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

  • 资源ID:3403       资源大小:1.60M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 专项规划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 第一节 现状基础 ...................................... 1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2 第三节 机遇挑战 ...................................... 4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6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7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8 第三章 强化资源环境约束 10 第一节 开展资源环境评价 ............................ 10 第二节 强化产业发展约束 ............................ 11 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5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15 第二节 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 ......................... 23 第三节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 .......................... 27 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 31 第五章 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35 第一节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 35 第二节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 36 第三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 38 第四节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 39 第六章 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 42 第一节 实施绿色制造推广工程 ........................ 42 第二节 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 .......................... 43 第三节 实施“三品”提升工程 ........................ 44 第四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转型工程 ...................... 45 第五节 实施现代农 业发展工程 ........................ 45 第七章 保障措施 47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 47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 47 第三节 完善法制保障 ................................. 48 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 ................................. 50 附件 1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52 前 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现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规划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湖北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 2015-2025)、中国制造 2025 湖北行动纲要、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等编制完成。 规划范围覆盖湖北全域,规划期为 2016-2020年,展望到 2030年。 1 第一章 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现状基础 经过“十二五” 期间的加速发展,湖北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上 2 万亿、逼近 3 万亿,年均增长 10.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1 位上升到第 8 位,实现 5 年前进 3 位的重大突破;人均 GDP 达8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行列;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先后迈过 2千亿、 3千亿两个大台阶,由全国第 20位上升到第 9位。武汉市进入 GDP 万亿元俱乐部,宜昌、襄阳双双超过 3300 亿元,过千亿元的城市由 3 个增加到 10 个。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以上的支柱产业由 7 个增加到 17个 1,食品、汽车、石化化工等支柱产业向万亿元规模迈进。 2.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0 年的 13.5∶48.6∶ 37.9调整为 2015 年的 11.2∶ 45.7∶ 43.1,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2736.8亿元,迈上万亿元台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超过工业,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的经济特征。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5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 565 亿1 17 个千亿产业分别是食品业、汽车、石化化工、光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钢铁产业、建材业、医药产业、通信产业、电力产业、纺织业、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 2 元,占 GDP1.91,居全国第六、中 部第一。湖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 27 家,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46 家,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703 个 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 5028.9 亿元,增长 10.9,占 GDP的 17.0。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 4946.8亿元 3,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 4337.8亿元,增长 12.0,;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 609亿元,增长 3.8。 4、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015年,全省拥有 14个国家级和 26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 9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突出区域特色,打造了一批区域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认定 370件,名牌产品 260 个。 5.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以年均 5.15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 10.7的增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5年累计分别下降 22.18、 20.1、12.25、 13.95、 20.61、 18.49。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 重降至 26.8, 5 年下降 6.1 个百分点。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绿色发展认识有待提高,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还有待建立。2 截止 2016 年 8 月,湖北共有省级及以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703个。其中,重点实验室 166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01 个,校企共建企业研发中心 163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63个。 3 “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 、限额及以上产业的统称。 3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理念还未真正破除,对绿色发展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应有的重视。在经济发展方式和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社会管理等具体制度设计方面,绿色低碳理念还未深入人心。通过制度安排,增加违法成本,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2.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兴产业成长缓慢。制造业转型升级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量变积累阶段。在有效需求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产能过 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上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业整体盈利水平持续下降,且由于经济放缓、成本上升及国内外市场风险与技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巨大阻力,使得转型升级的进程异常艰难。从制造业自身看,效益下降与其转型升级步伐的缓慢有关,而这种状况又给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阻力,直接危及到一些行业的生存能力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继房地产和汽车后,我省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新兴消费热点并未形成,虽然近年来网络消费和通讯电子消费快速增长,但总量依然偏小,整体作用有限。传统支撑行业如钢铁、石化、建材等产业高速扩张期已过, 2015年我省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 79,短期内又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替代。 3.重化工业占比较大,能耗、碳排放约束进一步趋紧。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偏重,尤其是资源能源消耗型重化工业比重偏大,主要产业部门能耗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十三五”规划, 2015 年湖北能源消费总量为 1.64亿 4 吨标煤,按照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要求,规划“十三五”末湖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1.89亿吨标煤,仅有 0.25亿吨标煤的增长空间,年均增长率不足 2.9。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主要目标显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年下降 18,表明碳排放约束进一步趋紧。“十三五”期间湖北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果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发生积极转变,将难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要。 4.沿江重化企业布局不合理,环境风险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湖北长江、汉江两江沿线 15 公里范围内 394 家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 2015 年共排放废水 28672万吨、 COD20353 吨、氨氮 2453 吨,企业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2.6,但排放的污染物分 别占全省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35.1、 18和 20.4。目前,两江沿线区域尚有 25左右的企业尚未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废水能够进入园区或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三分之二的企业废水都是经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直接排放,且部分企业污染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环境污染风险较大。 第三节 机遇挑战 1.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提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湖北“挺起长江经济带的脊梁”,为湖北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中央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 5 加突出地位,对湖北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湖北转型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湖北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和精准扶贫脱贫,为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新保障。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是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抉择;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绿色双赢,是湖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有利 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湖北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支点”地位,是湖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 2.主要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4、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 5;同时,我国经济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吸引低端制造业“双重挤压”;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面临着有效内需不足和外需持续低迷的双重难题,去库存、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 模,目前还难以取代传统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4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2010 年全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 66,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湖北省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 63,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5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我国到 2020 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 6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实施绿色示范工程,加快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建立健全产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安全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创新驱动引领区、绿色产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先行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强化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走经济发展和生态绿色的双赢之路。 2.创新驱动,转型升 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绿 7 色发展理念贯彻始终,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核心动力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服务化、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安全化发展。 3.开放协作,区域联动。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立产业协作发展机制,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完善省内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体系化、高端化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1.创新驱动 引领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人才、科技资源密集优势,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探索区域综合集成创新模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引领区。 2.绿色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驱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绿色发展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集聚区。 3.智能制造先行区。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紧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实施“互联网 制造”行动计 划,重构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 8 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先行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 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对一、二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更强,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相关指标见表 1)。 到 2030 年,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全面建成,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支撑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表 1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2015 年现状值 2020 年目标值 产业转型升级 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年均增速( ) 8.6 8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43.1 48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 累计提高 2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2.45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比重( ) 8.5 17 自主创新能力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4.3 10 研发与实验发展( RD经费投入强度( ) 1.92 2.2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数量(家) 76 90 资源利用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0.1 19.5 六大高耗能产业 6增加值占规模 以上工业比重( ) 26.8 21.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累计降幅( ) 61 30 万元 GDP 能耗降低 ≤ 0.56 下降 16 6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行业。 9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76 79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13 ≥ 15.5 环境保护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 /万元 GDP) 化学需氧量 4.1 3.8 二氧化硫 2.5 2.2 氨氮 0.47 0.45 氮氧化物 2.3 2.1 10 第三章 强化资源环境约束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做好产业准入限制,着 力化解重化工等污染型产业沿江布局的困境,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维护长江生态安全。 第一节 开展资源环境评价 与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在全省开展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评价方法及结果见附件 1),评价情况如下 1.水资源评价。我省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总体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局部地区缺水严重。缺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十堰茅箭区、荆门掇刀区、沙洋县、黄石下陆区、黄石西塞山区、黄梅县、襄阳樊城区、枣阳市、孝感孝南区、安陆市、 云梦县、随州曾都区、广水市、随县等市县,要引导发展低耗节水型产业。 2.土地资源评价。我省可利用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地区,大别山、幕府山、秦巴山、武陵山四大片区土地资源匮乏,开发条件较差,具体包括宜城市、十堰郧阳区、丹江口市、京山县、当阳市、利川市、宜恩县等市县,要引导发展节地型产业,提高单位用地产出效率。 3.环境容量评价。我省生态环境总体较好,局部地区环境容 11 量超载,主要集中在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区,要做好污染防治,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4.生态脆弱性评价。鄂西圈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 鄂东北区域的麻城、广水、大悟、红安、罗田、英山等市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要引导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尽量避免大开发、大建设。 5.生态重要性评价。生态重要性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神农架林区、十堰郧阳区、竹溪县、保康县、兴山县、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咸丰县、宜恩县、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洪湖市、赤壁市、咸宁咸安区、鄂州梁子湖区等 17 个市县,要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相应产业。 6.自然灾害评价。全省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十堰郧阳区、丹江口市、房县、巴东县、秭归县、通山 县等 7个市县,要科学规划产业园区选址,尽量避免地质灾害敏感区。 在各因素评价基础上,开展全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显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载区域和临界超载区域大多属于我省重点开发区,是主要的产业集聚区。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的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明显加重,亟需建立产业发展约束机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强化产业发展约束 1.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对国务院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发 [2015]55 号)列入禁止准入的十七类产 12 业项目、生产行为要严格禁止,加快 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项目,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列入限制准入的二十二类产业项目、生产行为,要严格执行准入条件,未经许可,不得从事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3年修正版)明确的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要进行分类管控,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严格执行我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认真执行我省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即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 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及造纸行业项目;超过 1 公里不足 15公里范围内的新建项目,要在环保、安全等方面从严控制。 3.强化资源环境因子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按照水资源缺乏地区、土地资源缺乏地区、环境容量超载地区、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等不同类型,与国家的相关产业准入政策相衔接,与我省节水、节地和生态环保的相关政策文件相衔接,明确湖北长江经济带特定区域的产业禁止、限制进入的领域(见表 2)。 13 表 2 湖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因子产业发展约束 资源环境因子类型 涉及县市 禁止、限制进入产业领域 水资源缺乏地区 茅箭区、掇刀区、沙洋县、下陆区、西塞山区、黄梅县、樊城区、枣阳市、孝 南区、安陆市、云梦县、曾都区、广水市、随县 1、禁止大规模水电开发、火(核)电发电项目; 2、禁止粮食转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3、禁止填湖造景、造地的旅游项目、房地产项目; 4、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制造、纺织(印染)、化学纤维制品、饮料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产业以及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土地资源缺乏地区 宜城市、郧阳区、丹江口市、京山县、当阳市、利川市、宜恩县 1、禁止以物流中心、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等名义建设商 贸市场项目; 2、限制发展占地面积大、产出效率低的产业; 3、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省级产业园区以及其他类型的工业园区,新建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定要求。 环境容量超载地区 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区 1、禁止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等高耗能产业; 2、禁止新建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企业;禁止皮革或皮毛制造产业进入; 3、限制新建煤炭及制品批发市场。 生态脆弱、重要性地区 神农 架林区、来凤县、咸丰县、宣恩县、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兴山县、夷陵区、1、 禁止在水土流失区、水源涵养区等敏感区域新建旅游项目; 2、限制发展易破坏生态植被的采矿、建材等产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实施环境修复; 14 资源环境因子类型 涉及县市 禁止、限制进入产业领域 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郧阳区、丹江口、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宜城市、钟祥市、麻城市、广水市、大悟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洪湖市、赤壁市、咸安区、梁子湖区 3、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电力热力生产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化学纤维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产业; 4、生态脆弱区限制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自然灾害易发地区 神农架林区、郧阳区、丹江口市、房县、巴东县、秭归县、通山县 1、禁止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新建或改扩建高耗水旅游设施项目; 2、限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3、进行城镇和大中型水利、电力、铁路、公路、厂矿、工业区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影响评价并做好自然灾害预防。 15 第四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坚持用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去产能,完成“三去一降一补” 7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湖北产业发展由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向“互联网 ”融合思维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换、由生产为主向生产和服务融合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效生态农业,构建产业绿色、安全发展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市场潜力大、引领作用强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硬件、软件、平台和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带动、巩固优势、迈向高端的思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信息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产业,努力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应用。 1.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以整机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为牵引,重点围绕存储器芯片,推动整机与7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16 芯片联动、硬件与软件结合、产品与服务融合发展,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支撑、封装 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引导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光通讯、北斗导航把握机遇快速发展,积极突破发展大尺寸面板,提升中小尺寸面板竞争力,提升新型显示产业能级。 2.信息通信设备及智能终端。以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全光网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项目建设为契机, 加强智能终端、终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软件分发的融合互动,促进移动智能终端向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推进。大力发展大尺寸预制棒、特种光纤、光接入系统、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高端光电子核心芯片和器件 等产品。加大系统设备软件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平台的研发力度,增强系统设备向网络融合、下一代网络技术平滑演进的能力。密切关注量子通信发展,加强量子通信核心器件研究与技术储备,抢占量子通信技术及应用研究制高点。鼓励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作,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装备等各类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 3.信息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建设“智慧湖北”示范工程,完善“楚天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支持武汉建设“光谷云村”、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云数据中心等云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移动互联、北斗导航、 17 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在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和融合发展,推动信息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向生产生活各领域深度渗透。 二、生物产业 顺应对生物技术产品、医疗健康服务消费需求大幅提升的趋势,发挥湖北生物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巩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产业, 培育生物农业加快发展。 1. 生物医药。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中心。重点突破以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多肽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开发具有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抗肿瘤、抗感染类创新化学药,鼓励行业清洁生产。推动现代中药与民族药高端制剂的国际化发展。着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诊疗设备和组织工程材料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生产与应用。 2. 生物制造。加快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工业生物催化技术等生物制造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湖北生物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规模化发展。强化对现有酶种、菌种及发酵工艺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基产品、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重点提升氨基酸、维生素、核黄素等大宗发酵 产品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在食品、化工、轻纺、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有效降低原材料、水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3. 生物农业。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等重 18 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推动湖北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研制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健全湖北生物种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生物农药、动植物营养品等重点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过程。 三、高端装 备制造产业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服务化进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航天航空及卫星应用等产业。 1.智能制造装备。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高精密减速机、高性能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推进成套装备创新发展和应用。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及高功率激光装备、智能物流及仓储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 2.海洋工程装备。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加快打造我国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第四极”。巩固发展高端海工船舶、海洋平台 建造基地,船舶配套设备及海洋工程装备通用设备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海上核动力平台基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中心,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3.航天航空及卫星应用。大力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和基础工程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航空产业基地、航空产业新城、 19 地理空间信息名城。优先发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业,带动和辐射上下游的航空运营业、航 空服务业及航空关联产业发展。加快低轨宽带卫星、低轨窄带卫星、空间信息应用及车联网、船联网、工程机械联网等卫星应用服务体系项目的建设布局。加快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遥感系统、移动道路测量设备等技术、产品及应用。支持企业开展以应用和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产业链。 四、新材料产业 1.高性能金属材料。巩固冷轧硅钢、高强汽车板、高速重轨、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优势产品地位。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及产业发展急需,重点开发热轧超高强钢 、高强薄钢板、高速铁路车轴钢、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核电高温合金等高端特殊钢。 2.高端化工新材料。促进新领域精细化工、高端化学品材料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升级换代。大力推进乙烯系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开发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聚酯及涤纶纤维等乙烯系列先进高分子材料。 3.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通信用光电子材料与集成技术、微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用能量电子材料等信息新材料。完善新型石英晶体、塑料光纤、浅海光缆等光通信材料产业链。优化发展印制电路板专用化学材料、柔性电路板基材、电子 浆料等电子材料 20 产业链。 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壮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实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发展中高档液晶显示玻璃基片、无铅低熔封接玻璃、锗锑硒玻璃、压延微晶玻璃、零膨胀微晶玻璃、激光玻璃、长波红外玻璃等。 5.前沿新材料。积极培育新能源、生态环境、生物高分子和纳米等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硅基太阳能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光电转换材料、热电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重点开发高效吸收、吸附、固化、催化转化、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等关键材料 及技术。 五、绿色低碳产业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积极开发新能源及其系统技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推进绿色低碳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心突破、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1.高效节能。加快高效节能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综合节能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重大工程。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 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 21 能建材等产品。 2.先进环保。集中突破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领域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实施土壤修复、大气治理、水污染专项治理等工程。强化先进环保成套装备制造能力,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在冶金、化工、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提升先进环保服务水平。 3.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及 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农林废弃物及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灌溉器材等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镇污泥等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现有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理固体废弃物。 4.新能源。加快发展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等,创造条件发展核能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 用技术,推动实施新型高性能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风光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有序推进全钒液流电池等电站级储能材料和装备研制。加速融合储能、微网应用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多能互 22 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 -网 -荷-储 -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精准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智能化。 5.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储能系统、信息系统等新 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化。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和运营服务,探索新商业模式。突破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研发,合理布局建设充电设施,促进新能源汽车规模化运用。 六、数字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创意设计产业,培育一批创新型数字创意企业和若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1.数字文化。发挥荆楚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积极培育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电子出版物等新业态,兼顾发展 影视制作、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 2.创意设计。支持创意设计与工业、时尚、建筑、城市规划、广告等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时装、珠宝等时尚设计产业,建设时装“智”造基地,打造“武汉 .中国宝谷”文化品牌。打造以综合交通、低碳建筑、水环境、地下空间、循环经济、节能和新能源等工程设计咨询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广告创意产业竞 23 争力,以广告产业孵化基地、广告创作基地为载体,推进广告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差异化发展,构建新型广告产业生态圈。 专栏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武汉市 武汉光通信产业 ;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中小尺寸显示面板产业;武汉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武汉生物制药研发;武汉生物育种产业;武汉生 物制剂及诊疗; 武汉高档数控机床;武汉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武汉北斗导航产业;武汉激光装备产业;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武汉通用航空产业;武汉精品钢材产业;武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业; 武汉复合新材料产业;武汉生物基材料产业;武汉先进环保装备及治理产业;武汉再制造产业;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 ; 孝感市 孝感商业航天产业 ;孝感生物基材料产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doc)为本站会员(碳交易)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