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14 北京低碳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pdf

  • 资源ID:9240       资源大小:3.72M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2014 北京低碳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pdf

1 2014 北京低碳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 简 介 太原促进高效, 节能, 低碳的住区 规划 清华大学 麻省理工学 院 剑桥大学 慕尼黑工业 大学 重庆大学 2014 年 9 月 2 2014 Beijing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Joint Studio 2014 北京 低碳城市设 计国际工作 坊 参加人员名 单 I. 教师 1. Professor Dennis Frenchman, MIT 2. Professor Jan Wampler, MIT 3. Professor Christopher Zegras, MIT 4. Professor Thomas Georg Auer, TUM 5. Dr. Vicky Cheng, TUM 6. Mr. Daniele Santucci, TUM 7. Professor Koen Steemers, UCAM 8. Dr. Ying Jin (金鹰), UCAM 9. Dr. Anthony James Hargreaves, UCAM 10. Professor Mao Qizhi (毛其智), THU 11. Professor Zhang Jie (张杰), THU 12. Professor Shao Lei (邵磊), THU 13. Professor Zhao Wanmin ( 赵万民), CQU 14. Professor Li Heping (李和平), CQU II. 学生 1. Johnna Cressica Brazier, MIT, 助教 2. Xie Yang (解扬), THU, 助教 3. Zhai Bingzhe(翟炳哲), THU, 助教 -- 4. Alice Davis, MIT 5. Anson Stewart , MIT 6. Agustina Gonzalez Cid , MIT 7. Elizabeth Galvez, MIT 8. Allegra Fonda-Bonardi, MIT 9. Ethan Lay-Sleeper , MIT 10. Kuan Butts, MIT 11. Paloma Gonzalez Rojas, MIT 12. Patrick Evan Little, MIT 13. Rena YANG, MIT 14. Kara Elliott-Ortega, MIT 15. Kun QIAN(钱坤), MIT 16. Xu ZHANG (张旭), MIT 17. Zhao MA ( 马昭), MIT 18. Longrui PENG (彭泷瑞), MIT 19. Meng REN ( 任萌) , MIT 20. Akhila Jambagi, TUM 21. Michael Alexander Kramer, TUM 22. Anna Valeria Marchetti, TUM 23. Boris Berndtson , TUM 24. Rdiger Schtzler, TUM 25. Sofia Sfakianaki, , UCAM 26. Steffi Kuhn Ellen Kuhn, UCAM 27. Thi Tram, UCAM 28. David Stephen Jones, UCAM 29. Wang Jixiao ( 王霁霄), THU 30. Zhang Bo (张波), THU 31. Li Chenxing (李晨星), THU 32. Wu Junda ( 吴俊妲), THU 33. Ge-Pei Meizi (葛裴美子), THU 34. Xu Zheyuan ( 许哲源), THU 35. Chen Ye (陈 也), THU 36. Liu Chao (刘超), THU 37. Fan Jinglin ( 樊瀞琳), CQU 38. Ma Yugang ( 马宇刚), CQU 备注 MIT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 麻省理工学院 TUM - Technische Universitt Mnchen Germany 慕尼黑工业大学 UCAM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剑 桥大学 THU -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清华大 学 CQU -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重庆大学 项目联系人 毛其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邮箱 1 一 、课程计 划安排 “中美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 是清华大 学与麻省理工学院 (MIT)在 共同举办的研 究生教学活动。每两年一次,中美两国师 生以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为对象, 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并在选定的具体地 段上开展城市设计。 该教学活动自 1985 年 起已连续举办了近 30 年, 在国际建筑与规 划教育界产生了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2014 年 6 月, 在清华- 剑桥-MIT 三校低 碳能源大学联盟项目“低碳城市设计从 选择评估到政策实施”和能源基金会“低 碳 城市发展项目”的资助下,来自清华大 学、MIT、 剑桥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和重 庆大学的 52 位师生, 共同举办了为期四周 的“ 2014 年 北京低碳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 。 工作坊在 对 三校低碳联盟与能源基金会资 助 的 相关项目进行研讨的基础上, 选择山 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村作 为 城市设计的 具体地段 , 对 太原城市住区节能与建设进 行相应的课程学习和调查研究。 1 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为期四周,通 过 背景介绍、 实 地 踏勘、方案初步设计、能耗预测与设计 方案反馈调整等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相关 研究成果与技术工具,在城市设计层面研 讨低碳城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思想。 图 1 工作坊 在清华大 学举 行开班仪 式 具体要求 第一, 课程要求学生将关注 面拓展至整个城市,深入思考低碳城市发 展与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求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建筑可持续发展 的 内涵,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认 知 ;第二 , 课程要求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设计 教学 2 础上寻求合理是解决途径,并最终落实于 面向低碳目标的城市设计上,提出城市住 区的空间设计方案 ; 第 三 ,课程要求学生 具有高度敏感的节能意识, 了解空间形态 对 居住能耗的作用途径,熟悉基本的 建筑 节能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2 课程要求 设计地段选在太原市小店区坞城村这 一 建筑形态混合多样、社会关系错综复杂 的区域, 占地范围 35 公顷, 常住人口约 10000 人, 是一片以 “城中村” 为主、 在近 年来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建成区。 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区域性调研, 发现问 题,提出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并据此选择 重点地段进行深入的城市设计。具体要求 包括第一,将地段置于太原市城镇化 背 景中进行考察,重点考察该 地段与周边公 共空间的关系、分析新建地铁等交通条件 改善对 区域发展的 影响;第二,深入全面 认识地段的发展历史、现状问题与 未来 前 景 ;第三,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整个地段 进行整体城市设计,以 空间改善为载体, 以低碳城市设计为原则,形成解决问题的 理念、途径和具体方案;第四,各小组在 各自形成的整体城市设计方案基础上,进 行深化的小地段城市设计;第五,根据能 耗 方程预测城市设计方案的能耗表现,调 整城市设计方案,最终达到以形态设计营 建低碳城市社区的目的。 图 2 设计基 地在太原 市区 的位置图 图 3 设计基 地卫星影像 图 图 4 设计基地 的用地 构成 3 二 、教学的 过程与启示 2014 年北 京低碳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 教学过程紧凑有序、设计作业深入多样, 互动式学习卓有成效。 现 从 设计选址、国 际平台、全程参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 1 设计选址 激发师生 教学互动 课程选择太原城 市 发展的 焦点地段之 一 作为设计对象,鼓励学生充分认知在中 国煤炭产量最大的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 坞城村这个快速城 镇 化 进程中城市功能、 空间形态与社会冲突都较为 突出的典型 地 区 , 以低碳的视角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 方案,激发了师生的教学互动。 首先, 华北南部地区现有的几个省会城 市 由于经济、气候、地势、历史原因等多 重原因,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形势都很 严峻,在调研过程中师生都充分感受到对 这一地区开展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其次, 太原市区人口约 300 万,与北京、天津等 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比较,规模相对 较 小 ,但又不失其 多元性和复杂性,适于 掌控; 通过教学安排,教师和学生分组进 行城市多地段的考察、分析和比较,在短 时间内对整个城市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满足了对城市整体性认知的课程要求 。 第 三,设计地段作为“ 城中村 ” 地区, 亟待 进行改造,并 具有多重可塑 性,教师在教 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方案比较的方式梳理 问题、寻找答案。从最终的课程汇报成果 中可以看出,各国学生的 多元个性和主动 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2 国际平台 促进多元 文化交汇 本课程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 不同文化 背景师生组合、当地规划部门与 各院校 不 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参与,为课程设计带来 了多元化的思考。例如, 外 国 学生对中国 “ 城中村 ” 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城市肌理感 到 非常新鲜和有趣,在设计处理中一般 都 希望尽可能保留并延续原有的形态 与肌理; 而中国学生对这些状况和目前政府的拆迁 改造方式 较 为 熟悉,在设计过程中往往 倾 向 于 进行大规模改造重建。双方观点不断 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灵感火花,形成对问 题更为全面的思考。又比如德国学生由于 具有较强的工程专业背景,能够更早、更 主动地在设计中融入各种建筑节能技术。 英国学生基于他们的设计背景,则更 偏重 用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法达到低碳节能的 课 程目标。 此外,教学中安排了太原市规划 局 等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和 具有不同专业背 景 的当地学者参与课程讨论,使 学生们在 跨文化的交流与协作中更好理解了城市设 计 的学习方向和 创建低碳节能社区实践 的 复杂性与多元性。 3 全程参与 探索情景 教学模式 由于大部分学生对 教学课程选定的 设4 计地段乃至中国华北地区的社会文化历史 环境都比较陌生,因此,工作坊十分注重 了 课堂教学之外的案例调研 、 历史文化景 点的参观和设计实践环节,力争让外国学 生 多了解一些中国国情,在学习乃至生活 的各方面能够尽快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 在 前期的 地段踏勘环节中,工作坊不仅 安 排了当地规划局进行太原城市发展的全面 介绍,还带领学生广泛参观了太原市不同 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 回到北京之后,工 作坊还组织了学生对北京的新旧建筑、典 型风貌区进行了调研走访,让学生在最短 的时间内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从而在设 计环节能够真正做到“接地气” , 而不是仅 从表面形式上完成设计方案。从实际效果 来看, 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规划部门领导在 听取工作坊 最 终 汇报 时 , 对各组方案的可 操作性和实际意义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三 、结语 本次设计是每两年一次的 “中美联合城 市设计工作坊”的扩大与延伸。这个工作 坊已经走过了近 30 年 的历程。 30 年来 ,工 作坊教学组织的 方方面面都 有了不小的变 化 。早年的设计地段都选自北京的城近郊 区,近年来的设计地段相继扩展到济南 、 太原等城市;最初的参与院 校 仅为清华 和 MIT ,今日已扩展到国内外五所著名高校; 工作坊的关注重 点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 保护与发展 , 逐渐演变到全面关注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问题。 回顾本年度的国际工作坊教学活动,我 们期盼未来的联合设计课程能够进一步长 远计划、精心选题、周密安排,以更好推 动中外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图 5 师生在 设计基地 进行 现场调研 图 6 工作坊 最终设计 汇报 展 图 7 工作坊 举办低碳 城市 设计研讨 会代 表合影 5 附 工作坊 设计成果 简介 第一 组 “五 种” 设计团队 Kara Elliott-Ortega Ethan Lay-Sleeper Kun Qian (钱坤) Jixiao Wang (王霁霄) Boris Berndtson 可持续的城市设计不仅仅在于节约能 源,更是在经济与社会层面具有源源不断 的发展动力。而问题深重、利弊共存的城 中村,则希望延续其自下而上的高度活力 与多样性,同时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两 方面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五种”希望通过植入五个城市功能 组团,带动城中村产业发展,激发社区的 自我更新进程,一方面避免全盘重建带来 的能源物质过度消耗与文脉断裂,一方面 尽量保留原社区的活力与多样性,发挥自 下而上的内在动力,避免过度干预。 植入组团充分考虑基地历史、 现状基础 与发展潜力,并在功能上相互关联,从农 业生产、市集出售到餐饮业消费,从废物 原料回收、工艺品制造到创意市集,同时 融合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形成城市生态体 系在功能、物质与能量上的循环系统。通 过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并依托本地就 业减少人口流动性、促进社区人际网络形 成,有助于形成安全稳定、自我管理、具 有归属感的健康社区。在物质层面,通过 植入组团引入更多基础设施, 如地下停车、 水循环、能源站等,并通过局部增加建设 强度,提高容积率与空间利用效率。 除五个重点建设组团外, 对地段基底进 行设计引导与技术应用,降低城市能耗、 提高环境品质。城市更新将提高容积率与 功能混合;增加小型绿地与屋顶绿化;建 筑形体退让以利于光照深入;增加高层建 筑的立体庭院以利于通风;将公共活动与 街道生活引向空中,在屋顶层形成阳光充6 足而视野开阔的城市活动表层。 在技术上, 包括广泛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与热水器,应 用低温辐射地板采暖技术,建立水、废弃 物与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等。 7 第二 组 “ 社 会计算表 ” 设计团队 Paloma Gonzalez Rojas Agustina Gonzalez Cid Longrui PENG (彭泷 瑞) Sofia Sfakianaki Zhang Bo (张博) 设计方案致力于改善城中村现有居住 环境,设计出总体能耗较低的聚落形态, 增加城中村村民的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 为农村人口创造进入城市的跳板。 原先坞城村的地块都是耕地, 村民以种 菜为生。现在,租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口比 本地村民多十 倍。城中村低廉的生活成本 和杂居的居住模式提供给外来人口一个理 想的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的跳板。 整体保护下的局部改造和新建是改善 城中村村民生活条件的两个重要步骤。基 于不同聚落形态在 Energy Proa 中的能 耗计算结果,城中村聚落形态下的生活总 体能耗最低。因此,方案整体保留城中村 聚落形态,局部改造现有建筑,在发展不 健全的区域新建建筑群。 局部改造有利于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对 原有建筑的局部进行合理改造,把不适宜 居住的消极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转换原 有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空间的用途,设置 为城中村的基础设施。 对屋顶的充分利用可以增强城中村的 生产力由于城中村集体土地的边缘性和 复杂性以及相比较于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低 廉性,它拥有旺盛的需求市场,土地使用 权的差别使城中村得以客观存在。 通过专门的规划与建设部门审核之后, 房屋租户或房屋业主可以进行适当的屋顶 建设。 建设内容包括美化社区的屋顶花园,8 培育蔬菜花卉的种植园,饲养家禽的养殖 园和临时居住所需的轻型结构等。 在设计方案中, 新建建筑群被规划在各 个城中村聚落的核心位置,以点带面激发 附近区域的城中村活力。位于基地北区的 新建群体以酒店作为主要功能,餐饮集中 区位于基地中部,服务南北城中村聚落。 南区的写字楼区域和回收中心致力于降低 环境污染和能耗,并为坞城社区居民提供 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在城中村的整体聚落形态下新建 建筑群,希望保持城中村聚落的低能耗优 势,充分发挥城中村在城市中的特殊性, 降低生活成本,改善居住条件,促进杂居 错落的城中村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 村人口创造进入城市的跳板。 9 第三 组 “ 分 布式的千 禧年 ” 设计团队 Chenxing Li (李晨星) Meng Ren (任萌) Anson Stewart Linda Wu( 吴俊妲) Xu Zhang (张旭) 挖掘基地特质, 将现存社区和机构离散 地融入到由学习和健康组织的网状空间中。 为了创造高品质的共享空间体系,恢复重 塑历史水系及绿地系统;同时将学 校、教 育与医疗设施整合入住区,以密切联系群 众,提供医疗保障,鼓励居民进行终身学 习。在总体层面,基地由北至南依次被初 级教育学校、研究机构及大学所环绕,其 区位与公交系统优势使其成为南部高新技 术开发区与大学城合作的落脚点,因而将 其分为三个组团,分别重点为学生及其家 长服务机构、高考教育机构、高新技术企 业孵化器提供空间。同时梳理历史水系, 结合学 校、医疗机构及现状活力点确定社 区中心及次中心。开发强度围绕社区中心 及主要道路合理增加,对各组团进行相应 的功能植入与功能混合。 在进一步的 200 x200 米的组团设计方面, 贯彻和深化总体规划层面的思想。从整体 社区系统考虑,将教育或医疗设施作为社 区核心,提供公共服务与活动空间,并在 其旁布置老年住宅等需要公共服务支持的 居 住组团。核心周边保留城中村的建筑肌 理与容积率,规划一系列普通居住组团。 沿主要道路与公园,则充分利用其景观与 区位优势,规划带有底商的高层住宅。同 时,在社区单元中设计风道系统,组织调 节 住宅的风环境。此外,还承袭了总体规 划中的水系,将其引入住宅建筑,形成良 好的生态循环,并借助太阳能、植物等等 生态友好措施,打造人文生态社区。 10 11 第 四 组 “ 原 之线 ” 设计团队 Allegra Fonda-Bonardi Xu Zheyuan(许哲源) Kuan Butts Rena Y ANG Thi Tram 设计的概念源自于一个寓言故事 缝在衬里中的宝石。通过对坞城村、北张 村等多个城中村的调研和分析,认为城中 村中现存的庭院空间就是未被发现的宝藏, 但需要赋予其更多的可能性与活力。 在设计地块中, 几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承 担了现有社区主要的商业服务职能,同时 连接了地块周边的市场、公园、医院、学 校等重要的公共设施,而现有的庭院空间 多数未能和这些“线”形成良好的串联。 因此, “原之线” 就是希望通过编织穿 过庭院的“线”对城中村中现有的中国传 统庭院空间进行不同尺度的演绎,将重要 的公共设施植入到现存的场地肌理中,并 将社区与周边的公共资源更好地融合。这 个充满活力的 “线” 包 括人行小径、 道路、 绿带、水系、商业街等多种形态。 考虑到城中村现有建筑质量大多较好, 推倒重建不仅意味着高额的拆迁补偿,也 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从整体的规划上, 尽可能保留现存的建筑肌理,根据不同建 筑现状进行多种模式的改建或加建,同时 在保留几条主要商业街的基础上整理交通 流线,适当引入高层塔楼以提高容积率。12 在保存现有私人庭院的基础上在组团 中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开放程度的庭院 形态,保留传统的生活模式和院落尺度, 并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顶空间形成空中庭院。 在垂直方向形成多功能混合,将上层的居 住功能和底层的商业空间复合组织,在地 下分离处理生活垃圾。废物收集和处理的 场所也同时作为废物再利用和增值生产的 工作坊。 从 Energy Pera 的 分析中可以发现 设计在提高居住密度、增加公共开放空间 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更加有机地组 织了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和复合业态,更好 地融入整个城市肌理。 13 第五 组 “ 旋 转未来 ” 设计团队 Alice Davis Elizabeth Galvez Steffi Kuhn Chao Liu(刘超) Zhao Ma (马昭) 设计概念 混合密度; 多代社区; 一生 之宅;律动空间;穿梭流线。 混合密度 本方案将传统的平面院落扩 展至三维层面以丰富空间形式、促进居民 交流及提高采光与通风能力,形成水平方 向上的传统院落与垂直方向上的立体院落 相组合,并以高密度的形式及垂直方向上 的混合功能来适应场地的空间以及社会现 状。 多代社区与一生之宅 本方案充分考虑 了场地内的现状社会结构,提供多种户型 以灵活适应不同世代人群(家庭、单身人 士、独居老人等)混合居住,同时控制其 可支付性及调整住宅类型的分布以促进高 收入与低收入人群的混合居住,以此促进 住户之间的交流,形成具有活力的社区。 同时灵活的户型可根据不同阶段家庭成员 的数量及资金需求改变使用模式,以多变 的使用模式来使居民长期生活于社区内成 为可能,居民的住宅将提供其归属感,成 为其“一生之宅” 。 律动空间与穿梭流线 本方案结合场地 现状在各组团内设计了多样的开放空间以 供居民活动与交流使用,可以在一天中不 同 时间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同时以流线 灵活、尺度适宜的步行系统将其串联成一 个开放空间系统, 提高其可达性与共享性。 14 在上述设计概念的指导下本方案进 一步设计了两个组团地铁及社区产业组 团、商业中心组团。 地铁及社区产业组团临近公园及规划 地铁站,考虑高密度开发;提供场地内就 业岗位;地铁入口设置广场与商业。 商业中心组团 商业院落与商业活动并 存;北部为区域商业中心,南部为社区商 业中心;办公与居住功能混合;沿公元一 侧做高强度开发。 15 第六 组 “街巷 ” 设计团队 Ma Y ugang (马宇刚) Ge-Pei Meizi (葛裴美子) Akhila Jambagi David Stephan Jones Rdiger Schtzler 街巷是城镇形态的骨架与支撑, 街巷整 体格局多为树枝状或者网状分布, 街为干、 巷为支。作为城镇重要的基础设施,街巷 的主要作用是联系城镇内部各要素,有效 组织其间的交通流线,并使之成为有机整 体;作为城镇的主要外部空间,街巷的作 用是承载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的舞台。 设计从街巷出发, 希望通过街巷这个骨 架,创造能源节约的城市系统。其中分为 四个层面。 规划层面通过总体设计的宏观把控, 留住原有街巷脉络,最大化的保留一种原 生的低碳生活,只在少数临街区域进行适 当的更新, 满足低碳城市设计要求的同时, 也能最大限度控制千城一面的设计图底。 组团层面通过组团设计的中观深化, 来清晰的指出, 街巷是如何串联各个建筑、 院落,以此实现理想组团的低碳生活,如 孤立步行及公交出行、功能混合、倡导公 共活动、院落间的可生资源利用等,都是 这个层面所提出的低碳策略。 16 建筑层面 通过院落与建筑的微观设计, 至上而下、完整地阐述对街巷概念的协调 一致, 强调建筑的 “内部空间” (有屋顶的 建筑) 与街巷 “外部空间” (没有屋顶的建 筑)之间的相互融合、一体式概念。 能源层面 通过能源学科概念的最终梳 理,以剖面的形式去对这个设计进行最终 结尾与阐述,将建筑、规划、能源三学科 融会贯通,三位一体。 17 第 七 组 “悦 动路径” 设计团队 Fan Jinglin (樊瀞琳) Michael Alexander Kramer Patrick Evan Little Anna Valeria Marchetti 本设计基地毗邻太原市中心区, 四周交 通便利,设施丰富,教育资源尤为突出。 基地内部人流复杂,多为外地租户,其中 不乏为解决孩童教育问题而租至于此的居 民。故方案以孩童与家庭这一视角切入整 块基地,希望通过物质环境的改善,新增 其间绿道、拓展节点空间,将基地周边与 内部、空间与文化、传统与新生等多方面 的元素整合连接。同时,适量引入教育相 关产业活动,以丰富基地自身经济类型与 人群,为基地的居、业、娱等活动提供空 间。 在设计过程中,整体层面上首先分析 周围绿色空间、教育资源、商业空间以及 三者与主要道路的关系,找到孩童上下学 穿过基地的主要方向与入口,其次结合现 肌理找到安全便利的“路径”作为设计主 要对象,最后在合适的节点处拓展空间形 成与周围活动相适应的广场。组团层面上 遵循多元融合、绿色便利的原则,适量拆 除原有建筑、新增高层;设计单向机动道 路, 避免车辆穿越组团; 着重设计组团 “路 径”与“广场” 。高层建筑混杂底层商业、 中部办公与高层居住或酒店,位居公园附 近, 其中广场便是为工作者提供空闲歇息。 保留建筑保持原有功能,其中广场便以提 供居民休闲、 孩童玩耍为目的。 “路径” 结 合绿化做灵活空间处理以适应孩童好奇、 好动、好分享、等特点。 18 19 为促进各国学生对中国文化、 特别是城 市建筑文化的了解,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 与 合作, 工作坊安排了一系列集体参观考 察 活动。活动在时间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 结合、地点上点线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精 心的组织和导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对 中国传统城市的 规划与建设、古代公共建 筑与民居、宗教建筑与礼仪制度、地域 文 化、民俗生活以及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的 问题、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制度等有了 初步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在工作坊中增加 “本地化”的元素,使设计方案能够落地 生根,与现实问题结合的更加紧密。 一 、山西城 市与古建 筑考察 6 月 3 日至 6 月 7 日, 结合在太原设计 地段的考察,工作坊安排了太原城市考察 平遥古城考察五台山古建筑考察 恒山悬空寺考察的线路,整个行程由 工作坊、北京长信假日国际旅行社和太原 幸运旅行社共同组织。 1 太原城市 考察 太原城市规 划展览馆考 察。 6 月 3 日全 体师生抵达太原的当天下午, 工作坊地方支持单位太原市规划局安 排了“感受太原历史、了解太原发展、认 识太原城市”的活动,在新落成的太原市 城市规划展览馆,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高 辉 主任亲自担任解说。通过大量的史料、 图纸、模型、多媒体的解读,工作坊全体 成员对太原的历史发展、现状城市建设和 未来规划的有了多维度的全面了解。参观 最后,高主任对工作坊选择设计地段提出 了期望和建议,同时表达了对工作坊后续 支持。 参观 考察 20 太原市长风 文化商务区 考察。 6 月 3 日 下午,全体师生考察了新落 成的太原市长风文化商务区。商务区是太 原新的城市地标和文化中心 ,市政府希望 通过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展 示城市形象并带动汾河西岸的开发建设。 商务区也是距本次工作坊设计选址最近的 城市副中心,是太原南部城市发展轴的核 心节点。对文化商务区的考察有助于师生 们对设计地段选址的理解。 长风文化商务区位于汾河西岸长风西 大街南侧,主要场馆有山西大剧院、太原 博物馆、太原美术馆、山西省图书馆等。 商务区总体地形呈左倾的“凸”字型,沿 汾河西岸展开, 总占地面积 3.06 平方公里。 商务区的整体设计由法国夏邦杰设计事务 所完成,各个单体建筑由国内外著名设计 师完成。 2 平遥古城 考察 双林寺考察 。 6 月 4 日上 午, 全体师生来到距太原市 西南 120 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首 先参观了位于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 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双林寺是 国 家 重点佛教寺院之一, 寺 院 坐北朝南, 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 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 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 平遥古城考 察。 6 月 4 日下 午, 全体师生考察了平遥古 城。 通过考察, 大家对中国传统城市格局、 公共建筑、传统民居等城市形态有了初步 的了解, 同时增进了对山西地方民俗文化、 生活习惯的认识。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 2700 多 年历史 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 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 并 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 也是中 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 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另一座为丽江古 城) 。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目前保存最为完 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明清时期地方城市 建设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出 一幅中国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宗教发展 的完整画卷。 21 3 五台山、 恒山古建 筑考察 五台山考察 。 6 月 6 日上 午, 全体师生一行来到太原 东北 180 公里的五台山景区。首先参观了 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佛光寺。佛光寺被 我国著名的 建筑学家梁思 成 称为“中国第一 国宝” ,为国内罕有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五台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总面 积 600 余 平方公里,现有比较完整的寺院 达 95 处。 全 体师生通过对塔院寺、 殊像寺、 镇海寺、五爷庙等 几个典型寺院的考察, 对中国佛教文化、佛教建筑、佛教礼仪制 度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悬空寺考察 。 6 月 7 日上 午, 全体师生来到位于山西 北部的北岳恒山,重点考察了中国古建筑 的奇迹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是中国仅存的儒 、 释 、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古寺悬挂在北岳 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悬 空寺始建于 1400 多 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 历代都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 从 平城( 大同) 南移 至 此,工匠根据道家 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 建 造 了悬空寺 这一集建筑学、力学、美学、宗教学等为 一体的伟大建筑。 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 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 托 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 奇,令中外师生叹为观止。 22 二、 北京首 都建设、 皇 家建筑 群与长 城 考察 1 北 京市规 划展览馆 6 月 15 日 上午,全体师生参观了位于 北京东城区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 侧)的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展馆共分 4 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 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 久的历史、历次总体规划和首都城市建设 的伟大成就。 2 前 门大街- 故宫- 天坛 6 月 15 日 ,全体师生参观了前门大街- 故宫- 天坛,该线路代表了中国明清皇家建 筑的最高成就。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 的 商 业街。 位于京城中轴线, 北起前门月亮湾, 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明嘉 靖 二十九年(1550 )建外城前,前门大街 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故宫, 旧称紫禁城,世 界文化遗产,是 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故 宫 占地面积 72 万 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 是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 构的宫殿型建筑。 天坛, 世界文化遗产, 占地约 273 万平 方米,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清 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 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 是 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 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 方。 3 慕 田峪长城 6 月 22 日, 部分师生游览了位于北京 城区东北 70 公里的慕田峪长城。 长城是为 抵御塞北 各 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经历朝 历代逐步修筑的大规模军事工程的统称 , 又 称万里长城。 北京地区著名的长城景观 有八达岭、慕田峪、金山岭等。 慕田峪长 城 是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西接居庸 关,东连古北口,为京师北门黄花镇的东 段,自古被称为拱卫京师、皇陵的北方屏 障,是拥护京师和皇陵的重要关口之一。 23 Appendix Schedule of 2014 Beijing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Joint Studio June 1-29, 2014 June 1 Sun. Arriv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Transfer to THU guest house and student dormitory, settle in 2 Mon. Meet a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udio opening, teams, introduce assignment 1 Site Clues Overview of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Introduce Taiyuan and field trip agenda Welcome buffet reception 3 Tue. Travel to Taiyuan by CHR Train G91 Tour city and site; visit city planning exhibition and meet officials 4 Wed. One day trip to old city Pingyao, and back Taiyuan in the evening 5 Thur. Teams work on case study neighborhoods in Taiyuan 6 Fri. Morning Travel to Wutai Mountain, visit Foguang Temple Afternoon Visit Wutai temples, overnight on Wutai Mountain Hotel 7 Sat. Wutai visiting continue and visit Hanging Temple on the way Evening Return to THU, Beijing 8 Sun. Work in teams for site analysis a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9 Mon. Morning work in teams Afternoon Present Site Clues, Introduce assignment 2 Preliminary Design of Area 10 Tue. Work in teams 11 Wed. Design directions pin-up 12-13 Work in teams 14 Sat. Present preliminary design Introduce assignment 3 Low Carbon Neighborhood Plan 15 Sun. Visit Beijing Planning Exhibition, Forbidden City, Temple of Heaven Qianmen 16 Mon. Review of Energy Proa tool and guidelines Begin energy work in earnest 17-20 Work in teams 20 Fri. Present Neighborhood Design Plan Introduce assignment 4 Neighborhood Design and Energy Pera 21 Sat. Work in teams 22 Sun. Visit Mutianyu Great Wall 23-27 Work in teams, finishing final presentation plans 27 Fri. Final presentation and farewell dinner 28 Sat.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nergy Efficient Studio Exhibition and results presentation 29 Sun. Return home towns/countries 24

注意事项

本文(2014 北京低碳城市设计国际工作坊.pdf)为本站会员(残墨遗孤)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