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doc

  • 资源ID:6804       资源大小:37.0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doc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梅市府〔 2009〕 56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现将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印发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的通知(粤府〔 2008〕 72号)、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 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精神,着力增强梅州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梅州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行动准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届和市委五届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科技发展的基点。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应把其能力的提高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出一条具有梅州特色的科技 创新道路,推动绿色崛起。 (二)行动准则。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开放整合、支撑发展原则,注重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系统推进原则。加强整体设计、协调配套,有序地推进行动计划实施,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与互动,全面推进创新型梅州的建设。 重点突破原则。针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力求取得突破。 开放整合原则。建立开放型的科技创新模式,提升全市跨区域配置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 支撑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 撑和引领作用,解决重大民生社会问题,实现梅州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今后 5-10 年,努力实现 “ 二个突破 ” 、 “ 三个改变 ” 、 “ 五个大幅增加 ”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市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区域创新体系趋于完善、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加强,为建成创新型梅州打下坚实基础。 “ 二个突破 ” 。实现梅州市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 “ 三个改变 ” 。改变我市创新资源不足的状况、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改变科技对经济社会支撑引领作用较弱的状况,形成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 五个大幅增加 ” 。实现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五个方面大幅增加。 一是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到 2012年,财政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社会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RD/GDP)达到 1.50%左右,比 2007 年增长一倍左右。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大幅增加。到 2012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 到 6000 人以上,其中研发( RD)人员达到 4000 人左右,人才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专利申请量大幅增加。到 2012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 600 件和450 件以上,比 2007年增长 250和 300以上。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加。到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20 亿元左右,约占产品销售收入的 6%。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增加。到 2012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 80 亿元以上,比 2007年增长一倍以上。 二、重点行动计划 坚定不移 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重点推动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行动计划等十大行动计划为手段,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梅州建设步伐。 (一)实施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1.全力打造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提高产业集聚创新能力。 按照 “ 生态园区、工业新城 ” 的发展定位和总体规划,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生态新城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快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通讯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等行业具有 “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 高附加价值 ” 特征的先进制造企业,把园区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现代产业制造基地。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完善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与华南理工大学、广汽集团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华工共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全面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到 2012 年入园企业可实现年产值 221 亿元,工业增加值约 56 亿元,税收 22亿元。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托自身优势,转变增长方式,培育壮大新型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六大支柱产业基地,发展卷烟、 电力、建材、矿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六大支柱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企业,引进一批高技术含量、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在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中,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及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同时,注重和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工业生产水平,逐步改变以资源型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梅州现代产业体系。 3.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制订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组建并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申报实施 “ 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 ” 、 “ 产业共性技术 ” 、 “ 创新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 等重大科技专项,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梅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行动计划。 4.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巩固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精细化工、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加快梅州高新区、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 息化,使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明显提高。至 2012 年,全市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含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环保和新能源等 5 个重点产业产值达到 250 亿元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到 18以上。 5.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引进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 “ 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资金上倾斜,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 ” 的原则,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 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与民营 科技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 (三)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 6.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进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一方面,把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建立我市创新体系的突破口,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使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研究开发创新机构能力的提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共建技术研究院,形成技术联盟或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科技创新骨干力量。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培育一批在行业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 2012年,创新型试点企业数量达到10 家以上。 7.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梅州高新区、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各类工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结合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实际,组建一批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研发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来梅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骨干企业组建研发机构,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公共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企业研究机构的建设。到 2012年,全市建成省级公共实验室 1 家以上,省级企业工程中心 18 家以上,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3 家以上。 8.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构建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职业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大体系在内的产业创新平台。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突破行政区域界限,逐步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提供动力,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产学研结合行动计划。 9.深化校地 全面合作协议的实施,实施校地、院地共建研发中心工程。全面推进我市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落实,建立全面、战略性的科技合作关系。吸引国内外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来梅州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梅州市联合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10.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根据梅州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技术链中的重要节点,组织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 平和产业竞争力。到 2012 年,我市重点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新材料、建材产业等领域组建 3 至 5 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11.促进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工程,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吸引和凝聚更多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市创新创业服务,为我市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带动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帮助企业解决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到 2012 年,我市企业特派员人数将达到 50人以上。 (五)实施创新资源整合行动计划。 12.建立整合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的纵向联系协调,把梅州创新资源与国家、省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重点推进与省科技厅的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加强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衔接,加强项目配套,争取吸引更多的国家、省的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市实施。围绕梅州重大科技需求,提出具有支撑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省市联动推进。 13.构建横向合作创新网络。建立横向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和创新网络,拓宽科技合作的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推进合作深度。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 究开发机构在我市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与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创新合作。 1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我市产业(企业)发展技术需求,编制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建立技术引进管理制度,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制定落实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的配套政策,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和创新扩大产品出口。加快建立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度,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项目,提 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六)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行动计划。 15.进一步深化市属科研机构改革。在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组建适合梅州科学发展需求的各类科研机构。推动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发展成立若干个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创新中心,成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和扩散辐射的骨干力量。 16.大力发展民办科研机构。鼓励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创办科研机构,引导民办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等进行产学研合作,扶持民办科研机构及服务机构 发展成为面向行业的创新机构,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17.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科技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高效运作的科技管理机制。推行重大项目公开招标,优化项目网上申报及专家评审制度,增强创新管理的开放性。提升梅州聚集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引导外资企业创新资源、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本地化。简化项目考评程序,推动创新项目信息共享制度。 (七)实施创新载体建设行动计划。 18.大力加强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专业镇技术 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鼓励和引导各专业镇采取多种形式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促进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进创新示范专业镇试点工作,促进专业镇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到 2012 年,全市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达 10个以上,建有技术创新平台的省级专业镇比例达 80以上。 19.实施创新型科技园区工程。积极推进梅州高新区和各类工业园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 “ 二次创业 ” 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 2012年,争取梅州高新区成为 “ 创新型 科技园区 ” 。 20.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立以创新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基地产业核心技术水平。努力实施火炬计划,打造具有梅州特色及持续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基地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到 2012 年,争取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和高技术产品产值翻一番,知识产权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八)实施科技惠民行动计划。 21.推进健康科技工程实施。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开展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等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建立能覆盖全市的、监测手段完善的、资料完整的监 测网络。针对社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及妇女儿童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步推广信息化远程医疗,为群众提供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 22.推进食品安全科技工程实施。推进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发和应用食品原料安全生产技术,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食品安全加工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从种养到消费的食品安全溯源保障体系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与评估体系。 23.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实施。推进实施 “ 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 ” 和 “ 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 范点 ” 建设。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优势与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确保农业生态安全。推进农业生产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平台与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 24.推进绿色生态科技工程实施。全面推进社区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居住区生活污水、废水外排的二次污染问题,开展绿色建筑、居住区微气候调节等技术的应用。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污染综合预防治理水平,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到 2012年,改造、建设一批绿色、节能、社区微气候调节等技术集成居住区。 25.推进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科技工程实施。围绕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规划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构建和完善我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保障体系,引进开发和储备一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能力。实施科技强警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九)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26.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出 好成果。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鼓励以专利、技术、资金等要素投资入股并参与分配,完善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促进职务成果转化和有偿转移的新机制。加大各类政府项目对创新人才的扶持力度,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7.建立完善招才引智工作机制。建立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引进我市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科研团队,大力推广博士后工作站制度,吸引高校博士进驻我市的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完善外来人才 “ 居住证制度 ” ,实施人才来梅服 务计划,建立稳定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到 2012 年,全市争取建成 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进站博士后达30 名以上。 28.推进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育工程,依托重点科技项目、研发机构,培养一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建立梅州企业高级人才库,培养一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到 2012年,梅州市拥有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达到 5000人以上。 29.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 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努力办好一批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和公共训练基地,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 2012年,全市培养高技能人才 2 万人左右。 (十)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行动计划。 30.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把握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与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加强知识产权的管 理和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到 2012年,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 10家左右,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达到 2 家以上。 31.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能力,鼓励企业和行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推动企业和行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到 2012年,初步形成 “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 ” 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制定我市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培育扶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 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引导和帮助进出口企业发展国(境)外注册商标,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名称冠省名;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自主品牌创建工作;推进培育知名集体商标和区域品牌。到2012 年,全市有中国名牌产品达到 3 个左右,广东省名牌产品达到 50 个以上,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品牌。 三、实施政策和组织保障机制 (一)落实、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33.制定和落实国家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若干配套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研究制定具有梅州特色的落实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落实深化科研机构改革、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资本市场结合、促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有关政策。 (二)建立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 34.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行动计划的落实协调工作机制。由市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落实创新型梅州行动计划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跟踪调研和评估工作,确保各项行动计划的落实。上下联动 ,调动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做好全市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 (三)建立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35.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责任,建立稳步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要求。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设立梅州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我市。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36.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资金和市外 资金进入创业投资业,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专项资金,加大对自主创新初创期项目、企业的投资。引导社会资金设立总额 1 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专项资金,以市场化方式筹集使用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 37.引导银行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市场,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 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四)建立科技创新文化培育提升机制。 38.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梅州客家文化,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文化理念,增强社会公众创新创业意识。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激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培育民众创业、创新、诚信精神。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建设,丰富梅州文化精神内涵,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激发全社会创新潜力。 39.建立科普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围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年)确定的任务,制定并实施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举办 “ 科技进步活动月 ” 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

注意事项

本文(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推动绿色崛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气候使者)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