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pdf

  • 资源ID:4340       资源大小:3.50M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pdf

pJULY2018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Huw Slater中国碳论坛 / ICFDimitri de Boer中国碳论坛王庶ICF钱国强中创碳投I 摘要 nbsp;本报告总结了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 的结果。 本次 调查于 2018 年 3 月至 4 月期间 展开,收集了 中国碳市场的 各 利益相关 方 对中国未来碳价的预期。我们与行业协会合作, 深入 调查了中国 已经或者即将被纳入 全国碳市场的 高 排放 行业(包括电力、水泥和 电解铝行业 ) 的从业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坚信中国的碳价水平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涨,且碳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将 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已在 2017 年末启动 了 全国碳排放 权 交易体系 nbsp;ETS 的发展计划。不过,调查受访者普遍预计全国 碳市场 最早要到 2020 年左右才会全面运作。 在 全国 碳市场 如火如荼地筹备之际,大量 的 能力建设工作已陆续开展,但还 有 更多工作 需要完成 。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 碳市场建设及运行 初期需要坚实的法律依据作为 支撑 ,至少 需要 国务院 出台 相关 规定。 此外,受访者预计 碳市场 在未来十年内将成为激励公司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重要 的 政策工具,并对中国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峰值非常有信心 , nbsp;许多受访者甚至预计中国将提早达到碳排放峰值。 nbsp;关键词 nbsp;碳价 , 碳排放交易 , 碳市场 , 公共政策 , 利益相关者调查 , 中国 nbsp;推荐引用 nbsp;Slater, H., De Boer, D., 王庶,钱国强 ,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 , 2018 年 7月,中国碳论坛,北京 nbsp;通讯地址 nbsp;Peter Edwards,中国碳论坛 nbsp;地址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 新街口正觉胡同 nbsp;5 号,邮编 nbsp;100035 电话 86-13051228667 电邮 forumchinacarbon.info II 致谢 nbsp;本调查由中国碳论坛、 ICF 国际咨询公司 和 北京 中创碳投 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开展,并获得了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荷兰碳排放管理局( Nederlandse Emissieautoriteit,NEa)以及挪威环境局的支持。德国驻 华 大使馆、挪威驻 华 大使馆、 荷兰王国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 、能源基金会以及德国国际合作机构 ( GIZ) 提供了资金支持。 nbsp;作者 nbsp;Huw Slater、 Dimitri de Boer、王庶和钱国强在此鸣谢所有为本报告作出贡献的其他组织和个人。 nbsp;感谢 原国家发展改革委 应对气候变化司 ( 现 划归 生态环境部 )与 项目组的沟通 与 交流 。感谢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 NCSC)参与项目举办 的行业专家圆桌会议。 nbsp;感谢 为 本调查和报告 作出贡献 的各位核心顾问能源基金会首席代表邹骥教授、能源基金会刘爽、中国科学院王毅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段茂盛教授。 nbsp;同时感谢提供同业评审意见的专家中国科学院刘宇、中国碳论坛的 Hugh Kater 以及荷兰碳排放管理局的 nbsp;Erik van Andel 和 nbsp;Steven Bank。 nbsp;我们也非常感谢以下行业协会及其代表协助分发调查问卷中国有色金属行业 协会 、中国水泥协会以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nbsp;在此,还要特别鸣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经济与政策中心的 nbsp;Frank Jotzo 教授。他是 nbsp;2013 年首次调查(后续一系列报告的开端)的发起人和第一作者,为团队提供了宝贵意见。 nbsp;本项目由中国碳论坛的 nbsp;Peter Edwards 管 理。我们还要感谢中创碳投的黄晓辰和赖寒作出的贡献。最后,我们 感谢 几位来自 ICF 的 黎瑞鑫 、 李绍锦 和 蒋小娟 , 为本报告 翻译提供的帮助。 nbsp;III 目录 nbsp;目录 nbsp;.................................................................................................................................................. III 执行摘要 ........................................................................................................................................... V 调查简介 ............................................................................................................................................ 8 中国碳市场动态 nbsp;.............................................................................................................................. 10 中国碳价利益相关方调查 nbsp;............................................................................................................... 16 试点碳排放交易体系 nbsp;...................................................................................................................... 21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nbsp;...................................................................................................................... 23 排放交易的准备程度 nbsp;...................................................................................................................... 33 碳价对投资的影响 nbsp;.......................................................................................................................... 40 碳价背景 .......................................................................................................................................... 42 排放峰值 .......................................................................................................................................... 43 附录 1 nbsp;2017-2018 年碳交易试点政策要点 nbsp;.................................................................................. 44 附录 2 nbsp;CCER 备案签发情况 nbsp;.......................................................................................................... 45 项目合作伙伴 nbsp;.................................................................................................................................. 47 项目资助 .......................................................................................................................................... 48 IV V 执行摘要 nbsp;本报告总结了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 的结果。该调查由中国碳论坛、 ICF 国际咨询公司 、中创碳投、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挪威环境局和荷兰碳排放管理局联合开展。 nbsp;本项目建立在 2013 年 、 2015 年和 2017 年类似调查的基础之上。 调查从 2018 年 3 月下旬持续到 4 月下旬,共获得 317 位利益相关者对中国未来碳价的预期。本调查展示了这些利益相关者总体的 “ 最佳猜测 ” ,虽然无法宣称具有代表性,但清楚反映了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中国未来碳价的预期。 nbsp;本次中国碳价调查是 2017 年 12 月 中国正式启动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 后 项目组 开展的首次市场调查 。 该 建设方案概述了中国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线图,将碳市场建设工作划分为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 有 关市场设计的重大决策将 于今年(基础建设期) 陆续出台,市场体系建设 也将在未来三年内 进一步完善 ,并将逐渐纳入其他行业。此外, 当前 国际社会正围绕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细则进行谈判,中国又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职能调整到由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来承担。 因此,本次调查的 开展 正值国内外对中国的气候行动愈发关注之际。 nbsp;受访者 nbsp;本调查共收到 nbsp;317 份各行业专业人士的反馈,包括有关行业 ( 67) 、咨询机构 nbsp;( 10) 、学术界 nbsp;( 6) 、碳金融 nbsp;( 4) 、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各占 nbsp;3)。其他受访者来自非政府组织 nbsp;( NGO) 、碳交易所和行业协会。半数受访者已被纳入 试点 地区 碳市场 ,或者有可能被纳入即将启动的全国 碳市场 。在 2017 年、 2015 年和 2013 年的调查中,这类受访者分别仅占16、 18和 7。大多数行业反馈通过行业协会向其成员分发调查获得,包括电力行业给出的90 份反馈、水泥行业给出的 47 份反馈以及有色金属行业(铝和铜)给出的 46 份反馈。 其余31 份行业反馈 则 通过项目合作伙伴网络收集。 总体 而言 , 尽管 接受调查的行业受访者为加入碳市场所做的准备 可能 比 未参与 此次 调查的行业受访者更加充分,行业协会 的 参与意味着 相关偏差比之前的调查 更小 。 nbsp;中国碳市场的 发展 nbsp;在 2013 年和 2014 年期间,试点碳市场在五个市(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和深圳)以及两个省份(广东和湖北)推出。近年来,试点地区通过 采取 扩大 行业覆盖 范围、改善 配额 分配机制和引入衍生产品 等措施 ,使得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福建省也在 2016 年末 启动了碳排放交易 。 nbsp;2017 年 12 月宣布的 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 提出分三个阶段实现市场的全面运作,前两个准备阶段 将 分别持续大约一年。 在被问及中国的全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 将在何时 “ 完全 运行 ” 时,只有 19的受访者预计会在 2020 年或更早时间实现(相比 2017 年的 47有所下降)。1这一下降可能是因为在等待全国 nbsp;碳市场 开始 交易 。 72的受访者预计碳市场 能在 2025年前 实现 全面 运行 。 nbsp;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法律依据仍在制定中。国务院预计将在 2018 年 出台 一份 全面规定。39的调查受访者认为 该政策文件足以 确保履约,但大多数受访者 ( 55) 更希望全国人大能够 进行 相关立法 。不过,行业受访者对此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上述两种看法各占 nbsp;46 和 nbsp;44)。 nbsp;1完整问题 “ 您预期什么时候中国国家碳交易体系能够完全运行起来包括法律法规、总量和配额 管理、完善的检测、报告、核查和认证体系、注册登记系统、交易平台和 市场监管 。 ” nbsp;VI 受访者预计未来几年碳排放交易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34的受访者认为在 2018 年投资决策 将 受到很大或相当程度的影响,而到 2025 年这 一 数字将上升到 75。 nbsp;预计碳排放交易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 nbsp;图 1 问题 nbsp;3-1 您预期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否会影响 2018 年 /2020 年 /2025 年的投资决策 nbsp;( N304, 292, 285) nbsp;碳价预期 nbsp;全国 碳市场 的平均碳价预期为 2020 年为人民币 51 元 /吨; 2025 年为人民币 86 元 /吨。然而,碳价水平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更远的未来。 按照统计学模型, 2025 年的 第 20百 分位数和 第 80 百 分位数分别为人民币 35 元 /吨和人民币 158 元 /吨。本次调查的未来碳价预期低于 2017 年的调查。2预计中国碳价将稳步增长 nbsp;图 2 试 点 市场 的实际价格范围以及 调查受访者对全国体系的碳价预估 nbsp;2在 2017 年中国碳价调查中, 平均价格预期为 2017 年 人民币 38 元 /吨 , 2018 年人民币 51 元 /吨 , 2020 年人民币 74 元 /吨 , 2025 年人民币 108 元 /吨 。 2025 年 的 20 分位数和 80 分位 数 分别为 50 元 /吨和 200 元 /吨。 nbsp;815372648383322123315132018 2020 2025否是,微小影响是,有适当影响是,且强烈影响VII 行业受访者和非行业受访者之间存在差异 行业受访者预期的碳价更高。虽然国际开展的类似调查显示,行业受访者预期的碳价往往更低,但是我们 nbsp;2015 年和 nbsp;2017 年在中国开展的调查 均显示行业受访者预期的碳价更高。 nbsp;碳价与相关政策工具 nbsp;受访者被问及 其 预计未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最重要 的 政策是什么(图 3)。结果显示,受访者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重点将转向 碳市场 、环境税、信息披露和能源补贴交易 等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 。 nbsp;预计基于市场的措施将成为主要政策工具 nbsp; 图 3 问题 3-3 为了激励企业 在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 放,在不同时期,哪些是最重要的政策( N314, 295, 284) nbsp;中国的排放目标和排放峰值 nbsp;87的受访者预计中国将在 2030 年达到 碳排放峰值 , 48的受访者预计将在 2025 年或更早的时间达到。 nbsp;预计中国将在 2030 年前达到 碳排放峰值 nbsp;图 4 问题 nbsp;3-5 您预期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什么时候到峰值 nbsp;N1322021 229141747157891614101312811119191392018 2020 2025强制关nbsp;落后•施(去X能)f 排放•施•定k‰性措施可再生能源的上网\价’Œ—[f Œ能的’Œ—[}境信息披露用能qj交易}境税碳排放交易体系410343914已ˆ达到2020年前2020年-2025年2026年-2030年š于20308 调查简介 nbsp;本报告展示 了 2018 年中国碳价调查 的结果。该调查由中国碳论坛、 ICF 国际咨询公司 、中创碳投、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挪威环境局和荷兰碳排放管理局联合开展。 本项目建立在 2013 年、 2015 年和 2017 年类似调查的基础之上。我们在本 次 调查中设置了 许多 与前 三次调查 中 相同的问题,并对这几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 我们与行业协会合作,深入调查了来自中国已经或者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高碳排放行业(包括电力、水泥和电解铝行业)的从业人员。 nbsp;本次中国碳价调查是 2017 年 12 月中国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后开展的首次市场调查。该建设方案概述了中国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线图,将碳市场建设工作划分为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有关市场设计的重大决策将于今年(基础建设期)陆续出台,市场体系建设也将在未来三年内进一步完善,并将逐渐纳入其他行业。此外,当前国际社会正围绕落实巴黎协定的具体细则进行谈判,中国又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职能调整到由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来承担。因此,本次调查的开展正值国内外对中国的气候行动愈发关注之际。 nbsp;中 国政府已 就减排目标作出 明确 承诺 到 2020 年 ,中国计划将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时 水平降低 40%至 45%,到 2030 年降低 60%至 65%。 除各省都有地方 碳强度目标 外, 中国的区域 碳 排放交易系统还采用了基于碳 排放 强度的上限,而不是 国际上 一些排放交易系统 所 使用的绝对排放上限。 nbsp;中国政府认为这种方法最适合实现经济增长和减排的双重需求。 nbsp;约 1 个月 内 ,本调查共收到 317 份各行业专业人士的反馈,包括有关行业、咨询机构、学术界、碳金融、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半数 受访者 已被纳入 试点地区碳市场 ,或者有可能被纳入即将启动的 全国碳市场 。 平均而言 , 尽管 接受调查的行业受访者为加入碳市场所做的准备可能 较 未参与调查的行业受访者 更加充分,但是行业协会 的 参与意味着 相 关偏差相比之前的调查 较不 显著。 nbsp;除调查外,项目团队还就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先后 围绕 电力行业的监测、报告、核查和认证 nbsp;MRVA、非电力行业的排放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准备情况 以及水泥和 电解 铝行业的 nbsp;MRVA 三项碳市场重点议题 开展了三场行业利益相关 方 圆桌会议。圆桌会议的与会人员包括行业代表 、 行业协会以及政府 方面的 碳市场专家。一方面,圆桌会议旨在为行业提供一个同政策制定者就 碳排放交易体系 设计 进行 沟通对话的渠道 ; 另一方面,会议也使得公众能够 对上述全国碳市场的重点议题有 更 深入的 了解。有关圆桌会议的公开报告可通过中国碳论坛网站获取。 nbsp;本次调查 对专家和市场参与者对于中国未来碳价及碳价与中国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之间关系的预期进行了研判,也对其关于市场设计决策、相关政策、碳价和对投资决策影响等方面的预期进行了量化分析。 因此,该调查 有助于 市场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行业以及专家群体对碳价前景的 预期 。 nbsp;本报告中所得出的预期 可被理解为 对未来影响中国碳市场运作的各类因素有着清晰认识和深刻见解的部分群体所 作出的 “ 最佳猜测 ” 。在 行业受访者 方面 ,鉴于尚未做好准备的 企业 仍对碳市场持不确定的态度,从而不太愿意完成调查,因此调查样本可能会偏向准备 较为充分的市场参与者。另外,由于不存在业内代表专家名单,且调查对象都是自愿参与调查,因此本调查不能绝对代表所有专家和各行各业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 nbsp;本调查所得到的未来碳价预期在概念上与市场期货价格不同,后者反映了市场预期,但是 市场预期 会根据市场风险 进行 调整,并受制于市场需求和资本供应。本调查中的未来碳价预期也与基于 对 潜在市场因素 和政策假设进行 量化分析 得出的预期价格 存在概念上的区别。 nbsp;9 本 报告首先回顾了中国目前碳排放交易的最新情况 , 随后概述了调查得出的主要结果,涵盖碳市场 试点 地区 经验、全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 预期、企业准备程度、碳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碳市场 与其他政策的关系以及中国碳排放达峰时间预期 等方面 。本报告旨在客观展示受访者的观点, 为 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 提供 参考。 nbsp;10 中国碳市场动态 nbsp;在 2013 和 2014 年间,碳交易试点在四个直辖市(北京、重庆、上海、天津)、两省(广东、湖北)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启动。到目前为止每一个试点都完成了三到四个履约周期,为未来政策的指定提供了颇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过去两年,试点地区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交易涵盖行业得以扩大,配额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同时福建碳市场也于 2016 年底启动。 2017-18 年间各区域碳市场的主要政策汇总详见附录 1。 nbsp;2017 年 12 月, 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明确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目标、建设路径,以及正式开展交易之前尚需要完成的 工作 ,标志着全国碳 排放交易体系的 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 将分为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进行推进,并 以电力为突破口,率先开展交易 ,按照“ 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的原则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 nbsp;近期大事件 回顾 nbsp;一 、 2016、 2017 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全面启动 nbsp;2017 年 12 月 15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开启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 2016、 2017 年的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要求各地 nbsp;2017 年 3 月 31 日前完成温室气体核算与 报告, nbsp;2017 年 5 月 31 日前完成核查、复核与报送。 nbsp;通知涵盖了八大行业,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全国碳市场纳入八大行业的计划并未改变。相比 2013-15 年的要求,此次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是要求制定监测计划,这对于完善全国碳市场 MRV 体系,夯实数据基础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 大型电力消费 者的间接排放量 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因此采用统一的电网平均排放因子来计算电力和热量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 电力的电网排放因子采用全国统一值 0.6101 tCO2/MWh。 nbsp;二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 发电行业 发布,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nbsp;国家发改委于 2017 年 12 月 19 日宣布,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根据此前印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 发电行业 ,全国碳市场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方案明确了纳入范围、试点过渡原则等要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路径和现阶段进展情况如图 1。 nbsp;2018 年重点工作包括构建“ 13”政策法规体系、建立 4 个支撑系统、开展 2016-2017年度报告、核查工作和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案。虽然全国碳市场雏形初显,但发电行业履约时间、 除发电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纳入时间、 CCER 规则、交易规则和区域碳市场过渡方案等内容 还需进一步 明确。 nbsp;图 1 全国碳市场发展路径 nbsp;11 三 、 央行 发文 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参与境内碳排放权交易 nbsp;2018 年 1 月 6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境外投资者办理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相关规定,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参与境内碳排放权交易。 nbsp; 四 、 生态环境部接棒全国碳市场建设 nbsp;2018 年 3 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审议通过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方案 ,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 8 个,副部级机构减少 7 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 26个。 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入生态环境部 ,后者将继续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 nbsp;五 、 证监会 要求研究发展碳期货 nbsp;2018 年 5 月 21 日 ,证监会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 就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作出部署, 要求 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发展碳排放权期货等商品期货新品种,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助力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 。 nbsp;六 、 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完成系统升级并开通运行 nbsp;2018 年 5 月,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管理办公室组织协调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四川九省市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交易机构顺利完成与升级后的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对接调试,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恢复上线运行,受理 CCER 交易注册登记业务 。 nbsp;中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nbsp;试点 nbsp;截至 2018 年 5 月 31 日,一、二级现货市场累计成交 2.3 亿吨,成交额 51.56 亿元。广东、湖北成交量最高,位于第一梯队;深圳、上海、北京位于第二梯队;而天津、重庆、福建的成交量相对较低,位于第三梯队。 nbsp;图 nbsp;2截至 2018 年 5 月 31 日中国碳市场现货成交量 (万吨) nbsp;34941818 7681,058 1,0584,5052,160543791,5471,8412,1648393,49172001,716福建天津重h北京上海深圳湖北广XC公开交易成交量]v•™“•成交量拍]}成交量12 图 3截至 2018 年 5 月 31 日中国碳市场现货成交额 (万 元 ) nbsp;从各履约期成交量来看,成交量呈逐年上升之势。不过 2017 履约期( 2017 年 8 月至2018 年 6 月)尚未完成,成交量尚待进一步观察。 nbsp;图 4 试点一、二级现货市场历年交易量 和 成交额 ( 亿 吨 /亿 元 ) nbsp;2730 100396772544138973 400589035734502469111662506240891583531182846008197266400080418重h天津福建上海北京深圳湖北广XC公开交易成交]v•™“•成交拍]}成交13 2017 年至 2018 年各试点配额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nbsp;北京 nbsp;北京 2017-2018 年价格大多数时候维持在 50 元 /吨以上 nbsp;上海 nbsp;上海总体介于 30-40 元 /吨之间。 在 2017 年 6 月底完成履约之后,价格曾出现一定程度 下跌,后又逐步回升 nbsp;深 圳 nbsp;深圳 总体介于 30 元 /吨 左右 。在 2017 年 6 月底完成履约之后,价格曾出现短暂下跌,后又逐步回升 nbsp;重庆 nbsp;重庆 自 2017 年以来价格呈 “U”型走势。 2017 年 3 月之前价格为 15 元 /吨左右,后一度跌至 1 元 /吨,至 2017 年底方始回升,目前价格接近 30 元 /吨 nbsp;福建 nbsp;福建自开市以来稳定在 35 元 /吨左右, 从 2017 年履约季时开始 下跌 ,目前 已跌至 20元 /吨以下 nbsp;湖北 nbsp;湖北 价格较为平稳,大致位于 15 元 /吨 左右 nbsp;广东 nbsp;广东价格较为平稳, 介于 10-20 元 /吨 之间 nbsp;天津 nbsp;天津交易活跃度较低 , 价格在 10-15 元 /吨之间 nbsp;表 1 2017/18 试点价格走势,以截至 2018 年 4 月 30 日的价格排序 nbsp;图 nbsp;5 中国碳市场公开交易日成交均价(元 /吨) ( 2013 年 6 月 18 日 -2018 年 4 月 30 日) nbsp;2017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的公告 对 交易 价格没有明显影响。 nbsp;虽然重庆的价格确实在此时大幅上涨,但这更可能是因为交易活动量在合规截止日期( 1 月 5 日)前的最后两周急剧下降,这意味着 价格被 少数交易 而不是真实供需所影响。 nbsp;0204060801001201406/201312/20136/201412/20146/201512/20156/201612/20166/201712/2017成交均价(元/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福建14 CCER 截至 2018 年 4 月 30 日,已经有 287 个 CCER 项目得到签发,累计成交 1.34 亿吨。其中, nbsp;2017 履约期( 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4 月)目前仅成交 1545 万吨,远低于 2016 履约期(图 6)。 nbsp;在交易价格方面,只有北京 、 上海 和四川 公布了线上 /挂牌交易价格。 2017 年至今,三地的成交均价分别为 16.7、 17.6、 3.5 元 /吨 。 nbsp;图 6 CCER 成交量(万吨) nbsp;关于 CCER 的更多信息详见附录 2。 nbsp;703 5737 5380 1545 2014.7-2015.6 2015.7-2016.6 2016.7-2017.6 2017.7-2018.415 全国碳市场动态 nbsp;按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路径和现阶段进展情况如表 2 所示。 nbsp;当前状况 未来动向 政策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全国碳市场建设分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个阶段。 应对气候变化职责已由发改委转入生态环境部,后续实施计划尚待明确。 纳入行业 首批仅纳入发电行业。 未来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逐步纳入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航空八大行业。 配额分配 编制了发电、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草案,并开展了试算。 发电行业具体分配方法在原有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拟结合2016-2017年度的数据进行优化后发布。 监测、报告和核查(MRV) ⚫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2016、2017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2016、2017年度排放报告、核查及监测计划制定有关工作。 ⚫ 绝大多数省市都已经启动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2016、2017年度碳排放核查 ,预计能够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在5月31日前完成复核与报送。 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企业排放报告管理办法与核查机构管理办法、完善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指南与技术规范。 履约机制 对履约机制仍在进行研究。 无进展。 支撑系统 将建立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结算系统、报送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由湖北牵头承建,交易系统由上海牵头承建。 抵消机制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在修订中。 在深化完善期尽早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 试点过渡 方案 2011年以来开展区域碳交易试点的地区符合条件的重点排放单位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区域碳交易试点地区继续发挥现有作用,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国碳市场过渡。 试点过渡方案研究制定中。 表 2全国碳市场 动态 (截至 2018 年 5 月 31 日) nbsp; 16 中国碳价利益相关 方 调查 nbsp;本调查于 2018 年 3 月 29 日到 4 月 30 日期间通过安全的在线调查平台 “ 调查派 ” 匿名开展 ,并 提供中英文两个版本 的问卷 。 nbsp;受邀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是通过行业协会选出的,因此很多反馈来自可能被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以及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分别向其成员分发了该调查 问卷 。 中国碳论坛和 ICF 国际咨询公司向其联络人中的 中国碳市场参与者以及 nbsp;2017 年调查的参与者 发送了调查问卷 。本调查也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交媒体渠道,尤其是微信, 提供给 面向潜在的受访者。3317 份符合条件的反馈被纳入分析。 nbsp;本调查是此系列中的第四次调查。 2013 年 的初次 调查是在中国大部分碳交易试点体系启动之前进行的 , 2015 年调查简要反映了试点运作两年后的各方观点,而 2017 年调查则在 中国 即将 推行 全国 碳 市场时开展。今年的受访者人数与 nbsp;2015 年调查( 304 人)和 2017 年调查( 260 人)相当,远高于 2013 年( 86 人)。 nbsp;本调查 收集到 了具有代表性的行 业从业人员的 意见,以及来自中国碳市场专家群体、咨询机构和学术界专家顾问的大量反馈。因此,本调查合理展现了 各 中国碳市场 参与方 的观点和预期。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填写调查时并不知晓 国家发改委 和 生态环境部的职能调整 ,而这次 机构改革 可能导致能力建设和 碳市场监管 的落实 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延迟。 nbsp;除非另有说明,本报告中的百分比均针对具体问题的受访者比例,不包括选择 “ 不知道 ” 的受访者。 nbsp;3项目合作伙伴中创碳投通过其微信公众平台协助发放了调查问卷 。当时,其微信公众平台拥有超过8600 名订阅者。本次调查也在包括由 ICF 咨询公司所运营的中欧碳交易能力建设项目微信群(超过 200 名成员)以及聚集了碳市场领域诸多专业人士的“中国碳圈”(超过 500 名成员)在内的微信群组中发放了调查问卷。 nbsp;项目团队希望能够收到来自在机构中负责碳市场问题的专业人士或对碳市场领域具有相当程度了解的认识的反馈。 nbsp;17 调查受访者群体分类 nbsp;在 317 名受访者中, 67的受访者来自有关行业,其中半数受访者已经被纳入 碳排放交易体系 或者未来可能被纳入全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 。而 2017 年、 2015 年和 2013 年调查时的纳入实体分别仅占 16、 18和 7。在 被 纳入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中 中,受访者最多 从事 的行业分别是发电( 26)、水泥 nbsp;( 15) 、铝 ( 6) 、铜 ( 1) 和石油化工 ( 1) 。 28的 被 纳入或可能 被 纳入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 已参与 了 地区试点 碳市场 。大多数行业反馈通过行业协会向其成员分发调查获得,包括电力行业给出的 nbsp;90 份反馈、水泥行业给出的 nbsp;47 份反馈以及有色金属行业(铝和铜)给出的 nbsp;46 份反馈。剩下的 nbsp;31 份行业反馈通过项目合作伙伴网络收集。 nbsp;10的受访者是咨询机构负责碳价相关工作的代表。这些受访者为 碳排放交易体系 试点 的建设 以及全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筹备 提供 了大量 建议。 6 的受访者来自学术界; 4 来自碳金融行业; 3 来自地方政府; 3 来自政府研究机构; 2 来自 nbsp;NGO, 1 分别来自碳排放交易所和行业协会。另外 nbsp;4 的反馈来自其他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法律专业人士、碳资产管理公司、森林碳汇开发人员和个人投资者。 nbsp;调查受访者群体分类 nbsp;图 nbsp;7 问题 nbsp;1-2 nbsp;您的组织属于何种类型 nbsp;注反馈总数 nbsp;N317 315 名受访者 ( 99) 使用的是中文版调查问卷, 2 名受访者 ( 1) 使用的是英文版本。受访者中的中国人比例随着调查递增( 2013 年为 51, 2015 年为 nbsp;92, 2017 年为 nbsp;94),这表明中国碳市场受到的国内关注越来越多。 nbsp;18 行业反馈 nbsp;我们总共收集了 nbsp;214 份来自行业的反馈。其中的大多数通过行业协会向其成员分发调查获得,包括电力行业给出的 nbsp;90 份反馈、水泥行业给出的 nbsp;47 份反馈以及有色金属行业(铝和铜)给出的 nbsp;46 份反馈。剩下的 nbsp;31 份行业反馈通过项目合作伙伴网络收集。 nbsp;45 名行业受访者表示其公司已被纳入地区 碳排放交易体系 ,包括中国各个 碳市场试点地区的参与者,尤其是 北京 ( 18) 、上海 ( 14) 和湖北 ( 11)的碳市场试点 。 8 名行业受访者来自正参与外国 碳市场 的公司,其中 7 名 受访者所在的公司 正参与欧盟 碳排放交易体系 。 对于这些公司而言,接受多个 碳市场 的同时管辖可能会促进经验分享和业内的互相学习,并最终 促进各个体系的 融合。 nbsp;图 nbsp;8 问题 nbsp;1-8贵公司目前是否 被纳入了 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如果是 请指明贵单位被纳入了以下哪个 /哪些碳排放交易试点 N45 在来自 已经被 纳入或可/p

注意事项

本文(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pdf)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