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pdf

  • 资源ID:5145       资源大小:1.93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pdf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6.234宋京妮 , 吴群琪 , 袁长伟 , 等 .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17, 13 5 502-511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宋京妮1,吴群琪1,袁长伟1,张 帅1,包 旭2,杜 凯31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64;2 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淮安 223003;3 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西安 710064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 13 卷 第 5 期 2017 年 9 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Vol. 13 No. 5September 2017摘 要 以 30 省域为研究单元,基于能源消耗测算了中国省域 2003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探究了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南北方向呈“倒 U”型的特征,且区域间相对差异逐渐减小。新疆、青海、甘肃这 3 省均为冷点地区,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历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重心基本位于河南省南部偏东地区,呈现东北 - 西南的方向格局,并向正北转变。不同时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数据变异的随机成分不同,且结构化差异呈减弱态势,而整体空间效应范围不断增大,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关键词 交通运输;碳排放;地统计分析;空间变异函数;时空演变收稿日期 2016-12-04; 修回日期 2017-02-27资助项目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20130205110001);陕西省科技工业攻关项目( 2015GY033);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 310823165017,2014G6231001, 2014G6231003;江苏省交通运输与安全保障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TTS2015-04)作者简介 宋京妮,女,博士;吴群琪(通信作者 ,男,教授, 引 言2015 年全球 CO2 平均浓度首次达到 400 10-6 [1],全球气候变暖已日趋严峻。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旨在控制主要由 CO2排放而导致的气温升高。美国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在 2005 年基础上减排 26 ~ 28 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努力减排 28[2],而中国政府也作出到 202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的承诺[3]。作为全社会三大碳排放行业之一的交通运输业[4],如何处理好交通运输活动总量高速增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交通运输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有效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运输业碳减排政策,探究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发展现状及时空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关于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研究多集中于碳排放的测算、趋势预测及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在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测算上,吴玉鸣等[5]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分别乘以这 3 种能源对应的折算标准煤系数并求和,进而乘以吨标准煤转化为CO2 的折算系数,从而估算碳排放总量。 Brown 等[6]基于能源消费量测算并探讨了美国主要城市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 Morrow 等[7]运用全生命周期法核算美国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而 Weber 等[8]通过消费者支出调查和生命周期评估报告分析了美国家庭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情况。关于碳排放的趋势预测及影温室气体排放响因素方面, Wang 等[9]测算了 1985 2009 年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增长量,发现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以每年 10.56 的增长率迅速增长。卢建锋等[10]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因素分解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是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刘建翠[11]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认为未来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效果显著。谢守红等[12]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碳排放,认为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对碳排放具有拉动作用。 Scholl 等[13]研究发现交通量、能源强度、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客运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此外,一些学者尝试从空间角度,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现状,袁长伟等[14]基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了中国 30 省域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认为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而碳排放强度却呈现西高东低的非均衡特征。高洁等[15]引入重心分析模型,分析 1996 2010 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演变轨迹,认为各区域交通运输碳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现有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关于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方面,由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目前较多研究是基于能源消费量计算碳排放量,但其往往简单化处理,涉及的能源种类有限,难以全面反映交通运输碳排放实际情况;现有关于交通运输碳排放研究较多以国家或三大地带等大尺度为研究单元,关于中尺度的省级、地市级行政单元以及小尺度的县域为研究单元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关注不同时间截面上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以及相关性,缺乏对交通运输碳排放区域内部的方向差异的探讨,缺少对影响空间差异的随机及结构性因素的定量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省域为研究单元,以 9 种主要能源消耗为依据,采用自上而下方法测算中国省域 2003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并结合地统计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分布差异、内部方向差异及随机、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为各省市设定适合自身的有效碳减排计划,寻求因地制宜的碳减排政策提供重要依据。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1 总体演化特征分析方法1.1.1 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主要是各种运输方式在完成客货运输位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产出。 IPCC 提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基于能源消耗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情况。根据 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6],考虑交通运输的特殊性,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碳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P 为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总量(万 t;Hi 为第 i 类能源的消耗总量(万 t 标准煤 ; Ki 为第 i类能源的 CO2排放系数。1.1.2 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空间单元属性聚集程度的一种有效度量方法[17],为深入研究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布局和集群状况,采用全局 Moran’s I 指数[18]来衡量。Moran’s I 的取值范围为(- 1, 1,若 I0,则存在正自相关;若I0,则说明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不相关,服从随机分布。1.2 局部演化特征分析方法1.2.1 G 指数Ord 等[19]提出了用于研究空间数据的局域空间关联分析的统计指数 G,计算公式如下Wij d 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临近标准确定,即P Hi Ki。 1Sni 1Gi d Wij d xj / xj。 2 Snj 1Snj 5 期 503宋京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如果空间单元 i 与空间单元 j 相邻,则 Wij 1;否则Wij 0。此 外 ,当 ij时, Wij 0。 n为空间单元的数量;xj 表示空间单元 j 的属性值,即各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当空间单元 i≠j 时, Gid的标准形式为E[Gid] 和 VA R [ Gid] 分别为数学期望和方差变异值;若 Z[Gid]为正且显著,表明空间单元 i 周围的省份碳排放量较高,则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 ;若 Z[Gid]为负且显著,表明空间单元 i 周围的省份碳排放量较低,则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1.2.2 重心与标准差椭圆重心及标准差椭圆主要用于分析区域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趋势。其中重心的概念最初主要来源于物理学,是指物体内各个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其可看作是空间分布的平均中心[20]。假设某一区域由 n 个次一级区域构成, mixi,yi为第 i 个小区域的中心坐标, ui为第 i 个小区域的某种属性值,Mxj,yj 为第 j 年该大区域的中心坐标, xj、 yj 为第 j年该大区域重心的经度值和纬度值,则重心计算公式为[21]本文以各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为区域属性值,确定各省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重心空间区位情况,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碳排放重心轨迹的变动方向和距离。此外,标准差椭圆主要由 3 个要素构成转角q、沿主轴(长轴)的标准差与沿短轴的标准差,椭圆的长轴表示为某一区域空间分布较密集的方向,Z [Gid] 。 3Gi d - E[Gi d]VAR[Gi d]√短轴则表示该方向的空间分布相对离散。1.3 空间半变异函数空间半变异函数又称半变差函数,是关于数据点的变异性与数据点间距离的函数,是描述区域化变量随机性和结构性差异特有的基本手段。计算公式参考文献 [22]。1.4 数据来源本文以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 2003 2014 年除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以外的全国 30 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空间分布及演化状况。历年各省域的交通运输系统能源消耗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3]及各省(市)统计年鉴[24]。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中,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能源消耗属同一行业统计,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仓储、邮政及其他运输服务业[24]。由于本文主要侧重于探究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分布特征,且仓储、邮政所占比例较小[25],故本文采用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与仓储、邮政的能源消耗数据。文中主要考虑交通运输系统的直接碳排放,不考虑间接排放及社会其他行业部门及私人车辆的能耗。此外,考虑 排放因子的可得性及其他能源占比较小,本文选用原煤、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 9 种主要能源消耗数据,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CO2排放因子是根据 2006 年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公布的计算方法,依据 2008 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公布的热值调整碳排放系数计算得到(表 1 ,该 CO2排放因子考虑了燃料中的所有碳,包括以 CO2、 CH4、 CO、 NMVOC 和微粒等形式排放出的碳。Mxj,yj , 。 4Sni 1ui xiSni 1ui Sni 1ui yiSni 1ui 表 1 各种能源 CO2排放因子Table 1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for different energy sources能源种类排放因子 /kg CO2/kg原油 原煤 焦炭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3.07 1.98 3.05 3.02 3.10 3.16 3.24 3.17 2.19注 * 天然气排放因子单位为 kg CO2/m3。*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年504温室气体排放2 时空演变分析2.1 总体时空格局如表 2 所示, 2003 2014 年中国各省域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持续稳定增长。 2003 年排放总量为 23229.14 万 t, 2014 年为 64318.71 万 t。此外,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及交通运输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总体反映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情况,计算了 2003 2014 年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变异系数及空间自相关指数( Moran’s I 指数)(表 3。发现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均值逐年上升,由 2003 年的 774.31 万 t增长到 2014 年的 2143.96 万 t,表 2 2003 2014 年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Table 2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4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总量东部中部西部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728.90611.98403.05532.32344.571233.63337.86650.601921.751422.251161.35455.60627.05865.301406.64441.791605.76907.812509.52687.58221.64274.51878.48331.44802.28539.45491.1061.07232.65541.2123229.14 12247.76 5797.05 5184.34 万 t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940.09685.87671.64627.75672.651332.93351.76682.232539.481755.121308.57535.44795.17671.231490.741033.821542.721077.372887.18816.42238.58649.771013.99357.48340.17611.03444.0061.0777.67512.1726724.10 14645.36 6522.31 5556.43 985.01685.461307.09761.571292.812377.73532.44956.812875.391809.191524.57603.04782.13668.593480.141093.101934.441225.513857.02948.97263.63679.671130.28433.851103.54796.22508.5079.36229.55832.2135757.82 19947.37 7775.49 8034.95 1238.05704.351348.40817.221529.592553.33607.391111.733375.291929.001741.69679.71831.67705.143862.021145.402074.771298.383965.521113.22317.76733.621345.97533.281245.01875.09527.0284.38261.78935.8939491.68 21867.09 8439.75 9184.85 1443.68693.051436.83821.881748.052854.21805.081118.223824.062109.611926.38830.57971.30719.844222.161361.022282.321429.804371.041223.89347.81902.901613.40655.611347.481003.37521.39152.11277.75965.0643979.87 24200.14 9368.72 10411.00 1647.20776.701434.231573.222020.742870.80997.16953.873933.112397.112089.76876.461296.87719.674408.351440.252602.681211.704711.961265.85508.151026.701869.25842.111381.211308.61554.84188.64271.82994.8548173.85 26074.22 10375.01 11724.61 1709.91838.461425.501582.302311.743022.411003.681118.293966.022493.442147.60911.551423.54744.684850.631528.862454.291560.964938.161428.42576.33961.982193.67857.851416.561597.78590.62210.38278.38960.2451104.22 27391.99 10904.60 12807.63 1836.41914.701665.541597.992614.973113.341052.151089.954175.942824.642318.891027.471570.86901.475143.071719.592607.011718.725443.121550.26624.861173.972037.32995.051775.801756.86644.13235.05305.541026.8955461.55 29631.37 11714.34 14115.84 1948.18964.191820.351660.072917.403369.411074.461913.324038.913029.313029.311186.511698.31982.905670.471920.603189.531889.165586.661661.95660.041265.211777.671099.641897.481894.53686.22251.53316.221123.0660522.59 31815.14 13816.55 14890.90 1990.43997.961851.491751.153416.083570.271105.651973.384109.873276.263276.261675.181755.271024.496321.292109.593068.361697.925809.571799.85668.811488.061913.091341.052025.261941.27767.68255.51337.571274.2564592.8533627.4614405.7316559.662096.86820.641874.931804.112468.743296.561191.572166.434105.543526.322754.881844.461810.971271.873686.212362.062754.682253.965620.051401.82612.401646.361390.341297.931919.491491.281043.29267.39348.381535.2360664.77 30205.37 15649.14 14810.26 2221.11870.371690.811778.812484.203616.291317.822320.994090.713863.012804.392043.171963.561304.073790.152490.072977.342461.805887.201768.72576.991539.972032.391373.612170.971562.621059.69285.28368.181604.4364318.71 31374.60 16694.05 16250.06 5 期 505宋京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图 1 2005 年、 2010 年和 2014 年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空间分布图Fig.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2005, 2010 and 2014 增长了 2.77 倍。区域标准差也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的绝对差异总体呈现增大趋势。而变异系数呈下降态势,表明 2003 2014年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相对差异逐渐减小。Moran’s I 指数基本保持稳定,且均接近于 0,表明各省域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呈现随机分布的态势。 表 3 2003 2014 年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总体演化特征Table 3 The tot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03 to 2014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均值 / 万 t774.31890.801191.931316.391466.001605.801703.471848.722017.422153.102022.162143.96标准差542.74639.03896.40970.451072.361116.071173.671250.561320.951405.781141.011190.39变异系数0.700.720.750.740.730.700.690.680.650.650.560.56Moran’s I−0.030.0007−0.040.021−0.024−0.024−0.031−0.03−0.00960.00340.0004−0.0066为更详细了解各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空间分布情况,用 ArcGIS10.2 软件分别绘出 2005 年、2010 年、 2014 年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图(图 1。 X 轴代表东西方向, Y轴代表南北方向, Z轴代表碳排放量。从东往西呈阶梯状减小,表明交通运输碳排放从东部到西部逐渐下降,而南北向呈“倒 U”型,表明南北方向上中间省份的碳排放量较大,南北两端省Y a 2005 年ZX Y ZX Y ZX b 2010 年 c 2014 年XZ 面的投影趋势线YZ 面的投影趋势线YZ 面的投影数据XZ 面的投影数据XY 面的投影数据数据点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相对较小。总体来讲中东部省份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量较大,西北、西南省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较小。2.2 局部空间格局2.2.1 G 指数分析分析各省的 G 指数,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将碳排放数据由高到低划分 5 个等级,分别代表热点地区、次热地区、温点地区、次冷地区、冷点地区 (图 2。总体上冷点地区分布在西北地区,所占份额由 2005年的 13.3 下降到 2014 年的 10.0,反映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系统能源消耗逐渐增大,碳排放量不断上升;而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 2005 年、 2010 年、 2014 年的热点城市数量均占总数的 23.3;总体上中国各省域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具有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的空间集聚效应,且基本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 2005 年、 2010 年、 2014 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这 7 个省 / 市的 G 指数普遍较高,始终处于热点地区;而新疆、青海、甘肃这 3 个省均为冷点地区。相比 2005 年, 2010年、 2014 年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冷点地区有所减少,四川省由冷点区变为次冷区。 2005 年、 2010 年、2014 年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格局存在微弱变化,基本趋于稳定。2.2.2 碳排放重心轨迹及标准差椭圆分析运用 ArcGIS10.2 的相关模块,计算 2003 2014年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的碳排放重心及标准差椭圆的各参数(表 4、图 3,其空间分布情况如图 4所示。碳排放的重心基本在河南省南部偏东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年506温室气体排放其中 2005 年、 2006 年碳排放重心明显向西转移,2006 年以后交通系统碳排放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各年份交通系统碳排放的标准差椭圆以该年份的重心为中心(图 4,覆盖中国中东部。较为突出的是, 2005 年和 2006 年的标准差椭圆沿 y 轴和沿 x轴相差不大,说明 2005 年和 2006 年各省域交通系统的碳排放方向性特征不明显,数据的离散程度相对较大,这与表 3 中 2005 年、 2006 年变异系数较大相图 2 2005 年、 2010 年和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 G 指数空间分布Fig. 2 Distribution of G of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2005, 2010 and 2014a 2005 年 b 2010 年 c 2014 年冷点地区次冷地区温点地区次热地区热点地区0 500 1000 km 0 500 1000 km 0 500 1000 km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表 4 2003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重心变动Table 4 Shift of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gravity centre during 2003-2014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重心坐标 x,y/m836993.982, 4037684.001879181.172, 4062036.557650477.584, 4031767.058654925.800, 4022523.788855900.122, 4129051.731844046.996, 4122981.379841121.899, 4124234.605836314.118, 4111587.675851951.732, 4137253.675846091.899, 4144902.454835698.158, 4132358.445825236.463, 4122545.050移动方向东北西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西南东北西北西南西南注表中每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重心的移动方向是相对上一年的重心位置来定。图 3 2003 2014 年交通系统碳排放标准差椭圆参数变化Fig. 3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parameters of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2003-2014吻合。而其他年份的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沿 x 轴的标准差普遍在 838 ~ 898 km,沿 y 轴主要集中于 1050 ~ 1131 km,其北抵辽东半岛、内蒙古东、京津唐经济圈,西连川陕渝西三角,东至长三角经济区,南接珠三角经济圈,横跨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重庆、四川、贵州、a 转角 qb 沿 y 轴、 x 轴的标准差沿 y 轴的标准差 沿 x 轴的标准差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年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年40302010014001000600200120080040003525155转角q/标准差/5 期 507宋京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 22 个省 / 市,这些区域均是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高值聚集区,说明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与各地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结构关系较大。图 3 的标准差椭圆转角q(正北方向与顺时针旋转的长轴之间的夹角)主要反映了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空间分布的主趋势方向。研究发现 2003 2014年标准差椭圆转角q始终在 16~ 36区间变动,基本呈现增大 - 减小 - 增大过程,但整体转角q变小(由 2003 年的 24.25缩小到 2014 年的 22.598 , 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小幅度的逆时针旋转,这表明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总体上呈现东北 - 西南格局,并有向正北转变的趋势。其中 2005 年、 2006 年东北 - 西南空间格局得到加强。在主轴(即 y 轴)方向上, 2003 2005 年主轴标准差由 1083.25 km 扩大到 1177.45 km,表明该时段交通系统碳排放分布在主要方向上相对分散; 2005 2008 年主轴开始变短,表明该时段碳排放分布在主要方向上趋于极化现象;2008 2014 年主轴增长,交通系统碳排放又出现分散现象。观察辅轴方向(即 x 轴 ,其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即辅轴方向上交通系统碳排放分布呈现先分散后极化的演变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 2005 年、 2006 年各省域交通系统碳排放变异图 4 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重心及标准差椭圆分布Fig. 4 The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centre and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of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2003 年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各年份碳排放重心标准差椭圆0 500 1000 km南海诸岛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年508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迅速,能源消耗迅速增加,致使碳排放总量相对中西部省 / 市发展快速,方向性分布不明显,呈现相对分散现象。2.3 空间变异分析2.3.1 方向变异利用 ArcGIS10.2 的地统计模块,分析 2014 年 30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方向变异,逐渐改变动态搜索方向,分别选取 0为南北方向, 45表示东北-西南方向, 90表示东西方向, 135表示东南 - 西北方向。图 5 可知,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在不同方向的空间相关范围基本相近,其中东西方向的空间相关性范围更广。2.3.2 空间异质分析为进一步分析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性,采用 Kriging 空间插值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 2005年、 2010年、 2014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数据,发现数据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表 5,说明用 Kriging空间插值作半变异函数分析基本可行。研究发现,总体上 2005 年、 2010 年、 2014 年的标准平均值均接近于 0,且平均标准误差与均方根相图 5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半变异函数Fig. 5 Semivariogrm function about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2014差不大,标准均方根接近于 1,认为半变异函数能正确估计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预测中的随机变异性。观察块金值,发现其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有所下降,这说明不同时期,运输系统碳排放数据变异的随机成分不同,大体上由空间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呈减弱态势。变程先增大后减小,但总体呈现增大态势,表明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空间效应范围不断增大,溢出效应不断增强。观察空间变异函数的拟合结果,发现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中东部,而西北和西南方向的省份碳排放相对较小,这与趋势图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 结 论1 2003 2014 年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量持续快速增长,由 2003 年的 23229.14 万 t 增长为 2014年的 64318.71 万 t。中国省域交通系统碳排放呈随机分布态势,且区域间相对差异逐渐减小。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自东向西逐渐递减,而南北方向呈“倒 U”型,即从南向北的省域交通系统碳排放先增加后减少。表 5 2005 年、 2010 年、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半变异函数参数Table 5 Parameters of semivariogrm function about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in 2005, 2010 and 2014年份200520102014偏度 峰度 变程 块金值 偏基台值 标准平均值 均方根 平均标准误差 标准均方根1.4321.2370.7454.7684.4233.8001485175156766815123740.9701.2520.9570.1450.0780.0430.0040.0340.029918.6821309.6571306.838890.8421259.5841310.6281.0801.0500.997a 南北方向c 东西方向b 东北 - 西南方向d 东南 - 西北方向1.441.160.870.580.290 0.42 0.84 1.27 1.69 2.11 2.53 2.95 3.38半变异值l/10-71.441.160.870.580.290 0.42 0.84 1.27 1.69 2.11 2.53 2.95 3.38半变异值l/10-71.441.160.870.580.290 0.42 0.84 1.27 1.69 2.11 2.53 2.95 3.38半变异值l/10-71.441.160.870.580.290 0.42 0.84 1.27 1.69 2.11 2.53 2.95 3.38半变异值l/10-7距离 h/10-6距离 h/10-6距离 h/10-6距离 h/10-5 期 509宋京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2 总体上中国各省域的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具有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的空间集聚效应,且基本呈现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空间格局。 2005 年、2010 年、 2014 年新疆、青海及甘肃等省域均属于冷点地区;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始终处于热点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重心基本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部,且总体上呈现东北 - 西南的方向格局,并有向正北转变的趋势。3 2014 年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在不同方向的空间相关范围基本相近,其中东西方向有更远距离的空间相关性。不同时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数据变异的随机成分不同,且结构化差异减弱。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空间效应范围不断增大,溢出效应逐渐增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采用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是以国内分行业的能耗统计数据为准,尚未考虑间接排放及社会其他行业部门及私人车辆的能耗。由于该部分能耗数据涉及范围较大,考虑因素复杂,较难获取。但该部分数据对准确计算交通运输能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全社会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的分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快速发展的中国交通运输系统而言,应尽快完善顶层设计,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的比重,创新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机制,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提高能效,促进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碳减排进程。由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差异,不同省市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制定因地制宜的碳减排政策,开发适应于自身的有效碳减排工具。参考文献段昊书 . 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创新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pdf)为本站会员(残墨遗孤)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