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 资源ID:6037       资源大小:64.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doc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鲁政发 [2009]57 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 ○○ 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 根到底是发展问题。作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国务院以国发 [2007]17号文制定下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山东省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且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广泛,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围绕新时期富民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 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为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到 2010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山东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制定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一、气候变化现状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一)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与趋势。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山东省近 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又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一是升温趋势明显。 1951年以来,全省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平均每 10 年升高 0. 19℃ 。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明显,从 1986 年到 2006 年,山东出现了 18 个暖冬。二是降水量明显下降。1951 年以来,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平均每 10 年减少 17. 1 毫米,其中半岛大部、鲁中部分和鲁西北局部减少 30 毫米/ 10年以上。三是日照时数减少。 1961 年以来,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夏季减少最为明显。四是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省高温、暴雨天数呈增加趋势,旱涝灾害交替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暴雪、暴雨、风暴潮、冬春 季气温异常偏高等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出现。五是海水盐度升高造成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突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盐度升高,造成浮游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群落向耐盐方向演替,卵体孵化率大大降低。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结果表明,我省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未来山东省气温将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增加,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持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1.气温变化预估。与 1961 1990 年平均值相比,预计到 202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将升高 0. 5℃ 1. 3℃ , 到 2050年将升高 1. 5℃ 2. 7℃ ;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鲁西北地区升温最为明显。全省各个季节的变暖幅度不同,冬季温度上升幅度最大,其次是夏季、秋季和春季。 2.降水变化预估。与 1961 1990 年平均值相比,到 2020 年山东省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 3. 8% 4. 8%,到 2050年将增加 9. 5% 12%,其中鲁西南增幅最大,鲁西北地区增幅最小。另外,受气候变暖影响,未来黄淮海地区出现 30 50 年一遇的极端强降雨事件概率将比 20 世纪 80、 90 年代增加。 (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初步估算, 2007年,山东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 9. 3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包括林业碳汇量)。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7. 07 亿吨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 75. 3%;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2. 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 22. 8%;农业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排放 0. 18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 1. 9%。从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内部结构看,燃煤排放占化石燃料燃烧总排放量的 81. 7%,钢铁生产过程排放占工业生产过程总排放量的77. 1%。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为应对气候 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山东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计划生育,并结合省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1.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狠抓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 2000年的 15. 2 50. 0 34. 8,调整为 2007 年的 9. 7 56. 9 33. 4。工业结构发生丁明显变化, 2007 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29. 2%,比 2000 年提高 1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2007 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8680. 2 亿元,比 2000年增长 2 倍。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较大的节能效益,能耗水平明显降低。 2.注重发展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通过稳步推进电力工业 “ 上大压小 ” ,加快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电站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措施,能源结构得到改善。 2007 年全省关停小火电机组 171. 7 万千瓦; 30 万千瓦等级及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 48%;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达 14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 2. 6%。 农村沼气发展迅速,截止 2007年底,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 10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 300多处。 3.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淘汰工业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能源效率明显提高。2007 年,全省万元 GDP 能耗 1. 18吨标准煤,比 2005年下降 7. 84%。全省已建成脱硫设施的电厂装机容量 3160 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 56. 5%,相应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4.注重开展植树造林。持续开展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主的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较大成绩。 2007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到 3580万亩,林木蓄积量 8628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 1. 9%提高到 20. 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 188. 4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 38. 6%,对吸收二氧化碳发挥了重要作用。 5.注重控制人口增长。自 20世纪 70 年代以来,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2007 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 11. 1‰ ,自然增长率为5. 0‰ ,计划生育率达到 93%左右,连续多年保持了低生育水平。通过计划生育,到2007 年山东省累计少出生人口 5000 多万人。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相当于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 2亿吨。 6.注重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颁布实施了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编制出台了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山东省节约能源 “ 十一五 ” 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山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火电、水泥、造纸等行业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为进一步增强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7.注重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先后开展了 “ 山东气候研究 ” 、 “ 山东省风能资源普查评价 ” 、 “ 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 、 “ 气候变化对华东地区耕作制度的影响研究 ” 、 “ 山东省警戒潮位线核定 ” 等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气候变化对山东省的影响与挑战 山东是农业大省、海洋大省,位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地带,气候变化造成的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增加,已经对农业、水资源、海岸带和生态环境造成显著的影响。山东也是人口大省,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十分 繁重,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仍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省情。 1.自然灾害频发。山东省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四季特征鲜明,温差较大。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 642. 3 毫米,其中 62%以上集中于夏季,极易形成洪涝灾害,而冬春降水稀少,春季降水仅占全年的 10% 14%,加上气温回升快、风力大、蒸发强烈,往往造成春旱。由于境内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气象灾害种类多、频次高、范 围广,往往多灾并发,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 GDP 的 1% 3%。 2.生态环境脆弱。 2007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20. 7%,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现有林地全部是人工林,防护林和经济林面积分别占 41. 7%和 48. 5%,林龄偏低,林相单一,林分稳定性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同时,森林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尚有 18 个县(市、区)森林覆盖率不足 10%。全省海岸线长达 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 16. 7%,易受风暴潮、赤潮、海水入侵等海洋灾害的影响。目前,莱州湾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 超过 200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入侵面积 1000 平方公里。 3.能源结构单一。山东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 459亿吨,占全国的3. 25%,煤炭在全省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相当高的比重。 2007年,全省生产一次能源14617 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的 7. 0%,其中生产原煤 14737 万吨( 10526万吨标准煤)、原油 2793 万吨( 3990 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国的 5. 8%和 15. 0%。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 3059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原油消费量分别占 80. 0%和 19. 0%,平均每人年生活用能源 150. 55千克标准煤。 4.人口数量众多。山东是人口大省, 2007 年全省常住总人口 936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7. 1%,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 2 位,人口密度达到 596人/平方公里。 2000 年以来平均每年自然增长人口达到 48 万左右。同时,由于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加快,人口流动为净迁入型,每年净流入人口达 10万人左右。 5.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山东是经济大省, 2007年完成 GDP 25966 亿元,占全国的10. 4%,但人均 GDP仅为 27807 元,居全国第 7 位,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 10 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 56. 4%和 59. 5%,而 GDP 和地方财政收入却分别占全省的 72%和 63%。城乡差距明显,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265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 9 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6.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增加值、蔬菜产量、水果产量、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金融、物流等服务业有较快发展。但是从工业内部看,重工业比重仍占 65%以上,冶金、石化等 10 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 重达到 47. 7%,化肥、水泥、平板玻璃、粗钢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15. 1%、 11. 3%、 10. 4%和 9. 0%,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比较大。 (二)气候变化对山东省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受气候变化影响,近 50年全省平均 ≥10℃ 年积温呈上升趋势,小麦、玉米、棉花生育期内的生长积温上升,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气象产量振幅增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上升,农作物病虫害增多,农业灾害损失加重。同时,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造成地力 下降。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壤条件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山东省的生态环境总体上相当脆弱,生态植被恢复较慢。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土壤沙化、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海水盐度升高等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生态恶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加重,气候变化已经造成并可能继续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另外,气候变化还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基础资源量下降。 3.对水资源 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水资源总量减少。自 1976 年以来,山东省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尤其是地表水径流明显减少。作为山东省主要客水资源的黄河,1951 2000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 385. 8 亿立方米,自 20 世纪 70年代起入境流量逐渐减少, 90 年代年径流量骤减至 222 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 42. 4%,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呈加剧之势。同时,气候变化使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洪涝干旱发生频率将会增加。 4.对海岸带的影响。近 50 年全省沿海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速度超过 2毫米。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全省沿岸海平而 继续上升,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对渤海湾地区、黄河三角洲及沿海城市将会形成潜在的威胁。 (三)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挑战。 2007年,全省燃煤发电装机 5520 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高达 98%;煤炭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达 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 5 个百分点;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 10个百分点,而高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则高出 40%左右。受资源、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 明显改变,降低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其他省份面临更大的困难。 2.对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山东省是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省份,多年来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保持在 40%以上, 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51. 7%,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排放总量的 22. 6%。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工业结构明显偏重,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2000 年以来,全省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年均提高 1. 8个百分点, 2007 年达到 65. 1%。比广东、浙江分别高约 5 个和 10 个百分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降低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 排放增长的任务相当繁重。 3.对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挑战。商品能源消费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继续上升。今后一段时期,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总体趋势难以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吸收和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山东 省是个少林省份,森林覆盖率比较低,粗放开采造成植被和景观破坏、湿地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而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地区和瘠薄山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很大挑战。 5.对沿海地区发展提出了挑战。山东省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我省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沿岸防潮工程建设标准仍然较低,抗御海洋灾害的能力较弱。如何按照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保障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我省海洋环境监视监测能力、应对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指导,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遵循 原则。 1.坚持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充分认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使之相互促进、同步推进。 2.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减缓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必须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结合生态保护工程、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形成减缓和适应相结合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3.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各行业多领域协调推进,综合运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效果。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坚持积极参与、广泛合作。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要积极参与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国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任务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到 2010 年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政策导向,加快节能技术 开发、示范和推广,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 2010 年,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 2007年降低 13%左右,相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2)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强余热余压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 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一次能源供应的 10%左右。 ( 3)落实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政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 4)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和规模化饲 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开发利用力度,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 ( 5)继续实施植树造林,搞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到 2010年,林木覆盖率提高到 2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碳汇数量明显增加。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1)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加大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增加水资源有效供给,厉行节约用水,努力增强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到 2010 年,力争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 6,工业用水的重复 利用率提高到 75%,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 20 立方米。 (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使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湿地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 3)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完善海岸防护林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3.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到 2010 年,力争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 缓气候变化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在相关领域培养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4.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 2010年,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气候的意识,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力争到 2015 年,全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显著增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应对气候变 化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任务目标和我省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 “ 十一五 ” 期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1.能源生产和转换。 ( 1)优化电源结构。加快发展核电,积极接纳省外电力输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不断提高替代能源发电在全省电力工业中的比重。 “ 十一五 ” 末省内燃煤火电装机达到 6477 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由 2007 年的 96%下降到 88. 7%;省外输入电、抽水蓄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及余能发电等达到 823 万千瓦 ,占全省总装机的 11. 3%。通过以上措施,预计 2010 年可替代原煤消耗 18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3600万吨。 ( 2)优化燃煤装机结构。重点发展 60 万千瓦、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高效、大容量发电机组以及 30 万千瓦及以上高效热电联产机组,禁止建设 3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小火电机组,加快淘汰落后机组,逐步提高清洁、高效机组的比重。到 “ 十一五 ” 末, 30 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全省燃煤火电装机的比例由 2007年的 48%提高到60%, 60 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由 18%提高到 25%;热电联产机组达到 2200 万千瓦,占 全部燃煤火电机组的 34%。 “ 十一五 ” 期间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 430 万千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7100万吨。 ( 3)加强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减少安全生产事故、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开发,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设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超临界大型循环硫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开发和应用液化及多联产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 ( 4)加大 油田油气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力度。以提高采收率、降低递减率、控制含水率为重点,研究开发复杂断块与岩性地层以及深海油气藏勘探技术、深层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稠油油藏和低品位油气资源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油气资源和煤层气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强化天然气回收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 5)积极扶植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加强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燃料电池、生物质能、风能、地热、海洋能和沼气等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偏远地区 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城市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供热水工程,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沼气、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太阳房和太阳灶。发展地热采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技术。积极实施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生物质气化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推广示范,加快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到 2010 年,太阳能热利用达到 2500 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达到 3万千瓦,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 500万平方米、供热水 15 万户,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达到 60万千瓦,户用沼 气 230 万户。 ( 6)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提高我省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制定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差别发电量计划管理,制定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办法,优化电力工业资源配置。研究推行发电权和排污权交易,鼓励加快清洁、高效和资源综合利用能源产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有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投资、政府特许开发经营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 2.提高能源效率与节约能源。 (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和完善我省相关政策。制定各类主要耗能产品能效标准,修订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加强节能监督检查,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的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情况、能源利用状况及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 2)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 责制。搞好电力资源综合规划,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志管理制度的实施,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克服节能新技术推广的市场障碍。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节能积极性。 ( 3)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 [2007]42 号)。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规模扩张,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低能耗的信息产业,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适当限制省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的出口。制定节能产品优惠政策。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一些重大节能工程项目和重大节能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引导公众树立节约型汽车消费理念,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例。 3.强化重点行业节能技术开发推广 ,实施重大节能工程。 ( 1)钢铁及有色工业。钢铁冶炼大力推广采用炼焦煤调湿、干熄焦,高炉高效长寿、高炉富氧喷煤、高炉余热发电,铁水预处理、顶底复吹、钢水炉外精炼、高效连铸,连铸坯热送热装、蓄热式加热炉、连续轧制、控轧控冷,高炉及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余热利用等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力争 “ 十一五 ” 末我省吨钢综合能耗降至 665 千克标准煤。铜熔炼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电解铝采用大型预焙电解槽工艺,铅熔炼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他氧气直接炼铅技术,锌冶炼发展新型湿法工艺。 ( 2)石油化工 工业。油气开采应用采油系统优化配置、稠油热采配套节能、注水系统优化运行、二氧化碳回注、油气密闭集输综合节能和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等技术。大型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中小型合成氨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回收技术。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逐步淘汰烧碱生产石墨阳极隔膜法工艺装备,提高离子膜法烧碱比重。力争到 “ 十一五 ” 末,合成氨综合能耗降到 1140千克标准煤/吨,烧碱综合能耗降到 1400 千克标准煤/吨。 ( 3)建材工业。水泥行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技术 ,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矿物燃料,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和尾矿。玻璃行业发展先进的浮法工艺,推广炉窑全保温技术、富氧和全氧燃烧技术等。建筑陶瓷行业淘汰倒焰窑、推板窑、多孔窑等落后窑型,推广辊道窑技术。卫生陶瓷采用洁净气体燃料无匣钵烧成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力争到 “ 十一五 ” 末,水泥综合能耗降到 148千克标准煤/吨,平板玻璃综合能耗降到 20 千克标准煤/重量箱以下。 ( 4)建筑节能。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供热系统和空调系统节能技术和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 50%的设计标准。 ( 5)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及办公电器,实施能效标准和标志,规范节能产品市场。推广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及电子镇流器,实施照明产品能效标准,提高高效节能荧光灯使用比例。 ( 6)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加大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力度。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工业生产过程。 (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 “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 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推进我省循环经济 “123” 工程实施,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产品基本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等产品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 2)强化钢材节约。进一步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废钢材回收和用可再生材料替代钢材,减少钢材使用数量;鼓励采用以废钢为原料的短流程工艺。修订和完善建筑钢材使用设计规范和标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降低钢材使用系数。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以替代钢材。鼓励钢铁企业生产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钢材,提高钢材强度和使用寿命。 ( 3)进一步推广散装水泥,鼓励水泥掺废渣。继续执行 “ 限制袋装、鼓励和发展散装 ” 的方针,完善对生产企业销售袋装水泥和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政策,继续执行对掺废渣水泥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等政策,进一步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提高散装水泥的比重。 ( 4)大力开展建筑材料节约。进一步推广包括节约建筑材料的 “ 四节 ” (节能、节水、节 材、节地)建筑,积极推进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开展建筑垃圾与废品的回收和利用。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制作植物纤维板。引导企业推进节材技术进步。 5.农业。 (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农田保护建设规划和相关措施,组织实施山东省农业主体功能区划,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合理利用现有土地。 ( 2)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 “ 两减三保 ” (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 3)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常规能源节能技术,加快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节能房屋技术,提高农户应用率,积极发展农村节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研究开发植被及各类固碳工程技术,通过调控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规模化饲养管 理及配套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畜产品的甲烷排放强度;开发推广环保型肥料关键技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6.林业。 ( 1)加快林业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完善林业法制体系。加快制定森林公园管理、湿地保护、林业场圃改革、义务植树管理、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等法规及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执法检查,扩大社会监督,建立执法动态监督机制。 ( 2)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建立经 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加快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推动植树造林工作。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林业碳汇。 ( 3)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荒山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农田防护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城镇村绿化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 明显的林业生态体系。通过有效实施上述重点工程,保护和增加陆地碳贮存和吸收汇。 7.城市废弃物。 (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垃圾管理重点由末端管理转向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管理,有效规范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的行为。制定强制性垃圾分类和回收标准,提高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修订完善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生活垃 圾填埋无害化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提高征收垃圾处置费的标准。提高对填埋场产生的可燃气体收集利用水平,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量。 ( 2)加快发展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提高设备技术国产化水平,有效降低成本,促进垃圾焚烧技术产业化发展。开发适合中国国情、规模适宜的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堆肥技术,为中小城市和农村提供急需的垃圾处理技术。 ( 3)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通过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经济承包责任制和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等措施,改 变目前分散式的垃圾收集利用方式,推动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对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上网电价给予补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填埋气体收集利用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 1.农业。 (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完善灌排体系。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在粮食主产区进行规模化建设试点,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继续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盐碱和渍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区和其他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 (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调整种植制度,推广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 ( 3)选育抗逆品种。培育产量提高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性突出和适应 性广的优良动植物新品种。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 4)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力争在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病虫害预测防治、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实施 “ 种子工程 ” 、 “ 畜禽水产良种工程 ” ,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 (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阳国森林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野生动物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