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doc

  • 资源ID:5836       资源大小:40.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doc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我省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湖北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气候变化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 2007〕 17号),结 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气候变化对湖北的影响与挑战 (一)气候变化对湖北的影响。 对我省农业生产和布局影响大。一是气候变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热量资源,农作物的发育速率加快,生育期缩短,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作物种植北界北移,有利于我省双季稻、柑橘等作物种植区域扩大。二是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气候变暖,水分的蒸发加快,导致大气环流发生改变,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更加剧烈,造成我省倒春寒、春季高温热害、盛夏低温、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 气增加,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三是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的滋生。气候变暖会使病虫害更容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休眠越冬期缩短,发育的起点期提前,一年中害虫的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造成农作物多次受害的几率增高。危害棉花、水稻等农作物的棉铃虫、二化螟等害虫春季发生均比历年提前,秋季结束延迟。 导致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省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气温上升明显,暖冬已成常态,旱涝灾害频繁,高温热浪、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引发土壤侵蚀加速,地质灾害增 加。一是湿地面积减少。从 1980年至今,全省 3 平方公里以上湖泊面积减少了 5256平方公里,蓄水量减少了 74 亿立方米。二是水污染严重。汉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的水质为重度污染,主要湖泊、水库的水质大部分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三是水土流失程度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引发土壤退化,三峡库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更大。气候变化将使基因多样性、物种分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改变,可能导致植被组成、结构及生物量和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 对人民生活影 响日益显现。气温升高将使我省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暑等发病程度增加,疟疾等低纬度常见疾病以及钉螺分布最北界向北移,疾病流行区范围扩大。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省空调电力消耗持续增长, “ 热岛效应 ” 进一步加剧,能源保障压力不断增大。 (二)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我省是一个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地区,气象灾害频发,暴雨、干旱、高温热浪、强风雹、强雷暴、大雾等极端天气及其衍生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强度加剧、危害加重,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根据气候模 型预测结果,我省未来 30年的年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 0.3℃ 左右,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都呈一定幅度的增加,但鄂西北年平均降水量减幅最大。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能源消费结构和资源条件看,我省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在全省能源消费中占一半以上,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 36和 61,由此造成我省单位一次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水平高出 20左右。我省能源资源十分匮乏, “ 缺煤、少油、乏气 ” ,水电资源开发将尽,且来水不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起步晚、技术难度大,受资源 结构限制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提高能源效率又面临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因此,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难以发生大的改变,使得我省在降低能源排放强度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能源需求看,我省能源需求出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湖北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用能仍将居高不下,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将持续大规模建设和发展,能源需求将刚性增长。 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2603 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消费总量的 4.42,比 2005年增长 27.9。如果照此趋势持续下去,到 2020 年我省能源需 求量将达到 3.6亿吨标准煤左右,这种不可持续的能源增长趋势带来的长期排放快速增长惯性给我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带来巨大压力。 从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水平看,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任务艰巨。我省重化工特征突出,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产业重型化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重化工业比重较高,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达 70左右。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仍占一定比重, 2008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23。先进技术严重缺乏和落后工艺大量并存,主要 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低碳发展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应有贡献。 (二)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 化的原则。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涉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和落实湖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原则。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的政策导向,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 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步伐,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落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措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坚持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大开放、拓展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和资本等资源,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内外合作,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改进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之成为全省人民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 (三 )目标。 到 2012 年,全省减缓气候变化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体制机制。 强化能源节约,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约能源和高效利用,组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开展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力度,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 2012年,全省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 2008 年的 1.314吨标准煤下降到 1.12 吨标准煤,降低 15左右。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加快风能、地热能、浅层地温能、生物质能、核电和太阳能开发和建设,加强余热余压利用,建设生物柴油基地,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到 2012年,全省风力发电投产 15 万千瓦以上,秸秆发电装机 25 万千瓦左右,垃圾焚烧发电装机 15万千瓦以上,畜禽养殖场沼气发电 0.5 万千瓦以上,继续大力推广太阳能,除水电外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超过 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氧化亚氮治理。到 2012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控制在 2007 年水平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控制农业甲烷排放。通过繁育新品种、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和规模化饲养技术,加大沼气利用力度,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到 2012年,全省农村户用沼气达到 380 万口,比 2008 年增加 160万口以上,占总农户的 38左右。 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增强碳汇能力。通过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限制未利用地开发、长江防护林、平原绿化、能 源林基地等重点工程,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大幅度增加碳汇能力。到 201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5左右。 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基本建设新机制。加快实施大型灌溉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产农田改造等项目建设,通过实施武汉大东湖水生态治理与修复为核心的江湖连通、生态补水工程,提高长江、汉江 “ 两线 ” 的综合防洪能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行节水新措施和建设节水型城市,增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到2012 年,全省力争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左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00 万亩左右;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万平方公里。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我省近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以节约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有关研究表明,若将中国的煤炭消费降低 1个百分点,代之以水电或核电,则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将减少 1.14 个百分点;若用含碳量较低的化石能源天然气或石油替代煤 炭,每减少 1 个百分点的煤炭消费量,碳排放量也将分别减少 0.46和 0.28。我省能源资源的禀赋特点,有利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重点开发和推广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逐步降低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提高我省能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减缓由能源生产和转换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有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 发展的价格体系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制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准入标准。 突破性发展核电。要把核能作为湖北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使核电发展尽快提速,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大畈核电一期 2100 万千瓦级项目。 有序开发水电。加快建设三峡地下电站、清江水布垭、汉江潘口电站等大中型水电工程,争取更多三峡电厂电量用于湖北。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和改造一批综合条件相对优越的小水电。水电装机从 2008年的 2905万千瓦增加到 2012 年的 3400 万千瓦以上(含三峡地下电站)。 加快火电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均采用 60 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采用高效、洁净煤发电技术,改造在役火电机组,发展分布式能源。限期改造或关停服役 20年以上或 10 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 启动风力发电。加快编制全省风能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风能资源的监测评估,优化风电场项目建设序列,采用特许权招标方式选择业主、建设运营,到 2012 年,建成通山九宫山、利川齐岳山、大悟仙居顶、钟祥华山观、随州大风口等风电厂,建立从 人员培训、风电场设计、运营到风机维修的一套完善的风电技术服务体系,加快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化。 高效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秸秆制成型炭、秸秆气化,建设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到 2012年,建成当阳、监利、沙洋、宜城、京山、蕲春、东西湖、来凤等秸秆发电厂。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快建设大中型畜禽沼气工程和酿酒行业沼气收集利用工程,到 2012年,建成黄冈龙感湖、江夏乌龙泉沼气发电工程。支持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到 2012 年,建成汉口、江夏、汉阳、黄石、荆州、襄樊等垃 圾发电工程。鼓励发展生物质柴油。推广地热和地温资源抽泵技术,有序开展城镇居民浅层地温利用。 推广利用太阳能。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推广太阳能采暖、空调等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加快研发高效光伏电池,研发和推广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和设备,开展城市大型集会场所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试点,在偏远地区推广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加大用太阳能技术改造景观和城市 “ 亮化 ” 工程力度,组织实施太阳能 “ 屋顶计划 ” 。到 2012 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超过 5 万千瓦。 (二)全面推进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控制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力度。按照 “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 原则,全面推行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逐步降低高耗能重化工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强化重点行业的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钢铁工业。积 极采用精料入炉、富氧喷煤、煤调湿、铁水全量预处理、大型高炉、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废钢预热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全面推行焦炉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炉顶压差发电装置和燃气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有色金属工业。铜冶炼采用富氧强化熔池熔炼及高浓度富氧、常温鼓风闪速熔炼工艺,电解铝鼓励采用 300千伏安以上大型预焙槽,再生铅采用富氧燃烧技术和联合冶炼流程工艺和设备。建材工业。加快发展日产 25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积极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高效节能粉磨设备,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化学 工业。大型合成氨造气装置推广粉煤气化技术,中型合成氨装置推广应用水煤浆气化、常压循环流化床气化、富氧连续气化等技术,采用节能设备和变压吸附技术,全面推广和应用回收合成氨三气综合利用余热、蒸汽自给或热电联产等能量系统优化技术改造。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 50%的设计标准,积极采用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节能设施。推广外墙、屋顶保温、门窗隔热保温等材料和技术,加快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节能监管和中央空调系统、围护结 构节能改造。在建筑上积极推广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建筑材料,组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交通运输。加快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重点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汉江水运和管道运输。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加速淘汰耗能高、排放高的老旧汽车,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鼓励发展和使用低油耗、小排量的环保型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 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尽快形成稳定的节能能力。 2008-2012 年,五年可实现节能 1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 2920 万吨。 强化节能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将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速度和节能率完成进度纳入各地节能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二是依法节能和强制节能。开展节能执法,加强对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检查 。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不准销售和使用。三是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行业、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等用能监督。强化百家企业节能状况动态监测,监督检查年度节能总量和节能进度,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审计,定期公布能耗指标、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对未能实现节能目标的企业,取消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实行差别电价和能源限用政策。四是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将节电量作为电力资源纳入总体规划,优化电力调度,提高终端用电效率 。五是加强在市场条件下形成推动节能的机制,建立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节能积极性。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加森林碳汇。 完善造林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继续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进一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民义务植树的多种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深入发展,增加森林和林业碳汇。 加快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 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双赢 ” 为目标,调整林地结构,改革林权制度,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林业经营体制,充分调动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加快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扩大植树造林,限制毁林土地开发,实现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林业产业的成长壮大,进一步保护现有森林碳汇,增加陆地碳汇贮存和吸收汇。继续实施重 要湿地保护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在山地丘林区大力发展油茶、乌桕、油桐等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扩大良种比例和规模。力争在 2010年将全省森林碳汇量提高到 111.3万吨二氧化碳。到 201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5,森林面积达到 654万公顷,进一步提高森林碳汇量。 加强生态综合治理。继续发展平原林业,加快绿色通道、城镇绿化和绿色家园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网、河流护岸林和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培育能充分利用大气中较高浓度二氧化碳的良种,提高森林生产力。定向培育能适应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并具有较高二氧化碳吸收率和 速生短轮伐期的新品种。加强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的管理,防止大量生物和土壤储存的碳释放到大气。 加大垃圾回收处理力度。制定强制性垃圾分类回收标准,全面实施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最大限度地规范垃圾产生者和处理者行为,逐步实现垃圾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最终无害化处理全过程治理。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规模化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和堆肥技术,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鼓励企业建设和使用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四)采用合理的适应性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开垦土地;继续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灌溉体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全面提升地力。 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种植区划和作物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选育具有抗逆特性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培育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加大抗高温、抗干旱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力度。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 、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合理使用农药技术,推广环保型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选育低排放的高产水稻新品种,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开发推广微生物技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加可供水量,提 高全省抗御水旱灾害的应变能力,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水功能区管理,核定纳污能力,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取水许可水质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建立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水量水质一体化管理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扩大污水处理回用工程规模,加速污水资源化进程。积极开展水生态修改工作,保障生态用水,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权分配、节水激励、用水计量和水权流转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和农业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五)开展科技创新行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 加快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开展湖北省气候变化的监测和机理研究、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研究。应用长时间尺度代用气象资料和物候资料,揭示湖北气候变化事实。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变化。 加大控制温室气体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力度。研究开发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增强林业碳汇技术以及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 。加强气候变化对我省农业、工业、交通、人居环境以及山地林区、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脆弱敏感区影响的综合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应用高密度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和卫星、雷达、全球卫星定位( GPS)探空系统、微波辐射仪等先进探测设备,基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预测能力。研究提出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推广应用典型部门和区域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和技术措施。 (六)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统一协调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 全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体系和机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提高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冰冻、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预测能力。建设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强化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分析;通过整合、集成现有相关观测站资源,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反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气候综合观测系统。提高各种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和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能力,降低灾害损失,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向公众传播灾害预警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应对气候变化具体措施,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省政府进一步加强湖北省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国家方案,研究确定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协调和督办,建立省应 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队伍,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省级部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相一致的温室气体控制体系,开展对各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试点。 (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防洪、气象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实施细则,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着手研究气象灾害防御、预警和影响评估标准,修订建筑、电力、交通等气候变化 敏感行业工程设计标准,逐步推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增加气候影响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章节。加快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加大差别电价和水价实行力度。执行和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健全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进一步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研究建立节能减排量交易制度和温室气体登记制度。 (三)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投入。 应对气候变化投入大、公益性强。要加大政府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一 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部门预算,重点支持政策研究、专题调研、宣传培训、技术推广;建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工程、能力建设、示范试点,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事业,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我省企业加大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我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加强开展清洁发展机制( CDM)合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国际互惠交易活动,争取和筹划更多的 CDM 项目,有效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投入。 (四)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省科技计划和产业化计划要重点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开发项目,进一步提高我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节能减排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包括重大机电产品节能技术、新材料产品节能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甲烷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 生物固碳技术及固碳工程技术等。重点研究分布式供能系统,研发高效、清洁和零排放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和低成本、高效率的可再生能源新技术。 (五)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 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技知识、政策法规、应对措施的学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决策水平。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与导向作用,宣传国家和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方针政策,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倡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分类自觉性和循环利用的意识。加强对社会公众气候变 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尽快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完善气候变化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 2009 年 12月 17 日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doc)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