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

  • 资源ID:6935       资源大小:20.5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皖办发〔 2018〕 25 号)精神,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尊重农业发展规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持续改善产地环境,有效保护利用农业资源,大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聚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开创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着力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具体目标为 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到 2020 年 ,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1050 万亩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比 2015 年提高 0.5 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2。到 2030 年,全市耕地质量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 产地环境持续改善。到 2020 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 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 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 80,农膜回收率达到 80。到 2030 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到 2020 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5以上,湿地保有量 不低于 137.8 万亩,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5。到 2030 年,田园、草地、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 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 2020 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80 亿斤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到 2030 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1.加快建设农业功能区。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时完成 575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101 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两区”划定任 务,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真实施滁州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 2020年),聚力推进优质稻麦、道地药材、特色杂粮、林茶蔬、健康畜牧水产“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到 2020 年,特色农产品规上加工企业发展到 30家,培育特色种养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 100 家,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 个,新认证“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 100 个,“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 500 亿元。 2.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资源环境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积极推广绿色高质 高效模式。科学规划全市农业重点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南部滁河流域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油菜,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中部分水岭区域重点发展杂粮、林果茶蔬、滁菊、葛根、艾草等特色农产品,北部沿淮区域重点发展优质小麦、大豆。 3.强化农业资源环境管控。加强耕地、林地、草地、渔业水域、湿地等用途管控,严禁围湖造田、围占湿地、占用林地等不合理开发建设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坚守耕地红线不突破,耕地产能不降低、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以县为单位,针对农 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探索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分类推进重点地区资源保护和严重污染地区治理。 4.大力推行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植保防控等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和适养区域,大力推广标准、循环、健康养殖,强化畜禽粪污治理,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认真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科学发展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大力推广综合种养模式。建立低碳、低耗、循环、 高效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探索区域农业循环利用机制,实施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 5.加强农业绿色扶贫开发力度。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层次开发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大力实施“四带一自”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引带作用,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吸纳贫困户加入生产经营,确保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二)加 强农业资源节约与利用 6.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推广轮作休耕技术和模式。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加大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复。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工程,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以及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等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7.推行节约高效农业用水。推进“河长制”“湖长制”,落实各级水资源保护责任。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强化农业取水许可管理,调整农业用水结构。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按照总体不 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加快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应用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措施,适度扩大粳稻种植面积,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健全基层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8.保护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加强“滁菊”“定远猪”“滁州鲫”“明光绿豆”“滁州葛根”等我市特有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强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濒危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移植保存和人工繁育。建立畜禽种质资源持续保护与合理利用机制,开展水生生物资源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普查,强化畜禽水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等外来入侵生物防控。 (三)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 9.严控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严格执行国家农田污染控制标准,建立监测体系,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依法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等农业区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积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加强农业环境执法监管。 10.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加快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1.全面提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稳步推进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加大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等秸秆产业化利用。重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 用试点县项目,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建立健全秸秆收储体系。推广秸秆有机肥、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等新技术。加快培育和扶持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秸秆利用市场主体。 12.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异位发酵床、雨污分流、沼气发电、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提升集约化、自动化、现代化养殖水平。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 集处理体系。 13.开展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开展加厚地膜、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引导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地膜回收,鼓励农膜生产、销售、回收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兴建农膜回收利用设施。试点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处理的责任。 (四)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与修复 14.构建田园生态系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合理确定种养规模,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生产、生活功能区布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种养结合、生 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15.保护修复水生生态环境。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水域滩涂保护措施,加强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做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淮河全面禁捕工作,积极开展大水面水产苗种增殖放流。加大野生水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执法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捕捞行为。严格河道砂石禁采,保持自然水域水系连通完整。 16.加强林业和湿地养护。建设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农田林网和村镇绿化林带。严格实施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加大各级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开发利用和围 垦强度。加快构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以及水土流失综合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五)健全创新驱动与约束激励机制 17.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完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和农产品绿色生产加工贮藏等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18.完善农业生态补贴机制。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政策,支持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增殖放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养护措施,落实耕地、 草地、森林、湿地、水生生物等生态补偿。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资源节约、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净化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 19.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农业标准,建立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绿色标准体系。实施农业绿色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准出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 证行为规范监管,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 20.完善绿色农业地方政策制度体系。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制定,完善体现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的相关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农业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 21.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耕地、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标准方法,实时监测报告,科学分析评价,及时发布预警和通报监测信息。 22.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加大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村专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其率先开展绿色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切实强化工作落实。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要加大 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入体系。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农业项目,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市农委要适时牵头组织开展部门联合督查。结合滁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对农业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农业绿色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表扬,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 (四)营造 全民行动氛围。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计划,进一步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水生生物保护等措施;推广投入绿色生产、加工流通绿色循环、营销包装低耗低碳等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绿色消费全民计划,从国民教育、新闻宣传、科学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续开展“光盘行动”,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抵制奢侈、低碳循环等绿色生活方式。

注意事项

本文(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