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doc

  • 资源ID:5458       资源大小:142.0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doc

1 一、 项目名称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均符合国家奖励办要求。 该项目发现了主食竹和林木不同生活史历程与层片消长对大熊猫种群影响的定量关系,划定野生大熊猫保护红线,创建“关键栖息地 -廊道 -生态红线”保护技术。以调控大熊猫、主食竹、林木三者空间关系为核心, 精准 判读林下主食竹 ,实现复杂地形条件下空中竹子播种,创新了植被恢复技术。在线实时监测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 集北斗卫星 、 运动传感器 和 地面调查综合 评判种群数量,研发出“大熊猫 栖 息地植被识别系统”,构建空地一体立体 监测 体系。创新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促进斑块融合,解决了栖息地退化 和 破碎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精准管控,保障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安全。 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7 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3 项,制定行业标准 6 项、地方标准 11 项、技术指南 7 项。发表论文 149 篇( SCI 期刊论文 51 篇),出版专著 11 部。恢复受损大熊猫栖息地 11.67 万公顷, 构建 大熊猫栖息地 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遏制了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野生 大熊猫数量和栖息地面 积 分别增加了 15和 14。 该成果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推动了全国大熊猫 栖息地 有效管控,并应用于全国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为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明显的生态社会效益。 2 提名该项目 参评 2019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三 、项目简介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秦岭、岷山、邛崃山、相岭及凉山,是野生大熊猫的唯一栖息地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 在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履行国际公约 等方面 具有 极其 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然而,现有 大熊猫 栖息地 保护技术多 为 孤立静态保护, 监 测 手 段 多局限于较小范围,森林 恢复以 造林 绿化和 低产 林 改造 为主 。 植被 退化、 竹子 生长不良 、栖息地隔离 等 问题 , 依旧 严重威胁着 大熊猫 的持久 生存。 在科技部、基金委和环保部等项目的支持下, 从 2000 年开始,历时 15 年, 针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恢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在 保护 、 恢复和立体监测技术 等 方面,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研发 “关键栖息地 -廊道 -生态红线 ” 保护 技术 识别出大熊猫关键栖息地、廊道,并预警诊断气候变化风险,构建“关键栖息地 -廊道”保护网络 。 填补 了 从孤立保护到动态网络保护的空白,创立野生 大熊猫三级保护红线 划 定 技 术 ,实现了大熊猫栖息地全域分级管控 。 建立起 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 大熊猫栖息地 生态安全格局 , 解决了地 理 隔离 和 破碎化 问题 , 栖息地破碎化降低 15。 创新大熊猫栖息地 修复 技术 首次提出大熊猫 -主食竹 -林木“三位一体”理论, 解析了大熊猫、主食竹、林木 三者之间 稳定耦合 是大熊猫种群续存的关键 ,揭示 了 栖息地稳定和调控机制。 精准判读 林下主食竹 分布 , 攻克 主食竹承载大熊猫能力精准核算问题 ; 发明大熊猫主食竹恢复 新 方法,攻克 了 困难立地主食竹播种和更新 的 难题 。 创新植被修复技术, 解决了栖息地林分结构单一、质量低等问题,促进隔离斑块 快 速 融 合 , 调控林分结构,实现了 栖息地系统修复。 创 建 大熊猫栖息地“天 -空 -地”立体监测技术 可视化在线 野外 监测 大熊猫 个体 ,填补 可视化在线监测 空白 。 集 北斗卫星系统、 运4 动传感器 和 地面调查综合 评判 野生 大熊猫 种群数量与 分布格局 ,攻克因粪便内缺乏咬节 而 无法测算种群数量 的 难题 。 立体辨 识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结构, 解决了空中遥感监测和地面 样线 监测无缝衔接难题 ,形成点线面结合、空地一体立体 监测 体系,推动了大熊猫 栖息地 有效管控。 发表论文 149 篇( SCI 期刊论文 51 篇), 出版专著 11 部, 获 国家授权 发明专利 5 项 , 实用新型专利 7项 , 获 省 部级 科 学 技术奖励 3项,制定行业标准 6 项、 地方标准 11 项 、 技术指南 5 项 。 解决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和 修复 的关键 技术 难 题 , 恢复受损大熊猫栖息地11.67 万公顷, 构建 起 大熊猫栖息地 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遏制了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 野生 大熊猫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15和 14。 推动了全国大熊猫 栖息地 有效管控,并应用于全国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为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的 建设、 保护和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 重要的技术支撑 。 四 、 客观评价 1. 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 主要技术参数 名称 时间 数据采集区域 数据量 四 川 省野生 大熊猫野外调查数据 2011-2013 年 六 大山 系 的11 个市(州)42 个县(市、区) 330 万公顷范围 动物样线 13737 条, 野生 大熊猫活动痕迹点 4250 个;植物样线2173 条,植被样方 9005 个、竹类样方 5125 个、竹类分布点 11301 个;干扰点数据 7558 个。样线总长度 32000 余 公里 四川省野生 大熊猫监2004-2015 年 40 个大熊猫保护区 99.38万公顷 红外相机 3000 余 台 , 有效监测数据 10 万余个, 野生 大熊猫数据 1 万余个,红外相机照片 1005 同类技术对比表 对比内容 本研究 国内同类技术 比较 国外同类技术 比较 大熊猫种群数量测算 技术 增加了粪便直径和咀嚼程度参数 , 应用了随机节点和多次重复的算法 , 准确度达到 95.6,获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1 项 参数少,准确度 72.0 无同类物种的数量普查测算方法 大熊猫取食竹种分布区 判定技术 选取了 5类 15 个参数 ,引入种间竞争排斥原理 , 准确率达到 95,获国家发明 专 利 1 项 同类研究准确率 78 无大尺度对林下灌木物种分布区预测研究 受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 设计植被恢复模型 68个,编制了生境恢复模型表,提出了分级分类恢复 ,获发明专利 1 项,制定 1 项行业标准, 1项地方标准 无针对地震灾害、单一物种的栖息地恢复技术 无针对地震灾害、单一物种的栖息地恢复技术 大熊猫廊道 识别 技术 发明具“宽度”生境廊道设计方法,编制技术指南 1 项 仅确定大致区域,可操作性低 无同类物种的相似研究 大熊猫保护技术 制定了 2项 地方标准、 3项行业标准, 6 项 技术指南 、 4 套 行业规范 仅云南省一个标 准 发 布 ; 较早 不具可比性 2. 鉴定结论 2013 年 11 月 8 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围绕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减少、质测数据 万余张 其他技术参数 2000-2015 年 四 川省 野生大 熊猫 分 布区 野生 大熊猫粪便咬节、宽径等数据 10 万 余 条,地形、坡度、太阳辐射指数、土壤类型等参数 1万余条 6 量下降和破碎化等问题,将监测与评估、构建保护网络以及栖息地恢复技术相结合,创新了林木 竹子 大熊猫栖息地系统灭绝阈值辨识理论模式,解决了立体监测、栖息地评估、保护网络构建和梯度修复 绿色保障等制约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5 年 5 月 24 日, 由马建章院士、孟安明院士、桂建芳院士 、魏辅文院士 等 11 位专家组成的 鉴 定 委 员 会 肯定 四川野生大熊猫保护技术方面 的创新,评定 “该项目创新性强,技术先进,应用广泛,取得了重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果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3. 科技查新 2018 年 12 月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给出的科技查新报告,给出大熊猫 栖息地保护 和恢复 9项主要技术,在国内外或国内的查新对比结果结论为“ 在 国 内 或 国外公开文献中未见报道 ”。 4. 国内外重要 科技奖励 李俊清 , 宋国华 , 申国珍 , 任毅 , 桂占吉 , 称艳霞 , 张玉波 , 陈佑平 , 康东伟 .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 . 2012 年 . 教育部 科学技 术 进步 奖 二等奖 。 李俊清,宋国华,包维楷,申国珍,范志勇,杨旭煜,程艳霞,万慧,康东伟,蒋仕伟 .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 2016年 . 教育部 科学技术 进步 奖 二等奖 。 杨旭煜 , 张泽钧 , 古晓东 , 冉江洪 , 戴强 , 杨彪 , 张文 , 杨志松 . 四川野生大熊猫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15 年 . 四川省 科学技术 进步 奖 二等 奖 。 7 五 、 应用 情况 应用 大熊猫三级保护红线划定技术 , 划出四川大熊猫一级保护红线 区 173.38 万 hm2, 占 四川 省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 85,被四川省林业厅颁布实施。 并在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 点 方 案 中 被采纳应用。 应用 廊道 识别 技术,划定 四川省野生大熊猫栖息地 9 条廊道 表3-1, 总面积 903km2, 制订了 四川省大熊猫走廊带建设技术 规程 ,并已开展土地岭、黄土梁和泥巴山廊道建设。 编制发布 汶川地震灾后大熊猫栖息地损毁植被恢复技术指南 、芦山地震灾后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技术指南 , 出版 岷山 森林景观植被恢复技术手册 ,制订行业标准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 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LY/T 2653-2016和 地方标准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技术规 程 ( DB51/T 2028-2015), 恢复汶川地震灾后 17 个县(市)和 20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地震毁损大熊猫栖息地 11 万公顷,修复宝兴、天全、荥经、芦山等芦山地震重灾县大熊猫栖息地 1 万公顷 。并在四川省岷山山系11 个县、邛崃山系 12 个县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表 3-1 四川省 野生 大熊猫关键廊道 编号 廊道名称 面积km2 行政区域 山系 连接的栖息地斑块及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只) 1 黄土梁 18 平武县、九寨沟县 岷山 摩天岭( 118)、九寨 -白马( 167) 2 小河 51 松潘 县 岷山 九寨 -白马( 167)、虎牙( 343) 3 土地 46 茂县 岷山 虎牙( 343)、九顶山( 35) 8 岭 4 二郎山 326 天全县 邛崃山 白沙河( 182)、三合( 29) 5 泥巴山 215 荥经县、汉源县、泸定县 大相岭/ 邛崃山 三合( 29)、新庙( 4)、泡草湾( 32) 6 拖乌山 24 石棉县 小相岭/ 石灰窑( 9)、公益海( 21) 7 梅花 62 越西县 凉山 公益海( 21)、勒乌( 92) 8 黄茅埂 66 雷波县 凉山 拉咪( 3)、大风顶( 22) 9 山棱岗 95 雷波县 凉 山 大 风 顶( 22)、锦屏山( 4) 野生 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由四川省林业厅印发全省所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用推广 。在本技术规程应用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出 台制订了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 选定全国川、陕、甘三省 15 个大熊猫种群核心分布区域、大熊猫栖息地功能连接区域等重点区域 推广使用 ,监测大熊猫种群数量、性比、空间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等信息 。 制订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 、 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 、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范 、 建设项目对 自 然 保 护 区 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规范 等 11项地方 标准, 国家林业局于 2013 年 11 月在四川省召开“全国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将标准化建设规范向全国推广,推动了本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应用。 其中的示范保护区 唐家河入选首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全球 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 研究方法与技术在50 余 个物种生态与保护研究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9 六 、 主要知识产权 和 标准规范等 目录 (不超过 10 件) 知识产权 标准 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 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 权号 标准 编号 授权 标准 发布 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 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 标准 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亚高山地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方法 中国 ZL 2011 1 0003170.1 2012.08.01 1016576 北京林业大学 赵志江 ,康东伟 ,李俊清 已授权 行业标准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中国 LY/T 2365-2014 2014.12.01 国家林业局 北京林业大学 ,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保定学院 李俊清 ,康东伟 ,赵志 江 ,申国 珍 ,葛静茹 ,张玉波 ,康文 已发布 地方标准 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技术规程 中国 DB51/T 2028-2015 2015.9.25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杨旭煜 ,古晓东 ,朱敏 , 仇剑 ,岳鹏 ,胥晓 , 鄢武先 , 周用丽 已发布 发明一种大熊猫栖息地飞播中国 ZL 2012 2015.8.21772897 北京林业大学 张玉波 ,郭文霞 ,已授权 10 专利 造林系统及方法 1 0080754.3 6 李俊清 ,王卷乐 行业标准 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监测与评估 规范 中国 LY/T 2653-2016 2016.7.27 国家林业局 北京林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福建中资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李俊清 ,康东伟 ,张玉波 ,申国珍 ,王梦君 ,赵志江 ,苏日娜 ,康文 已发布 地方标准 野生 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中国 DB51/T 2288-2016 2016.12.20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 西华师范大学 杨旭煜 ,顾海军 ,古晓东 ,隆廷伦 ,杜一平 ,杨坤林 ,朱敏 , 杨志松 已发布 发明专利 一种确定林窗形状和面积 的方 法 中国 201310095191.X 2016.5.25 2084341 北京林业大学 张玉波 ,宋国华 ,李俊清 已授权 实用新型 用于识别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的识别系统 中国 ZL 2011 2 0313934.2 2012.5.30 2223785 北京林业大学 张玉波 ,李俊清 已授权 11 实用新型 自然保护区监测用无人车系统 中国 ZL 2017 2 0852863.0 2018.3.27 712072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王伟,张玉波,李俊清,杨旭 煜, 孙立 有效专利 论文 Giant panda survival crisis remains serious based on the ecosystem catastrophe model. 中国 359128-134 Ecological Modelling 北京林业大学 闫志刚 , 李俊清 发表 七 、 主要完成人 情况表 1. 姓名 李俊清 排名 1 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完成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 对创新点 1.1、 1.2、 1.3、 2.1、 2.2、 2.3、 3.3 均做出贡献,12 包括大熊猫、林木和竹子 “三位一体 “体系研究、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恢复和监测系列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以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 66 篇( SCI期刊 22 篇),出版专著 7 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6 项,行业标准 2 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排名第 1)。 2. 姓名 申国珍 排名 2 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1.1、 1.2、 1.3、 2.1、 2.2、 2.3 做出贡献,研究了大熊猫栖息地“三位一体”关系,识别出大熊猫关键栖息地、廊道,构建了“关键栖息地 -廊道 -保护区”保护网络技术,并预警气候变化风险;研发出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植被恢复模式和技术。以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 20 篇( SCI期刊 4 篇),出版专著 2 部,行业标准 1 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分别排名第 3 和 4)。 3. 姓名 杨旭煜 排名 3 行政职务 站长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13 完成单位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对 本项 目 技 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1.3、 3.1、 3.3 有贡献。创立保护红线分级划定技术,区 划 野生 大熊猫保护红线 区,构建大熊猫种群数量与 分布格局 精准评判技术,实现 了 野生 大熊猫 种群数量 多参数 精准估算,应用推广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 。发表科研论文 30 篇,出版专著 1 部,地方标准 11 项;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排名第 1)。 4. 姓名 闫志刚 排名 4 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工作单位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2.1 有贡 献。首次构建了“大熊猫 -栖息地”系统脐点突变模型,发现了主食竹和林木不同生活史历程与层片空间定量关系及其消长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揭示了大熊猫栖息地稳定性维持机理。发表科研论文 3SCI 期刊 1 篇 篇。 5. 姓名 宋国华 排名 5 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 14 完成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2.1, 2.2, 2.3 有贡献。首次建立了大熊猫 -竹子 -林木三位一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动力学模型,发现调控大熊猫、主食竹和林木种群参数,栖息 地始 终维 持周期性波动并维持稳定。发表科研论文 10 篇。 6. 姓名 古晓东 排名 6 行政职务 副站长 技术职称 工程师 工作单位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完成单位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1.3、 3.1、 3.2、 3.3 有贡献。精准辨识和判读 林下主食竹 ,自主研发可视化在线监测大熊猫野外个体技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地方标准 10 项,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项(排名第 3)。 7. 姓名 张玉波 排名 7 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工程师 工作 单位 北 京得一飞行创造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15 对创新点 2.2、 2.3、 3.2、 3.3 有贡献,研发出复杂地形条件下主食竹可视化无人机飞播技术,发明了 “低空慢速航拍系统 “。发明专利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6 项。 8. 姓名 康东伟 排名 8 行政职务 无 技术职称 讲师 工作单位 北京 林业大学 完成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1.1、 1.2、 1.3 有贡献,揭示了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特征和机制,研发出亚高山大熊猫栖息地主食 竹恢 复技 术,发明专利 1 项,发表科研论文 8 篇。 9. 姓名 孙立 排名 9 行政职务 业务部主任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 完成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对本项目 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3.3 有贡献,发明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监测系统,实现了大熊猫栖息地“天 -空 -地”全方位高效精准立体监测,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10. 姓名 赵联军 16 排名 10 行政职务 副局长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完成单位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对本项目 技 术创 造性 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 对创新点 2.3 有贡献,揭示了栖息地竹树特征,构建了廊道植被恢复技术,推广应用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 八 、 主要完成单位 情况表 1. 单位名称 北京林业大学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 应用推广情况 的贡献 北京林业大学全面负责和协调,包括研究工作总体设计,技术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对创新点 1、 2、 3 均有贡献。建立大熊猫、林木和竹子 “三位一体 “理论体系,提出大熊猫栖息地识别评估技术,以及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和技术 ,发明了“低空慢速航拍系统 “,实现了大熊猫栖息地监测技术的突破, 为实 现大 熊猫栖息地的实时、立体监测提供了坚实基础。发表科研论文 66 篇( SCI 期刊 22 篇),出版专著 7 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6 项,行业标准 2 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排名第 1)。 2. 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 应用推广情况 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创新点 1、 2 均有贡献。自 2000 年开始从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研究,揭示大熊猫栖息地森林17 和干扰的动态规律及其群落装配规律,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和恢复的指标体系,研发出大熊猫栖息地森林恢复的模式和 技术 。同 时,基于近 20 年的研究积累,验证了大熊猫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突破了 “动态威胁,静态反应 “的保护范式,构建了“关键栖息地 -廊道 -保护区”保护网络技术,并预警气候变化风险。发表相关论文 20 多篇,出版专著大熊猫栖息地研究、岷山森林景观植被恢复技术手册,行业标准 2 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 项(分别排名第 3 和 4)。 3. 单位名称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 应用推广情况 的贡献 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长期指导实施四川省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保护、恢 复和 管理 工作,对创新点 1、 2、3 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均有贡献。参与并承担全国大熊猫第二、三和四次调查方案制定,野外调查实施和后期室内工作。创立保护红线分级划定技术,精准辨识和判读 林下主食竹 ,解决了主食竹承载大熊猫能力精准核算问题。自主研发出大熊猫野外在线监测系统, 打破国外 的技术 垄断 ,创立种群数量与 分布格局 精准评判技术。制订 野生 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 DB51/T 2288-2016)、自然保护区巡护技术规程( DB51/T2121-2016) 等11 项地方标准 ,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 项。 5. 单位 名称 北京建筑大学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 应用推广情况 的贡献 对创新点 2 做出了贡献。北京建筑大学自 1996 年起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建立起理论生态学课题组。在大熊猫栖息地保护18 理论研究方面,集中优势学科开展科研活动,完成大熊猫栖息地的建模和模型主要参数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三者之间持续生存的相互竞争和共存的边界条件。研究了模型存在奇怪吸引子、周期解及稳定性等,建立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 -林木 -竹子 “三位一体 “的保护体系,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6. 单位名称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对 本项 目科技创新和 应用推广情况 的贡献 本项目重要试验和示范基地,是本项目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重要依托,对创新点 1、 2、 3 的技术推广应用均有贡献。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和植被恢复技术、大熊猫栖息地立体识别技术以及 “低空慢速航拍系统 “立体监测等技术,以及重点区域大熊猫动态监测技术规程 首先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点应用,然后向其他大熊猫栖息地及保护区推广,为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条件和数据积累。 九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李俊清 等提出 大熊猫 -竹子 -林木三者 “三位一体”系统理论,闫志刚、宋国华通过动力学模型揭示 了 大 熊猫 -竹子 -林木三者 之间的定量关系,证明了“三位一体”系统理论。李俊清、申国珍研发了大熊猫关键栖息地、廊道保护网络技术,并预警气候变化影响;杨旭煜、古晓东整合关键栖息地和廊道网络,划定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红线;李俊清、申国珍、康东伟、张玉波创新大熊猫关键栖息地 主食竹和植被修复技术和模式;杨旭煜、古晓东、赵联军推广应用植被恢复和保护技术;最后,李俊清、张玉波、孙立等发明大熊猫栖息地立体识别技术,杨旭煜、古晓东发明大熊猫野外在线可视化监测技术。融19 合不同尺度监测技术,构建起大熊猫栖息地立体监测技术体系。

注意事项

本文(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doc)为本站会员(风云天下)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