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doc

  • 资源ID:6859       资源大小:192.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doc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 2020 年 的通知 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 2020 年)的通知 (河府〔 2013〕 9 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 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2013 年 2 月 4日 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 2013 2020 年)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低碳经济环 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河源低碳试点城市的建设成果,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在 “ 十一五 ” 时期,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升级,遵循 “ 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 ” 的发展思路,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低碳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为 “ 十二五 ” 建设全省低碳示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低碳发展理念广泛树立。 为做好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赴中山大学、上海市崇明区、江苏省无锡市、新加坡学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善引它山之石,促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此外,市委、市政府先后编制出台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实施方案、河源市开展低碳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等系列规划、政策文件,从规划和制度上加快建设以 “ 四新 ” 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全市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措施。 同时,加强全市干部职工关于低碳知识的 培训,广泛树立低碳发展的先进理念。多次举办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委党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的著名教授、博士,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和宣传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知识,努力营造全市上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氛围。 2.经济发展凸显低碳特色。 2005 年以来,全市在国民经济、单位 GDP 能耗、低碳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单位能耗逐年下降。 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 到 477.19亿元,是 2005年的 2.33倍,年均增长 16.6,高于 “ 十一五 ” 规划预期目标。 2010 年单位 GDP 能耗 0.800吨标煤 /万元,比 2005年下降 16.84。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五年来,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由 2005 年的 20.7︰ 39.3︰ 40调整为 2010 年的 13︰ 55.2︰ 31.8。 2010 年工业总产值达 886.7 亿元,电子电器、模具、新材料、食品饮料等产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快速增长,市场繁荣活跃,逐步形成能源低消耗、经济高增长的局面。 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 242.74 亿元,是 2005年的 2.2倍。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采矿业、水泥、钢铁等高能耗行业投资不断下降,能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电子、机械加工、食品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 2005 年以来,全市共拒绝了 400 多个、总投资额 500多亿元的污染项目,取缔违法矿点 463 个,淘汰落后钢铁产能 362 万吨, 20 多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100多项,节能 5 万多吨标准煤。 3.低碳产业发展迅速。 我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坚定不 移走 “ 园区式、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 ” 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县区产业转移园区为主战场,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广东国华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富马硬质合金、海川国际建筑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西可通讯、景旺电子为代表的新电子,以九天绿中药饮片、立国制药头孢菌素原料药为代表的新医药等低碳产业群,投资总额达 600亿元,未来五年将形成约 2000 亿元的工业产能和若干产业集群,建成 3 至 5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 “ 航母 ” 。 2009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 现产值 201.12 亿元,实现增加值 58.6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 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 10亿美元。 4.低碳建筑不断推广。 我市早在 2006 年就建立了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采取 “ 政府补贴、以点带面 ” 的形式,积极推广太阳能和深藏式沼气池应用,在市人民医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市广播电视台等公共建筑作为推广太阳能应用试点,并在每个县区选定部分镇或村作为试点,开展 “ 节能减排 ” 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目前,市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民用建筑工程节能审查备案率达 100,新型墙材使用率达 90,建筑节能标准施工阶段执行率达 95。 5.低碳技术平台日臻完善。 我市已建成国家移动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新技术矿产研发检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建了省级孵化器 1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5 家、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 32 家。 20家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建了 2 个产学研示范基地; 13 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入驻专家教授机制。 (二)发展环境。 1.发展机遇。 ( 1)碳汇优 势明显。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碳汇丰富资源,现有林地面积 122 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 4992.8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 237.8 万立方米,林木年消耗量71.8 万立方米,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 71.8,建有面积 2 万多亩的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具备良好的水资源自然保护条件与环境,形成了强大的碳汇储备。 ( 2)能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全市水力资源、日照资源十分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 149.8万千瓦,占全省的 18%,待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日照充足,平均年日照时数1658 1989 小时,适合开发光 伏电站,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全省最大的优质石英砂矿,制造光伏玻璃原料充足。我市已引进了北京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广东国华太阳能发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全市乡镇地区的生物质能源分布广泛,沼气推广已成规模,共建设沼气池 3.4万多座,每年节省生柴 6.8万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近 28 万亩。 ( 3)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我市在广东省地市经济中排名靠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向中期迈进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压力较大。随着 “ 双转移 ” 战略的深入实施,河源的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正向着低碳经济调整和转型,相比珠三 角其他城市具有成本低、启动快的后发优势。 ( 4)外部环境支撑作用增强。我市地处东江上游,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同时河源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的交易对象充裕,在农业、林业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 CDM交易上具有明显优势,河源电厂脱硫废水深度处理系统是我国第一套脱硫废水零排放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污水零排放的环保电厂,完全可以大量引进发达国家低碳资金和技术。目前,广东省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正在逐步构建与落实,碳交易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这都将为全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外部 支撑。西气东输三期工程河源段将于 2013年动工建设,为我市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效创造了基础条件。 2.面临挑战。 ( 1)高耗能企业较多。全市高耗能企业耗能量占了工业企业总耗能量的 60以上,其中以钢铁、水泥企业为主,在耗能超 5000吨标煤的 30 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火电、钢铁、水泥企业;河源在建和计划新上的旗滨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东源和兴水泥公司的 120 万吨旋窑水泥项目、河源电厂二期工程等建成投产后,客观上增加了全市能耗总量。 ( 2)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消费 仍居主导地位,河源电厂机组投产后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大幅增加。未来能源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降低煤炭用于终端消费的比重,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低碳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选择。 ( 3)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较慢的能耗增长和较低的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既是目标也是一大严峻挑战,随着新兴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耗总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时我市地处广东省北部山区,在基础设施、人才、技术、交通、信息等方 面较为薄弱,增加了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难度,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 4)低碳经济发展欠缺系统性。当前我市低碳产业发展进展顺利,但产业间、生活与生产间缺乏充分融合。突出表现在工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不足,农业与服务业缺少联系,低碳发展呈 “ 点 ” 状,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缺乏立体化与规模化。 ( 5)制度障碍。低碳发展的指标体系尚不明确,低碳发展未纳入行政考核目标。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能源价格不能充分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外部成本。生产、生活能耗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制度还未健全。扶持和促进可再生能 源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统筹协调程度较低,扶持力度不足。环保执法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尚待加强,生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实施。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遵循 “ 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 ” 和 “ 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 ” 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把河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努力在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 筑、低碳生活和碳汇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在促进低碳发展政策上先行先试,立足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推动全市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实现 “ 绿富双赢 ” 。 (二)发展目标。 通过建立完善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发展碳汇交易市场等措施,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碳汇充裕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河源低碳发展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阶段目标到 2015年,全市单位 GDP能耗降到 0.664吨标准煤 /万元,相比 2010年基础上减少 17,全面完成省 “ 十二五 ” 要求的节能减排任务;建成和完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体、高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的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运行,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发展低碳化管理。 总体目标到 2020年,努力实现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生态环境一体化的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一流的低碳社会示范区,全力打造具有山区特色的广东省低碳示范城市,初步建成 “ 广东绿谷 ” 。 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单位 GDP 能耗下降到 0.664吨标准煤 /万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达到 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 50;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6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的 2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 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0以上。 低碳消费和生活模式全面施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30;市中心公交设施 500 米半径覆盖率达到 100,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 50,每 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 10台;全市自行车绿道里程超过 500 公里。 低碳绿色优势更加凸显。全年持续保持空气二级以上标准,空气质量全国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74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 15平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5以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大于 80,无害化处理率大于 85(市区大于 95);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长率控制在 5以下。 (三)总体原则。 坚持 “ 两个促进 ” 低碳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与现行节能减排、生态之谷、生态环境政策相互促进; 坚持 “ 两个并重 ” 传统产业低碳化与低碳产业支柱化并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重; 坚持 “ 两个导向 ” 部门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行动一体的政策导向,重大项目低碳化、城乡开发生态化、目标考核差异化联动的调控导向。 (四)工作重点。 1.突出一个主题。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节能、减排、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 广东绿谷 ” 。 2.抓好六个重点领域。 重点抓好产业低碳化、清洁能源利用规模 化、交通运输清洁化、建筑绿色化、低碳生活主流化、城乡生态优美化,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建设 “ 美丽河源 ” 。 六大领域的重点建设行动纲领为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高建筑能效,构建低碳建筑体系;倡导低碳消费模式,构建低碳消费体系;强化生态建设,构建低碳环境体系。 3.落实三项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全面开展节能评估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不必要的自然资源消耗,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轻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更加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通过强化产业聚集和产业共生,着力构建低碳型产业链;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进废弃物综合回收处理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低碳化经济转型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绿色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体、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低碳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绿色生态崛起,全力打造 “ 广东绿谷 ” 。 1.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契机,降低单位 GDP碳排放强度,实现新兴低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碳产业的快速低碳转型。 巩固和突出河源手机生产基地的优势,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太阳能光伏 产业链建设,推进风能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建设沼气工程、农牧企业建设沼气发电工程,推进集环保和节能于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稀土产业,做大做强硬质合金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和建立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力争国家和省认定我市为全国或全省重要稀土产业基地。支持重点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龙头医药企业进驻河源发展医药产业,建设新医药产业基地。 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广东省太阳 能光伏产业基地、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制造产业基地、稀土产业基地和新医药产业基地 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 4 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依托 “ 一区六园 ”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生产和低碳化支撑体系三大板块的上下游低碳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在园区整体规划、低碳产业聚集、低碳技术转化、低碳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探索低碳化新任务和新经验。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5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河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和重 要交通区位,加快发展低碳化服务业,以低碳生态旅游业为核心,促进旅游与文化、商贸、休闲、度假、会展等领域融合发展,提升河源作为粤北赣南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功能和地位。 以高端化、低碳化为导向,把河源建设成为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强市,旅游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幸福导向型产业。建设具有低碳特色的东江 DD 庄园、康泉十八、东江源温泉等起点高、规模大的项目。改造提升万绿湖、桂山、野趣沟、苏家围、镜花缘、越王山等景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深度挖掘河源独特的恐龙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文化旅游资源 ,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全面开展服务业节能减碳行动,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低碳化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咨询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社区服务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扩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 3.稳步推进生态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综合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低碳化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农业,大幅度减少农业化学品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料。推动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的生态和休闲功能,增强科技、绿色、文化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做大做强农业产品品牌,以绿色蔬菜、茶叶、水果、油茶等经济附加值高和生态效益明显的经济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低碳农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形式和经营形式,以集中节约为原则,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重点推进 “ 三个园区 ” (生态柠檬示范园区、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灯塔盆地国家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 四个基地 ” (河源光伏并网发电综合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名优特稀水果引种试验示范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基地)、 “ 六个中心 ” (河源市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南方柑桔类水果无病毒育种中心、蓝塘猪国家级繁育保种中心、超级水稻育种推广中心、蔬菜研发培育中心、花卉育种推 广中心)建设。提高农业产品知名度,加快名牌产品的培育和传统特色产品的保护、挖掘,培育开发一批名牌产品,形成市场优势。 4.构建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 强化与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联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开发对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适用高新技术,支持特色重大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探索开发利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日光照明技术,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技术,地源、湖水源热泵技术,太阳能风光互补路灯,适应性维护结构技术,智能遮阳技术,绿色生态展示技术等低碳适用技术。 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职业高校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相关院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到 2020年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6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比重大于 2.0,新增 10 个以上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发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 “ 零 ” 的突破。 5.促进资源综合高效利用。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设立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施能源审计、 完善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实现节能、减排、降耗。以推进清洁生产、狠抓节能减排、能源合同管理以及提升企业能效准入门槛为抓手,引导企业通过提升技术设备、优化监督管理、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提升企业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碳排放下降 18.5的总体指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大力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 鼓励发展环保产业,环保投资保持占 GDP 3以上。以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目标,以细化垃圾分类为抓手,规范流动收购人员管理,完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重点围绕水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环境检测监控等五大领域,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升,实现资源低碳循环利用。 加快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好规划,推动相关专业园区的建设。加大与央企的合作力度,合理布局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做到有序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推进低碳能源统筹发展。 积极推广太阳能 、地热能、生物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打造低碳能源体系。 1.加大可再生能源推广利用。 发挥汉能光伏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全面推进河源市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光伏照明应用;推进东源、紫金、和平、连平、龙川风力发电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力争到 2015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30 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5 万千瓦,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50万千瓦。进一步加大沼气建设力度,大力推广 “ 深藏式 ” 沼气池 的应用,扩大农村生物质能应用规模。 2011-2015 年,全市要实现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 1万个,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累计达到 4.2万个;兴建畜禽养殖业大中型沼气工程 50 座,累计达到 309 座。 2.发展高效环保的电力系统。 大力建设高效、低污染的大型骨干火力电源,加快河源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 220 千伏和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力争 “ 十二五 ” 期间新、扩建变电站 32 座,增加 35 千伏及以上主变容量 181 万千伏安,线路 1027公里。重点推进河源骨干电网建设、城网改造、农网升 级、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等,增强电网综合防灾能力,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及智能化水平,全力打造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节能环保的河源现代电力系统。 3.推进传统能源结构改造。 加快城市民用燃料结构改造,以推进天然气综合利用工程为突破口,减少居民生活用煤,逐步实现居民生活用能无煤化,对于新建、扩建、公建项目,以管道天然气作为首选能源,逐步实施管道燃气等清洁能源改造。充分发挥现阶段天然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作用和利用西气东输三期工程实施的契机,加快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 。统筹燃煤、燃气以及新能源多种能源方式,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 4.加强工业节能减排。 对全市重点耗能监管企业(单位)开展能耗限额、淘汰落后设备或工艺等专项监察,全面完成城市重点耗能监管系统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各企业(单位)节能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强化对钢铁、陶瓷、水泥等高耗能企业的能耗控制, 抓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积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大节能项目和企业节能行动。加强企业低碳计量基础工作和跟踪指导。落实重点行业节能政策及措施,坚决淘汰高碳产业 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全面推行 “ 清洁生产 ” 审核,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实现低碳循环。 5.加强能源管理。 加强能源定额、限额管理,加强对年耗能 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提高重点行业先进生产能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创新节能工作责任制,加快完善节能信息发布、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创新能源管理模式,建立城市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区域能源实时在线监测和信息化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加强用能单位、节能服务公司、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造 “ 一站式 ” 合同能源管理综合实施平台。 (三)加快低碳交通推广普及。 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加快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促进交通节能减排,全力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1.推进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过境交通路网,逐步构建完善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东江航道为重要支撑、县乡公路为联络支线运输网络,重点建设杭广高铁和赣深高铁,进一步完 善 “ 四纵两横 ” 的六大高效综合运输通道,使河源融入 “ 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 。 加快推进东环高速、汕湛高速河源段、粤湘高速河源段和大广高速连平段、汕昆高速河源段等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大力提高过境交通效率,分离过境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内交通流量,减缓或避免过境交通拥堵,并加强对过境车辆的排放管理。 完善低碳市域交通路网,建设干道快速联接线,实现市到县均通高速公路,县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到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加大对客货运枢纽站场的投入,积极推动省级公路客运运输枢纽和县级枢纽的建设,加快镇级站场的建设, 形成布局合理和层次分明的枢纽站场,全力打造粤东北交通枢纽和广东连接内地的交通桥头堡。 2.大力发展低碳公共交通。 在完善公交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优先安排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空间,构建方式多样、衔接紧密、转乘方便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城区快速公交系统,以公交站为中心进行高强度混合开发,合理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统筹城乡客运资源,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形成市内公交与周边镇区公交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市区城南客运站建设,到 2020 年实现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 10 标台,常规公交线路数量总计 30条、线路总长度为 380 公里,市中心公交设施 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 100,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50。 结合新城建设和环境改造工程,建设舒适和环境良好的慢性网络,对接广东省绿道网,全面完善行人交通设施,改善步行条件,力争 2020 年全市建成超过 500 公里的绿道网络。结合慢行优先的道路断面设计、慢行(加公交)专用走廊的设置和交叉口信号灯的联动管理,在城市中心区、中心镇的商业、居住中心地区,实施 “ 交通慢行区 ” 政策,改善慢行出行条件,优化机动车的运行环境,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绿色低碳的目标。 3.促进交通节能减排 。 全面实施国家第 Ⅳ 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中心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开展机动车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场站的指导和服务,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市环保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的汽车尾气监控和联动处置机制,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信息网络化和标识化管理。加大力度促进交通工具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减少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 4.推广低碳能源交通工具。 鼓励购买小排量车、节能环保型和新能源型汽车。鼓励新增出租车、公交车、校车、清洁车 全部选购使用新能源汽车。在中心城区、重点景区等地区,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的低碳交通应用示范。做好新能源汽车充电、充气、维修等配套体系的规划建设。 5.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建立河源市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普及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智能化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包括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检测、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法检测系统,以及市域内交通事故接处警系统;健全公交枢纽运营管理和乘客信息 服务系统,公交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公交抢修救援调度系统,出租车智能管理系统;规划建立全市 8家各级客运站的联网售票系统,物流运输企业建立运输车辆 GPS 监控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高速公路信息中心,实现区域内各条高速公路的联网监控和信息共享。 (四)促进低碳建筑示范应用。 紧紧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集成为重点,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低碳型城市结构,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推进既有高能耗建筑改造,加强建筑能耗监管,打造低碳节能的城乡建筑体系。 1.优化低碳型城市结构。 全面实施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构建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区为建设中心,精心打造整洁美观、功能完善、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城市中心,以主要的轨道和公路为城市发展轴,形成城市发展的 “ 骨架 ” 和 “ 增长极 ” ,构建职能分工合理、规模适度的城市空间。通过引导城市用地在低碳产业、居住、公共服务与商贸服务多种功能的复合利用,倡导低碳出行,提高设施和能源利用率,建设宜居型低碳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用地复合利用水平。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调控碳源和碳汇的空间分布,顺应地貌本底条件进行城 市布局与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和无障碍的 “ 风道 ” ,逐步形成 “ 点、线、面 ” 相结合的大生态空间格局。 2.全面推进建筑节能。 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 50的设计标准,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销售使用。力争到 2020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超过 20。积极开展既有建筑状况调查、能耗统计,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 的目标、范围和要求,分步骤实施分类改造。以政府办公大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结合旧城区改造规划,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 3.完善低碳建筑监测管理体制。 参照国家和国际绿色节能建筑标准,制定地方 “ 可持续建筑标准 ” ,推广实施地方性建筑节能办法,出台城市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管理办法。制定低碳建筑标准指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控制技术、智能电网等先进技术搭建在线用能监测体系。重点抓好新建建筑、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带 动作用,大力推动农村住房节能改造。加大建筑节能执法监督力度,提高建筑能耗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促进建筑运行节能。 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以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等 4 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各县区工业园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整体规划布局,打造本地化、增量成本适宜的绿色建筑示范区。选择并培育部分公共建筑、住宅、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打造市级建筑节能亮点工程。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在建建筑中,全面推广地源或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建筑外墙保温隔热、屋顶绿化等先进节能技术,建设一批具 有示范意义的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的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五)倡导环保低碳优质生活。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发展理念和低碳生活风尚,促进市民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1.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形成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开展 “ 低碳生活我行动 ” 、 “ 低碳家庭,时尚生活 ” 、 “ 低碳出行 ” 等宣传实践活动,打牢全社会低碳文明意 识基础。构建低碳展示宣传体系,促进人们日常生活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消除碳依赖。倡导步行、自行车出行。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减少用电浪费。加大在公共建筑推广节能照明技术的力度,市政工程的建设及改造优先选用高效照明产品,进行科学照明设计。广泛开展 “ 低碳办公 ” 、 “ 低碳学校 ” 、 “ 低碳家庭 ” 、 “ 低碳社区 ” 、 “ 低碳乡镇 ” 、“ 低碳村 ” 等系列创建活动。 2.推广低碳消费模式。 广泛传播低碳消费理念和介绍新型低碳产品与低碳服务。减少能耗物耗,建设绿色服务市场。鼓励绿色产品上 市流通销售,逐步推进节能环保产品进商场、入超市。鼓励城镇居民在购物时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减少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继续推进农贸市场、餐饮场所的限塑活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整顿“ 过度包装 ” 等浪费资源行为。在全市酒店行业开展争创全国绿色酒店活动,进一步强化低碳意识和示范效应。 3.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深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不断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拓宽推进垃圾分类的宣传渠道,发动城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全面推进垃圾 处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垃圾回收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分类后的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监督和管理,着力构建 “ 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 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逐步建立 “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规范管理 ” 的运行管理机制。 4.拓宽农村低碳生产途径。 积极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低碳经济结合起来,注重农村循环经济,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将农村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 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六)优化碳汇系统建设布局。 以提高河源全域森林绿化水平为目标,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省低碳示范城市为抓手,大力加强城市绿化、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林木种类,全面提升碳汇能力和质量。 1.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2020 年前完成 “ 一灭三改 ” (消灭宜林荒山,改造疏残林、低效纯松林、低效桉树林)工程,狠抓植树造林,创建全省林业碳汇基地。继续加强天然林、动植物系统保护,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安全,努力维护好现有生态体 系,减少森林资源消耗。改良树种碳汇效果,提高碳汇能力和碳汇质量。开展林业碳汇研究,加强森林固碳能力的计量与监测,探索建立区域性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鼓励大型企业、组织、团体出资营造碳汇林或自愿购买森林碳汇。 2.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 加强和平、龙川、连平县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的保护建设,大力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重建,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万绿湖湿地和东江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水质。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市、生态林业县、生态示范镇创建活 动,建设生态廊道、城镇景观林、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等四大工程。加大万绿湖、桂山、野趣沟、镜花缘等旅游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加大新丰江东江等主要河流水系保护和沿线生态景观建设,守住生态红线。 3.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深入开展城市绿化造林,加强绿道网和公园绿地建设。鼓励面积在 500平方米以上的屋顶搞好绿化,大力推广立面绿化,推行道路绿地生态改造,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推进道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在铁路、东江、国道、高速公路两旁形成 “ 百里枫香长廊 ” 、 “ 百里杜鹃花廊 ” ,着力营造粤北最美森林景观, 打造全国最好林相。 4.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空间管制分区要求,严格控制生态带内的建设开发内容与强度,加大对生态带内违法建筑查处和污染源治理的力度,防止生态带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蔓延而被侵占,保护好城市的碳汇生命线。全面优化绿化园林植物种植品种,维护并提高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居住区公园等组成的多层次公园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新丰江水库及东江水源地保护、重要绿化带、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四、重大工程 规划期间, 我市重点建设 “ 九大工程 ” 。规划建设重大项目 96 项,计划总投资796.50亿元。 (一)低碳能源产业。 规划建设项目 18项,计划总投资 181.83亿元。重点建设汉能、旗滨、海荣等新能源及相关县风能发电项目、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 (二)先进制造产业。 规划建设项目 7 项,计划总投资 30.2亿元,重点建设中兴、腾帮、普鑫等项目工程。 (三)精致农业产业。 规划建设项目 5 项,计划总投资 5.94亿元,重点建设相关杂交稻、农田整

注意事项

本文(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源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气候使者)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