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

  • 资源ID:6077       资源大小:242.0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综合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二〇一一年 八 月 1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 2 一、发展回顾 . 2 二、面临形势 . 6 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着力提升内涵促降能力 . 12 一、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支撑 . 12 二、突出先进标准引领,强化能耗约束 . 13 三、突出市场服务机制,强化市场作用 . 15 第四章 深度挖掘结构促降潜力 . 18 一、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强化节能低碳发展 . 18 二、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持续提升优质能源比重 . 20 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运行系统能耗 . 21 第五章 系统提升重点领域能效 . 23 一、深化工业领域节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 23 二、大力发展低碳建筑,系统推进运行节能 . 24 三、深入推动绿色交通,综合促进交通节能 . 25 2 第六章 提升其它领域减碳能力 28 一、开展农业减源增汇能力建设 28 二、强化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控制 . 28 三、增强园林绿化系统碳汇能力 29 第七章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31 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31 二、提高极端气候事件应急能力 31 三、 增强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32 第八章 夯实节能减碳基础工作 33 一、完善能源与碳排放统计计量体系 . 33 二、健全能源与碳排放监测平台 33 三、健全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 34 四、加强多方交流合作 35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综合保障 36 一、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加强统筹调控 36 三、动员社会参与 37 1 前 言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 调整经 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的 内在要求, 是有效破解资源 环境 约束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 举措 ,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 以降耗促发展, 在发展中 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是本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按照 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 2010-2012 年) ; 4.其他相关规划等。 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实施期限为 20112015 年,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 2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 节能工作受关注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 本 市 以 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 , 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产业 结构调整 升级,加大新 技术 、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工程实施推进,节能工作 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以年均 4.7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 11.4的经济增长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41,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提前一年 完成 。 一 、发展回顾 (一)能源利用效率位于全国首位。 万元 GDP能耗由 2005年的 0.792吨标准煤下降到 2010年的0.582 吨标准煤(按 2005 年可比价格),年均下降 5.99,累计下降 26.59, 下降幅度位居全国首位, 绝对 值全国最低,是全国唯一连续 5 年完成年度目标的省级地区 。 碳排放强度 降低 约29, 降幅 位 居 全国前列。 (二) 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经济特征初步显 现 。 全 市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69.6提 高 到2010年的 75% , 低能耗服务业快速发展, 2010 年,第三产业 万元增加值 能耗 0.343吨标准煤 , 不足 全市能耗水平的 60。高耗3 能企业加快退出, 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流程 、焦化厂、化工二厂等搬迁调整或全面停产 ,累计推动 180多家‚三高‛企业退出 ,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 2005 年的 1.52 吨 标准煤 下降为 2010 年的 0.933 吨 标准煤,累计下降 38.72, 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市节能工作的贡献率达 80左右 。 (三) 能源结构 优质 低碳化调整成效显著。 2010年,电力、油品、天然气等优质能源 消费比重达 到 70,比‚十五‛末 提高 12.7个百分点 ;煤炭 消费比重大幅降低, 占 一次 能源比重由 2005 年的 42.7%下降到 2010年的 30% 。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 源利用开发利用总量占 能源 消费 总量的比重达到 3.2。 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达到 11。 (四)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逐步增强。 成功 研发新型天然气锅炉、余热余压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节能新技术 。 连续 3年编制发布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荐目录,推广了 45类 175项新技术、新产品 。 累计 推广节能灯 3200 万只,在全国率先实现居民家庭、公共机构绿色照明 推广工作的 基本覆盖;推广高效电机、节能变压器 1000 余台 。 建成了德青源沼气发电、全国首座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等节能低碳示范 项目。 ‚十一五‛时期,技术节能贡献率约为 12。 4 (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迈出坚实步伐。 成立 市 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 减排 工作领导小组 ,组织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成立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加强林业碳汇工作管理,全市活 立木 蓄积量由 2005年的 1521万立方米增加到 目前 的 1810 万立方米 。提升优化基础设施能力和布局,城市设施适应气候变 化、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进一步 加强 。 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持续 提高 ,万元 GDP 水耗 降至 29.4 立方米( 2005 年可比价) , ‚十一五‛时期累计下降 40.46,再生水 年利用量 6.8 亿立方米, 年 雨洪利用量达 5055 万 立方米 。 (六) 政策机制 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节能降耗管理体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 在市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 强化落实节能属地管理责任,开展区县、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工业、统计等部门联动。 不断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北京市实施 办法、 北京 市贯彻落实 的意见 、 北京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北京市节能减排奖励暂行办法 及 节能监察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修订 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制定工业能耗水耗指导指标 , 建筑节能等 40 多项地方节能减排 规范和 标准。 率先建立节能监察执法队伍,自 2007 年开始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执法检查。5 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率先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和‚条块结合‛节能目标分解机制。率先实施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累计完成 712个项目节能评估审查,评估后净核减能耗 27 万吨标准煤。率先建立 清洁生产全过程工作体系,组织 150 多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订出台合同能源管理资金 奖励 政策,国家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达到 153 家。构建市区两级联动宣传机制,连续 5年举办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 本市‚十一五‛时期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科学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有待提高。与同纬度世界城市相比,在万元 GDP能耗、制造业万元增加值电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节能 低碳新技术新产品以政府主导推广为主,企业和社会公众接受程度不高,大范围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环境尚不健全。三是基础支撑工作仍需加强。法规标准、统计计量等基础工作尚未健全,综合性激励约束手段仍然欠缺。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的自觉性有待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公众自觉参与节能减碳的行动仍然不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五是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初步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6 同的工作机制,但在数据共享、形势分析、重点问题会商和重大项目联合调度等机制还需完善和固化。 二 、面临 形势 未来五年,是本市全力 实施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发展 战略,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时期 。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更加严峻,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 (一) 能源刚性需求快速增长 ,推进节能工作难度更大。 ‚十二五‛时期,本市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规模持续扩大、交通总量保持高增长势头,预计到 2015年,全市建筑规模将达到 8.5亿平方米,汽车保有量 接近 600万辆,常住人口规模预计突破 2000万, 全社会 能源刚性需求 大幅增加 。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与 有限的 能源 供 应 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必须 深入推进节能 减碳 工作, 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严格控制能耗 总 量, 实现 以 有限 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碳排放 保障 经济社会 的 可 持续发展 。 (二) 能耗重点领域 发生 变化 ,结构促降空间逐渐缩小。 本市能源消费特点 正在 发生重大变化, 2008 年第三产业能耗和居民生活能耗占 比已达到 全市总能耗的 60以上, 成为新的7 能 耗重点 领域 ,与工业领域相比,‚面广点散‛的特点更为突出,推进 节能工作的 手段和措施 仍 需 要 深入 探索 研究 。同时, ‚十二五‛时期工业领域‚以退促降‛的空间进一 步缩小, 与其他省市相比,以传统手段推进节能减碳工作 的边际成本逐渐增加, 实现‚以退促降‛向‚内涵促降‛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持续推进 的 过程 。 ( 三 ) 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 转变, 亟需深化创新工作模式 。 ‚十 二五‛时期,国家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市产业结构步入深度转型的新阶段,需要下 大力气 培育 新的经济增长 点 。在此背景下,本市能源结构、能效水平、终端用 能效率都需要深度优化 和提升,需要进一步深化创新节能工作模式,以技术创新丰富工作手段,以制度创新实现各部门合力推进,以利益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 (四)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提出温室气体减排要求。 ‚十二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到 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 45的目标。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需要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8 第二章 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 一、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本市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人文北京、 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减碳关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强化倒逼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合力推进,以降耗促发展,加快形成‚内涵促降、系统促降‛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在规划实施中,突出‚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制度引导、市场培育、整体推进‛,更加注重五个方面的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在依靠结构调整促降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技术进步。 把推进 节能减碳 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 技创 新驱动的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以节能低碳发展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针对节能低碳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攻关,加快推广应用一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的节能低碳技术与产品,使北京成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 坚持标准引领,在挖掘存量节能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9 增量准入约束。 抓好 节能低碳相关标准的制订、修订与实施,切实推进国际国内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完善形成适应首都特点的地方节能标准体系,力争 使 节能低碳标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使北京成为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 坚持制度引导,在夯实各项基 础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合力推进。 加强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计量、能源在线监测、能源审计评估、能源管理师制度、目标责任与评价考核等基础工作的同时,加强顶层 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部门联动协作,加快研究制定完善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准入、价格调控、财政支持等各项政策,使北京成为节能低碳发展配套政策改革‚试验区‛。 坚持 市场 培育 ,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重视 利用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增强企业参与动力, 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试点推进节能量交易和碳交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壮大 节能低碳服务产业,使北京成为节能市场服务资源‚集聚地‛。 坚持整体推进,在强化生产用能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用能管理。 顺应城市 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建筑、交通、供热等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节能潜力,着眼从能源供应、消费和碳排放控制全流程,10 将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深入推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二 、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15 年,能效水平显著提升,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主要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节能减碳 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 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 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 ,使北京 成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源‛ 、先进标准创制‚引领者‛ 、 市场服务资源‚集聚地‛ 和 节能低碳发展配套政策改革‚试验区‛。 (二)具体 指标 。 能耗强度 保持全国领先 。 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 能耗比2010 年下降 17。 碳排放强度实现显著下降。 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18。 能源结构 实现 低碳化 调整 。 优质 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80以上,其中天然气比重超过 2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 源消费的比重力争达到 6左右。 控制 工业碳排放总量。 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控制11 在 2010 年水平 。 林业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森林覆盖率达到 40,林木绿化率达到 57,碳储量增加 100 万吨。 12 第三章 着力 提升 内涵促降能力 一 、 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完善 节能 低碳 科技创新机制, 统筹规划,全面部署,调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节能低碳 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节能低碳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把完成节能减碳的工作 压力转变为促进 低碳绿色 发展的新动力。 (一)提升 节能低碳技术 创新能力 。 充分发挥 首都创新资源 优势 ,结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促进 节能低碳共性关键技术 研发创新 。加强节能低碳领域科技平台建设,推动已有各类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建成一批国家级、市级节能低碳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 ,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提高建筑能效、降低交通能耗、推行清洁生产等 本市 节能低碳发展中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 相关 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大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 、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力度 ,促进节 能环保产业发展 。 (二)加大 节能 低 碳技术 产品推广力度 。 13 继续制定发布 北京市 节能 节水环保 产品技术 推广 目录,加大重点用能 领域的 新 技术 、新 产品推介力度。 通过组织技术论坛、召开产品 推介会 、编制项目案例 等方式, 大力推广 一批 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 技术。继续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等工业节能设备和节能汽车 等 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 绿色 高效照明产品 ,基本淘汰 白炽灯。 ( 三 ) 加强 节能 低 碳 创新 示范 引导。 试点推进延庆等低碳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系统规划通州新城、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 、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低碳示范区 建设。支持一批重大节能 低碳 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积极 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产业化 、规模化发展 。 ( 四 )搭建节能 低 碳创新服务平台。 以系统 提升 节能低碳 技术 发展 水平 为宗旨, 整合 本 市 技术、资金、机构 等各类 资源, 搭建节能 低碳发展创新 服务平台 。以平台为载体, 加强对节能 低碳 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并系统推动落实 。大力推进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 打造集需求调研、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 二 、 突出先进标准引领,强化 能耗约束 围绕产业发展、产品能效、居民消费等多个领域 , 研究建立重点产品 、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制定 完善 工业、建筑、14 交通等领域节能标准 ,综合健全区域节能标准体系,全方位推动各领域 能效水平提高,努力使本市节能低碳标准走在全国最前列 。 (一) 完善产业能耗标准体系。 以标准为手段引导产业发展, 注重 产业标准与国际水平的对接 ,实施更加严格的用水、用能等产业准入标准。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重点工业设备和生产工序能耗限额标准, 修订工业用能用水指导指标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准入 。以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通讯业、批发零售及宾馆饭店业等为重点,研究制定行业合理用能指南 。 推进建立重点行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控 制制度。探索推行行业‚领跑者‛计划,塑造一批能效水平领先的先进企业。 (二) 综合提升建筑节能标准。 修订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力争使 本市 成为 同等气候条件 地区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较低的城市。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新建居住建筑实施 75节能设计标准 ,加快 修订 完善新建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细化相关设计指标。研究制定 学校、医院等 不同类型建筑能耗定额 标准、用能 设备 节能运行管理规程等技术标准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全面加强 建筑节能运行管理 , 加大重点建筑项目的设计审查、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15 察力度,鼓励使用节能环 保型建筑材料。 (三) 强化 能效标识 引导。 建立完善 生活消费品能效对标体系, 试点推进 纺织 、食品、汽车等行业能效对标工作,针对重点技术、重点工序、重点设备和重点产品,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建立 完善各类电子电气产品能耗定额 ,在批发零售企业强制推行产品能 效标识,着力推进 能效二级 及 以上 节能产品的普及。 加大‚中国能效标识‛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消费者选购节能产品。加强能效标识市场 管理,强化对不达标和虚标产品的监管。积极探索低碳标识的应用推广。 (四) 健全节能 低碳 管理标准。 积极落实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 准,鼓励 执行 ISO50001全球自愿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地方能源管理标准 体系 , 推进企业 能源管理标准化 。健全节能监测标准 体系 ,修订完善综合监测、单项用能设备 监测 、用能 系统监测、供能质量监测等各类监测 标准 。 研究 制订功能区、 行业 、 单位 等不同层面的低碳发展指导指标。 三 、 突出市场服务机制,强化 市场作用 有效发挥 市场在 资源配置 中的 基础作用, 大力 完善 和推广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积极落实节能 低碳 相16 关领域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低碳市场服务机构,探索建立节能量交易与碳交易机 制,促进节能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大力推行 合同能源管理 机制 。 出台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 , 加强 对 节能 服务 机构发展 规范 引导 ,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 。 落实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 政策, 在公共机构、工业、民用建筑等 领域大力推广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研究完善地方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探索加强对节能效益分享、节能量保证、能源费用托管等多种模式项目的支持。培育节能量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完善资质管理。 (二)试点推行 节能量 交易 和碳交易机制 。 结合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机制,推进区域间、重点用能单位之间开展节能量交易。落实国家自愿碳排放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研究制定 重点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定碳交易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统筹节能量交易与碳排放交易关系,完善交易市场建设,培育 节能量和 碳排放第三方核证机构。 (三)强化 价格杠杆 调控 作用。 17 充分发挥能源价格对节能降耗行为的市场调控作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 ,适时 合理 调整 优化 能源价格 , 理顺天然气、供热、电力价格形成机制 。 落实国家促进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发电的电价政策, 完善地方新 能源发电价格补贴机制 。 加大本市差别电价、峰谷电价等的实施力度,探索实施居民阶梯电价。落实国家对 ‚ 万家企业 ‛ 的属地节能管理要求,根据能源消费定额标准以及碳排放总量要求,研究设定重点用能企业年度能耗指标,探索对超出指标部分实施累进加价制度。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研究完善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等收费制度。 (四) 积极完善财税金融政策。 落实促进节能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 持续完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 政策 。 鼓励金融机构引入能源节约与温室气体减排评价要素,开展绿色金融,提供节能减碳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建立绿色信贷机制,设立绿色信贷专营机构 , 开展能效融资项目合作。扩大社会资本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融资渠道、国际组织援助、发行债券等方式广泛融资,支持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支持设立节能 低碳 和新能源基金、碳基金等各类绿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 18 第四章 深度挖掘结构促降潜力 一、 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强化节能低碳发展 坚持高端、高效、高 辐射 产业发展 方向 , 坚决 淘汰退出劣势产能 ,积极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 经济增长点,全面打造 节能 低碳 的现代 产业体系, 努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 节能减碳的 双赢 局面 。 (一) 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巩固和强化首都经济特征。 加快 落实中关村‚ 16‛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 、 生态友好型的 低能耗 服务产业,促进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制定 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快构建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技术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协同发 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 壮大节能环保和低碳服务业,着力打造节能低碳领域的‚北京创造‛、‚北京服务‛品牌。 (二) 继续推进落后生产能力退出。 进一步 推动水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 ‚十二五‛期末水泥年19 生产能力控制在 700万吨以内。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小化工、小铸造、电镀等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企业退出,继续加大工业企业落后工序和设备淘汰力度。 做好工业闲置资源再利用, 加快发展高端替代产业。 ( 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倡文明、节约消费理念,鼓励减量消费,创建绿色消费城市。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探索建立地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专业机构回收与企业逆向物流回收相结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研究探索资源再生产品市场推广机制,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培育扩大再生资源产品市场。 推进 一批高端再制造项目 建设, 打造 ‚城市矿产‛ 示范基地 。 ( 四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强清洁生产工作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修订 完善本市促进清洁生产的有关政策 。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完成重点污染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中高费项目。扩大审核范围,研究制定服务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规范 , 积极推进农业、建筑等行业清洁 生产。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塑造一批清洁生产典范企业。加20 强审核中介服务机构管理 , 探索开展清洁生产后评价。 二、 优化能源供应结构, 持续 提升 优质 能源比重 按照 ‚ 适度超前、优质高效 ‛ 的原则,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构建安全、稳定 、 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大幅削减煤炭终端消费,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强化能源的高效经济利用。 (一)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全面压缩发电、工业及民用燃煤 总量,加快 中心城 燃煤热电厂、大型燃煤锅炉 清洁 能源改造 , 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整合供热资源,构建安全高效清洁 的 ‚‘ 14N’ X‛ 供热体系。 继续推进非文保区平房、简易楼小煤炉清洁能源改造 , 基本实现五环路 内无煤化 。 严格控制新城新建燃煤设施,在具备条件地区,逐步推动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 到 2015 年,煤炭消费量控制在 2000 万吨 以内 。 (二)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加快建设‚安全、高效、智能‛天然气管网系统,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扩展应用空间 和 领域。到 2015 年,实现天然气消费量达 180 亿 立方米,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 20以上。 ( 三 )打造智能电力系统。 加快本地电厂清洁低碳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并21 网,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比重,提升电力生产环节发电效率。建设电网智能监测与调度系统,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发电机组上网,改造升级老旧线路及设备,降低电力输送环节能 耗。 出台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细则,完善需求侧管理工作体系,支持能效电厂工程建设,鼓励实施蓄能、分布式能源项目,探索建立电力需求响应机制和系统工程,提升终端用电效率。 (四)大 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开展可再生能源 调查评估工作, 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 的开发利用 , 到 2015 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达到 25万千瓦, 太阳能 集热器 面积达到 900万平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20 万千瓦, 地 热 能利用规模力争达到5000 万平方米。 三、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降低城市运行系统能耗 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 突出功能分区特色,完善绿色出行系统,降低城市运行系统能耗水平。 (一) 加强城市人流物流与能流的统筹规划。 加强城市发展 的规划管理 , 统筹 城市功能布局, 把资源能源节约纳入城市空间开发的重要评价因素,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组织开展城市系统 运行与 能耗 的关系 研究,找准影响城市运行系统能耗的关键环 节,制定配套解决措施。 把 系统节能 作22 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和 城乡 规划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决策的 重 要依据 , 切实强化城市功能配置、空间布局与能源利用等资源环境配套设施的统筹衔接。 (二) 着力推进城市服务与产业功能 融合 布局。 以集聚集群发展为导向,加强对就业、公共 服务 、商业休闲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鼓励就近就业, 形成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公共资源配套体系 。 着力推进旧城功能疏解、重点新城和功能区生态化建设,形成与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医疗 卫生 、交通、教育等公共资源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城 市服务与产业功能协调发展, 以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推动能源利用方式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降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系统能耗。 23 第五章 系统提升重点领域能效 一 、 深化工业领域节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通过实施适度超前的 行业准入 制度、更加严格的 淘汰退出机制 、更大力度的技术 改造 措施、更为精细的节能管理手段, 进一步提高 工业发展 能效水平, 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工业领域节能工作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 (一) 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 充分发挥能源审计对企业能效提高的提升作用,扩大能源审计实施范围, 对 年综合能耗 5000 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鼓励和支持用能单位开展节能综合改造。制定百家企业节能行动方案,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深度挖掘节能潜力。 加强对能源审计与节能改造效 果的后评价,推动重点企业持续改进。 (二) 引导企业加强 能源利用 管理。 将节能低碳理念 贯穿到新建 工业项目设计、施工、生产全过程 ,加强对 新建 工业 项目 的 能效 管理,鼓励企业从产品生态设计、工艺改造、生产过程和废物回收利用等全流程加强碳排放控制 。在汽车、家电等行业 试点推行 ‚能效 领跑者 ‛ 制度,推进生产企24 业开展能效对标工作 。 加强企业内部能源运行动态监控, 鼓励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强化能源管理队伍建设 ,逐步完善企业能源及节能管理机构。 (三) 加快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加强企业用能、用水管理, 推动 企业向专业 园区 集聚,促进企业能源设施共享,降低园区整体运行能耗。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发展 热电联产和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 , 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 。鼓励园区加大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利用 。 二 、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系统 推进 运行 节能 全面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切实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实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逐步降低。加快可 再生能源应用,大力推进 绿色建筑与住宅产业化 契合 发展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一) 继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强化各企事业单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主体责任 ,加快推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 成 6000 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和20 万户农宅节能工程。 统筹加强建筑设施设备节能改造, 建筑抗震加固、改建扩建要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同步实施 。 鼓励采用市场化融资和组织 模式实施改造项目, 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节能电器等节能产品。 全面推动建筑供热计量改革,到 2015年,25 实现公共机构、符合 50%节能标准的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基本完成供热 计量改造,实行热计量收费。 (二)突出 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 制定公共机构用能定额标准 , 组织开展公共机构用能调查 测评 ,推动政府办公楼、市属高校等重点单位开展能源审计 。 完成2000 家公共机构节能改造,政府机构率先全部完成 。全面加强政府机关用能管理,严格公务车油耗定额管理 和日常办公耗能管理 。 积极 推动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支出制度改革。发挥公共机构节能减碳表率作用,创建 50 个节约型公共机构。 (三) 推广绿色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 推行 绿色建筑 标准, 制定绿色建筑管理 办法, 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产业 园区 的新建建筑 原则上 全部 采用绿色建筑标准 。 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 推动 绿色建筑 由单体 向 园区 集群 扩展 , 绿色建筑规模力争达到 3500万平方米 。 持续 改进建筑生产组织方式 ,扩大住宅产业化试点规模 , 到 2015 年 实现 产业化住宅 占当年新建住宅面积的 比例达到 30。 三 、深入推动 绿色交通, 综合 促进交通节能 加快完善公交网络,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步行和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 立体化交通网络 , 居民 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全行业能耗水平 进一步降低 。 26 (一) 优化居民出行结构。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到 2015 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 例力争达到 50。 加快轨道交通新线建设,2015 年建成运营里程 达到 660 公里 。 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 加强自行车租赁服务网络 , 设置 1000 个左右自行车租赁点,形成 5万辆以上租赁规模 ,建成一批自行车、步行交通示范街区。建成完善的微循环交通网络,优化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对接系统,破解‚最后一公里‛交通难题。 (二) 建成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建设完善智能化交通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系统, 加强 交通 运行管理和调度协调 。 建设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与诱导系统,为市民出行提供更为实时、 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拓展动态交通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范围。 全面推行甩挂运输和不停车收费 , 动态导航终端应用达到 100 万台, ETC 标签应用达到 60 万张。 (三)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鼓励使用轻型或燃烧效率高的节能环保型汽车,大力推广应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配套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输配电网络,到 2015 年新能源汽车规模达到 4 万辆以上, 力争 淘汰老旧机动车 40 万辆。 27 (四) 提升交通设施运行的综合能效水平。 充分挖掘交通场站节能潜力,实施综合改造。加强对交通运输工具的能耗管理,力争 2012 年起实施国家第 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引导减少重型柴油卡车使用,鼓励使用轻型或燃烧效率高的车辆,优化货运车辆结构。组建 5 万辆规模的‚绿色车队‛。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