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碳排放分析.doc

  • 资源ID:2767       资源大小:74.0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碳排放分析.doc

中国碳排放分析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 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 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 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 总署(简称 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 IPCC 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 c∑ miδ i ( 1) 式( 1)中 C为碳排放量; m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 i为 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 1 各类能 源的碳排放系数 数据来源 煤炭消耗碳排放系数( tC/t) 石油消耗碳排放系数( tC/t) 天然气消耗碳排放系数( tC/t) EIA 0.702 0.478 0.389 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756 0.586 0.449 我国碳排放总量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198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万吨国家科委气候变化项目 0.726 0.583 0.409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0.7476 0.5825 0.4435 简单算术平均值 0.7329 0.5574 0.4426 2、碳排放特征 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 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 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 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 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 年达到高点,增长为 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 1999 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 7.6,从 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 2007 年达到高点,为 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 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 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 1980-2011 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 1980-1996 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 2003 年出现了反弹, 2003 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 2002 年。 碳排放增长-2381318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我国碳排放强度0.51.01.52.02.51980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吨/万元总的看,中国碳排放量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能源消费的增长是碳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的重要特征。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展,推动了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改变并不明显,但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变动对碳排 放变化速度有显著性的作用,即,尽管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在短期内并不能判断是否对碳排放总量改变具有显著性作用,但从实证看出,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可以使碳排放增长年均增长速度放缓。 同时,研究显示,制造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量占总排放的一半。在直接排放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类化石能源消耗较大产业的碳排放量最大,由最终需求引致的总排放中,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类高技术产业的排放量最大。 3、发达国家碳排放规律 对发达国家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一国碳排放总 量的绝对数额与该国经济总量大小直接相关,同时长期内各发达国家碳强度似乎也存在一个相类似的先增后降的倒 U 型趋势,即在工业化初期碳强度不断增加直至达到峰值,当高耗能的产业逐步向低耗能产业转变时,碳强度又开始不断回落。当然,峰值阶段不尽相同,进入 21 世纪后,各国的碳强度均回落至 0.15 吨 /美元左右的水平。碳排放总量、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指标都随时间的推移呈现相类似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虽然显著的经济增长开始的时间有先后差异,但其发展过程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表 2 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指标出现峰值时间(碳强度) 出现时间 峰值(千克 /千美元) 对应人均 GDP(美元) 工业产值比重( ) 美国 1920 786.3 5552 36.4 德国 1920 688.1 2796 32.1 英国 1883 692.5 3643 31.6 日本 1973 217.6 11434 38.9 法国 1930 359.1 4532 26.5 澳大利亚 1986 292.1 15641 37.0 西班牙 1976 174.5 8599 37.7 荷兰 1973 257.0 13081 31.9 资料来源引自张晨栋、 宋德勇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 基于主要发达国家 1850~ 2005 年的经验启示,生态经济 2011 年第 10期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碳强度大都已经降至稳定水平,而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仍位居高位,处在高峰期末期或者回落期初期,仍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4、碳排放影响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的愈演愈烈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呼声的日渐高涨,我国所面对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也与日俱增。 2009 年 11 月,我国政府首次提出 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45的减排目标。而要实现目标,首 先要搞清楚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 1)碳排放与产业结构 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化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第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都会增加碳排放,第二产业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每增加 1,碳排放量将分别增加 0.1176、 1.1792。从综合的结构指数看来,综合产业结构变动 1个百分点,碳排放就上升 0.807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提高与碳排放之间正相关,虽然农业的发展可以吸收部分 CO2,但农业机械的使用会增加碳排放,致使农 业发展的碳排放效应为正。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显著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目前第二产业仍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且其碳排放总量与强度都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使其碳排放弹性系数最高。数据推算显示,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 1,碳排放总量会降低约 1.27。 ( 2)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技术对能源节约、改善环境和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可以获得收益。因此,如何将技术发展政策的制订过程与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策结合起来,着重发展一些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清洁能源开发、转换和利用技术,使之既有利于能源环境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是目前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 3)能源结构与碳排放 清洁能源,如核动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依赖煤炭的火力发电却会产生高强度的碳排放。另外,同样是化石能源,释放相同的热量,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有焦炭的一半。因此,综合能源的碳排放密度大小,不仅反映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比例,还反映化石能源的结构。 5、碳排放预测 依据能源品种需求结构,根据主要化石能源的排放系数,可以计算出未来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初步测算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但 2040年前碳排放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40 年之后,碳排放总量出现下降,呈现年均负增长态势。 表 3 碳排放预测 碳排放总量 (万 t) 年均增长 ( ) 碳排放强度(吨、万元) 每十年碳排放强度下降( ) 2020 253509 2.26 0.384 40.4 2030 310306 2.04 0.250 34.8 2040 323652 0.42 0.168 32.8 2050 307134 -0.52 0.119 29.4 经济预测部 胡少维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碳排放分析.doc)为本站会员(华夏使者)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