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资源ID:7973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1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第 0 页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年 2月 19 日绵阳市六届人大八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2016 年 2 月内部资料注意保管第 1 页目 录第一篇 科学谋划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2第二章 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8第二篇 创新驱动 推动国家科技城突破性发展 .15第三章 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15第四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9第五章 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22第六章 建设西部人才强市 24第七章 推进国家科技城加速发展 .26第三篇 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30第八章 优先发展现代工业 30第九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8第十章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5第十一章 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49第四篇 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52第十二章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53第十三章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57第五篇 互联互通 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 .60第十四章 打造区域交通枢纽 60第 2 页第十五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4第十六章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6第十七章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8第六篇 优化布局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70第十八章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71第十九章 促进市县经济协调发展 .76第二十章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79第七篇 以人为本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81第二十一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1第二十二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95第二十三章 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98第八篇 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文明新家园 .100第二十四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100第二十五章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105第二十六章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108第二十七章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111第九篇 凝心聚力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13第二十八章 落实规划分工职责 .113第二十九章 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114第三十章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114第 1 页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中共绵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编制,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第一篇 科学谋划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创新改革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 2 页的新变化,积极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分析研判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准确把握未来五年发展机遇与挑战,是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圆满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了“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领先全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台阶,持续居全省第二位,2015年实现 1700.33 亿元,年均增长 11.2,高于全省 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 2010 年的 20053 元增加到 35754 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第 3 页总额年均分别增长 7、1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8.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5.350.534.2,非农产业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8,优质粮油、生猪、蔬菜、种子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4.4,电子信息、汽车等八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7,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科技城建设成效显著,创新要素位居西部前列。 “五地”建设成果丰硕,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获批执行中关村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被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科技城建设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3,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8.28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国家级、省级孵化器达到14家,孵化器总面积达到80 万平方米,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3358件。启动建设100平方公里军民融合集中发展区,军民融合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名列全国前茅。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 功 获第 4 页批 国 家 新 型 城 镇 化 试 点 市 。 中 心 城 区 建 成 区 面 积 达 到 125平 方 公 里 , 常 住 人 口 达 到 124.3 万 人 , 全 市 城 镇 化 率 达 到48, 年 均 增 长 1.6 个 百 分 点 , 高 于 全 省 平 均 水 平 。 城 镇体 系 更 加 完 善 , 绵 江 、 绵 安 北 同 城 化 稳 步 推 进 , 江 油 青 莲 、三 台 芦 溪 等 重 点 小 城 镇 特 色 鲜 明 , “大 绵 阳 ”半 小 时 交 通 圈 正在 形 成 。 新 农 村 建 设 加 快 推 进 , 村 落 民 居 改 善 和 公 共 服 务配 套 等 投 入 不 断 加 大 , 乡 村 面 貌 日 新 月 异 。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交通基础设施累计投资 289.08 亿元,新改建公路 7073 公里,成绵乐城际列车、成绵高速复线、成南高速、绵遂高速等线路建成通车,成兰铁路、西成客专、绵西高速、九绵高速等项目有序实施。通航城市达到 26 个,通航里程达到 3.2 万公里。二环路一二期、机场直通道等项目竣工投用,科技城大道、剑南路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通过灾后重建和新建,全市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动力活力迸发。国 资 国 企 、农 业 农 村 、 投 融 资 、 行 政 管 理 、 社 会 管 理 等 重 点 领 域 和关 键 环 节 改 革 有 力 有 序 有 效 推 进 , 启 动 改 革 试 点 79项 ,16项 改 革 试 点 被 列 为 全 国 、 全 省 改 革 案 例 。 民 营 经 济 活力 显 著 增 强 ,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增 加 值 占 比 提 高 6.9个 百 分第 5 页点 。 科 博 会 、 电 商 会 等 开 放 平 台 建 设 成 效 显 著 , 全 方 位 、宽 领 域 的 对 外 开 放 格 局 初 步 形 成 , 对 外 开 放 合 作 水 平 明显 提 高 。 新 引 进 世 界 500强 、 国 内 500强 企 业 16家 , 总数 达 到 25家 。 国 际 友 好 城 市 达 到 22个 , 与 国 内 重 点 区 域和 城 市 合 作 全 面 加 强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绿色绵阳魅力彰显。在全国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封山育林 51.2 万亩,人工造林122 万亩,森林覆盖率从 48.99提高到 52.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19 平方公里。新建城市绿道 33 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4.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27.67,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幸福指数稳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领跑全川,高考连续保持全省“双第一”;卫生、计生、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减少贫困人口 59.3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3。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23.7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第 6 页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2、13.7,高于经济增速。民主政治建设卓有成效,法治绵阳建设成果丰硕,在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成功创建并持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专栏 1 “十二五 ”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指标 单位 2010 年2015 年年均增长( )2015 年 年均增速或累计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960.2 1700 11 1700.33 1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20053 35000 11 35754 11.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亿元 119.4 290 19.4 104.13 三次产业比重 17.348.833.9 115435 15.350.534.2 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04.9 1300 17.5 1201科 技 城 工 业 增 加 值 亿元 334.1 800 22.4 696.87研 究 与 试 验 发 展 经 费 支 出 占地 区 生 产 总 值 比 重 * 5.5 6.53 非 公 经 济 增 加 值 亿元 510.7 1200 18 1022.56 13.4城 镇 化 率 37.85 48 [10.15] 48 1.6新 增 劳 动 力 平 均 受 教 育 年 限 年 * > 12 13 城 镇 登 记 失 业 率 4.0 < 4.5 4.0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15516 31100 14.9 27170 12.2农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元 5940 12000 15 12349 13.7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40.75 达到省要求 44.97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吨/ 万元 * 达到省要求 达到省要求 万 元 生 产 总 值 能 耗 下 降 [20.03] [17] 3.4 [27.67]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综 合 利 用 率 81.2 99 [2] 达到省要求 万 元 生 产 总 值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吨/ 万元 * 达到省要求 达到省要求 化学需氧量 万吨 7.20 达到省要求 6.47 二氧化硫 万吨 3.86 达到省要求 3.60 氨氮 万吨 0.89 达到省要求 0.77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氮氧化物 万吨 3.87 达到省要求 3.17 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 48.99 50 [2] 52.4 [3.41]第 7 页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②[ ]内为五年累计数。 ③加注 的指标,为“ 十二五” 指标 “财政收入” 。④加注*的指标,暂无统计数据。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博弈日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换档、动力转换、结构转型任务迫切。我市发展态势与全国、全省总体一致,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发展机遇。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将为绵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绵阳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地区,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科技城当好西部地区创新创业“领头羊” 和军民融合“ 排头兵 ”,省委、省政府强调绵阳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在全省“两个跨越”中走在最前列,有利于提升我市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国家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西部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 米 7900 8136 [236] 8363 [463]第 8 页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拓展我市对外开放合作新通道,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制造 2025和“ 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有利于我市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推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挑战。 “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是绵阳最大的市情, “加快发展”是绵阳最大的任务。经济总量不大、质量效益不好,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转型发展任务艰巨;科技城建设市场化程度不高,军民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突破,科技潜能没有充分释放,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全面形成;城乡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投资增长乏力,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生保障需求大,脱贫攻坚任务重;转型发展中各种矛盾交织,社会治理难度加大。总体上看,今后五年,我市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必须更加准确把握机遇,更加有效应对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推动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第 9 页第二章 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破解绵阳发展难题,厚植绵阳发展优势,必须把“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六届十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突出“ 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改革开放、城乡统筹”,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省实施“ 三大发展战略”、推进“ 两个跨越”贡献绵阳力量。“十 三 五 ”时 期 , 坚 持 和 遵 循 的 基 本 原 则 第 10 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 增 进 全 市 人 民 福 祉 、促 进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作 为 发 展 的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发 展 人 民民 主 , 维 护 公 平 正 义 , 保 障 人 民 平 等 参 与 、 平 等 发 展 权 利 ,充 分 调 动 人 民 积 极 性 、 主 动 性 、 创 造 性 。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市之要。立 足 市 情 , 准 确 把 握发 展 新 特 征 , 保 持 专 注 发 展 定 力 , 着 力 加 快 发 展 转 型 , 更加 注 重 提 高 发 展 质 量 和 效 益 , 更 加 注 重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 ,更 加 注 重 引 导 市 场 行 为 和 社 会 心 理 预 期 , 实 现 更 加 公 平 、更 可 持 续 的 发 展 , 不 断 培 育 发 展 新 优 势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为 重 点 , 坚定 不 移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 加 快 完 善 各 方 面 体 制 机 制 , 为 发 展提 供 强 大 动 力 。 抓 住 和 用 好 开 放 发 展 新 机 遇 , 扩 大 全 方 位开 放 合 作 , 提 升 开 放 型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实 施 依 法 治 市方 略 , 推 进 严 格 执 法 、 公 正 司 法 、 全 民 守 法 , 提 高 依 法 执政 、 依 法 行 政 、 公 正 司 法 水 平 , 加 快 形 成 法 治 经 济 和 法 治社 会 , 把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纳 入 法 治 轨 道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 全 面 从 严 治 党 要 求 , 改 进 党 的 工作 体 制 机 制 和 方 式 方 法 , 加 强 各 级 领 导 班 子 和 干 部 队 伍 建设 , 持 续 改 进 作 风 和 反 腐 倡 廉 , 为 经 济 社 会 持 续 健 康 发 展提 供 根 本 政 治 保 证 。第 11 页第二节 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未来五年,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速达到 8以上,总量达到 2450 亿元左右,到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6。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质量效率明显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更大进展,率先建成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经济强市。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突破。着 力 建 成 国 家 军 民 融 合 创新 改 革 示 范 区 、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特 色 示 范 区 和 西 部 经 济 发展 新 兴 增 长 极 。 军 民 融 合 体 制 机 制 创 新 取 得 突 破 , 先 行先 试 政 策 试 点 取 得 重 大 进 展 , 军 民 融 合 产 业 总 产 值 实 现翻 番 。 “涌 泉 计 划 ”深 入 实 施 , 大 众 创 业 、 万 众 创 新 蓬 勃 开展 。 科 技 进 步 贡 献 率 达 到 65, 科 技 城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 费 支 出 占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比 重 达 到 6.8, 每万 人 发 明 专 利 拥 有 量 达 8 件 。第 12 页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新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达到 8,提前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教 育 、 科 技 、文 化 、 卫 生 、 体 育 等 社 会 事 业 加 快 发 展 , 保 持 比 较 充分 的 城 镇 就 业 , 建 立 更 加 公 平 、 可 持 续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水 平 稳 步 提 高 , 人 民 群 众 的 参 与 感 、获 得 感 、 幸 福 感 显 著 增 强 。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崇德向善、诚信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依法治市深入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若干可向全国范围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和创新政策。市场化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依法治市全面落实,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第 13 页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 53。地质等灾害得到有效治理,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单位 GDP 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到省控要求,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专栏 2 绵阳市“十三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年均增速或累计数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1700.33 2450 8 预期性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01 2000 10.74 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4.2 43 预期性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5.6 8 预期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8 57.9 预期性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4 46 约束性创新驱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6.53 6.8 预期性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3.6 8 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 52 65 预期性互联网普及率 51 70 6.54 预期性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9239 28268 8 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1 12.5 2.59 约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5.4 [21.6] 预期性第 14 页指标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年均增速或累计数属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0 87 预期性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万人 3.6 [16.88] 约束性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套 11242 29731 [18489] 约束性资源环境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44.97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公顷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7.67]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化学需氧量 6.47 氨氮排放量 3.60 二氧化硫排放 0.7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氮氧化物排放3.17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森林覆盖率 52.4 53 森林发展森林蓄积量 万 立 方 米 8363 9000 约束性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90.9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地表水质量 劣Ⅴ类水体比例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约束性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3 85 约束性空气质量 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其 中 细 颗 粒 物( PM2.5) 浓 度 下 降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注①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②[ ]内为五年累计数。③加注的指标为国家、省暂未下达或不需测算。围绕发展目标,把握的战略重点是创新驱动。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第 15 页创新的体制架构,系统推进制度、科技、文化和管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绵阳产业升级版。军民融合。积极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抓住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机遇,努力走出一条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之路,更好发挥军民融合“试验田” 作用。改革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平衡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第二篇 创新驱动 推动国家科技城突破性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立足绵阳国防优势资源,面向国内国防科研院所、高校和军工企业集团,以国家科技城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示范区。第 16 页第三章 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以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着力点,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开展军民深度融合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先行先试,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第一节 创新统筹协调机制争取建立省、部委、军方和地方共同参与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改革试验协作平台,承担绵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改革试验的政策措施研究、工作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实施等职能。探索建立军地双方共同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改革试验的工作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创新完善绵阳科技城军地、院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军民融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率先形成军地协同、上下联动的军民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民用先进技术和军方采购等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鼓励和引导民企参军。第二节 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等向民口开放。推动院地军地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和中试基地等协同创新第 17 页平台,探索建立产学研主体间资源共享有偿服务机制,建立军民两用人才共享数据库,支持军民双向智力服务。支持军工科研院所与地方单位联手打造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探索军民融合资产向资本转变模式。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运用“互联网”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O2O)的成果发布交易平台。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创新育成中心和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建设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第三节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在绵阳科技城线上线下发布制度,探索运用首购、订购和政府采购形式支持产品服务创新和规范化应用,加速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实施一批自主成果转化工程,进一步探索和总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事业单位依法依规自主使用、处置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职务发明专利。支持军用技术成果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流动和交易。建立军民技术再研发降密、解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军用技术再研发专项向绵阳倾斜。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创新技术交易方式。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加大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申请、登记第 18 页资助与奖励力度,加快培育具有科技城优势的核心专利群和版权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创意项目交易平台,积极争取科技部在绵定期举办年度国家级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发布会等活动。第四节 创新产业促进机制依托军工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核技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航空与燃机等军民融合产业。努力与国内国防科研院所建立战 略 合 作 关 系 , 争 取 研 发 成 果 在 绵 阳 产 业 化 。加强与央属军工企业 战 略 合 作 , 争 取 十 大 军 工 集 团 在 绵 布局 一 批 重 大 军 民 融 合 产 业 项 目 。 推 动 中 国 工 程 物 理 研 究 院军 民 融 合 产 业 园 、 西 南 应 用 磁 学 研 究 所 电 子 元 器 件 产 业 园等 建 成 品 牌 度 高 、 特 色 鲜 明 的 军 民 融 合 专 业 园 区 , 加紧筹建国家核医学基地,培育集研发、设备和药物生产、诊疗应用于一体的核医学产业。创新军民融合产业投融资机制,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探 索 军 民 融 合 企 业 和军 民 融 合 园 区 认 定 标 准 。 鼓 励 军 工 科 研 院 所 与 地 方 单 位 联手 打 造 军 民 融 合 科 技 型 企 业 。第五节 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第 19 页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和完善集技术转移、成果交易、投融资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军民融合科技评估、成果转化、资源配置、管理咨询、会计法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和股权激励等改革政策措施。开展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改革试点,建立完善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积极推动建立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军民融合发展投资公司,发行军民融合债券。推动设立“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专项资金”。鼓励更多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和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的专营支行。完善科技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办法,支持商业银行在绵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探 索 开 展 军工 事 业 单 位 行 政 管 理 人 员 “去 行 政 化 ”改 革 。第四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集聚科技优势资源,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整合产学研资源,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第 20 页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话语权,支持企业参与制定、修改国际和国家标准,鼓励企业牵头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在北斗导航、空管系统、航空发动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自建或与院所高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专利、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组织实施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共性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第二节 释放科研院所高校创新潜能推动科研院所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科技研发能力建设,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应用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找准技术瓶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产业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打造高精尖技第 21 页术创新基地。推动西南科技大学等在绵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具有竞争力的一流学科,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职务发明专利的实施转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释放高校技术溢出效应。第三节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探索“企业需求+科研院所研究”的运行模式,发挥科研院所在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院地结合模式,激发院所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组建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开展联合共性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关键工艺、高端检测分析等难题,为军民融合产业提供工程化开发、成果推广、信息服务、合作研究、检测试验、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服务,在重点领域初步形成“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第 22 页第四节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围绕集聚创新要素,深化与国防科研生产单位战略合作,鼓励引导企业、院所、高校联建创新平台,促进各创新主体间资源要素互动共享。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绵阳科研和产业特色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吸引国内军工技术成果丰富的科研院所、高校院所在绵阳科技城设立地方研究院等技术转移平台。高效运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科技城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中技所绵阳工作站,构建科技研发、成果孵化、转化交易、成果展示、企业服务等创新平台体系。专栏 3 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重点项目核技术应用。建成核医学中心、移动式 DR 检测系统产业化项目、科研保障区安全技改能力提升项目。空气动力。2.4 米低温高雷诺数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大型低速风洞、4.8 米*4.8 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洞体、动力系统等建设。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燃烧室试验研发中心和燃气轮机动力涡轮研发中心项目、30MW 燃机研制、军用高空模拟试验中心、装配能力建设。信息与控制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产业化项目。特种新材料。军用高功率、宽频带、高频磁性器件及组件基础研发条件建设项目,宇航级射频环行器和隔离器军标线建设项目。第五章 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加强科技信息共享、成果孵化转化、科技金融创新第 23 页等平台建设,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完善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环境吸引力,努力营造最优“众创” 生态,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第一节 强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推进孵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加速器建设,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 加速器产业园”阶梯型孵化体系。引导园区、科研院所、高校、民间投资机构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创投”、 “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提高孵化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在孵企业毕业率,引导传统型孵化器提升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整合老旧厂房、办公楼宇等闲置资源,推进孵化楼宇、创业社区、创业小镇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发展,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科技孵化基金,探索发展一批混合所有制孵化器。第二节 扶持激励创新创业主体实施创新创业绵阳行动,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海外高层次人才、民间能人和返乡农民工第 24 页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和教育、培训体系,帮助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措施,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完善社会服务机制,落实引进人才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绵创新创业。搭建民间能人创业服务平台,建立技术、资金、政策、服务对接机制,扶持民间能人创新创业。第三节 营造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强化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机制。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形成想创、会创、能创、齐创的生动局面。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查询、价值分析、运营交易及法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查处等维权援助机制,加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综合行政执法。加强科学普及,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创新组织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促进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搭建科普资源创新与共享平台。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宣传创新创业成果,激发创新第 25 页创业热情。第六章 建设西部人才强市深 入 实 施 西 部 人 才 强 市 战 略 , 健 全 有 利 于 创 新 发展 的 人 才 引 进 培 养 使 用 机 制 , 促 进 创 新 人 才 有 序 流 动和 合 理 配 置 , 培 育 一 支 规 模 宏 大 、 结 构 合 理 、 素 质 优良 的 创 新 创 业 人 才 队 伍 , 构 建 起 与 国 家 科 技 城 创 新 发展 相 适 应 的 人 才 体 系 。第一节 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格局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人才特区”,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加强与国内外名校名院名企的战略合作,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资联动,深入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技能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依托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引进科技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有企业采取市场聘用、股权激励、特聘顾问等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职业经理人。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柔性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第

注意事项

本文(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