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 资源ID:6122       资源大小:61.0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政发〔 2009〕 23 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 ○○ 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 。为了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 [2007]17 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气候变化对全省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与趋势 1、气温升高。近 50 年来,全省年均气温升高 1.4℃ ,是我国增温最快的地区之一。辽河流域、东部山区、辽东湾沿岸及大连南部地区升温明显,主要体现在冬、春两季,夜间升温高于日间,霜冻日数显著减少。据预测,未来 100 年内,我省依然是我国最大的增温地区之一,增 温范围在 2.5℃ -6.5℃ 。 2、降水量减少。近 50年来,全省年降水量略有减少,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干旱和强降水事件增加。据预测,全省未来水循环加剧,降水格局发生变化,极端降水事件(旱涝)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加强,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加。 3、海平面上升。近 30年来,全省沿海海平面上升 100 毫米左右,每年平均上升速率为 3.2 毫米, 2004-2007年,我省海平面上升均高于常年。预计未来 10年,沿海海平面将比 2007 年上升约 35 毫米。 4、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近 50年来,全省极端高温事件趋 多,强度增大,酷热日数趋多。极端降水事件趋多,降水趋于集中,干旱与洪涝事件增加。据预测, 2070年前后,极端最高气温将升高 1.5℃ -2.5℃ ,极端高温日数增加,极端最低气温日数减少。 (二)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2000 年以来,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 2007 年达到 16593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7.7。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原油、天然气和水电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6.7、 21.8、 1.1和 0.4。据测算, 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5.0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 4.68亿吨,甲烷排放 0.3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排放 0.06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 8.88 吨。预计 2010年,人均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 9.63 吨。 (三)气候变化影响 1、对农牧业的影响。我省是全国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脆弱区,主要表现为农业气候带北移,二十世纪 90 年代比 70 年代增温 0.91℃ ,作物带在水平方向上北移 150公里。玉米主栽品种种植范围逐年扩大,冬小麦北界北移 250 公里。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变薄,近 50 年最大冻土深度缩减了 23 厘米,植被根 系层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壤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气象灾害加重,旱涝灾害等极端天气现象频繁,病虫害流行加剧,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和产量波动增加。冬季变暖畜禽发生疫情的风险加大。 2、对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为春季物候期提前,森林植被带北移,山地森林垂直带谱上移,森林火灾增加,病虫害传播范围扩大、程度加重。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生物多样性损失加重。 3、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为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 蒸发量增加。水资源损耗加大、总量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少,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下降。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加显著,相应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大范围、高强度、连续性干旱灾害更易发生,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4、对海岸带的影响。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重了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灾害。 2007 年,辽东湾北部及两侧的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的面积已超过 4000平方公里。盘锦地区海水入侵最远距离达 68 公里,辽东湾北部海岸盐土区向陆地最远距离达 20 余公里,辽东湾东侧营口市盖州西河口沿岸盐渍化分布范围距岸达 2公里。锦州 、葫芦岛、营口等地区的盐渍灾害尤其严重。海平面上升与极端气候事件共同作用,将加重风暴潮、咸潮入侵和赤潮等海洋灾害,加剧海洋生物量减少和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加大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侵蚀程度。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挑战。我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仍以资源消耗型的重化工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单位 GDP能耗高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仍将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应对气候变化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构成严峻挑战。 2、以煤炭为 主导的能源结构面临挑战。我省煤炭消费比重较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这种格局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能源需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而核电、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煤炭清洁利用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构成的比重难以在短期内提升,对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出长期的挑战。 3、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挑战。气候变化造成温度升高,降水等要素时空分布不均衡,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将更加频繁。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发展条件,有效减少 病虫害的流行,降低生产成本,防止潜在荒漠化增加趋势,将是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任务。 4、对森林、草地和湿地保护提出挑战。我省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较为严重。随着未来气候变化加剧,对现有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湿地恢复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增强碳汇的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 5、对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提出挑战。我省是严重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34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 8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3。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 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 瓶颈 ” ,且水资源系统对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未来全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对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出了更加现实的挑战。 6、对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出挑战。沿海地区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海大陆岸线占全国的 1/8,且沿海部分地区地势较低平,极易遭受因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我省未来海平面上升将加剧对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倒灌、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这对我省 沿海地区经济、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控制排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机制,全面提升我省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坚持并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 程和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有效实施。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原则。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以 10大节能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循环经 济发展模式建设,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5、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增强公民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意识。 (三)目标 1、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目标 ( 1)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到 2010 年,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 2005年的 1.83 吨标准煤下降到 1.46 吨标准煤,降低 20左右,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亿吨左右。力争到 2015年,将万元产值能耗在 2010年的基础上再降低 20,相应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 亿吨左右 。 ( 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到 2010 年,风电装机达 200 万千瓦,水电达150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达 10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 10左右。力争到 2015 年,核电装机达 648 万千瓦,发电 200亿千瓦时,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 15左右。 ( 3)强化重点行业管理,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到 2010 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 2005年的水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均比2005 年提高 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75。力争到 2015年,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进一步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85以上。 ( 4)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控制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到 2010 年,重点地区实现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20,努力控制养殖场和堆肥的氧化亚氮排放。力争到 2015年,所有地区化肥、化学农药用量比 2010年减少 20,养殖场和堆肥的氧化亚氮排放进一步降低。 ( 5)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汇吸收。到 2010 年,封育管护公益林面积 实现 100 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面积达到 53.3 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7以上,增加活立木蓄积量 2200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 4000 万吨二氧化碳。到 2015 年,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8,比 2010 年增加活立木蓄积量约 1200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2100 万吨二氧化碳。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目标 ( 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 2010 年,新增改良草地 60万公顷,完成沙漠化治理工程建设面积 26.7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93 万公顷,努力将灌溉水利用系数在现 在的 0.48 基础上提高到 0.6。到 2015年,力争全省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65。 ( 2)调整树种结构,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到 2010 年每公顷森林平均年生长量提高到 3.0 立方米,再建成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个,省级保护区 2 个,新建市级保护区 4个,使林业系统保护区面积达到 138.2 万公顷,湿地面积达到 121.96万公顷。到 2015年,力争全省实现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70,湿地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基本建成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 监测与评价体系。 ( 3)加强供水能力建设,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到 2010年,新增供水总量 22 亿立方米,主要河流防洪标准达到 50-100年一遇,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 100 年一遇。基本建成主要河道防洪工程体系,农田抗旱标准得到提高。到 2015年,力争供水能力和节水量进一步提高,主要河道防洪工程体系得到全面完善。 ( 4)加强海岸带应对能力建设,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岸带,保护滨海湿地,提高海岸防护建筑物等级,加大沿海防护林保护与建设,严禁开采地下水,科学利用海水资源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 海水倒灌,加强对海洋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管,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任务 1、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费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 “ 少投入、少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 的经济发展方式。 ( 1)限制两高行业过快发展。新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 “ 三同时 ” 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控制的钢铁、铁合金、焦化等 13个行业准入条件。建立新上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外资项目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链。 ( 2)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规划、土地征用、节能监管、环保达标、信贷控制等限制措施,严格执行强制淘汰 制度。按照国家规定的明令和名录,淘汰浪费资源能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同时严格禁止被淘汰的生产装置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或农村转移。到 2010 年,全省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 102万千瓦,落后炼铁产能 300万吨、钢产能 500 万吨、焦炭产能 160 万吨、水泥产能 700 万吨。到 2015 年,力争全省完成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炼铁产能、钢产能、焦炭产能和水泥产能。 ( 3)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的,加快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配套产业,着力发展基础设 备、成套设备和运输设备生产,培育具备系统集成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业集团,形成以大型装备研发制造为核心、以零部件配套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同时着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农产品加工装备,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到 2010 年,按照重大成套装备智能化、单机产品小型化的发展方向,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高效、低耗、高参数化,高技术装备类产品销售额占本行业产品销售额达到 50以上,力争 2015年达到 55。装备制造业的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或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24.6提高到 2010 年的 35。 ( 4)提升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发挥原材料工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产业向集约化、高级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从原料、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品链,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单位产品的附加值。石化工业拉长产业链,重点依托已开工建设的两个大乙烯项目的原料资源,依托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钢铁工业推动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加快发展关键钢材品种。建材行 业发展,主要推进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 5)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产业,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推进数控系统成套技术及装置、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系统等 100个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沈阳、大连、鞍山 3 个软件产业基地,到 2010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 600 亿元,出口额 10 亿美元。到 2015 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在 201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 6)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沈阳市作为东北区域中心和大连市作 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会展、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到 2010 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 3200亿元。力争到 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 3400亿元。重点发展滨海、生态、文化、风景、红色和工业旅游产业,到 2010年,国家 5A、 4A 级旅游区(点)达到 100 个,旅游总收入达到 1400 亿元。到 2015 年,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 1500 亿元。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依靠科技进步,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利用节能减 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重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用高新技术的增量盘活存量,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 1)钢铁行业。全面推广余压、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推行焦炉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新建高炉同步配套余压发电装置,积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控轧、控冷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到 2010年,重点企业吨钢能耗降到 0.64吨标煤以下, 10种有色金属吨产品能耗降到 4.5 吨标煤以下。力争 2015 年重点企业吨钢能耗降到 0.60 吨标煤以下, 10 种有色金属吨产品能耗降到 4 吨标煤以下。 ( 2)石化行业。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推广一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 2010 年炼油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 12 公斤标油/吨 因数,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20的目标。力争 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 2010 年基础上降低 10,单位能量因数能耗达到 11公斤标油 /吨 因数。 ( 3)建材行业。以水泥产业为重点,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推广节能粉 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逐步淘汰机立窑、湿法窑、干法中空窑及其他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掺废渣水泥生产以及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 2010 年,水泥、平板玻璃等平均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20,力争到 2015 年将比 2010 水平再降低 10。 ( 4)建筑行业。推广新型节能建筑,强化对新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率先全部实施节能标准。到 2010 年全省新改扩建建筑要强制执行节能率 65的节能标准,农村全 面执行节能率 50的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改造任务。推广应用太阳能技术及产品、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厨浴设备和绿色照明器具。 2010 年公共建筑使用节能灯具的光源率达到 60以上,既有住宅达到 40以上,力争到 2015 年公共建筑和既有住宅使用节能灯具的光源率均达到 100。 ( 5)交通运输行业。在大中型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逐步建立以公共汽(电)车和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沈阳经济区以沈阳地铁交通为枢纽,积极推进区域城际铁路建设,适时启动大 连地铁项目建设。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加快全省其他线路的扩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型或混合动力汽车等清洁燃料汽车。全省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标准,加快对老旧汽车、船舶、铁路机车、农用车的更新报废速度。同时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达不到排放和能耗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市场营运。 ( 6)加快实施 10 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抓好高耗能行业的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及余热余压利用、采暖集中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 、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与节能效果达标、政府机构节能工作。到 2010年,推动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1000万平方米,启动 30 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政府机关率先实施机构节能改造、大型公建实施节能改造。 ( 7)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修订辽宁省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办法,制定实施辽宁省 “ 双千企业行动计划 ” ,组织开展用能设备检测,编制节能规划,实行能源审计。到 2010 年,全省参加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 64家重点耗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850 万吨标准煤。参加省节能行动的、年用能超过 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累计实现节能 700 万吨标准煤。力争到 2015年,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争取在前 5年的基础上继续减排 10。 3、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重点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和油母页岩开发利用。 ( 1)大力推进核电能源建设。加快红沿河核电工程一期 4 台百万千瓦级机组主体工程建设,做好试点示范,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红沿河 5、 6 号机组和葫芦岛徐大堡核电工程建设。到 2014 年,红沿 河核电站装机容量将达 648 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 200 亿千瓦时,可减少消耗标准煤约 700万吨 /年。 ( 2)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到 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 200万千瓦左右,发电量超过 32 亿千瓦时,力争到 2015 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40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发挥水能潜力,合理开发辽东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到 2010 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150 万千瓦,建成太平湾长甸电站( 210 万千瓦)及苏子河流域梯级电站等水电工程,建设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 430 万千瓦)等项目。以沈阳 和大连为试点,积极推广地源热泵供暖制冷技术,到 2010 年供暖面积达到 0.6 亿平方米,到 2015年达到 1.1 亿平方米。加快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进程,推广以沼气、吊炕、生物质气化、固化、被动式太阳房等农村能源新技术,到 2010 年累计建设户用沼气 60 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 300处。力争到 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清洁生活用能。 ( 3)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电厂效率。以适度建设为原则,重点推进康平坑口电厂、南票坑口电厂二期等项目,减少能源运输损耗。在新建及改造电厂中,大力发展热电联产、超临和超超临界等高 效发电技术,在大中城市热负荷中心大力发展大型供热机组,重点推进阜新发电厂以大代小改造,沈海热电厂二期、抚顺发电厂热电分厂、沈阳浑南热电厂和丹东热电厂新建工程等一批大型热电项目。到 2010 年火电供电煤耗降低到 350克标准煤 /千瓦时以下,力争 2015 年降低到 340克标准煤 /千瓦时以下。 ( 4)加强清洁煤利用。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入洗比例,推广洁净煤燃料技术,重点推进阜新煤矸石电厂建设。加快实施对抚顺露天煤矿的恢复工程,通过提高油页岩产能,为页岩炼油厂提供充足原料。加大铁法、阜新、沈阳和抚顺煤矿煤 层气输送工程建设。 4、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循环经济试点,落实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各项措施,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和企业生产中。重点实施培育 6个重点行业、 5 个循环经济型城市、 10 个循环经济型县区、 10 个循环经济型园区、 50 户循环经济型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 1)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节约。紧紧围绕产品优化、企业整合、布局调整,延伸下游产业链,减少原材料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钢铁行业要合理降低铁钢比,优化炉料结构 ,提高精料水平,提高原料入炉品位,降低渣量,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减少能耗和物耗。石化行业要推广加氢设备在炼油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过程的物料和能量平衡,降低消耗。建材行业要加速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和利用废弃资源生产节能环保墙体材料。装备制造行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通过原料替代和工艺改进,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工艺技术,尽量选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努力实现 “ 绿色制造 ” 。鼓励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和木材,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 砂浆。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技术进步,推广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建筑。 ( 2)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发展以工业 “ 三废 ” 资源的大宗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硼泥等废弃资源为原料,生产新型建筑墙体材料。鼓励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加强废水循环利用。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减少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排放量,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到2010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 60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75。力争到 2015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7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 85。 ( 3)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依靠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资源规模化开发和集约化利用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整治和关闭开采条件不具备的小矿山、井,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鼓励开展对共伴生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和科学处置。到2010 年,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比 2005年提高 2 个百分点。到 2015 年,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 综合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 ( 4)扩大废弃物资回收和再利用。建立并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和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废旧家电、废旧汽车、电子产品和各种废弃物资回收及综合利用,积极引导支持回收和利用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实施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 5、加强农牧业管理,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科学饲养和管理。大力推进实施生物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积极选配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采用科学灌溉技术,努 力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到 2010年,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力争重点地区实现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较现状水平减少 20,到 2015 年再减少 20。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加强动物畜禽粪便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努力减少养殖场和堆肥的氧化亚氮排放。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农业,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农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单元,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力争到 2015年,初步建立起适应气候变暖的现代农业模式。 6、加强林业管理,增加碳汇 加强森林的保护与建设,重点抓好生态保护,封山育林,促进生态公益林的恢复,增强生态功能。加强对天然林和公益林的管保力度,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提高功能。 ( 1)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严格执行禁止天然林(公益林)商业性采伐政策。辽东地区通过生态疏伐、补植、适当抚育等措施,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辽西地区要加强对乡土树种的研究开发,以封禁管护为主,实行更加严格 的保护性措施。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重点抓好平原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到 2010年封育管护公益林面积实现 100 万公顷,中幼龄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面积达到 53.3 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7,增加活立木蓄积量 2200 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 4000万吨二氧化碳。力争到 2015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8,增加活立木蓄积量 1200 万立方米,增加碳汇约 2100万吨二氧化碳。 (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辽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集中治理科尔沁沙地南缘严重沙化耕地以及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化、坡耕地。 到 2010 年,实现荒山(沙荒)造林 20万公顷。 ( 3) “ 三北 ” 防护林体系工程。切实保护现有林草植被,大力植树种草。沈阳、铁岭、阜新、朝阳等地区在原有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培育以人工森林植被群落为主体的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 “ 三北 ” 防护林体系。 2010年实现人工造林 10万公顷。 ( 4)建立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立体监测系统和碳收支评估系统。在辽东、辽西和辽南关键生态恢复区建立 3 个综合生态气象观测台站,开展生态恢复对水资源、农业发展、荒漠化防治和大气环境的影响监测。建立陆地生态 系统碳收支过程模型,对生态恢复固碳能力进行评价等。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1、农业 ( 1)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针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本省农业气候带北移的趋势,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在辽西丘陵区重点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在辽南部地区积极引进冬小麦、红富士苹果等优良品种。在辽河冲积平原的盐渍土区,推广旱作植物,有计划地连片种植水稻。在滨海盐渍土区,建立水田灌区,栽培芦苇,养殖水产等。在辽东山区要做好热量 资源普查,发展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柞蚕、林蛙等林下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强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力争在抗御逆境、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到 2010年,新发展设施农业 240 万亩,全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800万亩。到 2020 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气候对农业影响评估模式。 ( 2)加强粮食生产安全能力建设。加强农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开展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品质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 、品种布局、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利用气候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结果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对策与建议,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增产计划。 ( 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利用率,降低农田灌溉定额。实施浑蒲、浑沙、东港、营口、大洼、盘山、庄河、东风 9座大型节水改造工程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节水灌溉面积比例由当前的 27.8提高到 30以上。 2010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6左右,平均综合灌溉用水定额减少 60 立方米 /亩以上,水田灌溉用水定额减少 60-100立方米 /亩。力争 2015 年,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 0.65左右。 ( 4)加强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发展生物技术,选育气候变化适应性强的作物和家畜新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警惕气候变化导致冬季气温偏高,致使越冬病虫卵(蛹)死亡率降低的隐患,加强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技术研究。 2、林业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 1)选择培育种源,提高物种气候适应性。调整森林树种,在辽东天然次生林中,扩展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高林分质量和次生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效益。采取适应气候变化 间伐和轮伐以及经营抚育策略,加强抵抗火灾与病虫害的能力。到 2010 年,有林地面积达到 55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 2.8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平均年生长量提高到 3.0 立方米。力争到 2015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 570 万公顷。 (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灾治理项目,加快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我省农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治和管理水平。到 2010 年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3.0‰ 以下,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 85以上,测报 准确率达到 88以上,种苗产地检验检疫率达到 98以上, 24 个重点火险县区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1022公里。到 2015 年,力争将全省林业无公害防治率提高到 90以上。 ( 3)启动湿地保护工程。按照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对全省湿地实施抢救性保护,加强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在南部滨海平原入海口湿地地区实施一批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重点解决海岸带采石挖沙、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生态环境问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和管理、退耕还湿、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等措施,逐步恢复双台河口等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到 2010 年,林业系统湿地保护区面积达到 138.2 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保护面积 69.1 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 59.7。恢复天然湿地面积 8.2 万公顷,基本遏制和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力争到 2015年,全省实现天然湿地保护面积占湿地总面积的 70。 ( 4)提高自然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自然保护区遗传资源调查和区域引种试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与保护。到 2010 年, 累计新建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个,省级保护区 10 个,市级保护区 18 个。 ( 5)加强荒漠化防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生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超适生荒漠环境植物。在水土流失的水蚀和风蚀区,选择适宜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树种和草种。对肥力下降区,开展施肥和土壤恢复试验。对土地退化严重区,开展生态恢复和重建。 ( 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生态恢复能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理制定分区生态修复、耕地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对辽西北生态恢复工程和辽东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建立适 用于植被生产力、森林火灾、植被物候和植被带变化估算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森林火灾、植被物候、植被带、碳收支、沙尘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结果,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 3、水资源 ( 1)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逐步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全行业推行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重点抓住工业节水,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设水循环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降低工业产品用水量。到 2010 年,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 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 100 立方米。工业用 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80,力争到2015 年提高到 83以上。加大城镇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通过推行生活用水节水器具实施定额用水,加速建立小区和城市环境用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城镇用水效率,加速城市老化失修管网改造。到 2010年管网漏失率由现状的 18%降低到 13以下,到 2015年,力争降低到 11以下。 ( 2)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鼓励使用中水、海水、劣质水的原则,继续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辽西北地区主要在流域内修建蓄水工程和调水工程。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及二期、石佛 寺水库一期等工程。东部地区重点建设三湾水利枢纽、引观入本等蓄水和引水工程。南部地区主要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海水淡化及其它小型供水工程。到 2010年新增供水能力 22 亿立方米,力争到 2015 年,全省供水能力和节水量进一步提高,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和实现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 3)积极开发云水资源。加快人工增雨综合监测系统、催化作业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作业指挥与效果评估系统建设,增强人工增雨作业能力,提高降水效率。到 2010 年,年人工增雨量达到 35亿立方米,力争到 2015年达到 40 亿立方米,缓解水资源短缺 的矛盾。 ( 4)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 50-100年一遇,省、地级城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或超过 100 年一遇能力。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4、海岸带及沿海地区 ( 1)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加快沿海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观测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提高省、市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的监测观测能力水平。跟踪监测海平面上升情况,定期核定警戒潮位,防止海平面上升影响海岸带和沿海地区。 ( 2)加强海洋预报能力和网络体 系建设。开展海洋灾害的成因研究、预警预报和分析评估。建立海洋观测预报网络传输系统主干网,加快建设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应急决策支持平台、预警报会商系统和双向 VSAT 收发系统,提高我省海洋预报和灾害警报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预警报精度和时效性,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 3)加强海洋监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验潮井、海上自动观测浮标等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和设施,建设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及评价业务化体系,

注意事项

本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