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doc

  • 资源ID:5985       资源大小:659.0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doc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 “ 十三五 ” 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 “ 十三五 ” 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 (京政发 [2016]34 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 “ 十三五 ” 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6 年 8 月 7日 北京市 “ 十三五 ” 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科学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 一、 发展回顾 二、面临形势 第二章 全力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结构性降耗 一、深度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 二、着力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 三、分类引导不同功能区差异化降耗 第四章 以强化双控双降管理引领内涵促降 一、加强节能和减碳目标的统筹引导 二、突出法规制度和标准的规范约束 三、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第五章 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一、突出抓好全过程建筑节能 二、努力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三、精准推动工业领域节能 四、着力强化公共机构节能 第六章 培育发展节能低碳产业 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二、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 三、争建全国碳交易中心 第七章 有效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二、着力提升城市系统碳汇能力 三、增强极端气候事件应急能力 四、加强试点示范建设 第八章 加强京津冀节 能减碳区域合作 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二、加强清洁能源合作开发 三、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合作 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第九章 抓好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统筹落实 二、引导多元投入 三、调动全民参与 四、深化交流合作 前言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有效破解资源瓶颈 约束、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治理 “ 大城市病 ” 的根本之策,事关城市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能源生产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统筹能源供应、消费各环节,实现生产、生活、流通各领域全面节约,严格控制碳排放,是特大型城市建设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按照国家和本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为努力实现以尽量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 “ 十三五 ” 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4.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7.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4-2020年); 8.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9.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10.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1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2.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3.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 14.其他相关规划等。 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基准年为 2015 年,规划实施期限为 2016-2020 年。 第一章 科学把握新阶段新特征新要求 一、发展回顾 “ 十二五 ” 时期是全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各项工作全面强化、建设成效显著的五年。过去五年,全市以年均 1.5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 7.5的经济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 25.08和 30,是全国唯一连续 10 年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级地区, 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30 吨标准煤(现价),能源利用效率位居省级地区首位,节能减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低消耗低排放的经 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制定发布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从源头禁止建设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累计淘汰退出 1300 余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工业能源消费量连续 5 年下降。金融、科技服务、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5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9.8,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清洁化低碳化的能源结构体系基本确立 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基本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大幅减少煤炭用量,五环路内基本取消燃煤锅炉,全市煤炭消 费总量由 2010 年的 2530 万吨削减到 2015 年的 1165万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降至 15.7。因地制宜发展光电、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 6.5。 (三)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了规范、活跃的碳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达到 532万吨,交易金额 2.38 亿元,重点排放单位累计减少碳排放 630 多万吨,与河北省承德市率先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深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稳步实施阶梯电价气价改革和供热计量收费,价格杠杆对 能源节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支持政策,将能源费用托管型项目纳入市级财政资金奖励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碳核查等工作,促进了节能低碳服务业发展。 (四)重点工程的支撑作用全面显现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累计完成 6259 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市城镇节能民用建筑占比达到 7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运行里程达到 554公里,中心城公交出行比例达到 50。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建设节能超市 26 家,全市二级以上能效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 85,率先实现 居民家庭及公共机构绿色照明全覆盖。完成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和森林碳汇提升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 41.6,森林碳汇储量比 2010年增加约178 万吨。 (五)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顺利完成节能低碳统计体系、标准体系、能源审计三年行动方案,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出台近百项节能低碳标准,能源审计实现所有重点用能单位全覆盖。将二氧化碳排放评价纳入节能评估与审查。每年开展 “ 三级双控 ” 节能目标考核考评。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开展能效领跑者试点。扩大市、区两级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开展节能措 施和碳交易履约等专项监察。推动能源计量器具智能化配置,建设一批能源管控中心,建成 “1 + 4+ N” 节能监测服务平台(一期),初步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六)全民参与的氛围逐步形成 搭建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发布年度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和典型案例,采取政府采购、项目示范、专场推介会等方式,推广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宣传节能低碳理念,成功举办 3届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组织开展京津冀三地节能低碳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巡展活动。发布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举办 “ 大篷车来啦 ” 、节能低碳 环保知识竞赛、节能低碳专家行等系列活动。组织百余场节能、低碳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 5 万人次,培训能源管理师 1404 名。 “ 十二五 ” 期间本市节能降耗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为 “ 十三五 ” 创新领先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突破性、可规模化推广的关键节能低碳技术还有所欠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行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市场机制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动节能减碳的 意识仍需提升;浪费或过度使用能源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全社会各类主体共同参与节能低碳的责任感还有待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是本市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经济提质增效的要求更加迫切,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更加凸显,节能减碳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 (一)国家和本市作出新部署 国家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出台一系列战 略部署,要求把节约资源能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已提出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的目标,将在 “ 十三五 ” 时期采取更加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为发挥首都示范引领作用,本市已经作出了 “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 2020 年达到峰值并尽早达峰 ” 的承诺。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建设低碳城市。 (二)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提出更严要求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直接关系首都形象和市民健康。目前本市细颗粒物浓度仍大幅超标,污染减排任务艰巨 。节能减碳与污染减排同根同源,节约资源能源是源头减少污染排放的有效途径。 “ 十三五 ” 时期,本市需要坚持能源供给清洁化和能源消费减量化并重、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和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并重,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减碳措施,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三)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深化节能减碳工作提供新动力 首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不断强化节能减碳工作,着力构建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结构,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十三五 ” 时期,本市将加快淘汰退出一般性产业,有序疏解教育、医疗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这将有利于减少存量资 源能源消耗,进一步释放结构降耗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开展区域资源环境合作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配置资源能源,促进北京绿色低碳发展。 (四)重大项目能耗需求仍然较大 “ 十三五 ” 期间,为保障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本市将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能源刚性需求仍然较大。为服务保障 “ 一带一路 ” 等国家战略,北京新机场将建成通航,航空运输业将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航空运输业将新增能耗 400 万吨标准煤以上。同时,本市将举办 2019 北京世园会,筹办 2022 年冬奥会,大力推 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施轨道交通、环球影城等一批重大项目,预计将新增能耗 100 万吨标准煤左右。 (五)节能减碳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当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耗占全市能耗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 70,节能减碳的主攻方向将由生产领域逐步转向服务业领域。由于服务业业态呈现较强的 “ 点散面广 ” 特征,节能减碳管理对象逐步转向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的组织单元,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成本逐渐增加,企业自主开展节能减碳的自觉性将受到较大影响。要更好地激励约束各主体主动节能,一些传统管理手段已不太适用,亟需统筹考 虑控制规模和优化结构,加强技术、市场和制度等综合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口。 第二章 全力推动未来五年领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能源利用、环境质量改善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以 “2020 年能效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尽 早达峰 ” 为目标,倒逼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以国际一流标准加快建设低碳城市,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彰显负责任大国首都形象,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原则 节约优先,深度挖潜。顺应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和要求,把节约优先方针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深度挖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功能结构调整的节能减碳潜力,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双控双降,系统施策。立足节约能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根同源特征,统筹加强能源消费、碳 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着力强化制度、标准对合理用能和减量排放的约束引导作用。强化技术创新对提质增效的驱动作用,实现以降耗促发展。 突出重点,高效利用。着眼能源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全过程,围绕城市能源消费变化趋势,聚焦建筑、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和主要用能环节,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加强精细管理、推广先进技术产品等措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地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政策激励等方面的作用,营造有利于节能减碳的良好政策环境。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统筹考虑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与适应气候变化,统筹考虑本市节能减碳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突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重要性。加强跨区域联动合作,在更长时间尺度和更大空间尺度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三、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全面确立全市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 “ 双控双降 ” 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与特大型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系统化、长效化节能减碳管理机制,建设成为国家节能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先行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辐射之源,重点领 域节能、市场机制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等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能效水平继续保持国内最优水平,确立国内领先的标杆地位。 --能源利用效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2020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7651万吨标准煤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 2015年下降 17。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 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年下降 20.5。 --清洁低碳能源比重持续提升。 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 9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 90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 8以上。 --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增强,园林绿化系统的碳汇能力大幅提高,极端天气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气候灾害应急防范能力有效提升。 第三章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结构性降耗 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统筹产业、能源、空间三大结构,深度调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对功能区实施差异化的节能减碳措施,降低能源需求强度,减少存量排放。 一、深度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 (一)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排放的高精尖产业 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高精尖产业,综合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新建和改扩建。修订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强化能评和碳评的源头协同控制,新建项目能效和碳排放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加快淘 汰退出落后产能 定期修订完善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淘汰污染大、能耗高的生产企业和制造环节,按期完成 1200家企业退出任务。坚持 “ 瘦身健体 ” ,按照更加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支持存量企业改造升级。完善更有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企业转移退出。 (三)大力实施产业绿色化改造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扩大服务业清洁生产范围,积极探索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和农业领域清洁生产,健全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长效机制 。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指南和重点项目计划,实施一批节能低碳综合改造工程。统筹节能减碳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为引领,推进全市 19个市级及以上工业开发区绿色化改造升级。 专栏 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引领行动 2016 年 1 月,本市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行动计划,计划利用 3 年时间,通过实施综合改造升级,推动开发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园区先进水平,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 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示范带动本市其它产业园区开展绿色化升级。 行动计划主要包括绿色低碳促进产业高端转型、工程带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合作共筑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开放共建绿色低碳生活空间、科技助力管理模式智慧升级、集成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等六个方面内容,并安排了一批重点项目。 二、着力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 (一)持续减少煤炭消费总量 继续压减电厂、工业、采暖、民用燃煤总量,全面关停电厂燃煤发电机组,基本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改造。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新型城镇化 建设和农宅抗震节能改造,统筹 “ 煤改电 ”“ 煤改气 ” 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减煤进程。到 2017 年,城六区、通州区、大兴区以及房山区的平原地区基本实现“ 无煤化 ” ,全市 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 60微克 /立方米左右;到 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农村实现 “ 无煤化 ”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 900 万吨以内。 (二)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利用水平 加强外受电通道建设,实施配网升级改造,稳步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通过燃气管网或 CNG、 LNG储运等输配方式,推进天然气利用由中心城和新城向乡镇及农村 地区拓展。有序推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建设,加强电网储能系统建设,促进分布式发电就地并网使用。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因地制宜推进深层地热、浅层地温和余热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屋顶光伏资源摸底调查,在工业园区、学校、工商业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场所推广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宅新建翻建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供暖系统和光伏系统。到 2020年,新增热泵供暖面积 2000万平方米,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100 万千瓦,新增太阳能集热器规模达到 100 万平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35 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65万千瓦。 三、分类引导不同功能区差异化降耗 (一)推动城六区率先实现能耗和碳排放总量 “ 双达峰 ” “ 城六区 ” 要以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为根本,实施更加严格的节能低碳管控措施和能效标准,做好 “ 腾笼换鸟 ” 过程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控制。 “ 十三五 ” 期间,力争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减少人口总量、控制建设规模、改造存量设施等措施,以功能优化降低城市人流、物流 “ 大进大出 ” 。 (二 )强化平原地区能耗和碳排放增量准入控制 通州、顺义、大兴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平原部分,实施适度从紧的节能低碳管控政策,坚持走集约、高效发展道路。要强化源头管控,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严格控制高碳能源使用。未来五年,平原地区要依据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基本形成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城融合、职住匹配发展格局,尽早达到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增长趋稳的 “ 平台期 ” 。 (三)积极引导山区控制能耗和碳排放 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部分,实施以清洁低碳能源利用为重点 的节能减碳计划,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加强碳汇能力建设。未来五年,山区要立足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功能,全面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因地制宜提升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力争实现能源消费低速增长、碳排放总量 “ 近零 ” 增长。 第四章 以强化双控双降管理引领内涵促降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完善实施节能和减碳、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双降机制,细化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强化法规标准约束引导,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强化用能单位主体责任,持续提升 “ 内涵促降 ” 水平。 一、加强节能和减碳目标的统筹引导 (一)统筹分解 “ 双控双降 ” 目标 深入研究城市建设规模、人口规模、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全面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 “ 双控双降机制 ” 。把全市 “ 十三五 ” 节能减碳目标纵向分解到各区、重点用能单位和排放单位,横向分解到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各部门要把节能减碳目标纳入本地区、本部门 “ 十三五 ” 规划和年度计划,细化目标,分解任务。 (二)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落实市、区、重点用能单位 “ 三级双控双降 ” 目标责任制,统筹完善考核指标、程序和评价方法,实行差异化的 考核考评机制,按年度对各区、重点用能单位、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实施目标责任考核考评。实施节能减碳形势会商和监测预警机制,对能耗和碳排放超标的区、行业(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重点排放单位实行调控。实行目标考核问责制度,将考核考评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区政府、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对考核考评结果的公开力度。优化完善节能减碳激励机制和政策,对节能减碳成效突出的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奖励标准。 二、突出法规制度和标准的规范约束 (一)完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 积极推动修订北京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等法规、规章。落实国家能源价格改革部署,健全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进一步理顺供热计量价格政策,对超能耗限额单位以及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单位,实施差别化电价政策。推动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相衔接的监管执法体系,充实节能执法队伍,严格监管执法,适时约谈、曝光违法单位和行为。 (二)夯实碳排放清单编制、统计和能源计量基础 整合能源、林业碳汇等统计资源,探索建立全市主要能源行业、高碳排放行业的温室气体监测 体系,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编制年度市、区两级温室气体清单。继续完善建筑、供热、可再生能源等细分领域和重点用能环节能源利用统计制度。全面推进能源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推进计量器具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配置,建成一批能源计量示范单位。 (三)加快推动节能低碳标准化 落实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方案,开展百项节能减碳标准制(修)订工作,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的节能低碳先进标准体系。选择发展基础条件好、能效水平高的园区、社区、企业、公共机构,组织开展 100 项节能低碳标准化工作试点,分类推广典型经验。发挥标准约束和倒逼引领作用,探索实行能效标准准入与产业目录引导联动机制。 专栏 2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行动 2015 年 10 月,本市印发北京市推进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 2015-2022 年),对 “ 十三五 ” 期间节能低碳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从 2015 年开始,分两批发布本市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制定修订清单,分阶段推进标准化工作。到 2020 年,计划完成各领域、各行业 100 个市级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项目,取得一批可推广、可复 制的经验做法。到 2022 年,健全完善方法科学、实施有效、更新及时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机制,基本建成体现北京特色、指标水平先进、系统构成完善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实现政府主导制定的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全公开、监督执法全覆盖、强制性标准全执行、推荐性标准全部鼓励采用,努力打造全国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标准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和辐射之源。 三、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一)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 扩大重点用能和排放单位管理范围,推动年综合能耗 1000 吨标准煤以上单位纳入重点用能单位管理。推进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重点用能单位基本完成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重点排放单位基本通过碳排放管理体系评价。实施卓越能效计划,推行节能减碳自愿协议机制,推动重点单位健全节能减碳管理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队伍建设。实施能效和碳排放 “ 领跑者 ” 行动,切实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能源管理岗位培训力度,优化学科设置, 2020年实现市、区两级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师全覆盖。 专栏 3能效和碳排放领跑行动 为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和排放单位持续强化节 能减碳工作,本市将制订发布北京市能效领跑者试点实施方案( 2016-2020 年),在发电、供热、汽车制造、医药制造、交通、教育、医疗卫生、餐饮业、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党政机关、物业管理等 30 个重点行业(领域),分行业、分批次、分年度组织实施能效、碳排放 “ 领跑者 ” 试点行动。通过开展对标活动,打造一批 “ 领跑者 ” 标杆单位,指导落后企业开展达标改进行动,带动产业能效整体提升,控制重点领域碳排放。 (二)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积极作用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节能减碳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国家、市、区三级联 动机制,明确中央在京单位节能减碳管理职责分工,理顺中央在京单位节能管理工作体系。推动建立“ 服务、引导和监督 ” 相结合的节能减碳工作促进机制,探索开展联合评价考核、联合监督执法。支持中央在京单位开展节能低碳技术改造,实施清洁生产项目。 第五章 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围绕建筑、交通、工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耗能领域,坚持高起点控制增量与高标准改造存量相结合,加快实施节能减碳工程,突出全生命周期和全运行过程的节约管理,切实提高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 一、突出抓好全过程建筑节能 (一)推进既有建筑节能 改造 统筹城乡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既有非节能建筑调查,分类施策,完成 600 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基本完成城镇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和农宅节能改造。实施 9000 公里老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建立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完成一批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鼓励已完成改造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二)高标准推广绿色建筑 居住建筑率先实施 80节能设计标准。新建民用建筑 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须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2020 年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 25以上。大力推广装配式建造模式, 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以上。定期制定发布绿色建筑适用技术推广目录,有序扩大热泵、太阳能光热和光伏系统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规模,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2020年推广规模达到 30 万平方米以上。集中示范应用低碳环保、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努力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 “ 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 ,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 30以上。 专栏 4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建设行动 超低能 耗建筑,又称 “ 被动式建筑 ” ,是指不通过传统的采暖方式和主动的空调形式来实现舒适的冬季和夏季室内环境的建筑,其节能率通常达到 92以上。目前,超低能耗建筑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国际上多个国家已提出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目标。 2015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本市亟需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实施示范项目,促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未来五年,本市计划推进建设 30 万平方米以上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其中重 要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的比例超过 50,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本市超低能耗建筑的示范地区。 (三)全面强化建筑运行能耗管理 落实建筑运行节能主体责任,建立以建筑运行能耗为控制目标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分类加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和农村住宅用能管理。推广可视化、智能化的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对空调、采暖、电梯、照明等建筑耗能不同系统和不同场所实施分项、分区计量控制。推动供热锅炉和供热管网智能化运行管理,新建建筑全部建立供热计量系统,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加强建筑耗能综合管理,建立从能源供应到能源 消费全覆盖的民用建筑能耗数据体系,逐步实现建筑能耗 “ 可计量、可统计、可考核 ” 。 二、努力打造低碳交通体系 (一)加快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系统 加快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装备, 2020 年运营里程达到 900 公里以上,打造一批节能低碳轨道交通示范线。全面建成城六区微循环道路,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条件, 2020 年自行车租赁点达到 4000个左右,形成 10 万辆以上租赁规模,推动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75以上。改进公共交通运营组织和服务方式,完善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的无缝衔接 体系。 (二)推广清洁低碳的交通设施设备 完善机动车总量调控和交通管理政策,源头控制机动车能耗增长,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完善充电设施。 2020年,全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达到 40 万辆左右,公交领域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力争达到 70。淘汰国 Ⅱ 及以下标准老旧机动车,在环卫、出租、郊区客运、邮政、物流配送等行业,加快更新使用新能源车和符合国家新排放标准的车辆。实施公交、地铁场站综合节能改造工程。 专栏 5新能源汽车推广行动 “ 十三五 ” 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 和推广应用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 2016-2020 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 十三五 ” 时期,本市将在地面公交、郊区客运、出租行业、省际客运、旅游客运、货运行业领域,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并继续提高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在年度指标总量中的比例。 2020 年,全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规模达到 40 万辆左右,其中电动公交车力争达到 1 万辆以上。 (三)加强航空铁路和物流领域节能减碳 在航空、铁路运输领域,积极推行节能管理调度机制,加强机场、车站能耗管理。鼓励货运、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企业采用现代物流配送管理手段,围绕流通加工、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等全过程,加强仓储设施节能管理,科学配置新能源车辆,共享第三方服务,加快发展集约型、低能耗绿色物流。推进 “ 互联网+货运 ” 应用,优化配送网络,提高配送效率。 三、精准推动工业领域节能 (一)强化能源生产环节节能措施 加强电厂节能发电调度,优化启停操作、 整机协调、辅机运行管理。基本完成全市燃气电厂、燃气锅炉、工业窑炉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改造,试点开展天然气高压调压站压差发电。更新、改造老旧电网线路和变压器,基本消除城乡电网高损耗设备,力争 2020年配电网综合线损率降至 6。推行按需供热模式,推广气候补偿、烟气冷凝热回收、锅炉集控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控,提高综合供热效率。 (二)深入推进工业企业节能低碳改造 开展重点耗能设备能效测试与普查,基本淘汰完成国家明令禁止的电机、内燃机、锅炉、变压器等用能设备。推动水泥厂以及燕山石化、北京汽车集团、燕京啤 酒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实施生产工艺、能源系统优化项目,提升能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支持工业企业加强内部能源运行动态监控,鼓励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专栏 6工业企业绿色制造技术改造升级行动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北京行动纲要, “ 十三五 ” 期间,本市将积极对接并参与国家 “ 绿色制造工程 ” ,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应用,加大推行清洁生产力度,制定 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指南,组织一批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其中 2015-2017 年间,围绕绿色制造,重点实施200 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一批重点企业率先达到国家绿色示范工厂标准。 四、着力强化公共机构节能 编制发布 “ 十三五 ” 公共机构节能减碳专项规划。全面实行公共机构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健全公共建筑能耗公示制度,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率先实行能耗公示。推动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500 吨标准煤以上或建筑面积 1 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机构全面开 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公共机构合理用能行动,基本完成市、区两级能耗 2000吨标准煤以上所有公共机构的节能减碳改造,完成 200家公共机构数据中心节能低碳改造,建设50 家公共机构能源管控中心。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在政府机关、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场馆等中创建评选 100 家节约型公共机构。 专栏 7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行动 “ 十二五 ” 时期,本市推动两批共 52 家单位获批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 十三五 ” 时期,本市将落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 部关于推进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工作,推动 100 家单位创建获批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引领本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六章 培育发展节能低碳产业 把发展节能低碳产业作为深化节能减碳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新技术新产品创新与供给能力,大力培育节能低碳服务市场,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以市场化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同心行动、同向发力。 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节能低碳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储能材料、 “ 互联网+节能低碳 ” 等领域和石墨烯等前沿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研制针对大型公共建筑、重点用能单位、重点区域的节能低碳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开展集成技术试点示范。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低碳产业专业孵化器,支持节能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创业活动。鼓励高校完善设置节能低碳相关学科,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二)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服务 跟踪技术创新前沿,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继续发布节能低碳产品技术推荐目录和典型示范案例。发挥节能低碳创新服务平台作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筛选一批节能环保和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建立节能环保低碳科技成果库和转化项目储备库。完善技术与需求对接机制,通过技术交易会、展览会、技术巡展等多种方式促进供需对接。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供热节能等方面,分领域、分年度组织实施节能减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推广节能低碳新技术、新设备和集成应用示范。实施绿色照明产品推广计划和 “ 智慧照明工程 ” ,基本 实现城市道路、公园、城市景观、市级及以上工业开发区等区域绿色照明全覆盖,实施一批地下停车场、大型公建等照明系统智慧化改造。推动本市创新产品及时入围国家推广目录和政府采购目录,动态提高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的能效水平和环保标准。 二、壮大绿色低碳服务业 (一)培育节能低碳服务新业态 以新技术新产品创新为主体,以辐射全国市场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为重点,着力打造节能低碳领域的 “ 北京创造 ”“ 北京服务 ” 品牌。支持 “ 互联网+节能低碳行动 ” ,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一批具有项目投资、专业设计、工程总包、管 理运营等综合服务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以节能产品设计、装备生产制造、工程安装、设施运营等环节为重点,规范发展技术咨询、节能评估、能源审计、碳咨询等服务业态。 (二)推广第三方专业服务新机制 逐步统一节能技改、合同能源管理扶持政策,降低节能量准入门槛,提高奖励补助标准。完善费用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扩大项目规模和范围。推广第三方能源管理、碳资产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