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分析

  • 资源ID:1699       资源大小:259.42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分析

探索 . 豳 中国应对“碳关 ’’的策略分析 口宋丽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摘 要欧盟自2012年1月1日起,对凡是进出欧盟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包括外国航空公司,纳入碳排放交 易配额制中,强行征收“碳关税”。在全球环境污染、能源约束等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式下,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 产生很大影响。面对诸多不利影响,该文分别从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分析了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关键词碳关税;出口贸易;环境外交 一、碳关税的发展 2006年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提出要在2012年后京都议 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对来自不承担减排责任国家的高碳产品 进13实施所谓的“边境调节税”,即征收“碳关税”。“碳关税”指对 高耗能产品进13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个概念最早 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起因源于美国拒绝签署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逃避其作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 国应承担的减排义务。2008年7月欧盟的2008/101号指令,航 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即自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 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包括外国航空公司,都 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配额制中,即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 室气体排放额度。2009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的美国 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自2020年起,美国将获权对来自未采取措 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进口产品采取 “边境调节”措施,即可以对这些产品征收“碳关税”。2009年11 月法国在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非正式会议上,单方面提出将从 2010年开始对从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如欧盟严格的国家进口 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向外国进口商品征收的“碳关税”税率将 为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征收17欧元,此后还将逐步递增。加拿 大也正在酝酿开征“碳关税”,主要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 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进口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 二、碳关税的实质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实际是“以环境保护 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贸易 壁垒。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的主要目的很明显第一,通过征收 碳关税来获取国家利益。征收碳关税不仅可以获取巨额收入,同 时还打击了外国出口贸易,减少该类产品进口量,减弱其价格的 国际竞争力。同时美国也可以较低价格进口产品,获取贸易差额 利润。第二,发达国家借助碳关税名义,打击发展中国家制造行 业出口竞争力,尤其是中国、印度深受其害,从而维持经济霸权 地位。发达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相关测算碳含量以及先进的减 排技术,相较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占据碳排放标准制定的主导地 位,有明显优势,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 新兴技术的制高点,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第三,转嫁环境治理 责任和成本。目前中国是世界碳排放量大国,但是从历史累计数 据来看,目前的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引 起的,现在80%的二氧化碳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时期所排放 的。按照人均历史排放量计算,英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 家,美国次之,美国的历史人均碳排放量大约是我国的5倍。然 而,美国至今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却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 发展中国家向其购买先进减排技术,使发展中国家承担了减排 成本和费用,无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三、我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正面临着巨大 的减排压力,这种以低碳为名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会对中国的 外贸产生巨大影响,主要影响有提高了我国产品出口成本和减 少出口额。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 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 可能下滑21%。“碳关税”的征收造成我国高碳产品成本增加,缺 乏竞争力,从而使高碳产品出口数量受限,出口市场份额缩小。 改变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结构,迫使我国优化出口贸易结构,降低 高碳制造业产品出口比重,加大低碳产业产品出口。出口产业贸 易摩擦增多导致贸易环境恶化。面对一系列不利影响,中国应采 取如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在国际上的应对策略 1.联合发展中国家参与“碳关税”的贸易谈判 部分发达国家提出的拟实施“碳关税”的贸易法规,不仅违 反了wr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严 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中国,长 期依靠的“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 . 济的发展模式正处在艰难转型期,一旦接受发达国家实施的“碳 关税”贸易规则,这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添加了一 个“枷锁”一碳排放量限额,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对 “碳关税”,我国要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碳关税”的贸易谈 判,争取话语权,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 则,向世界表明,造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 方在发达国家。据研究数据显示,目前的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去 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现在80%的二氧化碳是发达国家 在工业发展时期所排放的。按照人均历史排放量计算,英国是二 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次之,美国的历史人均碳排放量 大约是我国的5倍。征收“碳关税”实际是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 责任,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决 不能被动接受这种发达国家的“安排”,而应该联合力量,对抗这 种经济阴谋论,争取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权益和责任 对称。 当然,我国这种做法并非在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下逃避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责任,我国无意牺牲环境发展经 济,相反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我们会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在 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承诺的到2020年将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一45%。 2.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如今各国越来越重视并遵循国际贸易法规和气候法规,我 国要想在发达国家提出“碳关税”贸易保护措施下,尽可能减少 损害,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包括“碳关税”在内的国际多 边贸易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和新规则的制定。主要从以下方 面着手 1利用现有国际条款,维护我国在环境谈判中的利益。 EF0 万方数据团 zzs ~国经贸探索 wro的“自由贸易”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京都议定书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都为我国在国际环境谈判中提供 了法律法规依据。 2参与界定国际关于碳排放的相关标准,争取制定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均能认可的标准。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碳 排放量、碳排放交易规则和“碳关税”征收标准。碳排放计算方法 的不同会导致迥异的结果,这就给某些进口国家行使“贸易保护 权”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我国因积极参与碳排放量标准的制 定,争取一定的主动权,使国际标准能够充分考虑到包括我国在 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进度,尽可能降低对我国出 口外贸的影响。我国要尽快加大在环境方面的研究,提升科研技 术实力,以科学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环境谈判。 3争取“碳关税”征收中的国际补偿。“碳关税”的征收会使 我国出口贸易额减少,出口产品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冲击我 国高碳产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为了能够配合世界关于节能减 排的环保呼吁,我国作为世界承担碳减排责任大国,在这种受损 条件下,我国应摆正姿态,争取国际公平对待,寻求国际补偿。 3.加强国际合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 在“碳关税”为发展中国家所诟病的情况下,碳金融市场获 得发展机遇。各国在寻求相较于征收“碳关税”来保护环境,控制 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取得的成效而言更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减排 方式,自此碳交易的概念被提出,为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 契机。我国是最具潜力的碳排放交易供给大国,但目前在国际碳 交易市场缺乏话语权、定价权。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是我国 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形式。2008年我国 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 84%。我国应利用在CDM项目的发展优势,积极开拓国际碳交 易市场,吸引国际资本和国外先进的减排技术进入我国的减排 项目,发展我国的低碳经济。 二在国内的应对策略 1.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出口贸易中多以廉价劳动力、产品低 生产成本来获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我国出口商品比例结 构表一中,可以发现,类似冶金制品、化工品、机械制造品这些 初级加工产品、高碳产业产品出H比重较大,而高新技术类低碳 表一 2006年201O年中国出13商品比例结构单位% 2006 2007 2008 2009 2O1O 初级产品 5.46 5.O5 5.45 5.25 5.18 食品及活动物 48.60 49.96 42.09 51 67 50.36 饮料及烟类 2-25 2.27 1.97 2.60 2.33 非食用原料 14.85 14.87 14.57 12.93 14_20 矿物燃料、润滑油等 33.59 32.40 40.64 320O 32.67 工业制成品 94.54 94.95 94.55 94 75 94.82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4.86 5.22 5.87 5.45 5.85 I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19.01 19.01 19-38 16.23 16.65 I 机械及运输设备 49.91 49.91 49.85 51.86 52.15 } 杂项制品 25.98 25.67 24.77 26 32 25.24 l 未分类的其他产品 O-27 O.19 0_13 0.14 O.10 产业及服务类产业出口比重较小。面对“碳关税”问题,资源有 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压力,我国应调整和 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由“高碳出口”向“低碳出口”转型。例如在政 策上,制定差别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低碳产品的出口;又如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出口,实现贸易服务的专业化和产业 化。 2.促进我国高碳产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碳关税”对我国高碳产业的发展冲击巨大,高碳产业的企 业要想在“碳关税”贸易壁垒中减少损失,首先,必须优化高碳 产业的发展模式,整合高碳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重新规 划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加强减排技术的研究,降低产业中间 链条的碳排放;其次,企业对于生产要素的选择对碳排放量的 影响也很重要,大多是由于选择的中间生产原料是高能耗、高 污染的材料、能源,导致碳排放量大,所以企业在选择生产要素 应倾向清洁原料;另外,鼓励高碳企业向海外扩展业务,把生产 基地建到国外,将高碳产业链转移到海外,而在国内专门从事 高端的产业低碳化研发创新设计研究,从而达到有效规避碳关 税的目的。 在我国对高碳产业进行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 国内低碳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目前较为热门的 新兴产业有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风能、潮汐能产 业、海水氢能产业等。政府应积极鼓励这些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 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支持或者实施出 口退税优惠政策。这样不仅是应对“碳关税”的一种策略,加强国 际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争取到低碳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3.在国内加速开征“碳出13税” “碳出口税”和“碳关税”是两个不同概念。碳出口税是指一 国以保护环境为由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费,属国内环 境税种。我国在国内开征碳出口税,一方面,可以使欧美等发达 国家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失去合理的法规依据。根据WTO有 关协议的规定,双重征税是违背WT0规则的,如果我国在国内 对企业开征碳出H税,进口国再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就构成了国际双重征税。另一方面,对国内企业征收碳出口税会 激励约束企业实施减排生产,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向低碳经济发 展。 目前我国并没有在国内征收碳出口税,因为在国内征收碳 出口税会减少经济总福利,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等,不过,国家 发展改革委外事司、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相关经济学者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内征收碳出口税相对于接受发达国家实 行的“碳关税”,对我国经济总体影响较小,在国内征收碳出口税 使GDP比基准值下降0.07%,相较与接受碳关税,其损失略小0. 01%;对出口下降比率的影响也比接受碳关税小。而且征收碳出 口税不但不会对总体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能优化出口结构,调整 产业发展结构。 参考文献 『11熊焰.低碳之路lM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张君.关税是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形式U].中国经贸,2009, 1. [3】黄晓风.“碳关税”壁垒对我国高碳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 略 经济纵横,2010,3. 任烈.“碳关税”与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J]_中国财政,2010, 8. 『51张沁.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壁垒及应对策 略征收碳出口税的可行性分析卟中国经贸,2010,11. 编辑W1 引 万方数据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分析作者 宋丽娟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刊名 致富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年,卷期 20121本文链接http//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应对"碳关税"的策略分析)为本站会员(罗比斯克)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