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的通知.doc

  • 资源ID:6220       资源大小:41.0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的通知.doc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的通知 (渝办发〔 2007〕 350 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市科委等部门拟定的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 ○○ 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日益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安理会 于 2007年 4月首次讨论了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在德国举行的 G8+ 5 峰会继 2005 年后再次把气候变化作为主要议题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教育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联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确定的重点任务,统筹协调我市气候变化科 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特制定本纲要。 一、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气候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近 50 年来人类活动导致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将达 1.1℃ -6.4℃ 。这种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市气候也有明显的变化。 1986-2007年,我市出现了 9个暖冬,尤其是 1997 年以后气候进入新的偏暖时段,年平 均气温 18.7℃ ,偏高 0.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市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出现,气象灾害增多、影响加重。 2006 年,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特大高温干旱,直接经济损失近 100亿元; 2007 年我市西部出现 115年来最强的区域性特大暴雨,直接经济损失近 30 亿元。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呈增加趋势,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二)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未来 15-20 年,我市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能源需求和消费将持续上升,能源消费量将由 2005年的 3882万吨标准煤上升到 2010年的 6000多万吨标准煤。国家 “ 十一五 ” 规划提出,到 2010 年我国万元 GDP能耗水平要比 2005年下降 20。我市能源以高硫、高灰份的煤炭为主,随着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增加,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将逐年增加。目前,我市工业仍以传统的重化工业为主,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 75左右,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 40。 2006年重庆 GDP占全国的比重仅 1.68,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 3.39,单位 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全国平均多一倍以上。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规划,到 2020年,重庆的人均 GDP 将达到 6500美元,经济总量将翻两番。届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面临新的压力。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发展,包括温室气体在内的污染物排放将数倍增加。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气候变化对我市科技工作提出迫切需求 科学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基础和根本手段之一。认识气候变化规律、识别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发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 技术、制定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等需要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我市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缺乏战略规划和充足的资金投入,难以适应气候变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也难以满足制定和执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的需求。加强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攻关已迫在眉睫。 二、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直辖十年来,我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气候变化监测、实时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1.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在气候变化监测与服务方面,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启动了三峡库区局地气候监测工作,开展了对我市气候冷暖、旱涝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及成因,在气象灾害评估方面进行了探索,就气候变化对重庆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启动了重庆市旱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开展了气候影响评估业务。启动了对我市及临近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研究,特别是夏季高温干旱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成因诊断分析,为建立重庆高温热浪和干旱监测预警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2.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对策。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影响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支持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数据库;开展了以极端高温、干旱等异常气候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评估业务;研发了气候事件评估的模型软件,建立了气候变化监测业务技术平台;开展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启动了重庆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编制了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规划,为节能减排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在燃煤高效发电技术和热电联产技术、煤层气发电技术、煤矸石混合燃烧发电技术等方 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高能效和节能技术在钢铁、建材、化工、建筑、交通运输、矿山开发等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开展了重庆市风能资源分布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农村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重庆市清洁能源行动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攻关项目,在风能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开发利用、地热开发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本市区域气象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区域气候变化实时监 测网络,积累了比较完整的气候观测资料;建立了西南资源开发及环境灾害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市政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能矿资源开发及三峡库区环境损伤与工程灾害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林木良种培育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具备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条件。 (三)人才队伍和科技机构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初步建立了一支 包括经济、社会、能源、气象、气候、生态、环境等跨领域、跨学科的核心专家团队,培养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队伍。同时,与中国气象局共同批准成立了市级气象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机构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研究;建立了重庆市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 CDM 技术服务中心、重庆市环境工程中心、重庆高校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工程中心等一批市级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 技专项行动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我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2020年 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发挥政府在气候变化科技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运用市场机制充分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 推广应用,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技术突破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立足自主创新,瞄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集中全市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努力实现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跨越,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减小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同时,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和外交形势,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与激励机制。 3.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立足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开 发利用等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4.整体布局与分工实施相结合。立足现有的科技支持渠道,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对我市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同时,要按照各部门职能与分工,分别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和本纲要的任务。 (三)主要目标 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总目标是到 2020年,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和典型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政治、经济、贸易方面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的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意识显著增强。 “ 十一五 ” 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1.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框架和协调机制基本形成,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改进区域气候变化领域预测、分析、评价 和决策技术与方法; 3.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开展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试点示范; 4.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林业、渔业、生物多样性、石漠化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在三峡库区等典型脆弱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 5.编制完成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 6.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形成若干具有较高水平的应对气候变化重点研究开发队伍和基地,组建一批 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四、重点任务 (一)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和影响研究 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产品解释应用。开展国家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产品解释应用研究,建立我市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影响评估综合技术平台,重建近百年来重庆区域高分辨率气候变化标准序列,为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预估提供资料基础。 区域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开发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监测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要素,开展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预测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下未来重庆市气候变化情况,预测人类活动影响下重庆区域未来气候 变化,预警极端天气/气候和灾害事件及其风险评估。 重庆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形成机理。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重庆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研究青藏高原热力与动力作用、季风、海温等因素与重庆旱涝、冷暖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关系。 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监测、诊断、预测及预估。根据三峡库区气候监测的需要,在三峡库区建立加密气候监测网,根据监测资料研究三峡水库对重庆气候的影响,建立三峡库区气候变化诊断、预测、预估模型,并开展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应对研究,促进库区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气候背景下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碳、氮和水循环过程及其耦合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根据重庆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具和综合评估模型。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节能和高能效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建筑等高耗能领域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技术与装 备,开展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技术开发,商业和民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开发,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低能耗、绿色建筑研究与示范等,推广应用节能照明技术。开发 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加快发展高耗能工业产业的 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和设备。 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及产业化。重点研究低成本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产业,重点支持研制一体式家用生物质气化炉及配套设备,开发秸秆发电及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能源植 物规模化种植与加工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柴油、生物质制乙醇、生物质制氢、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生物质燃料气合成汽油和甲醇技术,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山区风能资源分布、评价技术研究,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促进重庆风电产业发展。支持发展光 -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积极推进薄膜电池、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等先进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太阳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推进新一代的地下温泉热水利用技术的开发及 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硫煤清洁燃烧与脱硫技术和装备,开发煤炭地下气化以及煤矸石、煤泥等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煤层气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等。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中水利用技术、报废汽车绿色拆解回收利用技术、废家电综合利用技术、废油再生技术、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发电厂二氧化碳净化利用技术等,强化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 节约型农业技术。重点研究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开发节电、节 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研究农田免耕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研究农田生物固碳技术;研究畜禽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饲料配方优化研究及饲料添加剂对减少畜禽肠道发酵甲烷气体产生机制及效果评价;研究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技术。 生物固碳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三峡库区碳循环、物质能循环,各类植物的林分生产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石漠化等难利用地的绿化造林,林木蓄碳减排,都市圈固碳造林,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动态及效益预测、功能评价、综 合效益评估等技术。 加强碳汇国际合作项目。碳汇是当前国际上非常关注的固碳减排内容,也是发达国家应尽的义务。支持和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开展碳汇国际合作。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 主要脆弱领域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对重庆农牧业、水资源、森林、草原、湿地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特有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影响,开发相应的适应技术并提出应对措施。 重庆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技术。研究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与灾害对重庆经济 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减灾的技术措施,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和适应技术、对策与响应机制。 重庆市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及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开展动态的气候及农业气候区划,通过影响评估划分我市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评估气候变化对各类敏感脆弱区影响的风险水平,评估不同部门和区县(自治县)的适应气候变化危险水平的能力,研究建立我市气候变化影响的风险管理体系。 气候变化对重要领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市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提出应对措施。 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研究国内外适应气候变化典型案例,总结适应气候变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政策和措施,分析适应措施的成本及效益。 增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市主要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加强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市农业和生态气候区划工作,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途径及农业生产力布局。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关系研究。分析未来战略机遇期内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及其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 分析和谐社会物质文化需求及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分析环境污染态势情景;分析我市用能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进行我市资源丰度评价,国民经济发展与资源需求预测,资源供给与保障能力评价。进行环境污染损失核算,环境污染自然和社会承受力研究。 重庆市节能减排潜力分析。进行我市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耗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评估在政策调控、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条件下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我市交通运输能耗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评估在增加公共交通、铁路、内河和管道运量比重后,通过汽车节能和发展洁净能源汽车,我市交通运输的节能减排潜力。 进行我市建筑能耗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结合我市城镇化发展规划,评估在开发推广新型建材和建筑节能综合技术,实施强化建筑节能标准等条件下,我市建筑节能减排潜力。进行我市农业生产能耗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评估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改变秸秆、薪柴等低效燃烧状况,提高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条件下,我市农业节能减排潜力。根据我市生活用能现状及生活用能水平的基本特点,结合生活用能技术发展趋势及供能约束,进行生活照明、家用电器、汽车、用水、炊事用能等节能潜力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与重庆能源安全战略。分析我市中长期能 源需求趋势,研究我市未来能源需求情况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研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能源供给多元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经济技术评价。 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编制。分析我市面临的气候变化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能力建设和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以及保障措施。 节能减排政策与制度研究。研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市场准入政策及资源供应限制政策,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工业企业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核与能源审计政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等级 认证与相应财政税收政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高效低耗运输发展政策及管理办法、建筑工程节能减排审核验收制度、建筑物使用年限管理制度与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经济政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消费价格累进制政策、鼓励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废旧家电等回收利用等政策的研究。 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节能减排定额管理制度研究。开展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定额管理制度研究;开展水泥、电解铝、钢材、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造纸等重点产品节能减排定额研究;进行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提高 排污费征收标准的方案研究。 社会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研究。评价我市社会节能减排的条件和能力,探索我市社会节能减排的管理体制框架,强化政府在社会节能减排方面的宏观决策与综合协调能力;提出我市社会节能减排的市场调节、制度规范、管理强化、宣传教育的机制和措施,开展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的激励机制研究。 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及对重庆经济的影响。研究不同时期国际气候变化制度的发展态势,分析其各种可能方案对重庆经济尤其是产品出口的潜在影响,研究提出应对方案。 清洁发展机制政策与激励机制。研究 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对全球碳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研究与清洁发展机制( CDM)相适应的政策与机制,研究促进我市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分析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研究促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重庆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委,以加强对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 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办公室要强化信息沟通、议事和协调职能,充分调动和整合部门、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相关的科技资源,提高联动协作效率,共同推进我市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 大力加强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不断完善工作和协调机制;加强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专家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对气候变化重大科技问题的决策咨询作用和对具体科研工作的学术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专家委员会跨学科的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综合交叉研究,搞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攻 关。 (二)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 发挥政府作为气候变化科技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加强重庆市各类科技计划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基金,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并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的支持,同时引导各部门、行业和区县(自治县)加大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投入。 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 ;积极利用金融及资本市场,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拓展国际资金渠道,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支持。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快气候变化科技队伍建设 结合我市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加大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采取 咨询、讲学、技术合作等灵活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长效机制,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团队,形成一支既解决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际技术问题,又为政府提供政策方案和决策咨询的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建设一批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级和市级气候变化研究开发基地,加快建设 “ 三峡库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形成布 局合理的国家气候变化研究网络节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灾害预测预警系统以及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并把共享和整合作为重点,推进网络化气候变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和机制建设,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机制建设,构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我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服务体系。 (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 每年制订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方案,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宣传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 措施、进展和成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媒体宣传成为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企业行动、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 组织开发和编写系列气候变化科普读物和宣传材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和相关教育。推动高等院校建立相关学生社团,设立气候变化大学生论坛,加强高校气候变化学科建设,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科普和提高全民科学素 质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培训、宣传和示范引导。在城市和农村因地制宜开展气候变化宣传和科普活动。 (六)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提高我市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对气候变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在我市举办 重要的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