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十三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doc

  • 资源ID:7059       资源大小:113.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十三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doc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 “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 “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明政办〔 2016〕 76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三明市 “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8 月 3日 三明市 “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 2016 年 7 月)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路径 第一节 实施三大发展路径 第二节 构筑六个支撑体系 第三节 推进六项重点工程 第四章 重点项目 第五章 保障措施 附件三明市 “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表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把节能和环保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把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 十三五 ” 期间要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品能耗。 三明市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在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 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要素短缺、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是影响和制约三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的严峻现实,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节能与循环经济,树立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向,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三明的重要战略选择。 本规划以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在统筹谋划我市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上,为全面提升我市整体发展水平,编制三明市“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 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节能与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全市 “ 十三五 ” 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十二五 ” 期间,三明市节能与循环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实现了主要规划目标,节约型、循环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整体经济实力增强。 “ 十二五 ” 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1,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 17.3∶49.2∶33.5 调整为 2015 年的 14.7∶51.1∶34.2 。 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1713.05 亿元,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 6.8万元;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 20.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3。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 108.42亿元,增长 10.6。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130.67亿元,年均增长 9.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93.68 亿元,年均增长 13.5。为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我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动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落实。 2015年全市单位 GDP能耗下降至 0.802吨标煤 /万元, “ 十一五 ” 、 “ 十二五 ” 期间,单位 GDP 能耗下降累计降幅分别为 19.7、 28.4,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节能目标任务。 “ 十二五 ” 期间,全市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476 万吨、铁合金 4.98 万千伏安、造纸 29.11 万吨、小火电 5 万千瓦、煤炭 10 万吨、电石 6 万吨、钢铁 0.5 万吨。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66.5亿元,增长 8.4,而综合能耗802.3 万吨标煤,同比下降 11.3,增加值增幅高出能耗 19.7个百分点,实现了产值增长与节能降耗双赢目标。。 --突出抓好节 能重点工程。全市突出抓好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以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造纸、林木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强化重点项目实施,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 “ 十二五 ” 期间,累计落实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321项、发展循环经济项目 270项。同时,我市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管理, “ 十二五 ” 期间列入国家管控的 56家重点能耗企业总节煤量 138.17万吨标煤,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量目标任务 128.5。 --特色企业不断涌现。全市拥有各类综合利用企业 136 家、 2015年产值约 70亿元,有 36 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有 25 家企业 、 3 个园区被列为 “ 十二五 ”福建省首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建成三钢、新创化建两家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 “ 双百工程 ” 骨干企业,实现钢渣、工业废渣和金属尾矿渣的资源综合利用,年利用各类固体废物 400 多万吨,年产值约 20 亿元;建成一批以大宗固体废物掺杂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废弃铸造旧砂再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垃圾焚烧发电、新型墙体绿色建材等为主的节能环保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梅列经济开发区、中节能环保产业园、海西高端装备及再制造、氟新材料和稀土产业园等具有绿色、节能、低碳特色的新兴循环经济产业园。 第二节 发展机 遇 1.从宏观经济发展背景看,大力发展节能与循环经济是适应新常态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已进入由高速增长期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期的经济新常态,要想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使经济健康、持续,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确保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亮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强化绿色发展,就是要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为中心,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实现制造业高效、节能、低碳、循环发展,促进工业文明和生态 文明和谐共融。 2.从三明市的长远规划看,大力发展节能与循环经济是三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三明工业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资源型工业占全部工业的 60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地区规上工业能耗比重 87.9,加快结构调整、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三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已成为三明市各级领导的共识。市政府立足于经济与环境的 “ 双赢 ” ,不断加大节能与循环经济的投入,不断建立与完善促进节能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加大促进节能与发展循环经济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科技、法律知识,在全社会营造了节能与 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风尚和氛围。 3.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大力发展节能与循环经济的基础已经具备。一是行业整治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 “ 十二五 ” 期间三明市加大对传统落后行业的改造和整治力度,通过优化工业布局,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动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二是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着力引导全市产业的企业升级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采用节电、节煤、节油、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等节能高新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方面,积极引导鼓励企业重复利用工业用水,走 资源节约、企业增效的双赢路线。三是工业生态逐步改善。“ 十二五 ” 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规模明显扩张、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 2014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三明跻身全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十行列。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1.企业自主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目前,企业对节能与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足,生产中的技术水平低,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含量和机制创新。并且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长的特点。特别是受国家整 体经济转型调整、区域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市部分工业企业效益下降,资金不足,对发展循环经济持观望等待态度,积极性不高。一些引领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国家鼓励但不能保证眼前利益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快。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市工业企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很低,企业经济结构中,全市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仍然较大,工业产品结构中中低档产品、一般性产品和初级产品多,高档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相对较少,节能与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3.发展节能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仍存在欠缺。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较滞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石墨烯技术的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急需的污泥脱水与处置技术、工业固废分类与利用技术、碳捕捉与利用技术等有待进一步突破。 4.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有待完善。三明市虽已制定了绿色生态的整体建设规划,但缺乏高效的价格形成机制、投入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缺乏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 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企业实施中水回用或使用再生水成本较普通自来水高,中水利用价格缺乏竞争优势。对垃圾处理补贴缺乏规范,导致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统计考核制度方面,县级单位 GDP能耗统计评价和监督考核指标尚未建立,有关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跨企业、跨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推动我市节能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要以 “ 十八大 ” 和 “ 十八届五中全会 ” 为指导,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绿色升级、推进传 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利用 “ 互联网+ ” 、“ 两化融合 ” 重塑产业价值链、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将三明市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再循环再利用。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加大对循环经济创新技术的研究突破,以科技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再循环、再利用。 2.坚持节约为本,减量化优先。把资源节约放在首位,生产环 节优先实施资源节约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废弃物产生;流通与消费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消费,推广资源节约型产品和服务。 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社会参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舆论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社会氛围。 4.坚持整体推动、重点突破。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同时有重点的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示范工程,带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和福建省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围绕节能与循环型经济产业体系构建、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建设四项核心任务,到 “ 十三五 ” 期末,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确保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省领先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1.建立节能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产业循环体系建设为核心,有效推进生态工业,大力发展循环型服 务业,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节能与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构建节能与循环经济建设平台。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工业园区基本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实行生态化改造,循环经济型重点示范园区进一步增加,到2020 年建成 5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3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基本建成重点领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危险物处置体系,到 2020 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19%( 预计);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地区规上工业能耗比重逐年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 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表 1三明市 “ 十三五 ” 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值 序号 指标 2015 年基准值 2020 年规划目标 1 单位 GDP 能耗(吨标煤 /万元) 0.802 下降 19(预计) 2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 /万元) 1.06 逐年下降 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0.22 90%以上 4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1.3 85%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实施三大发展路径 一、提升传统制造业向 “ 智能制造 ” 转化 贯彻实施 “ 中国制造 2025” 行动方案,推动制造业向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形成整体工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由智能控制角度实现节能与循环经济的目标。 1.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一是大力推行数字化改造。以汽车和装备制造、林产加工、纺织等劳动密集行业为重点,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线数字化改造,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 “ 机器换工 ”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推动智能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推动并示范推广海西汽车智能制造车间、毅君铸造数字化生产车间、汇华缸套离心铸造气缸套数字化示范车间、百营木业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改进等项目。二是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突破关键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生产,推进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示范应用。支持鼓励普诺维机械公司智能旋转模切设备产业化、中机科(福建)机械设备公司智能化建筑塔式起重机生产、长兴机械制造公司 第三代防爆智能型汽化石油气设备、百特公司智能装备及物联传感器产业基地、尤溪鼎天公司农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生产、永信公司智能型充电桩生产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 “ 专、精、特、新 ” 重点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三是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制造业云平台建设,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围绕我市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优势领域,推进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加快数控一代、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建设,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 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快节能技术、设备(产品)、体系和平台的推广应用,推进节能降耗。 2.实现低碳化、节能化转型。全面落实福建三明生态新城国家低碳城试点实施方案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到 2017年底,生态新城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区、空港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重点产业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本形成低碳产业园区。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冶金、机械、林产、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以节能减排、退城入园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实现工业低碳化发展。大力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排放核查,分批开展对重点排放单位 2013-2015年历史数据盘查,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数据库,配合省上于 2016年底前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 “ 三高两低 ” 和 “ 两高一资 ” 企业整治力度,关停并转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的工业企业。推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和项目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建成海西天然气管网三明段一期工程,力争大唐国际热电联产、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三明段 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三明核电、永安煤矸石综合利用、西气东输三期龙岩 -三明 -南平支干线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打造节能与循环经济配套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工矿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培育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落实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化推广政策,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垃圾焚烧发电、开发区集中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在钢铁、建材、印染、化工等行业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铸造砂、尾矿、废石、粉 煤灰、农林三剩物、废旧电子电器、废金属等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5以上,至2020 年实现产业产值 120 亿元以上,建成海西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1.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加强与中节能(三明)环保产业园的承接配套,建设一批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企业。依托机科院海西分院技术优势,支持企业设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领域工程研发中心。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节能环保 “ 产学研用 ” 创新平台,开展节能环保成套设备及配套设备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引领全市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发展。以集光照 明科技为龙头,发展 LED 节能照明,并在市域内进行推广普及。做好通用产业园孵化器公司超临界冲 CO2 无水染整项目中试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化。 2.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以奥托节能科技、闽特节能科技、鑫豪环保科技、天地环保设计院、三明市环科所等节能环保服务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广电机变频、生物质能源、电机系统优化、余热余气回收、高效除尘、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一是节能服务业。鼓励提供整体节能服务,支持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能源审计和 “ 节 能医生 ”诊断,积极探索 “ 碳交易 ” 等节能量交易的市场化节能机制。二是再制造服务业。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构建电子产品等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三是加快沙县中节能环保产业园、中节能尤溪生态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与循环再利用中心、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工程、大田环保装备制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3.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梅列经济开发区为平台,以三钢集团和新创化建二家全国首批资源综合利用 “ 双百工程 ” 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 属分选和回收、废弃铸造旧砂回用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等方式,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一是电子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废旧手机、电池、电器、电路板等废弃物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平台建设,发展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二是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废旧集装箱、汽车、废纸、展览和装修材料等回收技术和装备。支持环保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废弃橡胶制品高值化利用集成技术。三是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发展汽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办公耗材、家用电器等再制造技术。四是生物质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 用技术,支持林木 “ 三剩物 ” 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燃料等技术和设备。 4.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产业。推广使用粉煤灰、废弃石灰石、页岩风化石、废弃石膏、电石渣、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加工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再生产品,支持水泥行业企业对矿山废弃石灰石、粉煤灰、建筑废渣等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和设备,综合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再生混凝土、干拌砂浆等建材产品,发展混凝土骨料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推进部品、部件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推广适应市情的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机构等建筑结构体系。发展节能幕墙、新型自保温墙体材料、节能建筑门窗及屋面防水保温系统。 三、建设节能与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 按照龙头引领、整合集聚、创新驱动、示范应用的思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机科院海西高端装备产业园、中节能环保产业园、高端纺织产业园、氟新材料产业园、三明稀土产业园、永安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等特色新兴产业园。以 “ 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 ” 为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在园区加强中水回用、加强污泥再利用 、实施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生态产业链,以园区示范效应带动全市节能与循环经济总体发展。 1.梅列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梅列经济开发区为中心,运用生态经济原则,按节能型、清洁型要求引进企业,把在工艺上有内在联系的企业聚集成一个有机的工业 “ 食物链 ” ,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构筑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循环经济工业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重点以钢源粉体、新创化建、建明建材、骊腾有色金属、闽光建材、闽新集团、富源兴冶金材料等 29 家重点利废项目为主,综合利用三钢集团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尾 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等下游产品,做好 “ 三废 ” 文章,建设成为冶金压延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精细化工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最大限度的进行综合回收深加工。到 2020 年,实现园区产值 50亿元以上,年资源综合利用 “ 三废 ” 物资 450万吨以上。 2.中节能(三明)环保产业园。把中节能(三明)环保产业园建设成具有 “ 交易展示、投资孵化、研究创新、产业集聚、技术服务、营销推广 ” 六大功能为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平台,辐射、带动节能环保企业整合集聚。推动中节能(海西)产业园与深港产学研基地等国家 级孵化器进行了合作,将三明产业园确定为孵化项目加速器及承接基地。推动产业园围绕 “ 环保装备制造 ” 、 “ 清洁装备制造 ” 、 “ 节能服务 ” 三大主业板块,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形成围绕三大板块的产业集聚雏形。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提高我市节能产业的聚集能力。至 2020 年底,园区实现产值 30 亿元以上。 3.海西高端装备及再制造产业园。依托中机院海西分院技术优势,建设一批机械铸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设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领域工程研发中心。深化 “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 台及产业化基地 ” 建设,打造 “ 铸造废砂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成果产业化 ” 、 “ 特种焊接材料成果产业转化 ” 、 “ 高端绿色铸锻产业(闽台合作) ” 等特色产业基地,运营好中机铸材、中机精冲等混合所有制专业化公司,带动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以中机焊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半钢、高铬铸铁类轧辊再制造、大型支承辊再制造、原料磨磨辊等易磨损件再制造等,实现零部件再制造,提高零部件的服役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打造再制造基地。至 2020年,园区实现产值 100 亿元以上。 4.氟新材料产业园。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 眼含氟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发挥龙头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含氟新材料企业,做强做实产业链条。加快三元黄砂、明溪、清流三个氟新材料产业专业园建设,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集聚,形成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无机氟化物、含氟新型制冷剂、含氟聚合物及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领域。至 2020 年,产业实现产值 200亿元以上,建成海西新兴氟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5.三明稀土产业园。以 三明稀土产业园为中心,深化与厦钨公司的合作,突破稀土分离冶炼审批环节,建设年产 1万吨稀土分离冶炼项目,为产业下游延伸提供原料保障。以三明市稀土开发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市稀土资源,打造资源开发基地,为稀土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拓展产业链招商,加快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金属调质剂、稀土陶瓷等 6条产业链构建,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至 2020 年,累计完成项目投资 40 亿元以上,实现产业产值 100亿元以上,打造海西稀土材料及高端应用产业的重要区域。 6.永安石墨烯科技产业园。以永安 石墨烯产业园为中心,以福建省碳谷科技、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加快引进石墨生产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静压石墨、核石墨、石墨烯,加快建立集采矿 -高纯石墨 -石墨产品 -石墨烯产品为一体的完整石墨产业链。到 2020 年,实现产业产值 100亿元以上,打造东南地区最大的石墨产业基地。 第二节 构筑六个支撑体系 构建资源节约利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保障、社会环境支持、政府节能监察六个支撑体系是发展节能与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规划 总体思路的重要保障。 一、构建资源节约利用体系 1.水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行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园区企业用水应趋向于集中化、规模化,供水方式从原先众多分散、小规模的工业供水向大规模、高保证率的集中供水转变。加强工业节水,以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食品、钢铁、石化等高耗水行业和耗水大户为重点,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强制淘汰落后的用水设备和用水工艺,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强化企业节水基础管理,、推动高耗水、高废水排放企业节约用水,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热力和工 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 2.能源节约利用。增强工业企业节约能源的意识,加快节能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在生产和消费等领域中广泛开展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组织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发电、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能源利用监测能力建设等工程。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节能工作,增加电力使用比重,减少炼焦煤的使用。推进企业节能和余热、余压、副产煤气的利用。大力发展电机变频技术、电能质量系统调控技术、余热余压发电技术。积极引导园区和 企业推广使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二、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1.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立与完善再生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提高重点领域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将再生资源回收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将工业园区分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网点),实行分类回收,减少再生资源的流失,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提高 原材料节约与重复利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实行材料消耗核算,优先选择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材料和设计方案,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提倡鼓励使用再生材料,鼓励包装容器重复使用,提高循环利用率。在生产和建筑领域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减少商品过度包装。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推动绿色制造,严格设计规范,促使企业加强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 三、构建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 能源的梯级利用,利用热电厂建设,发展发电、供汽和供热水的能源梯级利用系统。建设完善热力管网系统,在热力管网服务范围内企业全部实行集中供热,限期拆除企业原有的自备锅炉,同时不准新建燃煤锅炉。加强热力管网维护,及时修补,加强蒸汽管道的保温,减少热损失。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2.提高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废弃物交换市场,特别是废纸交易市场,实现资源循环市场化运作;通过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建立废弃物交换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在资源开 采环节,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提高 “ 三废 ” 资源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在造纸、印染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 四、构建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1.提升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依托产业创新平台,提高节能与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组织开发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循 环产业链接技术、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2.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积极培养和引进节能与循环经济人才,搭建资源信息交流和资讯服务平台,构建节能与循环经济人才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构建节能服务支持体系 1.发展生态物流业。充分利用现有物流站,针对物流网络马盲区和薄弱环节,合理规划建设物 流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全市物流网络布局,力争尽早启动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全镇货物进出交换并服务于城市商业、工业配送的主要枢纽。尽快形成快捷通畅、配送高效的物流网络,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推广物流运作中的绿色运输策略、保质保鲜技术、绿色包装技术等,培育壮大一批绿色物流企业。 2.发展现代商贸业。以专业市场、大型商场及连锁超市为依托,积极引导商贸企业整合和集聚,大力培育骨干商贸企业。积极发展以园区产业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专业特色市场。积 极推进连锁、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探索近期与远期交易相结合、现货与合同交易相结合、现场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现代交易方式,推进交易方式由传统 “ 三现 ” 交易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 六、构建政府节能监察体系 1.建设市县两级监察机制。经信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 “ 三位一体 ” 的节能管理体系,推动建设覆盖市、县两级节能监察体系,明确工业节能监察机构编制,配备必要的节能监察执法工作人员和硬件设施;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强与地方财政部门的协调,按照 节约能源法要求,在同级财政预算中落实节能监察工作经费。 2.完善节能监察实施手段。重点监察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情况,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措施。重点围绕产能过剩行业的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监察,保质保量完成监察任务。探索建立利用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促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 3.提升节能监察管理能力。设置的节能监察机构要完善节能监察管理制度,加强节能监察执法专业培训和交流协作,有条件的 可通过建设能源消耗数据信息系统,运用在线监测、能源诊断等分析工具,不断提高专业执法能力;采取联合监察、异地监察等措施,通过书面监察、现场监察等方式,科学规范开展节能监察执法。 第三节 推进六项重点工程 以实施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对标创先、再制造产业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循环利用技术示范等六项工程为抓手,集中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以点带面,努力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整体发展。 一、资源减量化工程 实施 “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 ,开展 能源审计,指导督促企业采取综合性措施,挖掘节能潜力。加强对年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重点耗能企业能耗信息平台,推进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促进工业能效水平整体提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至 2017 年底建成区内全面淘汰落后燃煤锅炉,所有燃煤锅炉全部达到新环保排放标准,达到国家规定的能效要求,大幅削减 SO2 及烟尘排放量,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推进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如电采暖、地能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电动 汽车等,扩大电力消费,提高电煤比重。 二、废弃物资源化工程 推进 “ 三废 ” 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矸石、脱硫石膏、粉煤灰、冶炼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支持水泥行业企业对矿山废弃石灰石、粉煤灰、建筑废渣等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高浓度有机废水、冶炼废液,工业废水,矿井水、放散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通过节能、节水、节材等,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和次品,减少生产过程中废物的产生量,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推 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绿色建材,重点推广预拌砂浆、自保温墙体、节能门窗,优选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继续提高散装水泥使用比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三、清洁生产标准创先工程 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尚未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指导督促其提出达标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对已达到清洁生产企业标准的,引导其进一步挖掘潜力,积极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当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与法规,实施新建项目生产工艺许可制度。 四、再制造试点示范工程 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信息设备再制造为主体,培育一批具备对成套处理装备进行研发、设计、制造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信息设备再制造产业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加快研究各类再制造关键技术,不断完善再制造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生产规范和管理制度。加强旧件和 再制造产品的信息化管理,规范产品标识,建立产品档案。探索适应再制造要求的经营模式、把再制造理念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修、回收、再制造等环节。结合产品市场保有及自然淘汰情况,充分依托现有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加强与专业回收及物流企业合作,加快建立健全废旧物质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与再制造规模相匹配的旧件收集能力。 五、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 进一步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园区推行集中供热技术,建成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合理进行工园区布局,尽量将同类企业和资源互利的企业安排在一 起,以利建立工业生态链,实现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最优化。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建设废料加工利用企业,利用各家企业工业废渣废料为原料,可大幅削减工业固废物排放量。通过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现企业间物质、流量、信息和技术链接,逐层减量利用,物料闭路循环,以实现资源的 “ 吃干榨净 ” 和近 “ 零 ” 排放。 六、循环利用技术示范工程 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 抓手,推进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围绕工业废水、废气、废渣资源化,电子废弃物清洁资源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制造等 5个领域,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化应用,加快推进脱硫、脱硝,电子废弃物全组分、高值化、清洁资源化等创新型技术的应用。创建一批资源消耗低、再利用率高、产业链生态化的特色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发展,淘汰城市低效、高耗照明产品,有计划进行改造,新建城市道路照明全部使用 LED 节能产品,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加快既有路灯 LED 节能改造,促进公园、城市夜景照明 LED 节能改造。 第四章 重点项目 根据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要求,“ 十三五 ” 期间重点推进 36 个节

注意事项

本文(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十三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气候使者)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