊尔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诺沃诺迪斯克生物工程公司,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需要说明的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共生系统的发起与环境、生态保护毫无关系,更不是受环境保护驱动的,而是企业自身为适应经济环境而形成的,企业为补偿或减少排污成本等政府对环境规制所造成的企业生产成本,自觉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无形中促进了质能循环合作,使卡伦堡工业园逐渐进化生态工业园区。 ( 2)美国生态工业园区 70 年代以来,在美国环境保护局和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的支持下,美国生态工业园项目应用而生,涉及到生物能源的开发、废物处理、清洁工业、固体和液体废物的再循环等多个领域。目前,美国已有近 20 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些5 园区往往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工业企业,也包含着农业、居民区等的区域系统。 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局与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一起指定了费尔菲尔德、查尔斯角、布朗斯维尔和恰塔努加 4 个社区作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点。根据建设的起点不同的分类方法,具体典型描述如下 a.马里兰州的费尔菲尔德生态工 业园区和田纳西州的恰塔努加生态工业园区是改造型生态工业园区,这类园区对现已存在的工业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在区域内进行废物和能量的交换。该园区以杜邦公司的尼龙线头回收为核心推行企业零排放改革,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带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园区所有企业都采用可持续性生产方式制造可持续产品,在老工业区发展了新的产业空间。 b.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角可持续技术园区为全新型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吸引那些具有绿色制造技术的企业入园,并创建一些基础设施使得这些企业间可以实现废水、废热等的交换。 c.德克赛斯州的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 区是典型的虚拟型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工业园在原有成员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成员来担当工业生态链的 “补链网 ”角色,如引入的热电站,废油,废溶剂回收厂等,园区并不严格要求其成员企业在同一地区,它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在计算机上建立起成员间的物料或能量联系。 ( 3)加拿大波特兰( Portland)工业区和 Burnsde 工业园区 国内文献中提到加拿大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波特兰( Portland)工业区和Burnsde 工业园区。 a.1995 年以来,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波特兰工业区逐步展开。单个企业的清洁生 产和内部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肥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废 气 、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波特兰工业园区目前汇集了有废物和能量交换潜力的多种制造和服务行业。 b.在加拿大 Burnsde 工业园区,通过回收废纸然后外运供其他公司生产衬垫板。另一家包装公司则重新利用电脑公司过剩的聚苯乙烯;它还拥有各种回收和再利用公司 ,处理颜料盒、丝带重新涂墨、轮胎翻新和家具翻新等;另外还使用银回收系统回收印刷工厂的银;同时园区内的 19 家化学品生产销售公司还联合进行化学品交换。 ( 4)日本藤泽生态工业园区和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 6 至 2004 年 10 月,日本批准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有 23 个,较为定型、成熟的生态工业园区有藤泽生态工业园区和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 a.藤泽生态工业园区由 EBARA 公司独立投资和独立经营,虽然它与研究机构合作,但是后者只提供信息资源,整个计划由 EBARA 公司上层管理者提出。 EBARA 公司的管理者以零排放为目标,通过展示其有 效性来推广环保技术;通过树立绿色形象和改善其在市场上的位置,从而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他们将园区内的商业设施、工业制造区以及居民区整合成一个零排放的生态工业园区,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其竞争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b.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于 1997 年 7 月得到国家的批准正式建立,目的在于将各种垃圾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进行回收利用,以尽可能实现不排放垃圾(零排放),建造资源循环社会。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以现在的响滩地区为中心,集中开展家电、汽车、塑料瓶等各种物品的再利用项目。该地区聚集了很多产学联合的开展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机 构;充分利用市内工业基础设施,互相合作,从地方城市的角度出发,努力实现环境联合企业设想,促进市内整个产业界的环保活动等。北九州工业园是通过采取减少废物排放,寻求其最优经济效益而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 ( 5)其他欧洲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实践 1996 年,英国新汉普郡伦敦德里生态工业园区开始进入建设阶段;另外,还计划在南约克镇开发一个可持续发展园区。法国的 OREE 作为欧洲环境合作伙伴组织的发起机构之一,正致力于他的 PALME 计划,该计划旨在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和规范,到 1995 年,已有索菲亚、爱斯特尔 等五个工业区在 PALME 计划指导下加紧建设,已取得 PALME 的生态认证标志。荷兰鹿特丹已经建设以石油工业、石油化工及其支持行业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它由85 家大中型企业组成。意大利北部的 Emilia-Romagna 地区,企业间的合作初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生态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2.1.2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的产业园区都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2006 年),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开发区 1500 多个 。 至 2016 年,全国拥有 530 家国家级产业园区,其中高新区 156 家、经开区 219 家、出口加工区 63家、边境经济合作区 16 家、保税区 15 家,其它园区 61 家。 省级各类园区 12007 多个,在我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省级以下县、 乡、镇建立的各类园区尚未见于统计资料,但有大量这类园区存在于我国各个地方。此外,许多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建立的产业园区也在我国多有分布,如山东鲁北化工产业园区、山西煤塔山工业园等。据有关协会测算,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 6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园区在创造工业产值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成 为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区域。 纵观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过程第一阶段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主要特征是圈地和盲目的产业聚集,基本没有产业发展规划;第二阶段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以高精尖技术研发为主,主要特征是注重产业规划,多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第三阶段为生态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实现资源 环境 经济综合效率为主,这部分园区都是对现有园区的改造和提升。其中,生态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虽然表现形式多重多样,但其本质均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 能源梯级利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之间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再生利用,最终构建生态工业园区资源网状利用结构,这恰恰是循环经济在工业生产和产业组织领域的具体实现模式,也是园区层面践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核心要求。 (一)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2001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试点支持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的建设,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生态工业园区正式进入了规划与建设的系统性探索阶段。 2007 年,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商务部三部门联合组织启 动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得到各园区积极响应 。 2015 年又相应出台了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政策。 截止 2017 年 1 月底, 全国已有 48 家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其余 45 家园区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如表 2.1 和表 2.2 所示 。这 93 个园区类型涵盖范围较广, 具体 包括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 园区 , 覆盖钢铁、化工、制糖等的 行业(化工)类 园区 , 以及静脉类产业园区。从推进方式上看,创建完成后8 进行验收,验收通过授予 “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称号。 表 2.1 48 家园区 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9 表 2.2 45 家园区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各地进展差异较大,目前生态工业园区(包括正在建设的和已经授予称号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如图 2.1 所示。 尤10 其是 2010 年之后,东部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数目增长迅速,中部地区则相对稳定,西部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相对比较落 后。就省份而言,我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东部省份,这四个省份的生态工业园区 占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 总 的 62。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园区高度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 、 浙江省,占全国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总数的 31。尤其江苏省是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目最多的省份,目前已有二十一个正式授予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的工业园区,以及七个在建的生态工业园区。西部地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目 相对较少,发展较为落后。 图 2.1 中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地理布局 根据环保部 发布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申请、提名和管理办法文件,生态工业园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行业(化工)类 、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 和静脉类工 业园区,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 生态工业园区数目 ,占全国在建及已批准的生态工业园区数量的 86,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 行业(化工)类 生态工业园区占总数的 13,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制糖行业、电解铝、磷煤行业、盐化工、采矿业、钢铁、煤化工、石油化工和铜等等行业。目前全国就只有一个静脉类生态工业园区,占总数的 1, 天津子牙静脉类综合生态工业园区位于天津市,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 如图 2.211 所示。 图 2.2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类型分 布 (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在我国,循环经济园区是作为循环经济中循环进行推进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第一个阶段是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2005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组织开展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从省市、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四个方面选择了 82 家试点单位,其中产业园区方面选择了 13 个试点单位,涵盖类型既有 综合(装备制造与电子为主)类 园区、重化工园区,也有陕西杨凌农业等以农业种植、加工为主的园区; 2007 年 12 月,六部门又启动了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 试点工作,继续从四个方面选择了 92 家试点单位,其中产业园区确定共确定了 20 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如下表所示。这次重点选择资源消耗高、节能减排任务重的重化工工业集聚区、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工业园区。这个阶段主要依靠园区本身推进,由园区自己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政府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实施,实施过程中国支持力度很小,仅由国家发改委对园区个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表 2.3 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名单 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名单 序号 产业园区名称 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2 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3 大 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12 4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5 河北省曹妃店循环经济示范区 6 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7 黑龙江省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8 上海化学工业区 9 江苏省张家港扬子江冶金工业园 1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工业园区 11 四川西部化工城 12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13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名单 14 天津市临港工业区 15 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 16 吉林省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 17 上海莘庄工业园区 18 苏州工业园 19 扬州经济开发区 20 浙江绍兴滨海工业园区 21 福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 22 江西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 23 湖北宜昌经济开发区 24 湖北武汉市青山区 25 湖南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 26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7 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 28 海南省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 29 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30 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 31 青海省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3 32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33 新疆库尔勒经济开发区 第二个阶段是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 2011 年以来,国家发改 委、财务部已在全国范围内分四批选择了 92 个园区作为循环化改造示范点,如下表所示。这个阶段国家投入非常大,推进方式也有创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专门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园区关键连接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园区内污染集中防治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废物交换平台项目、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孵化器项目、循环经济统计信息化项目及监测体系建设项目、生产型服务业循环化改造项目等。但同时也给予园区充分的自主性,中央财政采取预拨与清算相结合的综合财政补助方式对园区循环化改造予以支持,补助资金由地方政府根据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统筹 使用,专项用于园区循环化改造。补助资金根据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按照改造项目新增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 表 2.4 循环化改造试点名单 地区 2012( 22 个) 地区 2013( 20 个) 北京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河南 濮阳经济开发区 天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北 武汉市青山工业区 河北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庆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 内蒙古 赤峰红山经济开发区 宁夏 宁夏中宁工业园区 黑龙江 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南 湖南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 江苏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辽宁 辽宁法库经济 开发区 浙江 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 甘肃 甘肃临夏工业园 浙江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辽宁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徽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海 乌兰工业园 福建 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园区 山东 胶南经济开发区 江西 江西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浙江 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东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 曹妃甸工业区 山东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西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北 湖北宜昌经济开发区猇亭园区 江苏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南 湖南衡阳松木工业园 山东 临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14 湖南 长沙再 制造示范基地 广西 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 广西 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 贵州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川 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山西 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 贵州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吉林 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云南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内蒙古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棋盘井工业园区 宁夏 宁夏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疆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区 2014( 25 个) 地区 2015( 25 个) 浙江 绍兴滨海工业园区 浙江 丽水经济开发区 四川 四川达州经济开发区 贵州 贵州红果经济开 发区 江苏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陕西 陕西省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陕西 神府经济开发区神木县锦界工业园区 新疆 新疆五家渠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东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 江苏邳州经济开发区 福建 福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 湖南 衡阳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 安徽 安徽霍邱经济开发区 江西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 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河南 新乡经济开发区 浙江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东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西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河北 鞍山经济开发区 新 疆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山东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夏 宁夏平罗工业园区 福建 厦门市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 湖北 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 湖北 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黑龙江 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 广东 深圳高新区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浙江 宁波大榭开发区 山东 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海 上海临港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湖南 湖南桂阳工业园区 甘肃 甘肃嘉峪关工业园区 甘肃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科技产 宁夏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15 业园 河南 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东 深圳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坪山园区 内蒙古 乌海经济开发区海勃湾工业园 广西 广西 -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庆 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疆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夏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 宁夏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 海南 洋浦经济开发区 黑龙江 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贵州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 安徽 叶集经济开发区 天津 天津空港经济区 内蒙古 内蒙古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 2.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2.2.1 整体概况 2008 年 ,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 大战略决策 , 2010 年 ,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抓手 , 全面启动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划和编制建设工作,对全省 300多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规范整合,初步确认了 180 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从数量分布看,这 180 个产业集聚区在河南省内各个城市分布较为均匀,数量基本上与各个城市所辖县市区的数量成比例 (见图 2.3)。从级别分布看,这 180 个产业集聚区多是在原有的各级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县市区自身的城市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区有 9 个 ,分别是郑州经济产业集聚区、开封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经济技术产业聚集区、新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林州市产业集聚区;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依托的有 7 个,分别是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截至 2016 年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 数量达到了 182 个。 此外, 根据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办法 和 2016 年度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评价结果 ,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2016年度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考核评价情况的通报 (豫政〔 2017〕 10 号)16 一文 上, 授予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 、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 、 林州市产业集聚区 、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 、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 禹州市产业集聚区 、 漯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和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 “ 2016 年度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 ”称号 ;授予 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焦作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开封黄龙产业集聚区、汝州市产业 集聚区、鹿邑县产业集聚区、商丘市梁园产业集聚区、沁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研究报告.pdf)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