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doc

  • 资源ID:6214       资源大小:69.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doc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浙政发〔 2010〕 50 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已经省政府第 5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 ○ 一 ○ 年十月九日 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相关省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第二部分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原则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四部分 重点领域及相关政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性减排 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三、适应气候变化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保障,明确责任主体 二、注重统筹规划,强化考核管理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筹资机制 四、重视科学研究,提高支撑能力 五、推进国际交流,深化科技合作 六、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公众参与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于 2007年 6 月印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我国到 2010 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2008 年 1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07 年专门成立了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日常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省组织编制了浙江省应对 气候变化方案,明确了我省到 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以有效推动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一)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气象灾害较为频繁。我省气温适中,空气湿润,光照充足,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年均气温 15.6~ 18.3℃ ,年均雨量 980~ 2000 毫米,太阳日照时数 1662-2033小时。但气象灾害比较频繁,近 50 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有 180多次,对我省造成了很大破坏。 (二)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化石能源资源十分匮乏。我省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其中陆域和近海 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风能资源约为 8300 万千瓦,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为 880 万千瓦,太阳总辐射 4147-4670兆焦 /平方米。但化石能源资源十分匮乏,全省累计探明煤炭储量不到全国的万分之一,陆域未发现油气资源。 (三)水资源相对丰富,时空分布明显不均。我省降水相对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 毫米左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937 亿立方米。由于全部靠降雨补给,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明显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 5月至 7月上旬的梅汛期及 7月至 9月的台汛期,且降水由西南向 东北递减,东北部濒海平原及舟山群岛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60。 (四)森林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为稀缺。 2007 年全省林地面积约 669.58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65.77;森林面积约 589.83 万公顷,覆盖率 60.74;活立木总蓄积量 2.27 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全省现有耕地面积 160万公顷,占陆域面积的15.7,占全国耕地面积不足 1,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环境亟待改善。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总长 6486 公里,拥有可建 10 万 吨级以上泊位的海岸线 105.8 公里,滩涂资源约 391万亩,渔业资源蕴藏量在 205 万吨以上,海洋资源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依托。但海域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全省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占内水水域面积的 70左右,海洋功能区主导功能水质达标率仅为 21.2,风暴潮、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发生也日趋频繁。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区域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2007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18780亿元,人均近5000 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54∶40.7 ,常住人口约为 506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7.2,高出全国 12.3 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574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265 元,分别连续 7 年和 23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近年来,全省能源消费中煤炭比例一直高于 60,石油比例在 20左右,而水电、核电、风电比例仅占 8左右。一次能源 95以上依靠外部调入。2007 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 1.45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超过 1.3亿吨。 (三)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实施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以县(市、区)为基本单 位,共有产值 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462 个,工业总产值 2.5万亿元,占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 53.4。 三、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利用中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有关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范围、方法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有关活动水平数据估算, 2007年我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3.71亿吨,甲烷约为 87.7 万吨,氧化亚氮约为 2.65 万吨,折合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 4.0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土地利用和林业碳汇约 0.165 亿吨,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为 3.8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温室气体排放构成。能源活动是我省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2007年我省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部门和城市废弃物排放的温室气体分别为 3.27、 0.48、 0.11和0.1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占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81.58、 11.97、 2.74和3.74。温室气体种类以二氧化碳为主。 2007年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所占比重分别为 92.56、 5.47和 1.97。 (三)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据测算, 2007 年我省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 全国总量的 5.4,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0,单位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8。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一)努力实施节能降耗,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近年来,我省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方面成效显著。 2007 年全省投入节能改造资金 158.7亿元,实施节能项目 1700 余个,制定了电力、建材、冶金、轻纺、石化等五大高耗能行业 19 项强制性地方能耗限额标准,共关停小火电 277.48万千 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 6000万吨,关停小钢铁落后产能 113.2 万吨,压减小砖瓦窑落后产能 83 亿块标准砖。 2007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 0.828吨标煤 /万元( 2005年不变价),居全国前列。 2006 年和 2007年两年累计节约能源约 1200万吨标煤,相当于减排约 268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我省重视能源结构优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 2007年全省水电、风电和核电发电量 357 亿千瓦时;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378 万平方米, 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投入商业运行;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 21.3 万千瓦,年发电量约 15.5亿千瓦时。与此同时,我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量约为 1160 万吨标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 8,相当于减排约 259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减少产业生产过程的排放。我省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 “991 行动计划 ” 和工业循环经济为抓手,坚持走有浙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截至 2007 年底,我省已有 60以上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实施生态化改造,省级绿色企业累计达 300 家,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为 61,水泥散装率为 6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 92,生活垃圾、污水污泥处理等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迅速,有效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四)务实开展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近年来,我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 CDM)项目工作。截至 2009年 12 月,我省经国务院批准的 CDM 项目共 87 个,温室气体年减排量约为 370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各省区第三;在联合国注册成功的项目 19 个,年减排量约为 3150 万吨,居各省区第一;获联合国核证签发减排量 的项目 6 个,累计签发减排量约为 4700 万吨,约占全国累计签发总量 1.54亿吨的 30,居各省区第一。通过 CDM 项目的开发实施,我省可从发达国家获取可观的减排量转让收益,并为引进气候友好技术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五)加强生态省建设,积极增强碳汇能力。近 5年来,我省用于生态省建设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 998.9 亿元。截至 2007 年底,全省人工林面积达到 268.0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 2.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 60.74,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 6.3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 36.1。全省 3000 万亩重点公益林,每年固定二氧化碳 1700多万吨,释放氧气 1200 多万吨,有效增强了林业碳汇的能力。 (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我省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用较短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007年全省出生率为 10.38‰ ,自然增长率为 4.81‰ ,分别比 1990年下降 4.95 和 4.21个千分点,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据测算,从 1971 年到 2007年,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累计少生 2300万人左右,对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减轻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 重要贡献。 一、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一)平均气温明显升高。近 50年来,我省平均气温升高近 1.2℃ ,增温速率为0.24℃/10 年,高于同期全国 0.22℃/10 年的增温速率,尤其是 1981-2007年气候变暖明显加快。从季节变换看,对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是冬季,春季次之,夏季最小。从地区分布看,西部山区升温不明显,浙北升温比较显著,东部沿海升温最显著。 (二)气象灾害及气候异常趋于频繁和严重。近 50 年来,影响或登陆我省的台风呈增多趋势,且强度增大、影响加重。 2004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 7个 ,其中 3个在我省登陆。近年来局部地区强降雨及其所引发次生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趋于多发和恶化。 (三)海平面上升明显。近 50 年来,我省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 3.3毫米 /年,高于全国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约 30。 2004-2006年我省沿海海平面变化呈起伏上升趋势,高于常年,其中 2006 年比常年高 76毫米。 (四)日照时数明显减少。近 50年来,我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每 10年减少 85.4 小时。从区域分布看,浙西、浙北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每 10 年减少 100小时以上 。从季节变化看,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其他依次为冬、秋、春季。 (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近 50年来,我省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微弱增加态势,平均每 10 年增加 20.4毫米, 2007 年降水量比 1961 年增加 6.4左右。全省降水量的季节分布也存在明显变化,夏、冬季降水量趋于增加,增速分别为 和 13.2 毫米 /10年,春、秋季节降水量则明显减少,减降率分别为 4.3和 16.4 毫米 /10年。从区域分布来看,温州、台州、舟山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 (一)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 加剧。据预测,与本世纪初相比,到 2030 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0.65~ 0.77℃ ,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夏季较弱;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略减少,而其他季节略增加。到 2050 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99~ 1.70℃ ,冬、夏季节最明显,而春、秋季节较弱;年降水量有一定增加,但不明显,全省气候暖干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二)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大。预测表明,未来我省干旱、高温热浪及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强度也将增大,全省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以及其 他自然灾害的频率可能加大。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影响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一方面造成种植业重大损失。据统计,近 5年来我省因极端气候而受灾的农作物面积占全部种植面积的比例平均在 30左右。另一方面影响畜牧渔业生产。如 2004年和 2005年,极端气候造成我省大型生畜死亡数分别为 2.7 和 8.9 万头。此外,淡水养殖业、渔业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二)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以 2005年为例,气象灾害损坏全省房屋 42.2 万间,受灾人口达 2778万人,其中受灾死亡人口 259 人,导致 173.8 万人饮水困难,对沿海地区渔港、堤坝等基础设施带来灾难性破坏。 (三)加剧水资源分布不均。据近 50 年实测降雨量资料,我省年最大降雨量是年最小降雨量的 1.7 倍,最丰年份是最枯年份水资源总量的 2.91 倍。随着气候变暖,未来我省降水和水资源时空分布可能会更不均匀,振荡明显。沿海、岛屿和金衢盆地因降雨少而频发旱情,局部山区可能因短历时、强降雨而造成山洪等灾害。 (四)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气温升高将使我省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布上移和水平分布北移 ,影响生物生长节律、分布、种群大小等,造成森林群落物种减少,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一些溪源沼泽湿地随温度升高而出现干化趋势,湿地系统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海温升高、海水酸化还将导致海洋渔业和珍稀濒危生物资源衰退。 (五)影响海岸带安全。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我省海岸线发生改变,加大对海堤的冲刷力度,影响到滩涂面积和质量,沿海低洼农田甚至被淹没,海水倒灌影响渔业生产,导致内陆农田盐碱化,直接威胁海岸带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 “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 总战略为指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围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目标任务,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推进结构性减排、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和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原则 (一)坚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妥善应 对气候变化,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和总体要求下,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国家利益和地方关切,协同应对挑战。 (二)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肩负着继续走在前列和到 2020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综合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气候,将减缓和适应气候 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全面应对、全民应对。 (三)坚持在科技创新支撑下有效应对。科技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自主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等新技术,着力推进低碳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务实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和技术转让等相关合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坚持在政策规划指导下统筹应对。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 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诸多层面和领域。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宏观思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编制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注重与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增强各层面地方规划的协调性,制定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政策和措施,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应对格局。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约束性指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显著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取得显著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二)主要任务。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到 2012 年,力争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48.0∶47.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5以上,努力实现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家要求,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着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到 2012 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达到 436.6 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66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4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 5 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超过 1000万平方米,年产沼气 1.5 亿立方米,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 10左右。车用替代清洁燃料(甲醇汽柴油)替代率达到50以上。到 2012年,力争实现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 180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00 万吨左右。 --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到 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居全国领先水平,五年综合节能 3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相应减少二氧 化碳排放 7360万吨左右。 --加强工业生产、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到 2012 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控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加快生态省和 “ 森林浙江 ” 建设。到 2012 年,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0以上,林分质量和森林生物量得到提高,力争到 2012年全省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例达到45以上,森林固碳能力进一步增强。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增强农业生产适应能力。到 2012 年,力争建成 1500 万亩以上高 产稳产优质标准农田,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6以上。 --强化林业及其他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到 2012年,力争 95以上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 4000万亩以上,完成重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 200万亩以上,自然保护区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 11以上。 --增强水资源系统的适应能力。到 2012年,力争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000平方公里以上,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下降到 9以下,八大水系和沿海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田 抗旱标准得到提高。 --提高海岸带抵御能力。到 2012年,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3.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工作与技术开发。 --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研究投入。到 2012年,力争努力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2左右,其中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力争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到 2012年,力争在气 候变化观测及预测、低碳经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农业、林业等适应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4.加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到 2012年,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完善防汛防台抗旱体系。到 2012 年,力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洪涝台旱灾害应急防御体系。 --健全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到 2012 年,基本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体系 ,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着力构建农房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到 2012 年,力争完成农村低保标准 15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 5.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 --加大宣传教育。到 2012年,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提高管理水平。到 2012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和协调机制,政府、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各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和管理体系不断加强。 一、推进结构性减排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转型发展。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积极推进 “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 ,着力推进三次产业比重由 “ 二三一 ” 向 “ 三二一 ” 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落实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逐步形成有利于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 建设生态文明 ” 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稳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省政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 “ 节能降耗十大工程 ” 和 “ 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 ” ,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抓紧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和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循环经济 “991 行动计划 ” 和工业循环经济 “733 工程 ” ,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全面推进生态省和 “ 森林浙江 ” 建设。通 过以上行动,进一步提高全省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提高森林碳汇功能。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全面实施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减少产业减排。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落实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抓紧实施浙江省汽车产业、船舶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等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高耗能 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低能耗的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整合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以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抓紧出台浙江省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把产业空间布局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规划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区。 (三)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 --强化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加强能源 战略研究,制定和完善我省能源发展规划体系,提高能源的自我掌控能力,积极开展对外能源开发与合作,走能源供给多元化的道路。抓紧编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鼓励和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并将控制能源需求总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作为我省能源战略和规划的主要目标。通过实施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控制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相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加快天然气、核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大清洁能源基 础设施建设推进力度,加快甬台温天然气管道工程、甬台温及甬绍金衢成品油长输管线工程、浙江 LNG 接收站等项目建设。在生态条件允许下有序进行水电开发,加快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天荒坪第二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实施三门核电一期、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加快龙游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把发展天然气、核电和水电作为促进全省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实施新能源产业提升战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 业发展的意见,加强风能特别是海上风能资源监测、太阳能监测,完善落实风电、光伏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车用替代清洁燃料(甲醇汽柴油)、车用清洁电池等推广应用的各项补助扶持政策,在节能降耗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行业龙头与优势企业项目,完善相应技术规范和标准,鼓励社会投资进入新能源领域,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及污泥焚烧发电、沼气利用发电等项目实施。 (四)积极推 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以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为指导,联动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城镇布局集群化和城镇空间土地利用集约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形成杭州、宁波、温州等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度,积极探索创建低碳城市,尤其要突出抓紧抓好杭州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示范的各项工作。以设区市和较大的县城为基础,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以省政府关于加快推 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深入实施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 2007-2020 年),发挥小城市和中心镇的集聚作用,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低碳发展。 --深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的要求,加强农村人口的空间转移,提高农村建设集约化程度,深入实施和全面提升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 工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建设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乡村生态休 闲产业。 (五)积极推进消费结构调整与优化。 --倡导公众绿色消费。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 “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 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减征 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以及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等相关政策,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培育绿色消费模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广绿色包装,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落实国家出台的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管理办法 ,支持包装行业积极开发新产品和采用新技术。研究出台其他促进公众绿色消费配套政策。 --积极创建绿色实体。提倡低碳社会理念,丰富绿色实体的内涵,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绿色饭店( GB/T21084-2007),以及浙江省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准、浙江省省级绿色社区考核办法等政策规定,加快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各种绿色实体,探索建设低碳家园。 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一)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省政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 动计划,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目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抓好国家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加大创新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 六个一批 ” 创新载体和构筑 “ 三类重大公共 ” 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组织实施一批 重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力度,强化自主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的 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气候友好技术研发。以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态省建设等科技创新重点工程为依托,力求在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封存( CCS)技术、绿色化工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 --完善和强化各项节能管理制度。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 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政府节能工作责任制、问责制以及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强化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大节能依法行政和执法稽查,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和案件。完善鼓励企业节能改造和节能管理政策,形成促进高效用能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新建工业项目单位增加值能耗不得高于全省和当地单位增加值能耗平均水平。定期公布高耗能、高污染工艺、技术、设备淘汰目录,严 格执行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制定节能产品优惠政策,对生产或使用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 --抓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以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百项重大节能项目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为核心的 “ 十百千 ” 节能行动,围绕十大节能工程,推行浙江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导向目录,支持电力、纺织印染、冶金、建材、石化等行业开展以余热余压利用、集中供热、变频调速技术、系统能源优化等为主的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进 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 --强化重点行业节能政策及措施 。在全部淘汰机立窑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建材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采取扶大抑小、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装置和设备、推广清洁生产等多项措施,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着力推进冶金行业循环经济,加快淘汰小冶金、小钢厂,重点实施宁波 400 万吨钢铁扩产等项目。继续提高纺织业终端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加快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扩大、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严格执行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建筑能耗统计和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抓紧 落实浙江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行动方案( 2009-2012),通过道路运输结构优化、水路运输结构优化、港口设施技术改造、废旧沥青再生利用、隧道照明技术改造、驾培设施技术改造 6 个专项行动,降低单位运输能耗。 (三)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尽量减少水泥、石灰、钢材、电石等能源密集型产品的使用量。以实施工业循环经济 “733 工程 ” 为切入点和抓手,探索全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 系,鼓励以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积极实施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办法,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对掺废渣水泥实行减免税。加快对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开展工业领域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继续推进 HFC-23 分解、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钢铁高炉炉顶余压发电等工业生产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国际合作,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四)控制主要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 --健全农业相关制度建设。围绕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 加碳汇,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基本农田、植物保护、耕地质量、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浙江省沼气开发利用促进办法、浙江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实施办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等法规规章,加强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管理。 --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生态化。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作制度,实施种子种苗和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经营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的排放。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推 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推广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切实抓好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开发。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大中型沼气和欠发达地区户用沼气等一批农村能源示范项目。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 (五)加强城乡废弃物处理排放控制。 --强化废弃物管理和激励政策。严格执行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建立全省固 体废弃物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和处理等相关环节的行业标准,培育和发展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并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及污泥焚烧发电的上网电价给予优惠,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项目按国家相关规定实行优惠的增值税税率等。 --加大城乡废弃物处理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收集、清洁直运和预处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回收再利用。研究开发适合我省省情的焚烧、堆肥、填埋等多种处理方式,提高资源化利用率。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以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 (六)增加林业碳汇。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深入开展关注森林活动,进一步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完善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探索碳汇造林机制,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碳吸收能力。 --加快全省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 森林浙江 ” 建设,全面启动森林资源质量提升工程,加 大森林阔叶化改造力度,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抓好森林质量建设,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林区开发布局调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和高价值森林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合理增建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湿地和海洋等自然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重点防护林、生物防火林带、阔叶化改造、湿地保护和恢复、城镇村庄绿化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抓好碳汇造林和森林抚育试点工作,加快中幼林抚育步伐,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三、适应气候变化 (一)增强农业生产适应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农田道路和灌溉设施;加强地力培育,全面开展对耕地特别是标准农田地力的调查,建立全省性土壤监测网络,实行可视化和动态化管理。 --推进种植制度调整。合理搭配品种,增加早熟早稻种植面积,加快抗逆性强水稻品种的推广,适当调整单季稻的种植区域,逐步向受台风影响小的中西部稻区转移。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省工节本技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推广种养结合、粮经轮作等模式,推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