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doc

  • 资源ID:6012       资源大小:76.00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doc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 (宁政发 [2009]105 号 2009 年 10 月 10 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 43 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一、宁夏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 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宁夏的气候也和全国一样发生了明显变化,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 (一)气温上升明显。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宁夏年平均气温波动较小。从 30 年代初开始,进入明显上升阶段, 40 年代中期达到最高值,之后气温开始下降。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中期气温有所回升,从 80 年代初开始,进入显著上升阶段,和全国大范围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 40 多年来,宁夏气候变暖尤为明显,平均每 10 年上升 0. 37℃ 。与 20 世纪 60年代相比, 2001 年 2006 年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 1. 5℃ 。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全区平均增温达 2. 4℃ 。从地域分布看,引黄灌区升温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升高近 1. 7℃ 。南部山区增温幅度较小。 1961 年以来,宁夏出现了 15 个暖冬(以 1971年 2000 年为标准气候值),其中 13 个暖冬出现在 1986 年以后。 2006年是宁夏 40 多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其夏季最为炎热,冬季最为 “ 温暖 ” ,是宁夏的第 15 个暖冬。 (二)年降水量变化不大。 宁夏干旱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 7、 8、 9月份,易发生旱涝灾害。年际间的降水变率较大。夏干热、冬干冷。近百年来,年平均 降水量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增减幅度不大。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年降水量呈略微下降趋势,但秋季降水量明显下降。特别是中部干旱带降水量减少的最为明显。 (三)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宁夏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旱涝灾害并发,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增加、范围明显扩大。暴雨出现的频次增多,且时间提前,结束期后延。霜冻、寒潮强度增加。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和强度增加。近年来,沙尘暴出现的频次虽然明显下降,但强沙尘暴增多。极端高温事件时有发生,暖冬事件频繁。 2004 年秋季 到 2006年,宁夏中部干旱带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出现了近 50年来罕见的持续异常干旱。 2006 年 4月 10 日~ 11日,出现了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其中海原 24 小时内平均气温降幅达 19. 6℃ ,为宁夏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极值。同年 7月14 日,宁夏北部出现罕见的区域性暴雨,银川降水量达 104. 8 毫米,为该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的最大值。 2007 年,宁夏冬季持续低温阴雪,降雪量之大,气温之低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给设施农业和林果业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宁夏气候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预测表明,宁夏未来的气候 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与 1961年 1990 年相比,2011 年 2040 年间,最高气温将平均升高 1. 58℃ 1. 80℃ ,最低气温将平均升高1. 56℃ 1. 82℃ ; 2041 年 2070 年问,最高气温将平均升高 2. 55℃ 3. 60℃ ,最低气温将平均升高 2. 67℃ 3. 73℃ ; 2071年 2100 年间,最高气温将平均升高3. 50℃ 6. 04℃ ,最低气温将平均升高 3. 74℃ 6. 37℃ 。 宁夏未来的降水量总体将呈增加趋势。预测年降水量 2011年 2040 年间增加3. 14 毫米 4. 57 毫米; 2041 年 2070 年间增加 4. 22 毫米 7. 74 毫米; 2071年 2100 年间增加 5. 64毫米 11. 95 毫米。 宁夏未来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变率将会增大,特别是冬季气温、夏季降水的变化会最为明显。出现干旱、洪涝等异常气候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增大,受此影响,粮食减产的机率增大,动植物疫病发病机率增高。 三、宁夏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宁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化石燃料燃烧为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是未来宁夏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 2005 年,宁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7405. 66 万吨 CO( 2下标)当量(相当于2019. 73 万吨碳),其中( 1)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燃料燃料为 5832. 11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排放总量的 78. 75%;丁艺过程为 371. 68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5. 02%。( 2)甲烷排放量煤炭开采过程为 330. 31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4. 49%;畜禽养殖为 312. 48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4. 22%;城市废弃物为120. 39 万吨 CO( 2 下标)当量,占 1. 63%;农田为 43. 13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0. 58%。( 3)氧化亚 氮排放量农田为 345. 34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4. 66%;畜禽养殖为 78. 46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1. 06%。 森林累计吸收二氧化碳 28. 23 万吨,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 28. 23 万吨。 2007 年,宁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8931. 54 万吨 CO( 2下标)。当量(相当于2435. 87 万吨碳),其中( 1)二氧化碳排放量化石燃料燃烧为 7077. 91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79. 25%;工艺过程为 571. 28万吨 CO( 2 下标)当量,占 6. 40%。( 2)甲烷排放量煤炭开采过程为 514. 69万吨 CO( 2 下标)当量,占 5. 76%;畜禽养殖为 290. 20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3. 25%;城市废弃物为 123. 68 万吨 CO( 2下标)当量,占 1. 38%;农田为 46. 61万吨 CO( 2 下标)当量,占 0. 52%。( 3)氧化亚氮排放量农田为 342. 96 万吨 CO( 2 下标)当量,占 3. 84%;畜禽养殖为67. 05 万吨 CO( 2 下标)当量,占 0. 75%。 森林累计吸收二氧化碳 102. 84 万吨,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 102. 84万吨。 四、宁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就 宁夏地处 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宁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水平,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重视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加强了水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在农村、边远及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有所提高。到 2007 年底,宁夏水电装机容量为 42. 8 万千瓦,比 2003年提高 28. 2%;风力发电从 2003年开始建设,装机容量达到 29. 8 万千瓦;建成沼气池 113. 8 万立方米,太阳灶 1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 8. 6%,高于全国 8%的平均水平。 (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03 年以来,全区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有效地修复了草场植被,保护和恢复了生态环境。积极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实施中南部山区的退耕还林。在中部干旱带主要选用耐旱灌木,在南部山区降雨量超过 400毫米地方,乔木和灌木间 作。条件适宜的地区适当发展部分经济林。 2007年启动实施了六个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通过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 “ 双赢 ” 的目标。宁夏林木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8. 6%提高到 2008 年的 9. 8%。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引黄灌区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枸杞、酿酒葡萄、优质粮食、奶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推广水稻旱育 稀植和控灌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水资源的耗用量。促进冬麦北移,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中部干旱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积极发展温棚种植,扩大西砂瓜、红枣、枸杞等种植面积。 2008 年,中部干旱带温棚种植面积 19 万亩,西砂瓜 100万亩。提高了干旱加剧情况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南部山区积极发展以小杂粮为主的避灾农业。加大马铃薯三级种薯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推广舍饲圈养技术,进一步发展草畜产业,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提高了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2000 年以来,宁夏先后启动实 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到 2007年底,全区退耕还林 79. 3 万公顷,退牧还草工程围栏草原 144 万公顷、补播改良 25万公顷。工程区草原植被迅速恢复,林草资源总量逐步增加,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6 年第 3 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表明,宁夏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 46. 7 万公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比 1999年分别减少了 23. 3万公顷和2. 54 万公顷,成为全国第一个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省区。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显著,总体步入了 “ 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 的新阶段。全区森林碳汇量有 较大幅度增加,提高了宁夏生态系统固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缓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建设。 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和节能减排办公室),抓好有关政策的落实,在研究制定、协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六)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实现宁夏 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化了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规划和法规宁夏 “ 十一五 ” 太阳能开发利用规划、宁夏循环经济发展 “ 十一五 ” 规划、宁夏节能 “ 十一五 ” 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与建设纲要、鄂尔多斯盆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一宁夏篇;颁布了宁夏气象条例、宁夏人工影响天气条列、宁夏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宁夏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是全国唯一一个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省级十一五规划的省区。 (七)开展了气候变化研究等工作。 宁夏高度重视并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研支撑能力,先后成立了宁夏防灾减灾中心、宁夏气候中心和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了相关信息化监测网,及时发布年度气候公报和年度气候影响评价报告等。先后组织进行了中英气候变化双边合作研究项目 “ 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 ” 子专题 “ 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影响的模拟研究 ” 、国家科技部公益项目 “ 宁夏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 ” 研究、“ 宁夏气候变化对全球气 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策预研究 ” 、 “ 气候变化对宁夏主要农作物及适应性影响研究 ” 、 “ 气候变化下北方五省区草地畜牧业脆弱性评价 ” 、 “ 气候变暖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降水资源变化的影响研究 ” 等;组织编写了 “ 宁夏近 50 年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 、 “ 宁夏气候与气候变化 ” 、 “ 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等研究报告。同时, CDM(清洁发展机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宁夏自主开发的 26个区内外 CDM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实现二氧化碳总减排达 4600万吨, CDM 工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八) 加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宁夏十分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加大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 2005年,在银川召开了中国西部论坛,宁夏科技工作者 “ 全球气候变暖与宁夏气候变化 ” 的报告,得到了科学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反响。 2007年,宁夏科协、宁夏气象学会和兰州区域气候中心联合举办了 “ 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及对策高级研修班 ” ;宁夏气象部门利用 “323” 气象日,为科技工作者及公众媒体做了 “ 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 ” 的报告;自治区团委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开展了 “ 我与祖国共奋进一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系列辅导讲座 ” 活动,在广大学生中进行了 “ 对气候认识观念的转变及了解气候变化 ” 科普讲座。创办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动态。以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为宁夏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九)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十五 ” 期间,宁夏人口出生率除 2001 年外,其余的年份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出生的人口基本保持在 9. 0万人 9. 5 万人,且较为稳定,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 十五 ” 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0. 98%,比 “ 九五 ” 末下降0. 94 个千分点。 “ 十一五 ” 期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下降趋势更加显现和稳定。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9. 69‰ ,比 2005 年降低了 1. 29 个千分点。人口的有效控制,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宁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区情 (一)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多。 宁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自然灾害频繁,其中以干旱发生频率为最高,呈现出“ 十年九旱 ” 向 “ 十年十旱 ” 演变的 趋势。 宁夏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分布广。主要灾害种类为水旱灾害-旱灾及洪涝灾害;气象灾害-暴雨、冰雹、霜冻、风沙、干热风、低温冷害及雷电灾害;农林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草鼠、林业生物灾害;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矿山采空塌陷等;环境灾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施用化肥污染和覆膜白色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此外,地震、森林和草原灾害的威胁也比较严重。 (二)煤炭及可再生能源丰富,水资源匮乏。 宁夏矿产资源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截至 2007 年查明资源储量 319. 1 亿吨,预测资源量 1722. 26 亿吨,均居全国第 6 位。宁夏煤种较为齐全,拥有全国 14 大类煤种中的 11 种,其中无烟煤、主焦煤和不粘结煤为优势煤种。宁东煤田是宁夏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也是国家批准建设的 13 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构造简单,开采条件优越。 宁夏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较少,已探明的储量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西缘的灵武市和盐池县,含油气面积 64. 8平方公里,是长庆油田的组成部分。宁夏已探明的煤层气资源总储量为 296. 63亿立方米,其中可抽采储量为 88. 95亿立方米。煤层气探明储量 虽然较小,但埋藏较浅,分布较为集中,赋存稳定,抽采条件简单、优越,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宁夏可利用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平均功率为 200 万千瓦。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为 2253万千瓦,适宜风电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1214 万千瓦。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十分优越。太阳总辐射量年均 4950兆焦/平方米 6100 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 2250小时 3100 小时,日照百分率 50% 69%。地热资 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宁夏生物质主要有薪柴、作物秸秆、畜粪、城市垃圾,年资源总量折合标煤 788万吨。 宁夏当地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 198立方米,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多年平均降水资源量为 149. 5亿立方米( 1956 年 2000 年),不足黄河流域平均值的 1/ 3、全国平均值的 1/ 2。宁夏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 1. 5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黄河可耗用水量 40 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 41. 5亿立方米,人均为 696 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250 毫米( 1980 年 2000 年 ),是全国水面蒸发量较大的省区之一。宁夏也是全国地表水矿化度较高的省区之一,境内地表水矿化度 ≥2 克/升的资源量为 2. 4 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 25. 3%;地下水矿化度 ≥3 克/升的资源量为 3. 2亿立方米,占地表水总量的 14. 6%。宁夏主要取用黄河水,以农业灌溉为主。 宁夏人均土地面积 0. 89 公顷( 13. 3 亩/人),列全国第 7位。受气候制约和地质条件的影响,中南部地区粱峁起伏,干旱多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地产出能力低。南部丘陵山区川塬地的面积不到其总耕地面积的 1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 8. 7%。 (三)生态环境脆弱。 宁夏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毛乌素沙漠之间,地处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对气候波动反应敏感,属于环境变化频率高、幅度大、多灾易灾的地带。森林资源少,林木覆盖率为 9. 8%,比全国平均水平( 16. 5%)低 6. 7个百分点。水资源贫乏,干旱多风,植被稀疏,水蚀风蚀活跃,环境容量小,自然承载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而人类活动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据联合国的有关标准。宁夏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已远远超出水土等资源的承载能力。 (四)能源生产及消费 以煤为主,产业结构以高耗能为主。 宁夏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都以煤为主。 2007年,全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 2867. 71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生产量 3906万吨,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 97. 3%。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 3038. 4万吨,其中煤炭、原油、天然气、水电及风电分别占 87. 9%、7. 3%、 3. 9%和 0. 9%。 宁夏能源消费以第二产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2007 年,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分别占全区能源消费的 1. 62%、 86. 0%、6. 88%和 5. 5%,其中工业 用能主要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集中在六大高耗能行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非金属矿物制造、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等 6 大行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 34. 2%、20. 3%、 3. 5%、 7. 5%、 7. 8%和 11. 2%。 2005 年,宁夏单位 GDP能源消费为4. 14 吨标准煤,为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 39 倍; 2006 年、 2007年分别下降为 4. 10 吨标准煤和 3. 95吨标准煤。 宁夏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 2007 年底,发电总装机容量为 815. 7 万千瓦,其中火电743. 1 万千瓦,占 91. 0%;水电 42. 8万千瓦。占 5. 25%;风电 29. 8万千瓦,占3. 65%。电厂发电量为 451. 16 亿千瓦时,其中火电 431. 24 亿千瓦时,占 95. 6%,水电 12. 88 亿千瓦时,占 2. 8%,风电 7. 04 亿千瓦时,占 1. 6%。 (五)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全国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2007年, GDP 达到 834. 16 亿元,增速达到 12. 7%,且连续 7 年保持在 10%以上。总人口为 610. 25万人,人均 GDP 达到 13669元。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 2007 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97. 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20. 28 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315. 98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1. 2 49. 2 39. 6。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轻纺、建材等是宁夏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 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0859 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3181元。 但宁夏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发达省区的差距还在逐步拉大。 2007年,宁夏的人均 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79%。宁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30%。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气候变化对宁夏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一)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宁夏农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农业受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影响的程度加大,灾害损失不断增加。 随着气候变暖,宁夏生长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南部山区减少的最为明显,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随着 旱灾日趋严重,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冬季变暖有利于病虫的越冬、繁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随着气候变暖,生长季的气温升高,出现霜冻、低温冷害的概率逐步减小,但农作物生育期提前,抗灾能力下降,加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业生产的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缺乏有效的适应性措施,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都会以减产为主,水稻种植面积也会受到水资源的极大制约。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气候变暖后,草原区出现干旱的概率增大,持续时间加长,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五是气候变暖对畜牧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会提高。 (二)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还将会对六盘山、贺兰山等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干旱加剧,六盘山、罗山、贺兰山森林资源垂直带谱不断上移,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宁夏中部草原植被构成中, 优质牧草所占的比例将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豆科牧草将明显减少。植被群落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化,草原退化风险加大。此外,还将对物种多样性造成威胁,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可能缩小,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宁夏水资源分布的变化,秋季降水明显下降,暴雨日数增加,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同时,导致 40 年来黄河实测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宁夏可用水量减少,中部干旱带持续干旱、局地性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频繁发生。 未来气候变化还将对宁夏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未来 50 年 100 年,平均径流量可能明显减少。同时可能增加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二是未来 50 年 100年,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按目前的水平计算,到 20l0 年全区将缺水 7 亿立方米,到 2020年将缺水 16亿立方米;通过实施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到 2010年仍将缺水 4. 2 亿立方米,到 2020 年缺水 6. 6 亿立方米。如果南水北调两线工程不能如期实施,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将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四)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增加心血管 、疟疾、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引发的气象灾害增多,对大中型工程建设的影响也会增加。气候变化还会对交通运输、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对某些区域的旅游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也将给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此外,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风、寒潮、霜冻等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及强度将会增加,给保险业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也会带来一些有利影响在农业方面,气温升高,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新型作物发展,有利于越冬作物过冬,牧草树木、喜温作物引进与生长,越 冬早熟作物的提前成熟,改进耕作制度等。如冬小麦种植区域已经由宁夏南部大幅度向北扩展。温度升高,可延长作物的生长期,减少低温、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作物成熟收获期提前,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在工业方面,应对气候变化将为企业带来商机。宁夏光能、风能资源丰富,通过开发绿色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经济结构,创造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和绿色产业。在生活方面,宁夏气候变暖冬季明显,有利于降低宁夏过冬取暖能量消耗。 三、宁夏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挑 战。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可以看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未来随着宁夏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然会持续增长。但是,宁夏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的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发展的资源导向型特征比较明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较为普遍。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宁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因此,宁夏既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挑战。 宁夏是以煤炭消费为主的省区。 2007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 87. 9%,比全同平均水平高了近 18. 5个百分点;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分别高出 36%和 61%。大量燃用煤炭必将带来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受到资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宁夏要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面临比其他省区更大的困难。 (三)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挑战。 相比其他省区,宁夏的能源利 用效率较低,单位 GDP 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 2007 年,宁夏单位 GDP 能耗为 3. 95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下降了 4. 6%,要完成 “ 十一五 ”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20%的节能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主要原因。重点行业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所占的比重仍然较高,先进技术严重缺乏。 宁夏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能源、工业、建筑和其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通过获得和采用先进、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淘汰落后、高耗能和高排放的技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 能耗水平。从而避免由于技术 “ 锁定 ” 效应所带来的能耗强度上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四)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提出了挑战。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森林碳吸收汇的能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宁夏属于西北生态脆弱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复杂,环境容量较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草地资源质量不高,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仍然十分严重,生态自我修复和自然净化功能较差,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难度较大。未来气候变化将会引起气温升高、极端事件和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频发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加 剧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增加生态保护的难度。宁夏可供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的难度很大。由于宁夏经济实力较低,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五)对农业生产领域提出了挑战。 宁夏农牧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大。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综合生产能力弱。未来随着气候变暖,对农牧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会继续加大,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也随之增加。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遏制潜在荒漠化增大趋势,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宁夏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象灾害能力长期面临的挑战。 (六)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挑战。 宁夏水资源贫乏且量少质差,是全国水资源量最少的省区之一。受季风影响,天然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大。宁夏大部分地区 70%的降水集中在 7、 8、 9 月份, 4月份 6 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 15%,难以保障作物苗期对水分的基本需求,干旱频发,农业减产。目前,中南部地区 8 个县(区)中 7 个缺水, 9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未来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区用水量将会持续增加。气候变暖将减少宁夏的径流量,增加干旱发生的概率,加剧区域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因此,保护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是宁夏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宁夏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二)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对宁夏而言,减缓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是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继续强化能源 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积极增加森林碳汇数量的同时,结合生态恢复与建设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建立政策机制的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继续把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政策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 (四)科技进步和 科技创新的原则。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为宁夏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积极参与和合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国内外的合作。继续推进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总体目标 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取得新进展,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宁夏将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政策导向,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源节约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到 2010年,宁夏单位 GDP 能耗比 2005年降低 20%;到 2020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10年再降低 20%。力争使大型 企业的重点产品能耗达到国内中上等水平。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利用,不断提高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到 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42. 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100 万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 10 万千瓦,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 5 万吨,煤层气年利用量达到 1. 73 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 70%;到 2020 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242. 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500 万千瓦以上,太阳能装 机容量达到200 万千瓦以上,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 10 万吨,煤层气年利用量达到2. 52 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 8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到 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60%,利用矸石、余热建设的电厂装机达到 150万千瓦;到 202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工业用水 重复利用率达到 70%,利用矸石、余热建设的电厂装机达到 210万千瓦。 加快推广农牧业先进技术。引进推广先进的农牧业种养技术,加强畜禽粪便管理,加大农村沼气、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努力控制农业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到 2010年,农村沼气年利用量达到 9752万立方米;到 2020 年,农村沼气年利用量达到 23852万立方米。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营造、六个百万亩、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保 护现有森林碳贮存、尽可能增加林木碳汇数量的目的。到 2010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18%,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发展到 20 万公顷,每年治理水土流失 10 万公顷,治理程度累积达到 51. 4%;到 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25%。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目标。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标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以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到 2010 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到 2010年、 2020 年,农业用水综合利用系数提高到 0. 45和 0. 53。万元 GDP 用水量降至 856 立方米和 349 立方米,万元 GDP耗水量降至 444 立方米和 199 立方米。基本实现在 GDP 快速增长、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情景下,耗水量维持微增长。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继续进行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结合防洪灌排工程建设,保护湖泊湿地,湿地面积保护率达到 80%。 重点加强中部干旱风沙区的沙 质荒漠化治理。大力推行引黄灌区节水灌溉技术,治理盐渍化。积极开展扬黄新灌区土壤盐渍化防治技术研究,防治土地盐渍化。到20lO 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 18. 7万公顷。 在人口超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和六盘山水源涵养林规划区,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 一、减缓气侯变化领域 (一)节能降耗。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优惠价格政策和强制性减排政策,以及政府投资、政府特许权等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 在煤炭行业,加强对煤层气 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甲烷排放。将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作为加快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减少安全事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对地面抽采项目实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政策。对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煤矿瓦斯利用领域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到 2010年、 2020年,煤层气年利用量分别达到 1. 73亿立方米和 2. 52 亿立方米,利用率分别达到 70%和 80

注意事项

本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