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 资源ID:2750       资源大小:598.7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谭志雄 , 陈德敏 重庆大学 , 重庆 400044摘 要 探索区域内碳汇与碳排放冲抵 , 实施碳交易 , 既是应对全球挑战 、担当减排责任的远见卓识之举 , 又是适应经济迅速提升 、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行动之策 。基于立足国情 、探索新路的客观分析 , 我国实施区域碳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 。以 “碳票 ”为主的碳交易模式是 “敢为天下先 ”的创新模式和实践 , 具有操作的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 。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 , 通过虚拟交易步骤全面论证测试后 , 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 。待条件成熟和政策体系完善后 , 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 , 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 , 为全国碳交易的推行提供范例 。经过渐进实施 ,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关键词 碳交易 ; 碳票 ; 交易模式 ; 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F06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9753 2012 04 -0076 -09Regional Carbon Trading Mod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PathTAN Zhi - xiong, CHEN De - mi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f regional carbon sinks as well as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tradingoffset are not only the foresight - and - sagacity action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llenges and taking on emission reductionresponsibilities, but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adapting to rapid economic increases, reducing pressur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China is ready forcarrying out regional carbon trading 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new way exploration.“Carbon ticket”oriented carbon trading mode is a dare - to - be - first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with operational marketbase and technology bas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ath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hould be blazed gradually and step - by - step. Regional carbon ticket transaction pilot is suggested to be carried outunder the guidance of policies, when overall feasibility study on virtual trading steps is demonstrated. Moreover, themarket transactions should be standardized gradually when conditions are mature and policy system is refined, andmeanwhile it should be promoted in a larger area to provide exampl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arbon trading.Key words carbon trading; carbon ticket; trading mode; implementation path收稿日期 2011 -06 -15 修回日期 2012 -02 -16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 编号 CDJXS10022214 和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 编号 CSTC2010BC30C 。作者简介 谭志雄 1980 - , 湖南株洲人 , 博士 , 研究方向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政策等 。一 、引言为应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危机 , 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变革 , 以低能耗 、低排放 、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 。世界各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 、节约能源资源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政策措施 , 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积极为应对气候变化作67中国软科学 2012 年第 4 期贡献 。在国际社会协调行动的大背景下 , 各国减排成为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头等大事 。从京都议定书签署到 “巴厘岛路线图 ”的确定再到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和坎昆会议的务实谈判 , 各国尽管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 , 但在低碳发展问题上求同存异 、达成共识 。无论后京都时代是否有新的机制替代原有体系 , 碳减排始终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 。但历史经验表明 ,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 单纯依靠强制性减排要求及经济主体的自愿性减排无法达到减排目标 , 并且经济系统本身也不会自发地进行有效减排 。因此 , 迫切需要依靠市场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 促进碳减排 , 推动低碳发展 。碳交易市场正是一种被认为行之有效的工具 , 这是利用市场经济获得低成本减排的有效手段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力途径 。碳交易市场架构了低碳环境下连接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的桥梁 ,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资产优化配置 , 并最终引导实体经济实现低碳发展 , 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 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碳排放资源 , 是国际碳市场的主体[ 1]。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售卖国之一 , 我国缺乏象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 。长期以来 , 碳交易由发达国家主导 , 我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 , 在碳交易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 , 碳交易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绑定机制使得发达国家拥有很强的定价能力 , 我国面临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前车之鉴 。为了避免在新一轮国际经济浪潮中再次失声 , 我国必须在低碳发展战略中意识到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性 , 通过发展碳交易市场谋取定价权势在必行 。但从现实条件来看 ,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 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 在短期内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是不现实的 。因此 , 现阶段应根据各区域实际 , 把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作为势在必行的战略安排 , 以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成熟为支撑 , 推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 2]。这不仅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 , 有效保护国家和国内企业利益 , 而且使得我国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世界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 我国企业也能够更加公平地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竞争 。然而在我国碳交易领域 , 无论是学界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 还是业界碳交易组织的业务运作 , 都和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 3]。如何从国情出发 , 构建系统科学的碳交易模式和机制仍然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本研究以区域为 “单元 ”剖析碳交易模式和实现路径 , 如果能够实现区域内碳交易 ,将是一国内部局部区域碳交易冲抵减排的国际先例 。二 、碳交易概述碳交易是指买卖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 ,一方用资金或技术购买另一方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 买方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目标[ 4]。碳交易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 , 也包括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 各种减排单位 的项目交易 , 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品交易 。碳交易市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1992 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和 1997 年的 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 京都议定书 规定发达国家到2012 年的减排指标 , 并且明确发达国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时可以采取排放贸易 ET 、联合履约 JI 和清洁发展机制 CDM 等三种交易机制 。京都议定书 为全球性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了规范[ 5]。自 京都议定书 生效以来 , 各国加大了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力度 , 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计划及其它监管措施的出台 , 碳交易成为具有时代特质的实现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尤其近年来 , 通过碳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得到更多重视 , 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些国家 、企业以及国际组织为其最终实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 并建立起一系列碳交易平台和体系 , 主要有 欧盟交易体系 、芝加哥交易体系 、澳洲新南威尔士交易体系以及英国交易体系等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 ,碳交易规模迅速扩大 , 2006 - 2010 年全球碳排放77区域发展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权交易规模从 16 亿吨二氧化碳增加到 69 亿吨二氧化碳 , 成交额从 225 亿欧元增加到 930 亿欧元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 , 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 , 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然而 , 目前碳交易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 规则还在制定完善中 , 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碳交易市场 , 呈现出各区域竞争发展的特点 , 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欧盟 、美国 、澳大利亚等多个分割的区域碳交易市场 。在各区域市场中 , 存在不同的交易产品 、市场规则以及管理制度等 , 且各交易市场之间缺乏流动性 。虽然 京都议定书 中的限制性措施主要针对发达国家 , 对发展中国家并未有强制性规定 , 但随着中国 、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上升 , 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减排范围中来的呼声越来越高 。无论是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还是国际舆论压力 , 都决定必须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在国际社会协调行动的大背景下 , 温家宝总理在 2009年 11 月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 中国到 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在 2005 年基础上减少 40 -45。在中国总体范围内削减碳排放总量 , 实现各区域的减排与经济增长双赢 , 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程度的减排额度 , 需要充分发挥 “碳交易 ”市场机制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转移支付政策[ 6]。我国已经开始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 尝试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 , 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规划 。2010 年 7 月 , 国家发改委开展五省八市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10 月 10 日 , 国务院下发的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中提到 “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 这是国家首次在官方正式文件中提及 “碳交易 ”。10 月18 日 ,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提到 “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 ,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 ,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 , 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从实践来看 , 我国逐步认清自身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 , 开始努力探索构建碳交易市场 。2008 年 , 国内最早的 3 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 、天津 、上海分别成立 。随后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类似环境交易所 、环境资源交易所 、环境能源交易所等的交易机构 。但是 , 我国碳交易市场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 全国统一性碳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 它不仅需要一套关于碳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 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和规则 。在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发展充满期待的同时 , 更多的思考和努力应该留在行动和实践中[ 7]。因此 ,当前条件下 , 迫切需要区域性碳交易平台的建立先试先行 , 为中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探路 。三 、区域碳交易的基础从经济学角度看 , 在总量控制条件下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资源 , 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之外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 , 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特殊之处在于 , 碳排放权是一种无形的虚拟品 , 只有经过核证之后才能成为商品 , 并且成本价格不是一般商品所具有的生产成本 , 而是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 。摸清碳汇总量和科学评价碳源是实施碳交易的基础 。依据国际上流行的方法学规则 , 参考国内通行算法 , 筛选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方法对碳汇和碳源进行科学测算 , 为开展碳交易提供参考依据 。 一 碳汇测算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 , 也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 , 约占生物体干重的一半左右 。碳循环及其空间分布与生态系统的维持 、发展和稳定性机制有着密切联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 , 最基础的和最受重视的是全球碳循环问题也即温室气体的 “源 source ”和 “汇 sink ”问题 , 尤其以主要温室气体 - CO2的源汇为重点研究领域 。所谓 “碳汇 ”, 是指从大气中清除 CO2的过程 、活动或机制 。森林 、大气及海洋等陆地生态系统通常被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碳库 。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 , 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 , 是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 。尤为重要的是 , 森林在降低温室气体浓度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 , 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 1/3, 但森林87中国软科学 2012 年第 4 期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陆地碳库总量的77[ 8]。森林固碳由于投资少 、代价低 、综合效益好 , 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准确估算森林及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 不仅是解释全球碳收支计算中仍存在不平衡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 也是推动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后续分析主要以森林碳汇为主探讨碳市场交易 。关于碳汇测算的模式与方法 , 国际上经 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测算方法较多 , 大多集中在能源 、工业生产 、城市废弃物和农业等领域 。就森林碳汇来说 , 由于造林再造林项目涉及比其它领域的项目复杂得多的技术问题 , 因而一直没有被执行理事会批准作为有关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的方法学 , 极大地限制了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开展 , 方法学问题成为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瓶颈 。世界银行为在全球推动 CDM 造林再造林项目开展 , 启动了生物碳基金 , 并在全球范围征集项目建议 。直到 2005 年 , 以中国林科院张小全研究员为主的专家组开创的方法学获得CDM 执行理事会认可 。芬兰拉彭兰塔技术大学研究人员亦在森林碳汇评估方法方面取得新进展 , 将激光扫描 、大地遥感和数学模型等跨学科技术结合在一起 , 可有效测量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储存能力 。综合来看 , 国内外现有森林碳汇估算方法主要有 生物量法 平均生物量法 、生物量换算因子法和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等 、蓄积量法 、生物量清单法 、涡度相关法 、驰豫涡旋积累法 、箱式法 、碳密度法 、碳平衡 F - CAR-BON 模型法 、C02FIX 模型法等 。国内现行使用较多的森林碳汇量估算方法主要是蓄积量法 、生物量换算因子法等 。以重庆为例 , 如果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①, 可以初步估算出森林重庆建设目标实现后每年森林碳汇拥有量将达到 4120. 9万吨 CO2。当然 , 采用的方法不同 , 最终得到的碳汇量将会有所差异 。科学研究表明 , 在地球表面生态系统中 , 除了森林具有碳汇功能外 , 草地 、湿地 、农田等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 。农田 、湿地 、草地等碳汇测算由于变化较大 , 涉及因素较为复杂 , 需要综合考虑和权衡后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 。 二 碳源评价碳源是指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任何过程或活动 , 其数量用 CO2当量 CO2- eq 来表征 。具体说来 , 碳源是指 CO2成分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 , 或者在大气中由其它物质经化学变化转化成 CO2。国内外科技界对 “碳源 ”的通常解释是 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载体称为 “碳源 ”。我国仍处于高碳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时期 ,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 , 相应地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 。因此 , 科学评价碳源有助于掌握碳排放总量及排放结构 , 为实施碳交易及未来制定相应的减排政策等提供详细的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发改委 原国家计委 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 2001 年 10 月 19 日启动的 “中国准备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的能力建设 ”项目 , 中国现今最大规模的温室气体估算调查将温室气体排放源分为能源活动 、工业生产工艺过程 、农业活动 、城市废弃物和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五类 。目前条件下 , 对总体碳源计算的基础资料缺乏 , 测算难度很大[ 9]。而工业碳源是碳源的主体部分 , 因此 ,现有统计和测算主要是工业碳源 。采用的估算方法主要是根据 2006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所制定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第二卷 能源 第六章提供的参考方法 ,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以根据各种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估算量加总得到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ORNL 提出了根据化石燃料燃烧释放 CO2计算法估算碳排放量②。以重庆为例 , 如果以 2005年为基准 , 按照① 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的基本思路是 以森林蓄积 树干材积 为计算基础 , 通过蓄积扩大系数计算树木 包括枝 、树根 生物量 , 然后通过容积密度 干重系数 计算物量干重 、再通过含碳率计算其固碳量 。由此计算出来的是以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碳汇量 。② 计算公式为 CE En k n 44/12, 式中 , CE 代表碳排放量 , En 代表能源消费量 , k 代表有效氧化分数 , n 代表每吨标准煤含碳量 。不同能源品种的计算参数有所差异 。97区域发展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量下降 45 的减排目标 ,2020 年产值碳排放量为 1. 49 吨二氧化碳当量 CO2- eq /万元 , 推算减排碳盈余总量为 7735. 3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CO2- eq 。另外 , 区域中的城市既是能源资源消耗的主体 , 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 。城市中的交通 、建筑物等由于没有直接采集的统计数据 , 且测算对象复杂及动态变化 , 需要开展进一步调研核证 , 为未来碳交易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着眼于长远 ,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碳排放的基础数据系统 。加强碳排放核算 , 摸清家底 , 可先期在能源密集型行业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核算体系 , 按照可行性原则逐步向其它行业推广 。就方法论而言 , 碳排放计算异常复杂 , 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通过诸多方法确定的 , 包括宏观模型 、直接测量 、计算和估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 , 对每一种方法的准确性 、价值和适用性的了解也在增加 , 但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 例如 ,旅游城市和重工业城市之间的碳排放显然无法用同一个指标去衡量 。目前我国已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 未来将构建一套科学 、严谨 、公正的方法体系 。四 、区域碳交易的 “碳票 ”模式 一 “碳票 ”设计区域内二氧化碳以 “碳冲抵 ”方式实施碳交易 ,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实现区域内碳减排 。当前条件下 , 以实际测定的森林碳汇作为交易产品 采用中国绿色碳基金通用造林与碳汇监测指南标准进行认定 。产品的具体体现形式为 “碳票 ”。“碳票 ”是指碳储存形成的碳汇量或碳减排量所体现的碳排放权的票据化 。这是从尚无先例的探索试点实际需要出发 , 借鉴重庆率先提出的 “地票 ”形式而形象定名 。“碳票 ”这种交易客体是以实际碳汇量为载体 、二氧化碳当量为换算标准的碳排放权现货指标 , 是联系需求方与供给方实物碳汇量的价值体现凭证 。“碳票 ”提出的基本原理来自于国际上目前实施的成熟做法 , 已经具备可供援用的一整套案例 ;同时它又不完全依照于国外的方法学 , 而是根据我国国情的具体特征 , 从科学合理和实际可行两方面结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探索方案 。“碳票 ”交易实际上是碳排放权交易 , 但是 “碳票 ”引入将碳排放权和碳汇紧密联系起来 , 既可以有效实现碳排放权交易 , 又能合理回避开展碳汇交易所涉及的复杂的林地产权问题 ,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 , 使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 显著缩小城乡差距 , 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大举措 。 二 交易主体作为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碳交易市场和其它市场一样 , 买卖双方 、供求双方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 1 需求方 。政府制定相关排放政策对 “碳票 ”交易进行引导 , 确定重点碳排放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 然后给各企业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配额 。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大于配额限制 , 则必须购买相应 “碳票 ”以抵消其多排放的二氧化碳 , 此类企业构成 “碳票 ”需求方 。需求方在碳交易市场获得 “碳票 ”后 , 实际上获得了相应的碳排放权 。“碳票 ”持有者可以用 “碳票 ”冲抵其自身的碳排放 , 也可以待条件具备后在碳交易市场公开出售其 “碳票 ”。当前条件下 , 碳排放量大能耗高的工业企业是交易的主要需求方 , 即买方 。 2 供给方 。新建碳汇林以及通过森林管理可产生碳汇产品的林权拥有者是交易的供给方 , 即卖方 。供给方出售 “碳票 ”只是出售其自有或承包林地产生的经过认证的碳汇 , 并不涉及相关林权变更 。由于适合开展 “碳票 ”交易的林地多 , 存在分散性的特点 , 碳票需求方不可能和林地所有者实施一对一交易 , 可以由专业的委托代理机构代理广大的碳汇供给方开展碳汇交易 。 三 交易价格“碳票 ”基准价格的制定是碳交易的关键 。基准价的制定可以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 、机会成本法等方法 。以成本加成定价法为例 , 由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对森林碳汇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 , 然后加上一定比例的内部利润 , 以此作为基准价格 。关于现行交易价格 , 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国际上碳交易价格 ; 二是国内目前的森林碳汇CDM 交易价格 ; 三是各地实际情况以及当地企业08中国软科学 2012 年第 4 期承受能力 。建议区域碳交易起步阶段可以暂定试行价 , 后续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变化以及区域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成熟动态调整交易价格 。 四 交易中介 1 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 。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是碳交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 其主要作用是审核并认证节能减排或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 。减排量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认证后 , 由政府相关部门发放 “碳票 ”。 2 投资银行 。引入诸如投资银行的专业代理机构开展 “碳票 ”交易 , 代理机构前期可以先购买大量小额 、分散的林地所产生的碳汇 , 然后对其进行集中 、包装 , 在通过专业的认证机构认证后推出标准化的碳交易商品 , 最后通过交易所与需求方进行交易 。 3 银行或清算机构 。开展碳交易需要银行资金融通 、账户资金管理 、清算职能等支持 。因此 , 应积极与银行或清算机构沟通 , 合作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账户开设 、资金转账 、托管及清算服务等 。 4 保险公司 。发展碳汇保险是促进碳汇生产的重要途径 。针对森林碳汇保险来说 , 可以设立专门的保险公司 , 或在现有保险公司设立火灾保险 、干旱或雷电等自然灾害保险 、病虫灾害保险等险种 。 5信息发布机构 。为了更好地开展碳交易工作 , 需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发布机构对碳交易市场信息进行采集 、加工处理及研究 , 并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信息 , 完善碳交易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 , 从而使得碳交易信息更加畅通 。五 、区域碳交易的实现路径 一 交易机制目前我国尚未承担二氧化碳强制减排义务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因此 , 在区域内实施碳交易 , 必须以政策与制度创新为前提 。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主导 , 运用政策杠杆推动形成碳交易市场 ; 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 , 逐步形成交易需求和交易环境 ; 总结示范经验 , 完善政策体系 , 促进各碳排放企业和社会单位参与碳交易市场活动 。为保证碳交易顺利进行 , 须由政府授权成立碳交易管理机构 , 推进碳交易市场顺利运行 详见图 1 。在交易执行时 , 以现有的交易所为基础 , 建立区域碳交易中心 , 制定相应的交易规则与交易系统 , 执行碳交易 。碳交易系统主要包括注册登记 、图 1 区域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18区域发展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图 2 区域碳排放市场交易程序远程交易 、即时报价 、网上交割 、以及核证标准等技术系统 , 同时还需建立资金结算系统等 。严格交易管理 , 在明确生产 、交易 、计量标准的基础上 , 制定市场交易规则 , 强化认证管理 , 落实第三方核证制度 。成立区域碳交易管理机构 , 负责对碳交易全过程进行指导 、协调 、监督和检查 。碳交易管理机构指导碳交易的试点示范及推行 ; 在政府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碳汇认证监测中心 ; 在政府工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碳排放认证监测中心 。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协助区域碳交易管理机构对碳交易进行监督 。碳交易所负责对交易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环节进行监督 。待条件成熟后可以成立专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负责监控和检查 。 二 交易程序根据上述区域碳交易的 “碳票 ”模式和交易机制 , 本文构想了碳交易的具体实施程序 详见图2 。需要说明的是 , 本文主要基于森林碳汇 , 并且着重考虑高耗能工业企业 。具体交易实施程序如下 1 为便于交易和统筹 , 以市县为单位 , 要求分散的林木所有者委托统一指定的代理机构 如市县林业协会 , 由委托代理机构协助众多的林权所有者开展认证 、核证和交易等工作 。 2 委托代理机构统一向区域碳汇认证监测中心机构提交 “碳汇供给资格 ”认证申请 , 中心通过考察 、认证 ; 同时向区域核证与监督机构提交 , 审批后认证通过 , 即可发放供给资格的注册通知 。代理机构获得注册通知后即获得相应的碳汇量交易资格 , 成为 “碳汇 ”供给方 。 3 委托代理机构向交易所提出碳汇挂牌交易申请 , 交易所对交易资格和相关信息进行审核通过后 , 发布 “碳汇 ”交易公告 。 4 排碳企业构成碳汇需求方 , 待向政府工业管理部门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后 , 可根据公告 , 向交易所提出交易申请 , 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并交纳保证金 。 5 挂牌公告期满后 , 交易所发布交易通知书 , 并在交易日安排供需双方进行 “碳汇 ”交易 。由于 “碳汇 ”交易的特殊性 , 须协议周期 年 内对碳汇产生量进行核证 , 核证通过 , 即生成 “碳票 ”, 交由交易所颁发给企业 , 同时对交易资金和保证金进行结算 。初步规划按 3 -5 年购买 , 后续交易根据双方意见可续买 。交易资金按年度进行支付 , 由交易所监督执行 。 6 由专门的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对交易流程进行监督 , 并在交易后负责监测与报告 。 三 交易管理与监督1. 标准制定 。主要包括 1 生产标准 。森林碳汇造林技术规定参照 中国绿色碳基金碳汇项目造林技术暂行规定 的相关要求 , 包括项目地点选择 、种苗准备以及检查验收等 。 2 交易标准 。确定交易范围和交易尺度 , 规定方法学以及各个行业交易标准 , 明确审核机构监测权限 , 以及规定减排的中间商和投资人的权利义务 。 3 计量标准 。碳源计量方法以 IPCC 计量方法为依据并进行适当简化 , 以能源消耗为依据计算碳排放量 , 后28中国软科学 2012 年第 4 期续逐步开展工业 、农业 、林业和其它土地以及废弃物等部门碳计量 。碳汇计量以 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 为依据 , 结合实测调研 , 通过对主要造林树种碳汇能力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参数 , 以参数估算法计量碳汇 。为避免计量成本增加 , 结合区域碳交易实际进行碳计量 。2. 市场管理 。通过制定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管理 , 基本规则包括 市场主体参与 ; 政府部门发放和公布批文 ; 能够带来真实的 、可测量的 、长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 ; 必须具有额外性 “额外性 ”是指在没有该项目活动的情况下不会发生 。3. 认证管理 。建议由区域碳交易管理机构作为授权的审批机构 。经该审批机构审批后资质合格的主体 、产品 、数量及价格 , 方可进行交易 。成立相应的具有计量监测资质的专业技术机构或单位对碳源和碳汇进行计量监测 。4. 核证管理 。对进入交易的碳汇量和排碳量实施核证 。产品核证应该由交易主体 、认证单位之外的第三方核证机构来完成 。建议由科技部门牵头 , 质检局 、高等院校等参与建立核证机构 , 经授权依据法规对交易产品 、实施周期 、碳汇量和排碳量进行核证 。5. 监督管理 。交易所严格监督碳交易的执行 , 并收取一定的交易管理费 ; 委托代理方亦收取一定比例的代理及管理费 。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协助对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 四 交易类型结合我国国情 , 区域碳交易可以首先开展碳排放权自愿市场示范交易 , 号召和倡导部分企业在自愿基础上购买碳票以抵消其碳排放 , 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品牌建设 、社会效益等非营利性目标 。待条件成熟后 , 逐步开展约束市场交易和全面市场交易 。类型一 自愿市场交易 。在一国区域内开展碳交易尚无先例 , 因此 , 应通过政策逐步引导和规范碳交易 。在碳交易示范交易阶段 , 主要采取自愿交易方式 。交易主体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自愿购买碳汇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部分企业进行自愿交易 , 即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两类企业购买碳汇以冲抵碳排放 一类是新进入产业园区的生产性企业 , 另一类是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 。为鼓励上述企业进行碳排放自愿交易 , 自愿购买的碳汇量可以只冲抵实际排放量的一部分 。类型二 约束市场交易 。约束市场主要以政府为主导 , 受法律约束 , 参与主体必须参加 “碳票 ”交易 。政府出台政策规定明确某些领域和类型的企业必须到市场上购买碳排放增量 , 实现有约束性要求的市场交易 。这主要针对有政策指定要求的相关企业对其从一定的时间起 , 企业碳排放增量必须购买碳汇量进行冲抵 。通过政策约束和限定以后 , 逐步规范碳约束市场交易 。类型三 全面市场交易 。在上述自愿和约束市场扩大的基础上 , 由政府出台相关行政规章 , 明确所有企业按年度测算排碳量 , 并根据企业实际 , 多排部分应购买相应的碳汇实现冲抵 , 由此形成全面市场交易 。因此 , 需要由专门机构对企业排碳量进行核算和认定 。而通过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后碳排放量有盈余的企业 , 可以将剩余部分按碳交易市场规则进行出售 。待内外部条件成熟后 , 借鉴其它生产要素交易的推进方式和步骤 , 进一步完善一级市场交易 、开展二级市场以及期货期权市场等衍生交易 。六 、区域碳交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 碳交易试点需要发挥政策 “创造环境 、制造市场 ”的作用和有关机构协同配合 。由于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创新性的系统工程 , 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示范时 , 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市场机构的协同配合 。政府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和政策规制职能 , 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 、法律和法规等 , 规范市场运作 。在具体的市场管理与运行方面 , 由政府部门成立综合管理机构 , 出台包括碳交易平台构建 、碳排放计量与认证审核 、示范碳交易和自愿减排鼓励等相关政策措施 。2. 科学合理规避区域率先实施面临的主要风险 。碳交易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实施二氧化碳总量控制 , 在政策背景下形成政策型的市场需求 , 为交易实现提供限定范围与交易环境 。在一国局部区域内形成碳交易市场尚无先例可循 , 因此 , 在区域内开展碳交易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第一 , 我国尚未作出可核查的二氧化碳削减承诺 , 区域内若率先实施二氧化碳总量控制势必会受到多方阻碍 ; 第二 , 实施二氧38区域发展 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化碳总量控制将给相关企业增加生产成本 , 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为了应对未来碳交易市场建设 , 基于前瞻性考虑 , 我国应在区域内遴选出特征性行业探索出台实施碳交易的政策 , 将碳排放纳入总量控制 , 实施碳排放许可制度 。3. 结合国情 , 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碳汇测算 、碳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由于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 使得碳汇 、碳源计算难度很大 。国际市场上碳汇项目必须满足 京都议定书 的相关规则 ,并且形成了一套方法体系 , 但其计量和检验程序繁杂 , 核算和交易费用高昂 。在碳源评价方面 , 对除工业企业外的其它碳源排放量的测算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很难实施 。为此 , 需要结合我国国情 , 借鉴国际国内测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和体系 。4. 碳交易需要落实相关机构执行和全过程监督管理 。在区域碳交易过程中 , 交易执行 、交易管理以及监督是一个相互配合协同的过程 , 必须落实相关机构履行交易环节的职责 一个核证监督机构和两个认证监测中心 。当前条件下 , 建议区域碳交易所挂靠现有的相关交易所 如环境能源交易所 开展碳交易 , 并尽快制定交易实施细则及相关办法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碳交易所的监督管理机构 , 负责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5. 在减排环境不断变化过程中 , 需要不断完善碳交易内容和方式 。近年来 , 国际科学界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质疑增多 。由于诸多原因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对低碳发展的看法不一 , 世界各国对低碳排放采取的措施亦不统一 。我国政府在国际低碳热潮中没有盲目跟风 , 积极而审慎地采取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政策措施 。“碳票 ”交易模式的提出 , 是经济发展的时代性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对此我们需要立足国情 , 跟踪国际国内发展趋势 , 不断完善 “碳票 ”交易模式及低碳发展战略 。七 、结语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 , 构建长期 、透明并具有确定性的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 , 发掘中国巨大的碳市场潜力 , 拉动中国低碳经济增长已是当务之急[ 10]。在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热点的背景下 , 国际和国内碳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可以预见 , 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更多的国家 、企业和个人将参与到碳市场中来 , 未来的碳市场必将更加繁荣 。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战略资源 , 碳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过构建碳交易市场 , 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

注意事项

本文(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为本站会员(华夏使者)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