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pdf

  • 资源ID:7177       资源大小:548.8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pdf

附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 年 4 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2 第一节 合作发展基础 .2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 重要意义 .3第二章 总体思路.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4第二节 基本原则 .4第三节 战略定位 .5第四节 发展目标 .6第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7 第一节 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第二节 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第三节 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第四节 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第四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4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第二节 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I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第四节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第五章 产业协同发展20 第一节 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第三节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第四节 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第五节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第六章 生态文明共建29 第一节 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第二节 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第三节 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第七章 公共服务共享34 第一节 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第三节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第四节 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第八章 深化开放合作38 第一节 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II第二节 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第三节 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第九章 规划组织实施41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41第二节 强化督促检查 41III前 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 ,国土面积约 3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 万亿元,年末总人口 1.21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3.3、 8.8、 8.8。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将长江流域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 43 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 〕 39 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规划期为 20152020 年,远期展望到 2030 年。 1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合作发展基础 历史渊源深厚。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交通条件优越。 该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实力较强。 该城市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电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城镇化基础良好。 以武汉、长沙、 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2014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55。 合作交流密切。 目前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 30 多个,自 2012 年初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基础设施、产业、市场、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合作迅速展开,各省会城市先后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等协议,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九江与黄冈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新 (余)宜(春)萍(乡)与长株潭合作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 2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有力保障,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以充分发挥,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同时也要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深化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开发,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共同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3社会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 “五个协同发展” ,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顺应规律,因势利导。遵循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协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 优势互补,开放合作。 发挥各地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4享机制,深化向东、向西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生态优先,永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开发管控,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面向城市和区域转型发展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城市强、区域强的通道,探索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全面推进城乡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公共服务等对接合作,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支持先行先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部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不断完善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群集约集聚发展,调整城镇行政区设置,优化城5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转移就业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建设与山脉水系相融合的宜居宜业城市,打造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典范,促进城乡融合互动,推动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 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交通通道为纽带,依托中心城市和产业基地,畅通内外联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合作互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全球合作和国际交流,打造内陆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合作的先行示范区。 “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加快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型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经验、提供典型示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6水平不断提高。 到 2030 年,稳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现代市场体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生活和谐宜人,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表 1规划主要目标 类别 指 标 2014 年 2020 年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9700 75000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20 1900三次产业结构 10.252.437.4 85042经济发展 研发经费占 GDP 比重( ) 1.6 2.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100 ≤9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5]森林覆盖率( ) 44 4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 ) >75 >85资源环境 水质优良比例( ) >75城镇登记失业率( ) 5 4.5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100 43000社会事业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2000 2200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5.5 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32.3 45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 ≥99城镇化水平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26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 2013 年价格计算;2、[ ]内为累计数; 3、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与年末区域内总人口之比;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2013 年数据。 第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组团融合发展,形成多中心、7网络化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完善合作工作推进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 武汉城市圈。 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强化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提升国际化水平;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推进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黄冈、黄石等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环长株潭城市群。 依托现有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基地,提升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发展水平,促进长沙产业高端化发展,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强化科技教育、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功能,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推动长沙与株洲、湘潭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城市发展,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8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 优化南昌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交通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南)昌九(江)一体化、 (南)昌抚(州)一体化发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新(余)宜(春)萍(乡)城镇密集带、信江河谷城镇群的联系,促进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联动发展,把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成为大湖流域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两横三纵”重点发展轴线,形成沿线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格局,建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 沿江发展轴。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增强武汉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宜昌、荆州、岳阳、鄂州、黄冈、咸宁、黄石、九江等沿江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引导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纺织服装、汽车、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旅游合作,打造沿江产业走廊和全国重要的休闲旅游带。加强与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的联动发展,9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 沪昆发展轴。 加快沪昆高速铁路建设,以长沙、南昌为中心,发展和培育城镇集聚区,推进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株洲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加快沿线上饶、鹰潭、景德镇、新余、宜春、萍乡、株洲、湘潭、娄底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制造、光伏光电、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粉末冶金、钢铁、食品等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加强旅游合作发展,构建贯通城市群东部和西南地区的联动发展轴,成为连接东中西地区的重要通道。 京广发展轴。 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依托沿线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原材料、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武汉、长沙为龙头,增强沿线孝感、咸宁、岳阳、株洲、衡阳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带动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发展轴,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地区的经济联系。 京九发展轴。 依托京九通道,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发挥南昌、九江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提升沿线麻城、蕲春、武穴、黄梅、德安、共青城、永修、丰城、樟树、新干、峡江等中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共同建设赣北、鄂东等地区的资源性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成为联系京津冀、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等地区的重要通道。 二广发展轴。 以二广高速、焦柳铁路及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为依托,以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常德、益阳、娄底等重要城市为节点,以各类高新区、开发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载体,10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化区域合作,成为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地区的重要轴线。 第三节 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安徽省若干基础条件好、联系比较紧密的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加强规划统筹和产业协作,促进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对接,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 咸宁岳阳九江。 立足区位优势和合作基础,重点推进跨界流域治理、省界市场建设、路网联通和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通城、平江、修水建设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共同加强幕阜山生态保护,全面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 荆州岳阳常德益阳。 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共同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水域生态修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九江黄冈黄石。 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积极探索跨江、跨省合作新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和跨区域融合发展,推动黄梅小池融入九江发展。 长沙、株洲、湘潭新余、宜春、萍乡。 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统筹规划跨省市铁路和高速公路、省际连接线等重大基11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际客运公交化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打造湘赣边界红色旅游带和跨省产业合作示范区。 黄冈安庆六安。 共同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对接,统筹开发利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协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建立大别山旅游和特色产业协作区。 九江安庆池州景德镇。 加快过江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基础、旅游资源等优势,合力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第四节 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明确大中小城市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加强协作对接,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促进武汉、长沙、南昌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支持老工业基地城市加快调整改造,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继续扶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推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开发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加快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 创新城镇联动发展机制。 加大城镇规划协调力度,建立城镇规划空间信息平台,促进规划统筹、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构建12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共同探索“城市病”问题解决途径。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机制,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社会管理合作。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平衡的前提下,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按照全国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建立透明规范的投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鄂州、仙(桃)洪(湖)、新余、鹰潭、株洲、益阳等开展全国统筹城乡一体化试点。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消除高校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基地落户。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接受义13务教育的权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依托独特山水风光,促进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有机融合,努力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建设美丽、宜居的特色乡村。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心镇和小城镇,推进农场、林场小城镇建设,更好发挥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作用。 第四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武汉、长沙、南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增强一体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打造紧密协作的水运网络。 建设形成以长江航道为主轴,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为补充,干线畅通、干支衔接的长江中游内河航道体系。加快实施长江安庆至武汉、武汉至宜昌段重点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加强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汉江、江汉运河、湘江、沅水、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推动松滋河、虎渡河航道整治,改善支流通航条件。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深化武汉14港、宜昌港、岳阳港、长沙港、南昌港、九江港等主要港口之间的合作,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紧密协作的长江中游港口群。大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区域大型港务集团,推进码头联合经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在港区的 “无缝 ”衔接,拓展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加快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建设,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 专栏 1 港口群建设 航运中心和重要港口 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 设,打造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长江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宜昌、荆州、黄石、长沙、岳阳、南昌、九江等主要港口。 地区重要港口 重点建设鄂州、襄阳、黄州、武穴、株洲、湘潭、衡阳、常德、益阳、鹰潭、新余、湖口、樟树、鄱阳、景德镇、新干、峡江等地区重要港口。 完善互联互通的陆运网络。 建设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省会城市之间 2 小时通达,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 12 小时通达。加快推进快速铁路建设,形成覆盖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加快推进其他干线铁路和既有线路改扩建,推进疏港等支线铁路建设,与快速铁路形成覆盖 20 万人口以上城市的铁路网。积极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建成连通 20 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港口的高速公路网络,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工程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建设必要的地方高速公路,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和补充;加强省界地区的普通国道、省道衔接,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以及交通管理设施设备、安全防护设置和相关服务水平,消除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制约,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 90以上;加快县乡连通15路、资源开发路、旅游景区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 、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逐步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创造安全通行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 100。增加长江干线过江能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有序建设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长江过江通道。 专栏 2 陆运网络建设 快速铁路 建设杭州经长沙至昆明、合肥至九江、南昌至赣州、赣州至深圳、九江至武汉、武汉至西安、怀化经邵阳至衡阳、重庆至郑州等铁路;建设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城际铁路。 普通铁路 建设衢州至九江、黔江经张家界至常德、六安经安庆至景德镇、鹰潭至梅州、蒙西至华中煤炭运输通道;实施皖赣、渝怀等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常德至岳阳至九江铁路。 高速公路 推进南昌至九江、南昌至樟树、京港澳高速湖北段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船顶隘至吉安、南昌至茅店、张家界至武冈、湘鄂界至慈利、来凤至咸丰、建始至恩施等国家高速公路;适时建设平江至益阳、武汉至阳新、通城至修水等地方高速公路。 建设高效便捷的空运网络。 强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发挥南昌昌北机场等干线机场作用,增加国际国内运输航线。完善支线机场布局,加快上饶、十堰、岳阳、武冈等机场建设,推动襄阳刘集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九江庐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新建荆州、黄冈、娄底、抚州等支线机场,优化航线网络,提高城市群与全国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支持共建干支线运输市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加快武汉、长沙、南昌等临空经济区建设。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与城市交通发展改革创新。 建立适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探索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实施高效统一规划管理,促进城市群交通联动共享。推进交通综16合枢纽建设和客、货运枢纽建设,推进客票一体联程、货物多式联运等方式,开通国际货运班列,加强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探索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业务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降低物流企业成本。落实减征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健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 ),加快建立统一的 ETC 结算清分制度和体系,建立长江中游甩挂运输联盟。开展铁路、公路、港口投融资和收费价格改革,建立跨三省区域铁路、公路共同投资建设及经营管理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关方面继续加大对普通公路、内河高等级航道和支线机场延伸发展的支持。建立高效快速的邮电运输网络和高效安全的管道运输网络。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互通共享。进一步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与保障力度,科学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充分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智慧化和精细化发展。 第二节 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建设水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和科学调度,节水优先、适度开源。构建以河道整治、水源工程、再生水利用、灌溉工程、引调水工程为重点的水资源保障体系。适时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拓宽中小型水库项目建设资金渠道。加大城市再生水利用力度,着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快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调配工程。开展城市备用水源和农村饮17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抓紧开展长江中游干流、洞庭湖区、鄱阳湖区、汉江中下游水量调度工作,启动相关优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共同提高水资源保障和时空调控能力。 共筑防洪减灾体系。 全面完成堤围达标加固,重点完成荆江大堤、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工程、鄱阳湖五河治理工程、汉江中下游堤防及长江干流与主要支流堤防建设,实施长江河道崩岸治理及河势控制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加强洞庭湖、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展洪湖东分块等重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共建城市群雨情、汛情、旱情监测预报和发布系统,建立统一的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预警系统,编制长江重要支流防洪和水量调度方案,建立相应的联合调度系统,提高防洪减灾应急能力。建立省际边界河道防洪调度和采砂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共同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 推动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完善区域水利项目合作机制,探索建设水资源一体化协作平台,统筹规划区域内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供水水价、上网电价和财政、金融、土地等配套支持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强化流域和城乡水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18证,积极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统筹区域能源储备基地建设。 推进泛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荆州、岳阳、九江等煤炭物流园区,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布点煤炭交易(集散)中心,有效保障煤炭供应。加快武汉、荆门、岳阳、九江等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工程,建设长江中游原油储备基地,加快建设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九江湖口、孝感云(梦)应 (城)等储气库,稳步推进页岩气开发利用,优化油气供应体系。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完善能源网络通道。 加快输油管道建设,重点建设兰州郑州 长沙成品油管道和江西支线、湘潭 娄底等成品油输送管道、仪征长岭原油管道复线,建设武汉、长沙、湘潭、九江、樟树等成品油油库。完善天然气输送网络,重点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永清泰山联络线工程、新粤浙管道、武汉宜昌、株洲衡阳和江西省天然气管网工程等项目。加快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建设。推进跨区输电通道和主网架建设,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强化能源保障与安全联动。 共同制定能源开发与保障长期规划,加强能源保障管理合作,逐步统一能源保障监测体系和能源19调度管理,建立和完善能源战略储备和能源危机联合防控机制,构建统一的能源安全体系及应急处置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共同开展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合作,推广煤炭洁净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 第四节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共建信息网络设施。 推动武汉、长沙、南昌等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加快统一的信息传输、应用和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群;支持武汉、长株潭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支持区域内城市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创建工作。 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 推进城市群政府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开展政府间、政府与企业、公众间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港,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建设城市群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社会化应用程度。 共保信息网络安全。 建立城市群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协调促进网络信息应急安全事件处置规范化。推进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建设与融合,实现数字证书互通互用、交叉认证,推动无线电协同监管,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一体化建设。 第五章 产业协同发展 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协作,联合开展科20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共同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 以武汉、长沙、南昌、株洲、襄阳、景德镇等为重点,围绕装备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开展合作,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强区域协作,联合研发生产重型和超重型机床设备,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支持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更广泛地开辟国内外市场。 汽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引导武汉、长沙、南昌、襄阳、九江、株洲、湘潭、景德镇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建立汽车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汽车关键技术和节能、环保、安全新产品,构建配套协作、体系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壮大武汉、宜昌、黄冈、荆州、岳阳、益阳、九江、南昌等地船舶产业,整合设计制造资源,加快船舶配套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船舶工业装备和制造水平,逐步融入全球采购、制造、销售、研发体系。以武汉、襄阳、株洲、南昌等为依托,发展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 冶金工业。 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产品优势,以大型钢铁骨干21企业为龙头,兼并、重组一批中小钢铁企业,组建若干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打造中部钢铁产业集群。依托铜、铝、钨、铅、钽铌、锂等有色金属及稀土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鼓励重点有色金属企业开展联合协作与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循环化方向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石油化工产业。 坚持园区化、集约化和精细化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延伸下游产业链,促进产业循环发展,共建长江中游绿色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依托武汉、岳阳、九江、荆门等地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精深加工石油化工产品,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家电产业。 以武汉、长沙、南昌、荆州等为龙头,合力打造中部地区家电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各类大小家电和配套产品、原材料生产。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家电研发技术联盟,支持宁乡、荆门等地建设家电绿色资源再制造基地,推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武汉、长株潭地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南昌航空及生物等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分工协作,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2专栏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信息服务、卫星导航应用等领域;支持以武汉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促进长沙、南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整合周边地区资源,构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制造 推进武汉、南昌、长沙、株洲等市分工协作,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航空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等制造;整合武汉、襄阳、荆门、株洲、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相关资源,发展航空制造业和通用航空产业。 新材料 依托武汉、宜昌、黄石、长沙、岳阳、益阳、南昌、九江、新余、景德镇、宜春、萍乡、鹰潭等市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化工新材料、粉末冶金、铜基新材料、锂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 生物 以武汉、宜昌、长沙、衡阳、南昌、抚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建好黄冈、樟树、袁州等优质药材种植和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节能环保 加强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和系统的研发与制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提高节能环保服务水平。 新能源 发挥宜昌、黄冈、咸宁、株洲、湘潭、娄底、新余、宜春、上饶等地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加快咸宁、荆州、宜昌、岳阳、常德、娄底、株洲、九江、宜春、新余、萍乡、景德镇、衡阳等地页岩气勘探开发,推动勘探开发、钻井采气、存储运输等环节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装备自主化进程。 新能源汽车 加快武汉、襄阳、长沙、株洲、南昌、宜春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造电池及碳酸锂材料生产基地,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整车;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合作。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 推进长沙市、武汉市江汉区、衡阳市、景德镇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现代服务业综

注意事项

本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pdf)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