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银川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2017-2020)》全文.pdf

  • 资源ID:4043       资源大小:493.66KB        全文页数:5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银川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2017-2020)》全文.pdf

银川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2017-2020年)银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零一八年三月目 录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面临的形势......................................................5(三)亟待解决的问题..............................................7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四)主要指标........................................................12三、主要发展任务............................................................14(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14(二)加快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17(三)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力促建筑低碳减排... 18(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21(五)推进生态立市,提升固碳增汇能力........... 22(六)建立统计核算制度,构建低碳发展支撑体系............................................................................................ 24(七)探索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加强低碳创新平台建设.................................................................................... 25(八)打造试点示范工程,鼓励低碳生活方式... 27四、重点工程建设............................................................29(一)产业结构调整工程........................................29(二)能源结构优化工程........................................34(三)低碳建筑工程................................................36(四)低碳交通工程................................................39(五)城市碳汇工程................................................40(六)低碳技术与产品研发工程............................41(七)低碳示范工程................................................43五、保障措施....................................................................46(一)加强统筹协调................................................46(二)完善政策体系................................................47(三)加大资金投入................................................47(四)强化宣传引导................................................48(五)强化科技支撑................................................491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美丽银川。根据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和银川市低碳转型发展需求,全面落实 “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充分衔接银川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进一步明确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时间2017-2020年规划范围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银川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国策,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美丽银川建设,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改善的双赢之路。21、产业低碳化趋势明显。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展显著,“稳一优二提三”成效初步显现,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449.744.9调整为2016年的3.651.045.4。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升级加快,新材料、数字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创造了国内多个行业“单项冠军”;软件动漫、文化创意、物联网、云计算、电子竞技、通航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经济发展提速,低碳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形成了以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发展创新基础初步形成。“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银川)示范基地”、“中科院银川科技创新与产业育成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银川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银川服务平台”等平台落户银川,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效应初显,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为银川市低碳城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3、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成三座黄河大桥,打通新建扩建主干道路13条2003公里,交通主动脉趋于完善,“八横十八纵”路网构建起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强公交线路网络建设,优化公交运行组织,快速公交、绿色出行系统稳步推进,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5.4个百分点。城市道路、街巷改造、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不断延伸,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供应保障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获批第二批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城乡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功能不断提升。建立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和经济的城市供热体系,改善空气质量和区域能源结构,提高了全市的集中供热率。4、新型绿色城镇建设取得成效。认真落实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和“多规融合”,带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安置区、特色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进展迅速。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工程,闽宁、通贵、良田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洁净银川”、“塞上农民新居”、“幸福村庄”、“低碳社区”等工程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5、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坚持市域大环境绿化与中心城区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深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湿地保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建设了生态景观绿地体系,促进了全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阅海、鸣翠湖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宝湖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效改善4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结合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巩固,加大建设园林社区和园林式单位(居住区),绿地率、城市(三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五省区省会首府城市中名列前茅。6、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已初步建立。根据自治区发改委安排,与银川市统计局、工信局、农牧局等单位合作,编制完成了2010年、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初步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根据测算,银川市2015年能源消费量为2308万吨标煤,按消耗的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进行折算,2015年化石燃料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为5611万吨,人均排放26吨二氧化碳,远远高于中国人均排放7.2吨。扣除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能源消费数据,银川市2015年能源消费量为684万吨标煤,折算二氧化碳排放为1507万吨,人均排放7吨二氧化碳,通过银川市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工作,人均排放将进一步降低。7、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银川市成立了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降耗预警调控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相继出台了银川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银川市环境保护网格化建设实施方案、银5川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银川市建筑节能条例、银川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银川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银川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责任承诺制度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规定、方案和措施,制定完善了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办法、能源统计制度能源使用管理制度、节能目标分解和考核制度等相关低碳发展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面临的形势1、建设低碳城市是银川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需要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也是迫切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课题。建设低碳城市,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发展难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方案,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发展目标,银川市提出坚持“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美丽银川,着力构筑绿色生态圈,实现更有质量的可持6续发展,是新时期银川的必然选择。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创建给银川低碳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动力。2.建设低碳城市是银川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十三五”时期,银川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下行压力,又有诸多新的机遇。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企业低碳转型,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这是银川未来赢得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创建低碳城市,将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养和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使银川在产业新一轮分工中转向价值链更高端的位置,转向经济体系中更有优势的位置。3、建设低碳城市是打造银川和谐宜居城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银川作为首府城市,要以更高政治站位,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智慧化、人性化的城市。创建低碳城市,有利于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发展低碳经济、倡导7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社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更高生活水平的低碳城市良性发展。(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不足仍然是银川最大的市情,加快发展仍然是最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市低碳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明显短板。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有待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5.449.744.9调整为2016年的3.651.045.4,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特色优势不明显;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层次低,互补能力差。从三个产业可以看出银川市产业结构发展依旧是以粗放式为主,资源和环境压力还在增大。按照国家发改委预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应该达到60,2016年银川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4,仍有上升空间。二是能源结构与能效水平有待改善。银川市主要耗能行业为电力和热力、煤炭开采与洗选、有色金属、化工,所消耗能源占能8源消费总量88以上。优质清洁能源比例偏低,能源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城市功能有待优化。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对城市规划管理、交通发展、建筑可持续等提出新的要求,以新的理念优化、重组、提升城市的相关功能。四是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尚需加强。低碳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可产业化的低碳新技术较少,急需制定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并取得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五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需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政府引导机制、有效的市场驱动机制、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区战略,推进“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积极探索银川市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银川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9式,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谐宜居、具有西部特色的低碳示范城市,为宁夏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低碳城市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加强各级政府在低碳城市建立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提供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政策氛围;完善低碳发展市场机制,注重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低碳发展市场机制。2、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低碳城市内涵宽广,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将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整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城市建设的同时,突出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碳汇能力、增强低碳意识等低碳发展重点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和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取得实效逐步推广。3、理念创新、技术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先导作用,将低碳城市发展理念与社会价值观念创新紧密结合,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衔接,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标准、制10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形成城市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4、项目带动、责任落实。项目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要谋划整合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低碳项目,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各司其职,促使低碳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社会各界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民参与低碳发展、形成低碳城市建设整体合力。(三)发展目标基于以上思路和原则,通过努力,到2020年,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控制取得初步成效,城乡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低碳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碳汇能力有所提升。支持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趋于完善。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全社会共识。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新型城镇化达到新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创建取得良好成效。主要目标与2015年相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3,完成自治区11下达的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7.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92。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气比率达到8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低碳示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建设8个低碳社区,2个国家级低碳绿色园区。启动建立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12(四)主要指标 表2-1 银川市低碳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2015年基本值 2020年目标值 变化率11 碳排放总量 万吨 5763 2020年74002025年(峰值年)8500 增长28.4宁东为4057 2020年55002025年(峰值年)6200 增长35.6扣除宁东银川市为1706 2020年19002025年(峰值年)2300 增长11.3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吨/万元 1.25 1.03 下降18.33 单位GDP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0.57 0.48 下降16.34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08 8 提高5.92个百分点5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42.5 49.6 提高7.1个百分点6 城镇化率 75.8 78 提高2.2个百分点137 森林覆盖率 13.9 16.5 提高4.1个百分点8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2 43 提高2.8个百分点9 年均空气质量指数(AQI) - 91(良好) 82(良好) 下降1010 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51 46 下降1011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11.3 50 增长38.7个百分点12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30.8 35 增长4.2个百分点13 国家低碳园区、低碳社区数量 个 1 增加8个低碳社区和2个国家低碳园区14 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 2.7 6.7 增长4个百分点14三、主要发展任务(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产业体系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纺织、葡萄酒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生命健康等“十大产业”,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限制发展产能过剩产业,推动产业链条从前端向末端延伸,价值链条从低端向高端攀升,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至3.0吨/万元,比2015年下降2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6,比2015年提高7.1,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1、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严控过剩产能及产能置换工作要求,采取差别化产业政策,加快完成水泥、造纸、化工、铁合金、铅冶炼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退出。加强对淘汰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违反规定的采取限期整改、强制淘汰等措施。到2020年末,淘汰化工(含石油化工)7万吨,其他行业落后产能5万吨。2、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将低碳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生态立市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15突破口,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十大产业”节能降耗、“两化融合”,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推动能源化工、羊绒纺织产业、生物制药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低碳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广节能降碳新工艺、新技术,以能源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行业为重点,推动化工、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能效提升工程。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立足银川市实际情况、科技及产业基础,重点培育打造“41”千百亿产业集群。依托“一城三园”加快国家智慧纺织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引进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地银川,推进石墨烯储能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支持单晶硅、蓝宝石、半导体等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发展,打造战略性新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加快共享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统筹银川科技园(TMT)和iBi育成中心融合发展,布局“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将产业空间布局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控制碳排放有机结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16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代理、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新零售”发展,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采用“互联网”、现代信息等新模式、新技术,促进传统商贸、物流等产业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发展模式,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培育壮大低碳服务领域,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服务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以大银川都市圈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5、鼓励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等大宗工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以灵武市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为依托,加快再生资源技术的研发与引进,推动废铅酸蓄电池、废旧汽车拆解、废旧家电、有色金属、废旧轮胎综合利用等5个产业进行整合,促进“城市矿产”资源高值化利用和集聚化发展。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示范,强化采矿、煤电、冶金、建材等流程工业间的横向耦合生态链接,促进行业融合;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促进产城融合。对具备循环化改造条件的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6、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17年)和中国制造2025宁夏行动纲要,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和生态立区战略,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加强政策引导和地方绿色制造标准制定,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专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能力,将绿色理念和技术工艺贯穿制造业全过程,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二)加快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造宁东千亿级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基地,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水平,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能源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比2015年提高5.92。1、强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依托宁东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宁东煤化工基地建设,打造煤制烯烃、煤炭间接液化、煤制芳烃三大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和烯烃衍生产品,探索发展低碳现代煤化工,减少单位产品煤电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银川建成国家级大型绿色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重大能源项目建18设,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节能减排与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的创新投入,推进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集成。2、加大天然气引进和应用。实施多气源并举战略,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扩大提高天然气利用率。淘汰供暖和工业燃煤锅炉调峰、应急保障锅炉除外,淘汰低于2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巩固和稳定现有天然气供应,加大管输天然气供应量,继续完善管道燃气、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基本建成连接多气源的天然气主干管网。继续拓展天然气在居民燃气、汽车、供热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工业天然气推广,推进工业燃油锅炉天然气改造,推动重点园区工业用天然气普及。3、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支持和引导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建设宁东光伏发电园区,支持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物及民用住宅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加快工业企业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三)加强建筑节能减排,力促建筑低碳减排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到2020年底,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0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50,较2015年提高38.7。191、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危旧房改善等城市有机更新工程,以外墙、屋顶、窗户节能改造为重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在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包括公共建筑、机关办公楼、工业区(园)、酒店、企业、住宅楼等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带动太阳能产品规模化应用。进一步规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内容和技术要求,强化改造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升改造工程的质量和节能效果。鼓励供热企业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以“合同能源”和“整体运行托管”模式投入建筑节能改造。2、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全面实施建筑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努力打造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和装配式建筑。通过先进技术创新和引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率先在公共建筑、市政工程、高档住宅等新建建筑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新建建筑合理规划中水回收系统,做好中水回收与利用,优化节约水资源。推行绿色施工,绿色装配,推广精装修房屋,鼓励房屋建筑材料利用可循环和本土材料。积极培育材料制造、节能门窗制造、保温遮阳材料、太阳能光热光电、地源热泵、空气能等建筑节能相关产业,培育装配式建筑建设基地,加快绿色20建材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鼓励保障性住房、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以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示范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制定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建设分项计量和远程传输数据采集平台,加大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工作力度。对新建建筑从设计、施工、监督到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实行低碳监管制度。逐步建立各区级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形成全市公共建筑能耗可计量、可监测,逐步建立能耗超定额加价制度。4、深入推进乡村节能建筑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开展绿色农房试点。大力实施乡村美丽宜居建设工程,加大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的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型房屋结构体系的研发力度,完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条件。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减少数量、扩大规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村推进、配套完善”的思路,重塑新型乡村空间布局,引导推动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新农村建设。21(四)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以优化发展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升公共交通能力、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推广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应用为重点,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城市交通体系。到2020年,实现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城区公交分担率达到35,城区、主要城镇之间的城乡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0。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逐步提高覆盖率、准点率和运行速度,改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增加公共交通优先车道,扩大信号优先范围,逐步形成公交优先通行网络。集约利用城市道路资源,允许机场巴士、校车、班车使用公共交通优先车道。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鼓励低碳出行。2、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引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积极推动云轨、纯电动客车、纯电动乘用车“三个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新能源乘用车和新能源专用车,规划建设各类充电设施,支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模式创新,支持汽车租赁行业推行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支持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实行电价优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223、逐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以银川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基础,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支持共享单车服务、修建自行车专用道,配套建设慢行系统的服务和设施,营造城市慢行的文化气氛。社区内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和健身休闲步道,为市民采用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出行提供便利,增强低碳出行吸引力。引导培育“共享型”交通运输模式,创建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采用差别化的交通需求管理,合理引导市民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的绿色出行模式。4、构建低碳交通监管体系。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机动车交通污染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体系。通过严格车辆年检标准和完善柴油汽车检测手段,加快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严格执行在用车环保证分类标志制度及检测和维护(I/M)制度。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五)推进生态立市,提升固碳增汇能力深入推进生态立市,率先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市,到2020年,新增植树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16.5、43和42。23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加强黄河流域滩涂、湖泊、稻田等各类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沙区、宜林荒地、天然灌木林地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做好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林等一系列大环境绿化建设工程,筑牢银川生态安全屏障。2、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公民参与碳汇造林捐资活动,创新造林模式,增加碳汇造林面积。将减排增汇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碳汇造林和森林固碳质量改造,增加高生态效益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森林蓄积量,全面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加强固碳能力计量与监测研究,开展碳汇造林示范项目和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掌握现有林分质量和固碳能力。3、构建城市碳汇体系。以银川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建设为基础,按照 “一山三区五廊道”的保护与建设,有机统筹“山、水、林、田、湖”,全面构建城市生态空间新格局。结合城市道路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统筹绿廊绿网、城市绿地、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等资源,构建绿色空间相隔、组团发展、点状布局的平原生态防护系统,形成道路24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大绿化格局。(六)建立统计核算制度,构建低碳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建立温室气体基础统计和核算体系,将温室气体排放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工作,到2020年,完成银川市2015-2019年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争取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峰值。1、编制温室气体清单,开展达峰时间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范清单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推动完成银川市及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建立银川市温室气体清单数据库,为政府碳排放强度目标考核及制定相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加快研究碳排放达峰时间,组织制订和实施达峰方案。2、建立各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和考核体系。研究“十三五”碳强度下降指标分解办法,充分考虑各县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建设情况,科学合理确定碳强度下降指标,逐步建立各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和考核体系,将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情况纳入对各区县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3、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加强对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的指导,做好年度报告和核查工作。做25好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监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帮助企业建立负责碳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实行重点行业企业直接报送碳排放数据制度,建立碳排放数据信息系统。4、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基础上的金融创新。抓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的机遇,着力提升银川市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础能力建设,组织企业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各项工作,主动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探索构建区域低碳交易市场。探索成立碳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与政府产业基金参股子基金合作,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低碳发展,开展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引导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开发碳资产,推进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积极探索碳资产抵押融资等模式创新。积极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七)探索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加强低碳创新平台建设以低碳产品、低碳技术的推广为抓手,探索适用于银川市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机制。结合银川市实际情况,建立银川市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推广目录,通过建设低碳技术与产品网络平台和实施优惠政策,加快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1、发掘、评价、推广低碳技术的机制。根据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的选择渠道、方法及发布的节能低碳26技术推广管理暂行办法有关内容要求,制定银川市低碳技术评价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根据国家有关内容要求,结合银川市水泥、化工、石化等领域与实际需求,适度降低门槛,制定低碳技术、低碳产品评价地方标准;依托银川市现有低碳节能服务研发技术力量,培育一批低碳技术评价机构;建立一套集管理办法、地方标准、评价机构等要素的低碳技术发掘、评价、推广机制。2、建立银川市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根据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2014年、2015年和2017年三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结合银川市产业情况,筛选适用于银川的低碳技术;面向能源、工业、林业等领域征集低碳技术,根据建立的低碳技术评价标准,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本地低碳技术目录,与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结合,最终形成银川市低碳技术目录。加快低碳技术进步和推广,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3、推进低碳技术与产品平台建设。整合有关研究力量,借鉴国内外低碳技术与产品平台建设有效方式,通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依托银川现有的基础,建立集政府机构、技术产品供应方、第三方机构、技术与产品需求方、金融机构等机构为一体的银川市低碳技术与产品平台,实现低碳技术27的在线上报、评价、发布、筛选、查询和交易。通过举办“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等措施,加强交流和供需对接,完善银川市低碳技术与产品载体。根据第三方机构评价情况,政府机构定期发布银川市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积极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广泛争取亚行、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的融资,推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与应用。4、制定低碳技术与产品推广的优惠激励政策。建立健全低碳技术与产品推广的相关税收、金融、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低碳技术及产品研发、推广、应用、生产、销售等全流程活动,发挥优惠激励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企业所得税减免、金融机构优惠利率及政府财政的贷款贴息及后补助等政策,加快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八)打造试点示范工程,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加强低碳宣传教育、树立低碳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到2020年,创建8个低碳示范社区试点,探索开展碳普惠试点,鼓励并惠及全民公益低碳。1、加强低碳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加大低碳公益广告力度,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积极开展全国低碳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科普活动,促进全社会从战28略和全局高度认识低碳发展重要性,全面提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低碳意识,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2、推进低碳生活和消费,鼓励低碳办公。大力推行低碳市民、低碳商务等行动,全方面引导社会低碳

注意事项

本文(《银川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2017-2020)》全文.pdf)为本站会员(石头哥)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