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BEE顶层设计技术报告(提交EF).pdf

  • 资源ID:9256       资源大小:3.40MB        全文页数:23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BEE顶层设计技术报告(提交EF).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建筑 节能顶层设计 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trend report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2015.1.12 项目信息 项目资助号 G-1307-18660 Grant Number G-1307-18660 项目期 08/1/2013-07/31/2014 Grant period08/1/2013-07/31/2014 所属领域 建筑节能 Secto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项目概述 见执行摘要 Project Discription See cutive Summary 项目成员 林常青 潘 振 章文杰 杨仕超 刘 刚 林波荣 周 辉 孙 智 马 扬 刘俊跃 毛 凯 马晓雯 Project team Lin Changqing Pan Zhen Zhang Wenjie Yang Shichao Liu Gang Lin Borong Zhou Hui Sun Zhi Ma Yang Liu Junyue Mao Kai Ma Xiaowen 关键词 建筑节能、顶层设计、 总量控制 、 能耗强度 Key Word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op-level design、 Total amount control、Energy intensity 本报告由能源基金会资助。 报告内容不代表能源基金会观点。 This report is 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Energy Foundation. I 摘要 中 国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 的 进步 ,建筑节能成就显著 。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 和 标准逐步健全 、 财税激励力度不断加大、节能技术和产业稳步提升、节能监管和服务能力逐年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覆盖了全国各气候区、城镇各类新建及既有建筑,并开始向农村地区拓展,形成了全社会普遍关心、重视、参与建筑节能的氛围。在保持较低建筑 能耗 强度的情况下, 建筑 室内舒适度明显改善、建筑能效明显提高。 然而 ,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筑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建筑存量将快速增加,建筑能耗总量必然快速增长。 2010 年底,全国建筑存量达到465 亿 m2。 若保持当前城镇化速度和建筑节能减排工作模式, 2030 年中国 建筑存量将接近 800 亿 m2,建筑总能耗将达到 14.6 亿 tce。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紧迫 。 为了 减少 能源消耗 、 保护大气环境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实施能源消费革命 、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的要求 , 2020 年社会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将 控制在 48 亿tce。到 2020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础上降低 40~45。中美两国 2014 年 11 月 12 日在北京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已明确宣布“计划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建筑作为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之一 , 必须转变增长模式和 节能方式 ,才能适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课题基于上述现状,分别从国家能源供应层面和满足建筑运行需要层面,研究了中国未来可能的建筑能源消费 总 量,提出了建筑能耗总量控制目标、实现总量控制的路线,以及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议。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分四种情景分析了未来中国建筑领的能源消费总量,并提出了到 2030年将建筑能耗控制在 1112 亿 tce 的建议。 2.分析了当前建筑节能模式和 建筑 节能标准存在的不足,建议尽快由控制建筑性能性指标的模式转向控制建筑能耗指标的模式,并分别测算 了 未来新建II 建筑和既有建筑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以及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长期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3.测算了建筑面积对建筑能耗总量的影响,并从建筑节能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未来中国建筑面积总量和人均住宅面积的控制目标建议。 4.围绕着建筑能耗总量控制目标,结合当前存在的障碍和困难,从法律法规、 节能监管 、考核体系、工作机制、建筑节能标准、激励 措施 和能源价格政策、能力建设、宣传教育等方面,系统提出了政策保障体系;从节能技术、 产品、产业、基础研究等方面,提出了 技术保障体系。 III Summary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building area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30 years, which has made much progress fo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he system of building law, regulation and standards has been gradually perfected, the financial incentives are also intensifi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re steadily improved, and the energy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capacity have been strengthened annually.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work has covered all climate zones, all types of new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and extended to the rural areas, which ed an atmosphere that all society cares and gets involved in this industry. The indoor comfort and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en outstandingly improved while maintaining relatively low building energy intensity. However,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typ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industry will continuously develop with high speed, the building stock will rapidly increase, and the 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inevitably face a rapid growth. Till the end of 2010, the building stock in China achieved 46.5 billion m2. If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speed and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ork pattern, the building stock will reach 80 billion m2 with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1.46 billion tce.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sk of building area is therefore very difficult and urgent. In order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tect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th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energy consuming re and controlling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at the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of all society will be limited to 4.8 billion tce in 2020, and CO2 emission per GDP will reduce 40-45 in 2020 compared to 2005. China announced it intends to achieve peaking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ound 2030 and to make its best effort to peak early, according to the joint announcement ‘China-US Joint Announcement on Climate Change’ made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Beijing on Nov. 12 of 2014. IV As one of the major energy-consumed field, building must change the growth and energy saving mode, so that it can adaptive to the new policy and require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e programme conducts the research of China’s future possibl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ational energy supply and building operation demand, proposes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bjective and the road-map to realize it,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ystem and technical suggestion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programme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Analyzing the futur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s building area in 4 scenarios, and propose to control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o 1.1-1.2 billion tce. 2, Analyzing the current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atter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giving the suggestions to trans the work from control building perance indicator to control energy consumption indicator as soon as possible; Calcul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new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and interim objectives of low energy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efficient retrofit. 3, Calculating building area’s impact o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he first time giving the proposal of control objectives of China’s building area and residential area per capita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4, Based on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bjective, combining the current barriers and difficulties, propose a policy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law and regulation, energy saving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uation mechanism, work pattern,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incentives, energy price policy, capacity building,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etc; propose a technology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products, industry,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so on. V 目录 一、引言 1 (一)课题研究背景 1 (二)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4 二、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现状 5 (一)建筑节能成就 5 (二)建筑能耗现状 7 (三)国际社会的评价 10 三、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面临的障碍和瓶颈 . 12 四、我国能源供应及建筑能耗上限预测 17 (一)世界能源供应与消费 17 (二)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及预测 18 (三) 2030 年我国建筑领域能源消费上限分析 . 20 五、建筑能耗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 22 (一)宏观因素 22 (二)微观因素 23 六、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与实施路线 27 (一)影响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的参数分析 27 (二)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综合情景设定 44 (三)不同综合情景下的建筑能耗总量估算 45 (四)建筑领域能源消费占比及目标的初步分析 49 (五)阶段目 标和实施路线分析 51 (七)未来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施路线及中长期目标 63 七、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69 (一)经济效益 69 (二)社会效益 69 (三)环境效益 71 (四)典型节能政策措施的效益 71 VI 八、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保障 77 (一)完善法律法规,保证措施落实 77 (二)加强组织协调,确保步调一致 77 (三)完善考核体系,强化 能耗监管 78 (四)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节能制度 79 (五)加大扶持力度,保证激励实效 81 (六)完善标准机制,加强前瞻性 82 (七)推动技术进步,提供充足支撑 83 (八)提高准入门槛,加强 市场监督 83 (九)加大基础研究,完善数据统计 84 (十)开展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85 (十一)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86 九、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技术保障 . 87 (一)建立以建筑能耗量、用能指标为控制目标的建筑用能全过程管理体系87 (二)推动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加大推广力度 89 (三)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品进步 90 (四)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91 (五)统一建筑节能计算方法,完善计算软件及配套的数据库 91 十、结论与建议(展望) 92 (一)结论 92 (二)建议 93 (三)展望 95 附录 A 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 97 (一)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发展历程 97 (二)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成就 104 (三)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深化方向 133 附录 B 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不足和发展障碍 136 (一)政 策法规方面 136 (二)管理方面 138 VII (三)标准规范方面 139 (四)能力建设方面 140 (五)节能意识方面 142 (六)基础数据方面 143 (七)基础研究方面 144 (八)产业和技术方面 146 附录 C 国际上建筑节能的历程和经验 . 150 (一)欧盟 150 (二)德国 156 (三)丹麦 168 (四)英国 175 (五)加拿大 185 (六)美国 190 (七)日本 199 (八)对我国的启示 206 附录 D 有关名词解释及说明 210 附录 E 参考文献 215 (一)法律法规 215 (二)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 215 (三)统计资料 216 (四)学术论文 216 (五)专著 219 (六)标准 219 (七)研究报告 220 1 一、 引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1.节能减排面临巨大的任务和压力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能源供应量的增加。然而,世界能源储量日渐匮乏,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 同时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导致 CO2、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近年来,由于 CO2 浓度升高带来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碳排放及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范围的高度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就 举世 瞩目。但能源消费也随之快速 增长,到 2012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已经达到 36.17 亿 tce( 吨标准煤 )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 2008 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 年排放 量 已达 60 亿吨。污染排放引发的大气污染甚至雾霾 ,对社会和公众健康造成 严重影响 。 2009 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础上降低 40~ 45。要完成 这一目标, 需要全社会、各行业付出巨大 的努力。 中美两国 2014 年 11 月 12 日在北京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我国已明确宣布 “计划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 ”。 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 2.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难度大,其成效影响着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国际上通常将节能减排划分为三大领域 , 分别是工业 、 建筑和交通 ,并且将建筑领域的能耗限定为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即狭义的建筑能耗), 包括采暖、空调、照明、热水、炊事、电器设备等的能耗 。 目前我国的建筑 能耗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在社会终端能耗中的占比,都不容小觑。 与工业和交通相比,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难度大、工作复杂,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是建筑能耗的构成要素繁多、涉及面广,需要从多个技术角度入手;二是建筑类型多、南北气候差异大,能耗的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分门别类采取措施;三是建筑存量大,建成年代不同,改造困难多( 改造 目标难确定、资金渠道不畅、对居民干扰大,不容易被接受);四是建筑(尤其是住宅)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对于能耗高的建筑,也不能采取类似工业领域“关停并转”2 的“一刀切”措施 ;五是单纯从节能量的效益角度看,建筑节能的成本效益不明显;六是建筑节能效果的实现还有赖于全国人民的行为节能。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占 GDP 比例的加大以及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能耗总量及其在社会终端能耗中 比例 均 将持续 提高。从发达国家 建筑 能耗增长 过程 看,我国未来建筑能耗 可能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即达到社会总能耗的 33。对于正处于大规模发展的建筑行业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压力更大、要求更高,其成效将成为决定 我国 能否实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重要因素 之一 。 3.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已实施 30 余年,成就显著 我国建筑领域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启动节能工作,并率先编制了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标准的引领下,节能技术、产品、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建筑节能的相关法规政策、基础研究、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为建筑节能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经过 30 余年的努力,我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瞩目的成就,在保持较低能耗强度的情况下,建筑室内舒适度明显改善、建筑能效明显提高,并且形成了有关各方普遍关心、重视、积极参与节 能的氛围。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已经实现了所有气候区和建筑类型的全覆盖。 截至 2013 年,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 88亿平方米,约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的 30。 过去 30 年,建筑节能一直以控制建筑各 组成部分 ( 围护结构、设备系统等 ) 的节能性能为主 ,较少关注其能耗强度及实际能耗, 主管部门 、 监督机构 、 设计 、 施工 、监理等 重点 对建筑分部分项的节能性能进行控制和把关 。这种控制性能指标的模式,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和监督,并且 有利于推广普及具体的节能技术 ,在建筑节能初级阶段,对于推动建造环节的节能实施,成效明显,欧美国家无一例外均采取过这种模式。 但是,控制建筑性能指标的节能模式 ,因较少关注建筑的实际能耗和能耗强度,已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无法准确核算建筑节能的实际效果(节能量)。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加重,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模式必须随之调整。住房 和 城乡建设部为满足建筑节能发展的需要,已立项编制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对各类民用建筑运行阶段的实际能耗强度做出明确要求,力求做到建设和运行“两手抓”。这种工作思路上的转变,顺应了当今国际上建筑节能发展的最 新潮流。 3 (二)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1.当前建设阶段的节能控制模式亟需转变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 是 以建筑 的 实际用能数据为基础,采用 “ 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 ” 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出 不同气候区 、 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能耗指标 , 解决的是运行阶段建筑能耗强度控制 目标 ,但对于大量即将新建的建筑,如何在设计阶段就对其 单位面积的用能指标 进行控制,避免“达标建筑能耗高”的现象,该标准不能给予直接的指导。 我国 30 年的节能工作历程已经使建筑师、工程师、研发、建设方及有关主管部门等形成了思维上的定势,他们无法自行按照运行 阶段的能耗强度 控制 指标 ,测算出建设阶段的控制要求,仍然可能按现 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的性能指标去实施, 很 可能建造出高能耗的建筑,这将给民用建筑能耗标准落实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在规划、设计、建造阶段均增加 建筑用能 指标,并且给出可操作的方法, 以 便于有关各方去执行、监督,才能容易被接受,民用建筑能耗标准才容易落实,实现 建设和运行的 “两手抓”。 2.建设阶段的 建筑用能 指标需要合理设定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的能耗强度指标,不能直接作为今后新建建筑规划 和 设计阶段的 用能指标 ,理由 ( 1)民用建筑能耗标准的能耗强度指标是基于当前不同类型建筑的平均能耗水平,经修正后确定的, 其中 建筑能耗约束值可以作为目前既有建筑的节能目标,目标值可作为 今后一段时间内 新建建筑 运行阶段 的节能目标 ; ( 2)未来新建建筑 在建设阶段用能指标是在建筑物规划和设计时,按照标准气象参数和运行工况计算出来的设计值,表征的是建筑物在标准工况下的能效。尽管该指标并不完全代表建筑物运行阶段的实际能耗大或小,但会直接影响到运行阶段的建筑能耗强度。因此,该指标 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层面能源供应能力、碳减排控制要求以及建筑运行需求( 室内舒 适 度)等因素, 即 除了 要 满足工作和生活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外,更要适应国家层面节能减排的要求。 注建设阶段的建筑用能指标是指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的能耗强度设计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术语,可以采用用能指标、能效指标、 能源需求指标 、 能耗强度设计值、 标称能耗强度 等来表示,本报告将一直采用“建筑用能指标”来表述。 3.未来运行阶段的建筑能耗强度指标必须与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衔接 4 2014 年 11 月 19 日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提出“ 到 2020 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48 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 42 亿吨左右”。这是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但目前国家尚未给出未来建筑领域能源消耗总量的控制目标。 尽管已有研究机构着手对未来建筑领域能耗总量进行研究,但大多是基于建筑领域自身出发,围绕当前的能耗水平以及未来的技术进步、产品设备能效、政策法规与激励措施支撑力度、节能能力等进行的预测。 从当前节能减排形势看,建筑领域 尽快主动公布 与国家能源供应和碳减排相衔接的 能耗总量控制 目标 (争取主动) 。 未来,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修订 时 ,除了应当考虑当时建筑能耗的平均水平外,必须 与 国家层面 不断更新的 能源 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碳减排的要求 紧密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建筑领域的任务、实现节能减排的量化目标。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为 我 国政府未来制订建筑节能发展政策提供研究基础和支撑 ( 1)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量化的中长期目标到 2030 年,建筑领域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并确定新建建筑设计阶段的 用能 指标、运行阶段的能耗强度指标,依此作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中长期目标; ( 2)阶段目标、任务 和实施路线根据中长期目标,确定今后 15 年的分阶段目标、任务及其实施路线( 5 年目标),做到分阶段实施和落实; ( 3)节能减排的保障需求根据建筑节能减排现状及目标,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分析影响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以及对政策法规、激励措施、工作机制、标准、技术、产品、服务、监督等的需求,明确今后在保障方面的努力方向。 2.主要研究内容 ( 1)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总量从多角度、不同节能情景及可行性等分别进行估算,以期得到合理的结果; ( 2)影响建筑领域能源消费总量的关键因素; ( 3)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可行的 实施路线; ( 4)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保障措施和技术方向。 5 二 、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现状 (一)建筑节能成就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建筑节能工作,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 六 个方面 1.实施范围基本全覆盖,建筑节能意识普遍提高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是从采暖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率先开始的, 80 年代开始实施第一步节能(节能率 30), 95 年开始实施第二步节能(节能率 50) , 2010 年前后部分省市开始实施三步节能( 节能率 65)甚至四步节能( 节能率 75) ; 2000 年后扩展到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居住建筑,以及全国范围城镇新建公共建筑。近些年,国家层面通过补贴政策,推动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 , 部分省市开始探索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工作。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到 2010 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 99.5%,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 95.4%。仅仅 “十一五 ”期间,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 48.57 亿平方米;北方采暖地区 15 个省区市共完成既有建筑改造面积 1.82 亿平方米;全国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 14.8 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 5.725 亿平方米,光电建筑应用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装机容量达1271.5 兆瓦。 建筑节能工作已经覆盖了全国各气候区、城镇各类新建及既有的民用建筑,并开始向农村地区拓展。 全国城镇节能建筑占既有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 23.1%,其中比例超过 3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吉林、辽宁、江苏、宁夏、青海、新疆等。 截至 2013 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 88 亿平方米,约占城镇民用建筑的30,形成了每年 8000 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其中“十二五”前三年建成 39 亿平方米 ;全国累计 完成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 8 亿平米 。 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强力推动下,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明显提高,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监管理及节能技术、产品和设备研发生产等单位均重视建筑节能工作,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建筑的节能品质。 2.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基本健全 6 “十一五 ”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经修订颁布执行,专门明确规定了建筑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主要内容,并写明 “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发布 ”;可再生能源法颁布执行,明确提 出鼓励发展太阳能光热、供热制冷与光伏系统,并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颁布实行,作为指导建筑节能工作的专门法规,详细规定了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内容和责任。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解决了建筑节能工作长期缺少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使全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走上依法开展和监管的道路。 3.建筑节能标准逐步健全 借鉴欧美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经验,我国于 1986 年发布实施了第一本建筑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86,即节能 30的 标准(一步节能)。从此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标准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建筑节能领域的标准无论是在数量、覆盖范围上,还是制修订进度上都得到极大的完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 1)标准覆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从严寒寒冷地区扩大到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 ( 2)标准涵盖的建筑类型不断拓展从城镇居住建筑拓展到公共建筑、农村建筑; ( 3)标准涉及的工程阶段不断增加从节能设计增加到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运行维护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 4)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不断丰富从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和制冷的性能要求,扩展到引导和 鼓励可再生能源、热回收技术、自然通风、被动技术、智能化控制 技术等的利用; ( 5)标准对节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 1995年和 2010 年分别发布实施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对外墙、门窗、屋顶等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以及供热系统的节能性能和控制要求不断提高,其他标准,例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等均在及时修订中。 4.建筑节能财税激励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财政积极支持建筑节能工作。财政部、住房 和 城乡建设部先后共同设立了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资金 ”、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 ”、 “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7 政补助资金 ”等多项建筑节能领域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 同时,各级地方财政也给予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支持。北京、上海、重庆、内蒙古、山西、江苏、安徽、深圳等地对建筑节能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安排了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 ”期间,省级财政共安排 69 亿元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地级及以上城市市级财政安排 65 亿元建筑节能专项资金。 5.建筑节能技术和产业得到提升 在国家、地方及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持续投入下,建筑节能技术不断得到突破,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供应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建筑规划和设计技术,施工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和屋顶的保温隔热技术,遮阳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照明、制冷、供热及能源控制技术 均得到突破,形成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研发了大批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不但促进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且形成了一大批新兴节能产业。 6.建筑节能监管和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建立了建筑节能专项设计审查、节能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建筑节能信息公示等制度,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备案到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同时,第三方专业化建筑节能服务机构得到培育和发展,不断满足建筑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市场需求,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初步建立。 (二)建筑能耗现状 1.建筑能耗数据 我国一直没有建立专门的建筑能耗统计和发布渠道,缺少完整的、官方发布的数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 能耗测算分析结论有 ( 1)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2003 年组织专家 对建筑能耗 的 测算结果为,建筑能耗约 4.61 亿 tce(注 吨标准煤)占社会总能耗的 27.5; ( 2) 王庆一教授按国际通行的能源平衡定义和计算方法,参考相关行业统计、专项调研、专家咨询、研究资料,调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综合能源平衡表,得出 2006 年8 我国建筑终端能耗(即民用、商用部门能耗)为 3.7 亿 tce(热电当量法),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 21.7; ( 3)同济大学龙惟定教授 通过分析我国能源统计数据 , 并比较我国与美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差异后提出,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大致在 20左右 , 2003年我国建筑能耗约为 3.3 亿 tce, 其中 10~ 13%是采暖能耗, 7~ 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当于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水平; ( 4) 清华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建立了以能耗强度 为 基础 、 由统计数据进行宏观验证的我国建筑能耗模型 ,并 得出 2010 年我国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 6.25 亿 tce(发电煤耗法),占当年全社会一次能源消耗的 19.23。 2.建筑能耗测算 本报告 分别 采用 建筑面积负荷强度法 和 统计年鉴能源数据拆分法 对建 筑能耗进行了初步测算 , 结果如下 ( 1) 建筑面积负荷强度法 (自下而上估算, 即总能耗量 建筑面积 单位面积负荷强度 运行时间 ) 按照这个方法,经初步测算, 2010 年全国民用建筑能耗约为 7.15 亿 tce,占 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 21.97(全国民用建筑能耗 总量为各类型用能建筑的面积与相应能耗强度相乘,具体数值参见 本报告第 六 部分)。 ( 2) 统计年鉴能源数据拆分法 (自上而下的测算) 中国统计年鉴 的能源消 费 总量包括 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生活消费。年鉴 中没有建筑的能源消费总量,因而把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 ,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等

注意事项

本文(BEE顶层设计技术报告(提交EF).pdf)为本站会员(残墨遗孤)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