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pdf

  • 资源ID:8029       资源大小:922.2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pdf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8.144 陈德亮 , 秦大河 , 效存德 , 等 . 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19, 15 2 167-177 Chen D, Qin D H, Xiao C D, et al. Climate resil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2 167-177 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陈德亮 1 ,秦大河 2,3 ,效存德 4,2 ,苏 勃 4 1 Regional Climate Group,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Gothenburg 40530, Sweden; 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3 中国气象局,北京 100081; 4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 15 卷 第 2 期 2019 年 3 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5 No. 2 March 2019 摘 要恢复力(resilience)一词自 1973年进入生态学领域以来,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展相关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气候恢复力也逐渐成为应 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气候恢复力概念的实质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几个重要概念,然后 在系统评估恢复力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演变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建设的通用框架。尽管气候恢复力涉 及行动主体的不同方面,而且还关系到不同部门和/或不同层次/尺度的优先选项,但希望此框架仍能对各部门、各 尺度/层次的气候恢复力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最后以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为例,通过对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的极端 天气恢复力报告进行述评,并对中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管理框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框架的实用性。 关键词恢复力;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适应;可持续性 收稿日期 2018-10-29;修回日期 2019-01-24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冰冻圈与全球变化”(417210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 41690140;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人才项目“冰冻圈影响区承载力和恢复力研究”(12807-312232101) 作者简介 陈德亮,男,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哥德堡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delianggvc.gu.se;秦大河(通信作者,男,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引 言 “resilience”最早应用于心理学和力学等领 域,然而自 1973 年 Holling 创造性地将其引入到 生态系统研究中以来,其概念和内涵得到了根本 性转变且在之后不断丰富 [1-2] 。中国学者通常将 “resilience”译为“韧性” “弹性”或“恢复力” 等词,然而在汉语表达中,弹性通常指物体受外 力后恢复到原来状态,韧性指物体柔软坚实、 不易遭受破坏,恢复力则指物体恢复到原有状态 的能力。比较 3 个术语,恢复力最能恰当反映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resilience” 的概念和内涵, 这可能也是国内使用 “恢 复力”一词较多的原因(本文也使用恢复力表达 “resilience” 。但需要指出的是,“resilience”内 涵之丰富, “恢复力”一词仍难以在字面全面反映。 Holling [2] 最早定义生态系统恢复力为生态系 统及其内部反馈吸收并维持“状态变量、驱动变 量以及参数变量”发生变化的能力,这一定义为 生态平衡观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生态平衡观认 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是由朝向系统稳态的内衡 驱力决定的,即生态系统主要通过负反馈过程来 应对干扰。因此,生态系统如果发生变化,其将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 168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通过自身调节作用尽可能减缓这种变化,并争取 在系统扰动之前恢复到原本状态。 随后,社会科学最先受益于恢复力理念并推 动其内涵获得进一步发展。20世纪 70年代中期, 恢复力始见于人类学、 文化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 这些相对非传统领域里的重要研究对恢复力内涵 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恢复力因此开始偏 离平衡态观点,转向用更灵活、更实用的方式表 述社会-生态系统。例如在生态人类学研究中, Vayda 等 [3] 就用新恢复力观点对传统的单一平衡 态观点提出了挑战。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恢复力发展 成为一个理论框架。这不仅仅因为它已被应用于 整个社会-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管理、整合和 利用变化的思想被纳入恢复力内涵之中。恢复力 不再只是吸收冲击,而是管控外部压力引发的变 化从而推动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进化的关键 与瞬态变化密不可分。社会-生态系统、生态适 应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系统受 到动态瞬态行为的影响,且这些行为将改变系统 对状态变化的反应方式。因此,受扰动的系统不 是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而是通过吸收变化并利 用该变化建立一个新的运行基准。换言之,系统 不是最大限度地把外来干扰带来的变化降至最低, 而是整合和管理这些变化,并利用它推动系统新 特性朝有利方向的发展。这一新的恢复力理念将 各种不确定性熵因素协同起来,有利于系统从根 本上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其应用始见于适应性管 理和资源环境领域 [4] 。 现今,恢复力不单指系统维持或回到原来状 态的能力,它还涉及在不确定性的变化中适应和 学习的能力 [5] 。这些能力概括起来可包括 3 个方 面1 吸收能力,即能够应对并吸收外来冲击和 胁迫影响的能力;2 适应能力,即调整和适应外来 的冲击或胁迫,并保持整个系统以大致相同的方式 继续运作的能力;3 转换能力,即当原有的运作方 式不再有效时,从根本上变革该系统属性的能力。 正如人的恢复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 学习、适应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恢复力一样,组织、 社会或其他系统也是如此。人或系统怎样才能具 有更高的恢复力据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 [6] , 高恢复力系统普遍有五大核心特征 1备份能力, 此能力可以确保当系统的某一重要部分出现问题 时,会有替代要素或备份给予保障;2 灵活应变 能力,即面对缓慢或突然的变化,系统能做出改 变、改进或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3阻止“故障” 蔓延至整个系统的能力;4 快速反弹能力,即一 种能够快速恢复运作并避免系统长期中断的能力; 5 持续学习的能力,指拥有稳健的反馈环,能够 察觉变化, 并随着形势的变化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0世纪90年代初,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 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气候恢复力逐渐被提到议 事日程。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具有全球性,气候恢 复力已成为科学机构、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和 各国政府设计应对气候变暖方案的重要理念。 Timmeman 最先讨论了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 的恢复能力,并定义恢复力为系统承受灾害事件 的打击并从中恢复的能力 [7-8] ;IPCC 第二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将恢复力释义为一个社会或生态 系统吸收干扰并维持系统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相似 性,以及系统自组织并适应干扰与变化的能力 [9] ; IPCC 第二次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 (SPM)中则更明确定义恢复力为社会、经济和 环境系统处理灾害性事件、趋势或扰动,并做出 响应或进行重组,从而保持其必要功能、特性及 结构,并以维持其适应、学习和转型的能力 [10] 。 综合来讲,气候恢复力要求社会-生态系统应该 具有以下能力1 吸收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压力 并保持系统的正常运作;2 适应、重组并发展出 更理想的系统配置,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3 为 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做好充分准备 [3,11-12] 。 本文聚焦气候恢复力,首先从系统科学角度 对恢复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并对与恢复力 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加以辨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建设的通用框架,并以 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的极端天气恢复力 [13] 报告 和中国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管理框架为例, 论述该框架的实用性。 2 期 169 陈德亮,等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1 气候恢复力及其相关概念 1.1 系统科学助力气候恢复力概念化 系统科学是研究自然和社会系统特性的交叉 学科,涉及复杂系统和动力系统等理论。该学科 强调1 整体(系统)观;2 系统内部相互作 用和反馈;3 外部强迫和内部相互作用引起的复 杂系统行为。 一般认为气候系统由五大圈层组成, 与地球系统科学密切相关。由于气候系统状态的 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冲击,所以气 候恢复力不但涉及了传统定义的气候系统要素, 还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众多方面。 气候恢复力是个较新的概念,仍处在学术界 和决策机构的建构过程中,但其许多核心观点的 理论基础均可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系统 科学 [14] 。长期以来,恢复力理论(如引言中所述) 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协同发展 [15] 。许多 概念如系统状态变化轨迹、临界点(或分叉点、 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和过程相互作用进而相互 促进和维持的能力、分散式相互作用、连续适应 和更新以及偏离平衡态动力学等,在这两个理论 中常被用到。 根据复杂系统理论,在一个非线性系统里存 在着多稳态,并且系统的状态取决于强迫和反馈 两个过程,而且一个强迫可能引起系统状态变量 的突然变化,即“稳态转换(regime shift” [16] 。 就气候变化而言,其包括突发破坏性事件和气候 状态的长期变化两种类型。这两种强迫均可对自 然和/或人类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并引起系统的 稳态转换。用球杯模型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两种气 候变化强迫下系统发生稳态转换的过程 [17] 如图 1a 反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冲击使得系统从一 个稳态进入另一个稳态;而图 1b 则反映了长期 气候变化过程通过不断改变系统的变化动态,从 而使其旧稳态消失,新稳态出现。但在现实中, 系统的稳态转换通常是气候变量的渐变和突变综 合胁迫的结果。 社会-生态系统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响应 更能形象地反映气候恢复力的实质和过程。图 2 综合反映了系统遭受瞬时冲击后试图回到原来状 态的过程和趋势,通过抽象系统响应冲击的不同 阶段,启示人们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行动来应对 系统状态的改变 [18] 。Dakos 等 [19] 研究表明,生态 系统遭受较小扰动后在其临界点附近的缓慢恢复 现象很可能是低水平恢复力的标志,这为系统将 可能越过临界点提供至关重要的早期预警信号。 恢复力或存在于自然界, 或通过人类行动及 其相互作用产生。然而,关于气候恢复力的准确 定义和相关概念的关系,学术界仍然进行着一些 讨论和争论,例如气候恢复力与气候变化适应的 关系、气候恢复力是基于行动者还是基于复杂系 注灰色球代表系统受胁迫前状态,黑色球代表系统遭受胁迫后状态, 各杯谷代表系统不同稳态。 图 1 基于球杯模型的气候变化胁迫下系统的稳态转换(根 据文献 [17] 修改) Fig. 1 Regime shift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shock illustrated through ball-and-cup diagrams. The light-grey ball at left represents the state of pre-shock system and the valleys represent regimes. In a, the ball is in a valley, or regime, but an extreme weather shock can still push the ball, representing the system, into an alternative regime. In b, a climate change in underlying processes has changed the dynamics of the system, in which one of the regimes has vanished. Consequently, the system changes and shifts into an alternative regime Modified from [17] a 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胁迫 b 长期气候变化胁迫 稳态 1 稳态 2 稳态 2 图 2 恢复力是对冲击的动态响应,引自[18] Fig. 2 Resilience as a dynamic response to a shock, adopted from [18] 恢复 准备 恢复 准备 初步影响 长期影响 初步响应 突发事件 整个影响时间 时间 系统表现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 170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统理论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稳定性,以及气候恢复 力与自然平衡理论或生态系统稳态平衡观的关系 等 [19] 。 而且当前气候恢复力的研究大多围绕社会- 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外界干扰和冲击并维持系统结 构和功能完整的能力,而对气候恢复力的其他关 键方面,例如社会-生态系统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以及利用干扰进行创新和发展新的途径进而提高 系统适应宏观变化的能力关注较少 [20-21] 。下面我 们就若干与气候恢复力相关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进行探讨。 1.2 可持续性 IPCC 第二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将气候恢复 力路径定义为通过将适应和减缓相结合减轻气候变 化及其影响的可持续发展轨迹 [10] 。这一定义不仅 将气候恢复力与可持续性动态路径有效连接,而 且强调了适应和减缓在气候恢复力建设中的作用。 可持续性是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 国人类环境大会的主要议题 [21] ,也是著名的布伦 特兰报告使用的一个关键概念 [22] 。经济发展、社 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性的三大支柱,即可 持续性必须同时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的可持续。就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而言,主导观 点是可持续性的三大支柱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 相辅相成,如图 3a 所示。图 3b 则是更为现代 的诠释,该观点认为经济和社会是镶嵌在环境的 一部分并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另外一些可持 图 3 可持续性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 a 3个相互作用的环路, b 3 个嵌入的环路 Fig. 3 Evolution of sustainability concept. a the three interacting cycles, b the three embedding cycles a b 社会 合理 性 承受 性 社会 环境 经济 经济 环境 可行 性 可持续 发展 续发展专家和实践者还为可持续性增加了第四支 柱,试图将代际公平包含进去,这反映了对可持 续发展相关问题的长期思考 [23] 。 然而,恢复力是一个针对某一特定系统的概 念,有别于可持续性。因为恢复力不是一种标 准 [24] ,而可持续性则涉及社会-生态系统的长 期轨迹和发展需要,是一个比恢复力更加宏观 的概念。 1.3 适应和减缓 适应是一系列帮助系统吸收已经发生变化或 预测应对未来将发生变化的过程和行动。这些过 程和行动既可存在于自然界,也可源于人类主动 或被动的行动。对于具体的气候适应,很多人认 为应被严格地界定为只包括主动决策的过程和行 动,或者说它是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主动 设计的行动方案 [12] 。但这种描述排除了一些自然 的和非主动的过程。在受到某些外部压力后或在 某些特定环境下,这些过程对有机体、种群、生 态系统乃至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是非常重要的。 从政策角度考虑气候恢复力时,要将主动的 和以行动者为中心的适应概念与恢复力进行区别。 恢复力强调以更为系统的方式构建社会-生态网, 而且这种网络不仅能吸收变化,也能利用这些变 化开发出更有效的和/或更合理的系统结构。然 而,要实现气候恢复力,也需要融合原有的适应 概念,因为恢复力的概念包含了从负面事件中的 恢复。具体到气候变化而言,它包括了事前的准 备和事后必要的恢复策略 [25] 。 IPCC [26] 在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 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中指出“适应和减缓相 辅相成, 并可共同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 可见减缓与适应被放到等同的位置上。事实上, 减缓是一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 “减源” 和 “增汇” 的人为干预过程;而适应是响应气候变化影响的 一种调整,旨在减轻危害或利用有利机会。这其 中有些行动需要政府支持和参与,而另一些行动 则可通过个人完成。图 4 将适应和减缓放到了气 候变化的综合框架内。 2 期 171 陈德亮,等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图 4 适应和减缓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引自[26] Fig. 4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are our decisions to do someth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adopted from [26] 气候变化 适应 减缓 排放与浓度 自然与人文系统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路径 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 降水变化 干旱和洪涝 温室气体 气溶胶 经济增长;技术; 人口;管理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食品与水资源 人类聚居地 人类健康 适应 1.4 脆弱性 脆弱性是决定气候恢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包括敏感性、适应能力以及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暴 露度 3 个方面的内涵 [25] 。适应能力指一个社区构 建可恢复性基础设施的能力,而暴露度和敏感性 取决于区域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的组合。 脆弱性社区存在许多共性,那些最有可能遭 受气候变化重大负面影响的人恰恰没有能力发展 健全、综合的气候应对设施和体系。这也进而导 致公平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寻找缓解或化解气候 变化产生不公平损害的方法。 遭受气候干扰的脆弱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 致灾因子影响的暴露度,二是灾后恢复能力,即 气候恢复力 [27]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或系统有较 高的恢复力,其脆弱性也比较低。所以这两个概 念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互补状态,高脆弱性意味着 低恢复力,反之亦然 [28] 。 2 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行动的通用框架 2.1 气候恢复力的实用性 气候恢复力传递了一个重要理念,即人类必 须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并且能够对威胁做出响应。 这一概念整合了恢复力、可持续性以及气候变化 等议题,也可以被认为是广义可持续性的重要组 成部分。 气候恢复力框架可以加深我们对环境过程的 理解,并为研究人员、工程师、政府和政策制定 者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可持续性对策提供合 作交流平台。首先,气候恢复力理念支持系统的 多元动态平衡观。如上所述,恢复力最初基于单 一平衡态理论,即系统受到干扰后只要回到它原 来的状态即可。但现代恢复力认为,社会-生态 系统可以在众多的可能状态之间维持稳定发展。 这一理解使人们得以从恢复力就是为了恢复到原 状的旧理念中走出来。扰动之后恢复原状的想法 可以考虑,但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要获取一种应 对当前和未来挑战的新途径。其次,气候恢复力 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的关 键作用,所以预防是恢复力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 个阶段。尽管适应一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因 素,但一个国家或社区仅靠适应这一途径并不能 完全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实施气候恢复力战略, 决策者等在事发前采取更综合的措施,会大大减 轻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29] 。最后,气候恢复力承 认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跨尺度连通,从而拥有 更强的系统凝聚力。一个以恢复力理念为基础的 框架支持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这比单纯建立各自 适应机制和局部优化要好得多。例如在应对气候 变化影响时,各级部门孤立地等待只会导致整个 社会- 生态系统仍然处于脆弱的状态 [30] 。 2.2 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行动的通用框架 气候恢复力以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为 总目标,其另一个重要内涵是系统的“反弹”能 力(当然不一定弹回初始状态。事实上,在大多 数灾害研究中,恢复力也通常被定义为系统从破 坏中反弹的能力。因此, “反弹”应该一直是气 候恢复力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 各层级的社会主体或机构,包括个人、社区、 企业、地方和中央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在实施气 候恢复力行动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 和社区组织能够提供关键服务,并对如何减轻气 候变化影响做出决策 [32] ;国家和国际等其他层面 的社会和政治机构则在处理脆弱性和公平问题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 172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33] ,它们能够动员并分配资源、 建立快速响应、组织必要的行动、传播相关可靠 的公共信息、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签订相关协议。 随着气候变化风险不断增强,应对这一问题的政 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主要依靠各国的 中央和地方政府才能展开最有影响和最有效的行 动,因为政府依靠权力和财力可以有效执行相关 决议。 最近一些研究就气候恢复力建设框架的组成 要素进行了讨论,但大多数聚焦地方层面 [32] 。考 虑到气候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键特征,各层 面实施气候恢复力行动均应包括以下功能1 了 解问题并确定目标;2确定选项及相关后果;3 提出解决方案; 4监督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计划。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行动的 通用框架(图 5。 我们认为,整个恢复力行动框架的实施过程 应该是一个非线性的“闭环”。其中加强系统对 压力胁迫响应的认识是寻找并实施恢复力建设方 案的前提。通过加强对系统自身过程的认识,辨 识系统的外界压力和胁迫因子,并充分关注该系 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以深入理解系统对压 力胁迫的响应,包括系统变化的级联响应和稳态 转换。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多维度、包容性的 恢复力建设措施, 并结合对系统变化过程的认识, 分析不同恢复力措施可能产生的后果。然后进一 图 5 一个实施气候恢复力行动的通用框架 Fig. 5 A generic framework for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resilience actions 辨识系统胁迫 (冲击)因子 探寻恢复力 建设措施 评估恢复力 行动后果 理解系统对胁迫的响应 级联效应与稳态转换 确定系统的理想状态以 实现多目标优化 关注与其他系 统的相互作用 实施解决方案 步在以上认识和准备基础上,通过多目标优化, 确定系统变化的理想状态和实施行动的最优方案。 这也是理解系统对胁迫响应(包括恢复力措施实 施后的可能后果)和实施解决方案的中间环节, 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施恢复力方案是实 施恢复力行动总体框架的落脚点,但是在实施方 案中要随时监督进展,评估行动后果,并在必要 时调整计划,寻找新的恢复力建设途径或措施。 该框架的建立旨在为应对未来不同情景下的气候 变化提供有效参考,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系统长 期可持续发展。 已有研究也表明,所有高恢复力的城市和国 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政治、经 济和金融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地识别和应对气候 变化带来的风险,而且这些城市也往往具有较高 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 [34] 。这表明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气候恢复力建设。 3 气候恢复力与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 气候恢复力的关键是解决社区、省(州)和 国家等在气候变化对环境造成影响方面的脆弱性 问题。增强气候恢复力的行动包括各空间尺度社 会单元实施的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等多维度 策略。当前从地方社区行动到全球性条约,气候 恢复力理念备受推崇。 2 期 173 陈德亮,等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过去国际上应对灾害普遍着眼于重建和恢复 等灾后行动,现在则逐渐强调综合的风险管理, 包括减少灾前影响风险,即预防、准备和减缓 [35] 。 具体而言,备灾通过预先采取措施以确保有效应 对危害的影响, 被视为灾害管理的一项关键行动, 具体又包括为减缓气候干扰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措施 [36-37] 。由于既在气候灾害 前考虑了风险及其影响,又在灾后开展了应急救 援, 所以有利于大大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 如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强灾害 风险管理,从而确保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 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人们也越来 越意识到灾害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必须更具参与 性和包容性,让最受环境干扰影响的个人和组织 在如何更好避免灾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8] 。而且 社会和政治机构的决策应该注重更加及时向公众 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已有研究清楚地表明,那 些能够及时得到灾害方面信息的社区,往往也能 够更好地应对所涉灾害的威胁 [39] 。 过去监测 [40-41] 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42] 均表明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增加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 其环境影响发生的概率 [26] 。鉴于此,以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为例,通过对英国皇家学会 2014 年发布 的极端天气恢复力报告 [13] 进行评述,并对气 候恢复力理念在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气候恢复力建设 通用框架的实用性。 3.1 极端天气恢复力报告评述 2014 年,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极 端天气恢复力的报告 [13] 。该报告回顾了当前和 未来极端天气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分析了人类社 会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恢复力,并通过比较 各种恢复力途径和基础设施情况,对如何做出改 进才能保护人类的生命和生计进行了研究。报告 由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编写,也是迄今为止最全 面的研究气候恢复力的著作。鉴于此,下面对该 报告做一简要评述,以反映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 研究进展。 报告认为,随着全球气候、人口规模和居住 位置以及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 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近几十年来极端天气风险变化及其未来变化预估; 2 各类极端天气防御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成本评 估;3 推荐了更有效的规划方法和恢复力措施。 结果表明21 世纪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将不断增加,并且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加严重的 风险。 即便在发达国家, 近几年里出现的罕见大雪、 极端热浪和洪水均表明,人类社会目前还不能有 效应对当前正在遭遇的极端天气。为此,该报告 也特别强调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增强恢复力的 一系列行动措施,以及政府等机构和保险业的重 要角色。 报告呼吁各级管理机构(国际组织和各级政 府) 行动起来, 加强社会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恢复力; 并且呼吁加强全球金融审计和监管,加强对极端 天气气候灾害的风险评估。 报告提醒我们极端天气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人类的脆弱性。未来的影响将更多取决于 人类社会的灾害暴露度及其对灾害的恢复力,除 此之外,过去发生的气候变化并不能用来预估某 一区域未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然而在短期 内,我们可以采取许多措施帮助人们减少脆弱性; 并且长远来看,通过科学和通讯手段提高早期预 警能力,也有助于降低极端天气的负面影响。金 融机构在加强极端事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负面 影响方面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但是,气候变 化对全球金融的影响几乎尚未评估,如果企业组 织能够加强重视,将对增强气候恢复力发挥重要 作用。 该报告还提出了以下加强极端天气恢复力建 设的建议1 各国政府要提高加强恢复力建设的 战略意识;2 政府应在国际层面统一行动,加强 恢复力建设,通过共享经验协调相关政策,集中 资源应对共同的风险; 3为了节约灾害应对成本, 更多的国家和国际基金应该用于加强极端天气恢 复力建设;4 关于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减缓和可 持续发展相关政策框架的制定和实施应充分考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年 174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极端天气的影响;5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应采取 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极端 天气的侵害;6 极端天气风险应被充分考虑到广 义金融体系中,以便为评估和投资决策提供相关 信息,并刺激降低对极端天气的暴露度;7 极端 天气方面的信息应适合用户的需求,资助方应鼓 励生产者和知识传播者之间加强长期对话和合作; 8 加强相关研究,提高对当前极端天气风险的认 识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精度,为决策者 (尤其是区域和局地尺度)提供相关可靠信息。 极端天气恢复力报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 恢复力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加强全球尺度极端天 气恢复力建设的一些建议,尤其还评估了不同恢 复力措施的有效性、可行性,推荐了一些更为有 效的行动措施,对推动人们对气候恢复力理念的 认识和实践的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报告 仍缺乏对恢复力行动框架的系统和具体探讨。例 如,尽管报告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对策建议,但大 多反映线性思维,缺乏非线性和闭环思维;再如, 报告中呼吁了各级机构都行动起来参与恢复力建 设,但是仍缺乏具体合作机制的探讨,尤其是不 同层级组织之间的统筹和协调。 3.2 气候恢复力与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 中国作为世界上受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最 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随着中国 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的不断 加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日益加重,成为影响 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极端事件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各 级政府部门应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做好灾 前备灾、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其关键则是 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多目标优化决策。公众参与 作为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央政 府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制定规划和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研究团体、社 区等多个主体机构的协同参与,大力提高灾害风 险管理水平、适应能力和总体效益。另外,科技 进步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及时 的信息分享,都会大大提高减灾和适应的效果。 通过借鉴国际、 国内相关评估报告的方法和思路, 中国学者于 2015 年完成了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 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 [40] 。该 报告综合分析了天气学、气候学、气候(系统) 变化科学、大气化学、地理学、水文学、气候变 化适应、 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恢复力等多方成果, 总结了中国应对极端事件的经验,提出了未来管 控灾害风险的政策目标、行动方向、应对策略和 实践方向,旨在增进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与灾害 风险管理的认知,促进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暖背 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 在三大策略(综合、协同和恢复力)和四大原则 (灾情发展、职能职责、工作基础、国际视野)下, 各级政府实事求是,从制度建设、运行模式和经 验总结方面,建立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减灾和应急 能力建设框架 [40] (图 6。 框架以国际视角对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战略 定位、工作部署、体制机制、工作手段和资源利 图 6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政府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框架, 引自[40] Fig. 6 China constructing framework on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dopted from [40] 综合策略国家减灾委综合协调 协同策略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 恢复力策略工作手段与资源利用 制 度 规 范 运 行 模 式 做 法 经 验 国 家 层 面 地 方 层 面 工作方针 法规政策 标准规范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坚持统一领导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齐抓共管 坚持广泛参与 坚持统筹兼顾 灾情趋势 职能定位 工作基础 国际视角 (应急响应、灾情信息管理,救灾 资金投入、救灾资金储调、灾后恢 复重建,救灾社会动员等) 175 陈德亮,等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2 期 [9] [7] [8] [6] [10] [11] [12] [14] [13] 参考文献 Folke C. Resilience republished [J]. Ecology Society, 2016, 21 4. DOI10.5751/ES-09088-210444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Systematics, 1973, 4 4 1-23 Vayda A P, McCay B J. New directions in ecology and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75, 4 1 293- 306 Folke C, Hahn T, Olsson P, et al. 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2005, 30 30 441-473 Bn C, Wood R G, Newsham A, et al. Resilience new utopia or new tyranny reflection about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s of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programmes [J]. Ids Working Papers, 2013, 2012 405 1-61 Rockefeller Foundation. Rebound building a more resilient world [M]. New York Rockefeller Foundation, 2013 Thompson I, Mackey B, McNulty S, et al. Forest resilience,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a synthesis of the biodiversity/ resilience/stability relationship in forest ecosystems [J]. Cbd Technical, 2009, 431-67 秦大河 . 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18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M]. C

注意事项

本文(气候恢复力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管理中的应用.pdf)为本站会员(残墨遗孤)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