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doc

  • 资源ID:7649       资源大小:30.0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doc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普政办发〔 2018〕 46 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 2016〕31 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 2017〕 4号)精神,坚持 “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 总体战略,围绕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现提出以下实施 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围绕“ 加快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森林普洱 ” 建设,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策协同和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 (二)基本原则 权责统一,合理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和沟通协调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 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将生态保护补偿与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脱贫攻坚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等有机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江河水系源头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立足现实,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选择生态保护补偿模式,不断完善现有各项 政策措施,积极推广已有的成功经验,逐步加大补偿力度,由点到线到面,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 多方并举,合力推进。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保护补偿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 (三)目标任务 到 2020 年,实现我市森林、湿地、草原、水域、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跨区域、多元化补偿机制初 步建立。基本建成符合我市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分领域重点任务 (一)森林 进一步完善森林分类经营,逐步提高市财政对市级公益林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公益林补偿和管护同标准、全覆盖。建立统一管护体系,切实加强公益林资源保护管理,鼓励公益林区在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展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碳汇造林项目试点,探索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相协调的生态 保护补偿方式,鼓励供水、水力发电、生态旅游景点等单位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直接受益者,创新 “ 水补林 ”“ 电补林 ”“ 票补林 ” 等补偿方式。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全部给予停伐补贴。到2019 年 12月底完成市本级生态公益林划定工作,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公益林生态保护补偿实施细则。探索不同生态区位、不同生态效益产出的公益林的差别补偿制度。到 2018 年 10 月底,完成全市 10个国有林场改革,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到 2019年 12月底建立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 (二)草原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扩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和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实施范围,推动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示范、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建设,改善人工饲草地、舍饲棚圈、青贮窖和储草棚等草原基础设施,充实草原管护公益岗位。(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湿地 探索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建立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或者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活动的机制。积极申报国家湿地公园,争取国家、省在我市国家湿地公园率先开展补偿试点。依据第二 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逐级分解落实,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 104 万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 45万亩,稳步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确保 2020年前实现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45的目标。各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湿地认定工作,确保至 2020 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湿地认定。全市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四)水域 以澜沧江、红河 、怒江三大水系、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大型水库,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全面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筹集力度。加速推进以保持水土、护坡护岸、涵养水源为主的生态保护,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建立普洱市重点江河、湖泊、水库和符合条件的大中型电站库区等良好水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实施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措施。支持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具有重要饮用水源和重要生态功能的水域制定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加大乡镇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在珍稀濒危水生野生 动植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重点渔业水域建设水生野生动物增殖、保护、救护站。(市水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耕地 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制度,对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给予资金补助。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耕地开垦费调整更新。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推行土壤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和 “ 以奖促保 ” 试点。将全市 25 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 15-25 度非基本农田 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我市陡坡地综合治理范围。(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一)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 市财政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增长状况,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保护补偿的预算安排。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予以倾斜。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推动以 “ 竞争性分配 ” 为核心的分配管理体制改革,切块下达资金,实行环境保护责任、权力、资金、任务主体一致,完善 “ 一横一纵 ” 的生态建设资金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和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各县(区)人民政府也要建立县(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市、县(区)财政环境保护投入情况将纳入资金分配因素,作为市级生态保护有关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负责) (二)完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按年度动态计算全市 10 县(区)的生态价值,据此公平分配省、市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对生态环境变好的县(区),适当增加生态价值补助资金作为奖励;对因非不可控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县(区),扣减生态价值补助资金。其中,对年度间生态环境 “ 明显变差 ”“ 一般变差 ”“ 轻微变差 ” 的县(区),分别按照当年测算生态价值补助资金量的 100、 70、 40扣减转移支付。以每年度的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 ” 和 “ 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 ” 结果作 为划拨转移性支付资金的重要依据。形成以生态价值补偿为主体、生态质量考核奖惩为辅助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在统一根据生态价值分配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基础上,对按照统一方法计算难以充分体现而又确实具有较重要生态价值,生态保护支出责任较大的哀牢山 -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干热河谷地带、高原湖泊区和其他点块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区域为核心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区,给予政策性补助;适当提高支持的重点生态 功能区建设项目财政补贴标准,将生态保护补偿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的重要内容。(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扶贫办负责) (三)创新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全市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重要水源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受各种污染危害或威胁严重的典型流域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采取市里支持一块,县(区)集中一块的办法建立全市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金,流域范围内的县(区)财政均按照省财政确定的上缴依据和标准上缴流域生 态保护补偿金。将水质指标作为补偿资金分配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森林生态和用水总量控制因素,对水质状况较好、优良水体(达到或优于 Ⅲ 类)比例提升、水环境和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县(区)加大补偿力度,反之则少予或不予补偿。分配到各县(区)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由各县(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主要用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禁养区限养区划定、企业环保搬迁改造、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造林防护等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 、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负责) (四)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生态保护补偿新模式 加快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和水权交易、生态产品服务标志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完善支持政策,搭建协商平台,引导鼓励重大资源开发、主要城市水源地、重点自然旅游景区等受益地区与保护生态地区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推进建立跨国跨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民主协商 机制。探索开展市跨界河流上下游等重大跨流域工程、重要水源地上下游等开展水权交易试点。以澜沧江流域企业为先行试点,构建排污权交易管理平台。推进重点区域间和区域内部排污权交易。对率先达成协议、具备突出生态价值的重点补偿项目市财政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探索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生态保护补偿合作,鼓励通过 PPP 模式或者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补偿主体多元化、补偿方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和投入体系。(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口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五)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推进 精准脱贫机制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向贫困地区倾斜。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碳汇交易。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和森林湿地管护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营造林投资补助等补贴向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把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培育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创新项目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引导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 农业,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对在贫困地区开发能源资源的新建设项目,采取资金、资产折价量化为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移民局负责) (六)健全配套制度体系 根据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开展生态系统保护的投入成本与机会成本、生态受益者的收益、生态系统破坏后恢复成本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作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基础;建立健全鉴定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技术标准,将保护生态环境投入的人力、物力、财 力和丧失发展权的机会成本纳入到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计算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或者环境友好型生产经营方式所产生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与核算,作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的参考和理论上限值,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试点。进一步完善县域生态价值指标计算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大力推动全市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湖泊水功能区、跨地区流域断面水量水质重点监控点位布局和自动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资源环境质量功能动态监测与过程性监测,定期对生态环境变化状况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功能以及生态恢复修复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加快推进生态保护补偿价值评价及监测评估技术信息化和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化。建立生态保护补偿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市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方式、资金使用、成效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对县(区)全覆盖的生态环境质量年度动态监测、评价。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效益评估,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机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全市范围的水域、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 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统计局负责) (七)创新政策协同机制 落实国家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与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完善污水、垃圾处理及排污收费政策,继续落实完善差别电价政策,落实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等惩罚性价格政 策。实施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完善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平台。按照 “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 ” ,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落实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政策。(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负责) (八)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化和法治化 加快推进有关生态保护补偿的政府立法 工作,督促各县(区)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各县(区)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生态保护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有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建立生态保护者权益保护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协商响应机制,做好税收征管服务,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治保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统计局、市法制办等负责) 四、狠抓落实,确保生态保护 补偿机制建设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和目标任务。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市级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市级协调机制,负责全市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研究解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跨行政区域以及产业间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市直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各县(区)政府主要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要成立相应协调机制,确保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加强督促问效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和权责落实的监督管理,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引导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受益主体履行生态保护补偿义务,督促生态损害者履行治理修复责任,督促受偿者履行生态保护建设责任。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成效纳入全市综合绩效考核,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每年向 市人民政府报告。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审计和监察,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照有关规定要求,严肃查处生态环境破坏和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不当使用等行为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舆论宣传 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确立提供生态公共产品也是发展的理念,使生态保护者和生态受益者以履行义务为荣、以逃避责任为耻,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思想,使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和意识深入人心。加强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解读,及 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法公开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来源及去向、有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生态保护补偿成效等信息,营造珍惜环境、保护生态和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8 年 4 月 18 日

注意事项

本文(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