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 资源ID:1988       资源大小:270.2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碳 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十足的动力 。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也开展了对碳金融的研究,继承了环境金融 、绿色金融 、生态金融等理论并进行创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截至 2010 年 12 月 9 日,共搜索到碳金融或碳交易相关文献约 1 062 篇,随着行业的发展,文献产出也先后经历了起步 、逐步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方法都在逐步丰富和完善,有关碳金融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本文对当前我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为今后我国学者们开展碳金融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对我国碳金融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碳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归纳并分析我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五大进展;第三部分提出我国碳金融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 、碳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一)碳金融的理论基础1. 气候经济学 。气候经济学是经济学的边缘分支,依托德国经济观察家弗里德黑姆 施瓦茨 2005 年出版的气候经济学 而成为显学 。气候经济学是研究气候对经济领域影响,并积极利用气象资讯转化成商机的学科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气候经济学为碳金融提供了解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视角 。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全球环境质量的改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易导致 “搭便车 ”问题 。作为气候经济学分支的环境经济学,提出了排放权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主体拥有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力(即人均排放权),即对一定环境容量资源拥有了产权(即环境产权) 。碳排放权交易则是基于以上理论得以产生和运用 。2. 环境金融学 。环境金融学是 1997 年在国外兴起的一个新术语, 美国传统辞典 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学作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它不仅要求金融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乔海曙 谭 烨 刘小丽[摘 要]碳金融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气候经济学 、环境金融学 、企业社会责任和外部性理论等都为碳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阶段学者们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的源起研究 、碳金融的特殊属性研究 、碳金融的动力机制研究 、碳金融的国际博弈研究和碳金融的适应性研究五大方面,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是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碳金融内涵及属性界定 、碳交易定价问题 、碳金融产品创新 、碳金融和产业的联动效应和国内碳金融实现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交易;碳货币[文章编号] 1009-9190( 2011) 02-0035-07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志码] A*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参考文献做了适当删节,有需要的读者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收稿日期] 2010 年 12 月 15 日[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与碳金融机制研究 ( 10BJY112),湖南大学 985 工程 “两型社会创新基地 ”项目 。[作者简介]乔海曙,男,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两型社会创新基地负责人(长沙, 410079),E-mail ;谭烨,女,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硕士生;刘小丽,女,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硕士生 。金 融 论 坛 2011 年第 2 期(总第 182 期)35金 融 论 坛 2011 年第 2 期(总第 182 期)业引入环境保护理念,更强调金融业关注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环境金融为碳金融提供了理论基础,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创新,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 。环境金融搭建了环境与金融连接之桥,使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协调 。碳金融属于环境金融中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是金融与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排放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它贯彻了环境金融的相关理念,并纵向进行深化和创新 。3.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源于亚当 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 ”,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于 1924 年在其著作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中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 、对环境和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为碳金融提供了行为上的指导,是碳金融的压力机制也是动力机制 。企业进行低碳项目开发不仅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体现,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利润空间 。基于此背景,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实体社会责任的体现和要求,也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长远竞争力,并通过利益传导机制来更广泛地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责任 。4.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概念源于马歇尔 1890 年发表的 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的 “外部经济 ”概念 。如果给他人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则为负外部性;反之,如果给他人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则为正外部性( Viner,1931) 。外部性理论为碳金融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经济学理论以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来解释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寻求通过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途径,发现环境资本的价值,成为要素化的 “环境资本 ”。碳金融中的碳排放权交易 、碳基金等业务手段即运用了外部性原理,在达到减排目的同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负外部性 。(二)碳金融的研究方法1. 经验引进法 。经验引进法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国内碳金融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该方法在目前碳金融研究中运用较充分 。王文军( 2009)借鉴发达国家在低碳管理体制 、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提出推动我国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刘志林等( 2009)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吴曦( 2010)指出日本加强能源和环境领域研发和美国调整低碳产业结构 、形成低碳生活形态等都对我国低碳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2. 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主要用于研究碳金融的业务层面,结合国内银行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但目前此方法运用得还不够多 。陈游( 2009) 、杨涛等( 2010)总结了兴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隐患,提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欧阳( 2010)讲述了工行北京分行推行低碳的措施倡导低碳理念,开展绿色信贷 “贷动 ”产业环保,开通电子银行促使低碳生活化以及各种低碳经济创新以支持低碳发展 。3. 前沿探讨法 。前沿探讨法是对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具有争议或者亟待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开拓研究新视野 、普及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作用 。目前我国碳金融研究此类方法应用较广 。采用此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和趋势研究(王玉海等, 2009;李婷等, 2010);( 2)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业务创新研究(何德旭等, 2007;张雳等, 2010);( 3)碳交易定价机制研究(袁定喜, 2010;李增福等, 2010;王丽娜等,2010);( 4)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研究(初昌雄等, 2010;叶耀明等, 2010) 。4.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通过建立模型进行数理或定量分析,使得出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由于国内碳金融还处于探索阶段,数据多源于国外,在国内开展实证研究较少 。史亚东( 2010)通过建立两阶段最优化模型,对当前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进行了研究 。张跃军等( 2010)基于状态空间模型 、VAR 模型等,发现化石能源价格与碳价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 。张秀生等( 2010)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博弈,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提高环保执行效率的途径 。二 、当前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五大进展(一)碳金融的源起研究1. 理论渊源 环境金融 、绿色金融 、生态金融等 。何塞 萨拉萨尔( Salazar, 1998)最先提出环境金融的概36念 ,并对环境金融的功能进行了研究 。马赛尔 杰肯( Jeucken, 2001)则将银行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分为四个阶段抗拒阶段 、规避阶段 、积极阶段 、可持续发展阶段 。索尼亚 拉巴特等( Labatt et al., 2002)等详细介绍了当前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包括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 、债券类环境金融产品 、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 、巨灾债券等新的金融衍生品 。国内较早提出环境金融概念的是张伟( 2005) 。王卉彤等( 2006) 、张蓉等( 2010)肯定了环境金融是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 。在此基础上,邓莹( 2010) 、郭艳丽( 2008)提出了要大力开发与环境相关的金融产品,如绿色保险 、环境产业基金 、环境对冲基金和环境风险投资等,高层次地实践社会责任 。与国外环境金融这一提法相对应的是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绿色金融或可持续金融 、生态金融 。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从绿色金融内涵及必要性(安伟, 2008;刘力, 2008) 、国际经验及工具创新(冷静,2010;李心印, 2006)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欧阳瑞, 2005;肖文 埜 , 2008)等角度进行探讨 。生态金融研究方面,王慧等( 2010) 、张鉴君( 2010)认为生态金融市场包括市场化机制和生态金融机制,前者以排污权交易为代表,后者的类型较为多样,比如,环境基金 、气候变化衍生品 、自然灾害证券和生态期权等生态机制 。2. 实践基础 碳交易市场 。碳金融的早期形式是碳交易市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是包括碳交易市场在内的一整套金融机制(叶岩, 2006;郭艳丽, 2008;陈柳钦, 2010) 。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但由于缺乏统一 、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和成熟的金融中介,我国目前处于全球碳交易链的低端(秦却, 2010;郭清马, 2010) 。因此,很多学者提出要鼓励全国各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极构建专门的碳排放交易所,制定包括交易 、结算 、交割环节和违约处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协调交易所内各部门的工作,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陆丰, 2009;贺军, 2007;郭莉, 2009) 。3. 外部约束 国际 、社会压力 。“气候门 ”引出了低碳阴谋论,揭露低碳只是欧美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约束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武器,还有学者认为三种碳交易机制实际是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的灵活机制 。然而,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场 “低碳秀 ”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以压力,发展碳金融是国际气候谈判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并力争逐渐成为全球碳金融中心,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碳风险而服务(王瑶, 2010;苏伊, 2010;夏雪, 2010) 。另外,经济决定金融,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的产物,低碳经济通过对货币体系 、投融资体系 、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导致金融业发生结构性变革,推动着碳金融的产生(周秋玲等, 2010 ;李志青, 2009;初昌雄等, 2010) 。碳金融也是金融业面对社会舆论对低碳要求进行的创新 。全球金融界在低碳的背景下发出改革世界金融体系最新呼声,社会舆论迫切要求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为低碳护航(方家喜, 2009;刘明康, 2009)4. 小结 。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经济规律来解决 。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延伸和创新,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运用 。关于碳金融从何而来目前学者们探讨得比较多,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 。然而对于环境金融和绿色金融等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期阶段,需要进一步探讨,有必要清楚地识别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等的区别( 1)绿色金融针对的是环保问题,而碳金融产生的基础是低碳问题,环保问题和低碳问题并不完全一致;( 2)绿色金融在一国法律框架内就可以解决,碳金融的有关问题则需要上升到国际法;( 3)绿色金融倡导的加强环保并不影响经济发展,而碳金融倡导的降低碳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替代关系 。(二)碳金融的特殊属性研究1. 碳金融的准金融属性研究 。首先,碳排放权具有货币性 。碳信用表现出了货币特性,碳交易市场也显露出货币交易市场的特性;碳排放权的出现将对全球货币产生深刻的变革,最终将建立碳货币(何诚颖等, 2010;蔡博峰, 2010;陆静, 2010) 。其次,碳排放权的 “准金融属性 ”凸显 。伴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程度的不断提升,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信用产品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茉楠, 2009;王瑶, 2010) 。2. 碳金融功能研究 。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基于碳交易市场的碳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围绕节能减排的碳金融创新 、基于气候风险的碳金融创新三个层次,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 。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促使环境外乔海曙 、谭烨 、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37金 融 论 坛 2011 年第 2 期(总第 182 期)部成本内部化 。其次为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 。项目融资 、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融资方式具有动员金融资源 、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使能源链从高碳环节向低碳环节转移 。第三是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 。能源产业利用天气期权等天气衍生品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如巨灾债券等(张存刚等, 2010;罗晓娜等,2010;段冶, 2010) 。3. 碳金融的低碳经营理念研究 。( 1)低碳评估体系 。碳金融以低碳理念关注产业,对项目或企业的融资要通过环境保护评估,从而确定贷款对象和贷款额度,以此来引导产业投资取向和市场行为(郭艳丽, 2008;张焱,2010) 。( 2)低碳核算体系 。金融领域为优化其内部环境业绩,开始把环境风险纳入银行核算考核范围中,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引入环境观念,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流程的环境评估( McCammon, 1995;张伟, 2010) 。( 3)低碳产品体系 。商业银行围绕碳排放权设计了许多低碳产品,如碳基金 、碳债券 、碳期货 、碳期权 、低碳指数等,为我国低碳产业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筹资渠道(罗晓娜等, 2010;李华威, 2010) 。4. 小结 。碳金融的特殊属性研究主要探讨的是碳金融的本质及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碳金融作为新时期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一种新的金融形式,其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然而其特殊的属性目前却很少有人系统阐述,多数学者只是在碳金融研究的行文中有所体现,这导致了一些学者在研究时对碳金融的概念界定不是很清晰,存在着一定误区,很多学者直接将碳金融理解为碳交易,这样理解虽然有失偏颇 。事实上,碳金融应该包括三部分基于碳减排的融资活动(包括直接融资和以绿色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 、基于碳交易的投资增值活动(主要为碳排放权衍生品交易,如碳期权 、碳期货 、碳远期合约等) 、相关中介服务活动(低碳项目咨询服务 、碳排放权交付保证等) 。(三)碳金融的动力机制研究1. 碳金融的 “义 ”针对社会责任的研究 。( 1)社会责任的体现 。碳金融是金融机构履行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科学构建以 “碳金融 ”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是中国金融业在新时期 、新阶段不可回避的一种经营挑战 、管理压力和社会责任(阎庆民, 2010;陆游, 2009;尚永庆等, 2010;陈柳钦, 2010) 。( 2)社会责任的实践 。碳金融是商业银行平衡义利 、寓义于利的新社会责任观的具体体现 。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和产品来实现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和增加社会福利,并从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唐斌等, 2008;黄丽珠, 2008) 。2. 碳金融的 “利 ”着眼于自身发展的研究 。碳金融首先有利于增加金融企业的有形资产,提高经济效益 。低碳经济是一种巨大的商机,其为金融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交易服务机会和不断延伸的金融创新空间,有助于拓展业务渠道,促进银行收入的多元化,是金融业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阎庆民, 2010;张颖薇, 2010;周行健等, 2010) 。其次,碳金融还有助于增加金融企业的无形资产,创造品牌效益 。从被动的社会责任到主动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商业银行谋求企业 、社会 、环境三赢的品牌战略和责任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高,有助于商业银行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的提升(连平, 2010;周行健, 2010) 。3. 小结 。碳金融业务对金融机构不论是 “义 ”还是 “利 ”,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金融机构应寓义于利,加快金融创新 。学者们在此方面均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认为金融机构在低碳的大环境下有动力去实践碳金融业务 。然而现实情况是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的创新动力仍然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经验不足,低碳经济和“碳金融 ”兴起时间较短,商业银行对其操作模式 、利润空间和风险控制等认识不深,且在化工 、会计 、法律等方面缺乏综合性储备及业务培训;其次,风险较大,商业银行所支持的项目审批程序复杂,资金技术要求高,甚至短期内效益不好;再次,保障缺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设施;最后,资源流失,绿色信贷的实施可能挤出部分优质客源 。(四)碳金融的国际博弈研究1. 定价权之争 。我国作为碳减排资源的主要供应方,在实际交易中却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实际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尚未真正参与到国际碳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方虹等, 2010;袁定喜, 2010)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碳金融建设发展滞后,难以同国际金融机构抗衡(王修华等,2010;周伟军等, 2010) 。碳交易中我国很多企业只是进行 “游击作战 ”,分散谈判,缺乏统一市场 、统一规划,这给38我 国碳交易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我国应该通过构建碳交易一级市场中初始碳排放权拍卖的定价机制 、碳交易二级市场的供求定价机制 、碳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定价机制,从而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多层次一体化碳交易定价机制,以争夺碳排放权市场的定价权(王丽娜等, 2010;李增福等, 2010;鄢德春, 2010) 。2. 碳货币之争 。碳货币涉及世界货币发行的主权体系建设问题,其本质在于重铸新世界秩序(管清友,2009) 。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图在这场低碳热潮中提升本币国际地位,力争以本国货币作为国家碳交易的计价 、结算货币,碳金融或将成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王瑶, 2010;李建锋等,2010) 。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机遇,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要以积极态度参与新规则的协商与制订,争取获得主动权(蔡博峰, 2010;李建锋等, 2010) 。3. 碳预算之争 。对于 2012 年后如何减排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主要依据包括排放量(年度量和历史累计量) 、GDP 与人口,但多数是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 。各发展中国家在人口 、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它们对不同分配方案会有不同反应 。大多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排放量总量 、GDP 总量为依据的分配方案;而发达国家则倾向于以人口为依据的分配方案 。“碳预算 ”概念首先由中国专家(潘家华, 2008)提出,是指以气候安全的允许排放量为刚性约束,并将有限的全球碳预算总额以人均方式初始分配到每个地球村民,满足其基本需求 。4. 小结 。碳金融的国际主导权将是低碳博弈的最终目标 。学者们从定价权 、碳货币 、碳预算等三个方面强调了要掌握碳金融的主导权,然而多数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了总结或进行原因分析,缺乏阶段性分析思路 。碳金融的国际博弈研究关键点在于如何发挥金融在碳交易中的定价作用 。无论金融在碳交易中的地位如何,参与程度多高,但至少金融业在理论或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用真金白银来决定价格,在各方不确定和无法预期的因素影响下,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即便有不理性的成分,但它不仅能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同时也为其他市场提供参考,具有 “发现价格 ”的功能 。(五)碳金融的适应性研究1. 碳金融制度研究 。( 1)政府行政领导功能的发挥 。要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这既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 、规则,又要协调环保部门与银行的合作关系(王宇等, 2008 年;张茉楠, 2009 年) 。( 2)碳金融发展的内外法制构建 。既要参与国际碳金融法制构建,又要完善国内碳金融发展的法律保障,如外汇立法 、碳税法 、碳关税法等,保障碳金融市场运作的规范化(陆静, 2010;王元龙等, 2009;郭印等, 2009) 。( 3)低碳投融资环境标准的构建 。目前我国低碳投融资缺乏对环境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处于简单的人工判别阶段,急需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实情的低碳投融资环境标准(张存刚等, 2010;周秋玲等, 2010) 。2. 碳金融市场机制研究 。( 1)中国缺乏多元化 、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 。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在北京环境交易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王元龙等, 2009;陈柳钦, 2010) 。( 2)我国碳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交易规则和测量标准 。应以京津沪交易所各自的碳自愿减排标准 熊猫标准①为基石,开发低碳指数和碳减排标准,启动碳强度标准的研究(王瑶, 2010;李鹏, 2007;李蕾, 2009) 。( 3)熊猫标准是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完善了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熊焰, 2010;姬宪恒, 2010) 。3. 碳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 1)银行的服务 。商业银行要更新金融产品,及时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 CDM)项目(王瑶, 2010;郭清马, 2010) 。( 2)其他金融组织的服务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日益成熟,证券(基金)公司 、投资公司 、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加快涉足碳金融领域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罗晓琳等, 2010;周秋玲等, 2010;周健, 2010) 。( 3)低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金融机构应该在人才培养 、系统配置 、网络建设 、产品研发 、中介机构等方面多管齐下,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刘宾, 2010;喻翔宇, 2010) 。① 熊猫标准是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标准,从狭义上确立减排量检测标准和原则,广义上规定流程 、评定机构 、规则限定等,以完善市场机制,其设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内企业和个人就气候问题采取行动的需求 。乔海曙 、谭烨 、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39金 融 论 坛 2011 年第 2 期(总第 182 期)4. 小结 。碳金融是一场新的革命,它无前例可循,但却不是无经验可借鉴,国内很多学者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对本国碳金融的实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有些研究并没有结合我国实际,仅是简单地介绍国外经验,而且目前也缺乏对碳金融市场监管的研究 。提高本国碳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国内理念 、行动和利益三者的结合,理念与行动互生互长,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提供了行动动力,并有效协调理念与行动两者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往往忽视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以至于许多有利的措施 “喊得响 ”,却举步维艰 。针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均属于发展和转型阶段的现状,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应该积极创新 、知难而进,但是在探索中要适度,切忌不计风险,全力投入,以至于导致损失 。三 、碳金融理论研究有待解决的若干问题1. 碳金融内涵及属性研究 。当前,人们往往将 “绿色金融 ”、“金融支持低碳 ”、“碳交易 ”等与 “碳金融 ”的概念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加强对碳金融的认知,也将进一步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因此,学者们在对碳金融开展模式和路径进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对碳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包括碳金融与绿色金融 、环境金融 、碳交易 、低碳产业 、金融支持低碳等关系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并确定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 。2. 碳交易定价研究 。当前此方面研究多数较宽泛,需要学者们继续挖掘 。首先要研究碳金融对碳交易定价的作用机制 。从各类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出发,研究碳金融在碳交易的定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它如何作用于碳交易,从而形成碳交易市场的价格 。其次,要分析碳价格的确定 。从金融工程学的角度分析碳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碳价格的定价模式及效果,从而产生中国本土的价格信号 。3. 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 。短期而言,应以推动低碳经济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立足于为低碳经济服务,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商业银行所应该创新的相关中间业务 、低碳产业融资租赁业务 、保理业务 、投资基金和股市及债市融资业务等进行研究 。长期而言,应加强有关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随着我国碳市场的深入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逐步推出碳资产证券化 、碳交易 CDs 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改变我国在全球碳交易链中的低端地位 。4. 碳金融和产业的联动效应研究 。( 1)碳金融与能源 、碳化工 、低碳交通 、低碳建筑等产业的关联分析 。( 2)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研究,包括如何发挥绿色信贷 、碳金融交易所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体现碳金融在经济 、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可以碳金融为契机,推动经济中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5. 国内碳金融实现机制研究 。( 1)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步骤和阶段研究深入考察本国实际条件,确定在当前国情下每一阶段的目标及适宜发展和创新的业务 。( 2)国内碳金融实现机制研究分析国家层面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分别应采取的政策组合,并探索商业银行如何从指标制定 、流程规范 、产品开发等多层次 、多角度构建全方位的绿色金融行动计划 。( 3)开发国内自主碳交易市场不仅仅将碳交易定位于国际市场,探索如何基于 CDM 机制来构建国内自己的碳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陈柳钦, 2010. 碳金融撬动低碳经济的杠杆[ J] . 西南金融,( 8) 23-25.陈游, 2009. 碳金融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J] . 金融论坛,( 10) 69-73.初昌雄 、周丕娟, 2010. 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 J] . 金融与经济,( 2) 18-21.邓莹, 2010. 低碳经济的兴起与我国环境金融的构建[ J] . 经济问题,( 9) 38-41.方虹 、施凤丹, 2010. 碳交易市场与中国碳交易定价权[ J] . 产权导刊,( 8) 33-35.郭清马, 2010. 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J] . 西南金融,( 6) 65-67.郭艳丽, 2009. 面向低碳经济的金融机构环境责任研究[ D] . 赣州江西理工大学 .冷静, 2010. 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J] . 时代金融,( 8) 9-12.李建锋 、刘一村, 2010. 碳货币崛起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J] . 商业时代,( 21) 67-68.李增福 、丘逸新, 2010. 我国谋求碳交易定价权的战略思考[ J] . 价格理论与实践,( 7) 71-72.刘力, 2008. 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J] . 海南金融,( 10) 13-16.刘志林 、戴亦欣 、董长贵 、齐晔, 2009.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J] . 城市发展研究,( 6) 1-12.40( 责任编辑置 心 校对雨 耕)陆静, 2010. 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发展的法律路径[ J] . 国际金融研究,( 8) 34-42.罗晓娜 、林震, 2010. 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J] . 经济与管理,( 9) 21-25.欧阳, 2010. 做低碳金融的践行者 工行北京分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J] . 中国金融家,( 7) 99-100.欧阳瑞, 2005. 从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谈绿色金融[ J] . 金融与经济,( 6) 54-55.潘家华, 2008. 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 J] . 世界经济与政治,( 1) 35-42.尚永庆 、周晓志, 2010. 碳金融背景下中国金融企业的责任[ J] . 金融经济,( 10) 40-41.史亚东, 2010.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J] . 世界经济研究,( 9) 3-8.唐斌 、薛成容, 2008. 碳金融 “寓义于利 ”新社会责任观的实践[ J] . 福建金融,( 9) 19-22.王丽娜 、朱亚兵, 2010. 对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的几点思考[ J] . 价格理论与实践,( 9) 23-24.王文军, 2009. 低碳经济国外的经验启示与中国的发展[ 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6) 73-77.王修华 、赵越, 2010. 我国碳交易的定价困境及破解思路[ J] . 理论探索,( 3) 66-69.王瑶, 2010. 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 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吴曦, 2010.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借鉴[ J] . 合作经济与科技,( 9) 16-17.肖文 埜 , 2008. 商业银行推行 “绿色信贷 ”的思考[ J] . 福建金融,( 10) 32-34.鄢德春, 2010.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金融发展策略[ J] .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1) 53-59.阎庆民, 2010. 构建以 “碳金融 ”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J] . 中国金融,( 4) 41-44.杨涛 、程炼, 2010. 碳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兴业银行案例研究[ J] . 上海金融,( 8) 35-39.喻翔宇, 2010. 对推进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思考与设想[ J] . 金融经济,( 16) 88-89.袁定喜, 2010. 我国碳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J] . 价格理论与实践,( 8) 26-27.张存刚 、张小瑛, 2010.“碳金融 ”发展现状 、前景及对策研究[ J] . 甘肃理论学刊,( 4) 72-77.张茉楠, 2009. 温室效应引发全球生态恶化 低碳经济推动全球发展变革[ J] . 中国经贸,( 8) 32-33.张伟, 2005. 论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方式与创新[ D] .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张秀生 、李子明, 2009.“绿色信贷 ”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 J] . 经济问题,( 3) 35-39.张颖薇, 2010. 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发展问题探析[ J] . 武汉金融,( 8) 64-65.张跃军 、魏一鸣, 2010. 化石能源市场对国际碳市场的动态影响实证研究[ J] . 管理评论,( 6) 34-41.周健, 2010. 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 J] . 财经科学,( 5) 17-23.周秋玲 、苏依依, 2010.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碳金融体系的构建[ J] . 新金融,( 8) 30-33.周伟军 、孙景德 、张超群, 2010. 中国作为碳交易大国为何缺乏定价权 [ J] . 金融与经济,( 8) 10-13.周行健 、林明恒, 20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J] . 南方金融,( 3) 74-76.Salazar, J., 1998. Environmental Finance Linking Two World[ R] .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Slovakia.Labatt, S., and White, R., 2002. Environmental Finance[ M] .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Carbon Finance TheoryQIAO Hai-shu TAN Ye LIU Xiao-li[ Abstract] Carbon finance is an innovation of environmental finance in low-carbon field and it is the key to pushing low-carbon economy. Climatic economy, environmental fina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externality theory pro-vide academic references for the birth of carbon finance. Nowadays, the study of carbon finance mainly focuses on carbon fi-nance’s headstream, special attributes, dynamics mechanism, international game and adaptability and has made significantprogres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waiting for solutions, such as carbon finance’s connotation and attributedefinition, pricing of carbon exchange, products innovation, linkage effect of carbon finance and industry, and realizationmechanism of domestic carbon finance. The solution of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new breakthrough ofChinese carbon finance research.[ Key words] carbon finance; low-carbon economy; carbon exchange; carbon currency乔海曙 、谭烨 、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41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本站会员(张博)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