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pdf

  • 资源ID:15847       资源大小:7.25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pdf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执行摘要 蓝皮书 2020 中国投资协会,落基山研究所 专家点评 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与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明确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会为绿色低 碳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创造出大量气候友好的投资机会,成为金融与投资机构持续 健康发展的新机遇。 ⸺ 李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零碳中国”倡议的实施需要联合一批有能力且致力于从事“零碳”产业的企业,协会要善于发现、培育并支持 这样的企业。 ⸺ 石定寰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专家主席 为实现本世纪中叶的零碳目标,中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投资,确保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的行动能够朝着 双重目标的方向快速前进。 ⸺ Adair Turner 勋爵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 倡导“零碳中国”要按照“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抓好有典型意义的示范项目,着力推动能源、建筑、交 通和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 ⸺ 孙耀唯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 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推进能源转型。能源转型不但要形成共识,更要形成共同的行动。 ⸺ 曾兴球 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从试点做起,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要积累经验,探索标准和路径。 ⸺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心首任主任 中国实现新的气候承诺,应深入推进经济电气化发展,这需要电力部门清洁化转型,显著提升效率以及进一步推 进难脱碳领域的碳减排。 ⸺ Jules Kortenhorst 落基山研究所首席执行官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 1 . 前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 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人为二氧化碳这一 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使得大气中不再增加新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事实上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对于 经济活动中大多数单个主体而言已经意味着需要实现零碳。为此,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的指导下,中国投 资协会牵头并联合多家组织机构共同发起零碳中国倡议,旨在探讨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 发展实施路径。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宣示为实现“零碳中国”指明了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内 容,更将成为能源革命的强劲推动力。碳中和目标向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将促使更多长期价值投资者关注零碳发 展,树立投资零碳资产、零碳项目和零碳技术的信心。 本报告由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和落基山研究所共同编写,梳理了零碳从理念到行动在全球和中国发展 的趋势,描绘了零碳中国的发展图景、实施路径、投资场景以及潜在市场规模,识别了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 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等七大最具潜力的零碳投资领域,并综合考虑每个领域所处发展 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在零碳经济中的作用给出了详细的政策和投资建议。 执行摘要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 3 . 和目标,不断提高气候行动力度,为零碳成为长期价 值投资新标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越来越多 的投资主体跨越技术和商业成熟度在小周期内的不确 定性,在零碳发展方向指引下的大周期内寻找新价值 投资标的。 二、零碳中国催生七大投资领域,撬动 70万亿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的零碳能源转型意味着能源供 给和消费方式的重大转变,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将由 总量更低、结构更优化的能源体系来支撑。根据能源 转型委员会和落基山研究所研究的零碳情景,中国 2050年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2亿吨标煤左右,较 2016年下降27,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从目前的45亿 吨标煤下降到2050年的25亿吨标煤,且化石燃料需求 降幅超过90,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 从需求侧看,再生资源利用模式的普及、能效提高以 及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大规模电气化及氢能等新 型能源的利用将重塑资源能源利用乃至整个经济形 态。在工业部门,钢铁、塑料等关键材料的利用率和 回收率提高、生产能效提升将极大地减少用能需求, 而电加热、氢能、生物能源及碳捕集和封存等技术也 为重工业领域原料和生产过程的脱碳提供可能性。 2050年,交通部门的电气化率将达到74,路面运输 (公路和铁路)将全面电气化,氢能、合成燃料、生 物燃料等也将推动航空和船运的脱碳;建筑部门的电 气化率将达到75,终端用能设备的能效大幅提升, 先进热泵技术和保温材料将被更广泛利用,以零碳方 执行摘要 一、中国碳中和目标将推动零碳产业成 为长期价值投资的新风向 零碳正由全球政治共识转化为各国政策目标。2015年 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 制在2℃甚至1.5℃以内的愿景,且更进一步提出了全 球碳排放应尽快达峰,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碳排 放的具体目标。在巴黎协定所制定全球目标体系的推 动下,各国不断提高碳减排的行动力度,提出并不断 更新碳减排量化目标,努力持续对标零碳的全球长期 目标。制定零碳排放目标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贡献全 球气候、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核心内容。习近平 主席近期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标志 着中国将在碳减排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零碳产业正迎来加速发展的临界点 时刻。历史经验表明,当新的颠覆性技术的市场份额 达到3左右时,资本将开始从传统企业抽离。据彭 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 IEA) 相关统 计数据显示,全球电动汽车2019年年销量已经占到乘 用车总销售量的2.6,2020年极有可能超过3,全 球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7,风电发电量占比早 在2018年就已接近5。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 者认识到化石能源行业面临日益增长的资产搁浅风 险,重新评估投资组合和优先顺序,正加速撤离化石 能源相关领域。 碳中和目标推动“零碳”成为中国长期价值投资的新 风向。在中国投资者越来越重视长期价值投资的今 天,中国政府近十多年来从提出低碳发展到宣布碳中 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展望,国际能源署 根据IEA2017-2018年发电统计数据整理 2020新电力转型趋势,彭博新能源财经 1 1 2 2 3 3 能源短缺 2006 2014 2050 总体平衡 能源转型 零碳愿景 图 1 中国2050年零碳情景图景 需求减量 能效提高 燃油标准提高 轻量化汽车 智能运输系统 建筑围护结构改进 供暖制冷系统升级 节能设备应用 (LED等) 智能系统设计 共享出行 公共交通 城市规划优化 共享空间 空置率降低 零碳电力 15万kWh/年 7100GW 装机 绿色氢能 8100万吨/年 碳捕集与封存 10亿吨CO2/年 其他零碳能源 废钢回收 有色金属回收 混凝土回收 熟料替代 塑料再生 化肥高效利用 新材料应用 通用设备升级 系统节能改造 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 能源零碳化 电加热技术 氢能炼钢 氢能供热 绿色化工 生物质供热 CCS 热泵等 电气化设备 生物燃料 工业余热供暖 电动车燃料 电池汽车 氢、氨及合成燃料 生物燃料 生物质 4.4亿吨标煤/年 工业 交通 建筑 4 |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执行摘要 . 需求减量 能效提高 燃油标准提高 轻量化汽车 智能运输系统 建筑围护结构改进 供暖制冷系统升级 节能设备应用 (LED等) 智能系统设计 共享出行 公共交通 城市规划优化 共享空间 空置率降低 零碳电力 15万亿kWh/年 7100GW 装机 绿色氢能 8100万吨/年 碳捕集与封存 10亿吨CO2/年 其他零碳能源 废钢回收 有色金属回收 混凝土回收 熟料替代 塑料再生 化肥高效利用 新材料应用 通用设备升级 系统节能改造 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 能源零碳化 电加热技术 氢能炼钢 氢能供热 绿色化工 生物质供热 CCS 热泵等 电气化设备 生物燃料 工业余热供暖 电动车 燃料电池汽车 氢、氨及合成燃料 生物燃料 生物质 4.4亿吨标煤/年 工业 交通 建筑 式为住宅和办公室提供供暖和制冷。此外,可长距离 运输的工业废热和生物质也将发挥作用。 从供给侧看,2050年,中国67的终端能源需求将来 自于电,发电量将在当前的水平上翻倍。绝大部分装 机来自零碳电力能源,其中光伏和风电将占到总装机 量的70,是2016年的22倍。相应地,电化学储能将 由2016年的189MW增长到510GW,年均增长率达 26。氢能将占到中国终端能源需求的12,年产氢 量将从目前的2500万吨/年增加到2050年的8100万吨/ 年。数字化将在系统层面大大提升能源供给和消费侧 的整体效率。 中国零碳能源转型将在七个领域催生巨大的投资市 场,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 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到2050年,这七 大领域当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5万亿元,并为中国 实现零碳排放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此外,中国的 零碳转型还将创造大量新增就业机会,仅零碳电力、 再生资源利用、氢能等新兴行业将带来的新就增业机 会就将高达3000万个以上。与此同时,在2020年到 2050年间,将有70万亿元左右的基础设施投资被直接 或间接地撬动,包括发电侧大量的光伏和风电装机、 容量持续增长的跨区输电通道、数量在千万量级的5G 基站建设、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交通领域加氢站和 电动车充电站的加速布局,以及高铁、城际铁路的大 规模扩展等。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 来30年,中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能源相关基础 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 5 . 执行摘要 6 |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执行摘要 . 程中,需要识别各项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基于每个 阶段的特点和关键任务分析主要突破口、趋势走向和 核心驱动,为政策规划、产业发展和投资决策提供针 对性建议。 三、七大投资领域将催生一系列关键领 域的技术创新 创新技术的发展通常需要经历五个关键阶段,分别是 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破裂期、稳步复苏期 和产业成熟期,最终形成核心优势,扩展适用场景, 完善配套服务,受主流市场的广泛采用。目前,各项 零碳技术创新的市场预期和产业成熟度处在不同阶 段。在推动这些技术穿越生命周期走向产业成熟的历 图 2 中国零碳转型七大投资领域带来巨大市场规模和效益 加氢站和 输氢管道 1万亿元 储能 1.6万亿元 零碳电力 4.5万亿元 氢能 1.6万亿元 电动车 2.8万亿元 再生资源利用 2.8万亿元 70万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 15万亿元/年市场规模 80碳减排贡献 3000万新就业岗位 5G和物联网 11万亿元 跨区输电通道 20万亿元 电动车充电站 0.5万亿元 光伏和 风电装机 25万亿元 高铁和 城际轨道 10万亿元 数字化 系统优化 能效 效率提升 H ₂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 7 . 执行摘要 行业的产品再生和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处于稳步复苏 期,投资者的当前要务是抓住技术和商业模式突破 口,挖掘能迅速规模化的解决方案。对于高耗能行业 的产品再生,应从政策上把握进出口形势对国内外回 收产品价格竞争形势的影响,关注由地方资源回收政 策目标带来的示范市场机会;从技术上着力解决降级 回收问题,保证回收产品仍具有原产品的性能;从商 业模式上鼓励原料生产企业、回收企业、废物处理企 领域1再生资源利用⸺源头减量的关键驱动 力 再生资源利用的碳减排和市场潜力主要集中在三大领 域,分别为高耗能行业(钢铁、水泥、铝和塑料)的 产品再生,废弃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 畜禽粪便)的能源化利用,以及电动车动力电池回收 用于储能等。未来5到10年是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 投资价值变现的井喷期。在三大重点领域中,高耗能 图 3 中国零碳转型七大投资领域产业发展阶段 加氢站和 输氢管道 1万亿元 储能 1.6万亿元 零碳电力 4.5万亿元 氢能 1.6万亿元 电动车 2.8万亿元 再生资源利用 2.8万亿元 70万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 15万亿元/年市场规模 80碳减排贡献 3000万新就业岗位 5G和物联网 11万亿元 跨区输电通道 20万亿元 电动车充电站 0.5万亿元 光伏和 风电装机 25万亿元 高铁和 城际轨道 10万亿元 数字化 系统优化 能效 “第一能源” H ₂ 技术萌芽期 期望膨胀期 泡沫破裂期 稳步复苏期 产业成熟期 市场期望度 中国零碳转型重点解决方案的七大投资领域 氢能 零碳发电 再生资源利用 数字化 储能技术 能效提升 工业电加热 铅炭电池 锂电池 液流电池 电动车 终端消费电气化 热泵的建筑采暖 动力电池回收 电力系统优化 工业直接用氢 绿氢 氢燃料电池 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 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再生 电力系统运营优化 建筑和工业的能效提升 光伏 风电 技术萌芽期 期望膨胀期 泡沫破裂期 稳步复苏期 产业成熟期 市场期望度 中国零碳转型重点解决方案的七大投资领域 氢能零碳发电再生资源利用 数字化储能能效提升 工业电加热 铅炭电池 锂电池 液流电池 电动车 终端消费电气化 热泵的建筑采暖 动力电池回收 电力系统优化 工业直接用氢 绿氢 氢燃料电池 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 高耗能行业的产品再生 电力系统运营优化 建筑和工业的能效提升 光伏 风电 8 |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执行摘要 . 南方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需求增量,需要政府推动建 筑采暖节能标准的先行,投资关注高端新建小区和别 墅市场的培育,促进高端化、智能化、舒适型冷暖两 联供空气源热泵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渗透;面对北方农 村住宅市场的采暖需求存量,建议政府维持一段时间 的补贴,推动专业的安装和服务团队建立,降低用户 端成本,并为空气源热泵采暖技术的更新提供反馈。 交通电气化的重点是乘用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增长。为 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克服电动汽车里程和充电 焦虑,主要手段包括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新兴充电 模式的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形成对燃油汽车的差异 化优势,通过智能网联、无人驾驶、人性化服务等创 造新增体验,使电动汽车成为新兴热点科技和出行体 验的载体。工业电气化的重点是工业过程热的电气 化,主要手段包括微波加热、红外加热、电弧加热等 新兴技术,发展还处在技术萌芽期,产业发展取决于 政府所要求的生产流程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 动。 领域4零碳发电技术⸺能源供给侧零碳化的 基石 零碳发电技术在2050年将成为主力电源,相关技术当 前已经相对成熟,从政策扶持转向市场化驱动,并形 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传统化石电源相比逐渐形成竞 争优势。经济性对电源的发展潜力扮演决定性因素, 随着成本日益降低,风光发电将成为最便宜的电源, 行业呈现风光为主、水电与生物质为辅的发展趋势会 愈加明显。未来电力市场价格呈现下行趋势,对于各 类发电技术及相应供应链来说,成本的持续下降将是 发展的主旋律。各类电源降本增效主要有两方面的突 破一方面关注技术的创新,强化产业链的投资升级 业等上下游价值链整合,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提升成本 竞争力。对于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短期内由于废弃生 物质资源来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但从长期 看,潜在的土地集约化生产和农林牧场等的大规模承 包模式,将显著提升回收效率。电动车动力电池回收 用于储能仍处于技术萌芽期,重点仍在于电池一致性 方面的技术突破和行业规范的建立。 领域2能效⸺满足需求的第一能源 以节能服务产业为主的能效领域在政策的强力驱动 下,经过高速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但在由 政策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新时期,能效产业需要新 的发展动力。国内目前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企业规模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缺乏提供整体 深度节能服务的资质和能力。对工业部门而言,能效 提升最主要的潜力来自于余热余压利用、通用设备的 能效提升,以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流程和系统优化。 建筑能效提升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期,存量的公用建筑 单位能耗水平相较民用建筑较高,未来有很大的节能 空间,是下一步能效发展增长新动力,并将主要集中 在建筑围护结构和供暖制冷系统的能效提升。此外, 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快速渗 透,也能为传统建筑行业挖掘更深层次的节能潜力。 领域3终端消费电气化⸺高品质能源应用的 蓝海 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将发生在建筑、交通、工业三个 领域。建筑电气化的重点是采暖的电气化,空气源热 泵是采暖电气化的主要手段。热泵采暖的发展正处在 泡沫破裂期中低谷过后的爬升阶段,产品逐渐成熟, 行业标准逐渐规范,市场竞争走向良性。未来,面对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 9 . 执行摘要 不明确、应用收益衡量困难的问题,并采取一定优惠 政策来扶持早期市场。 领域6氢能⸺未来实现碳中和的突破性解决 方案 零碳中国的实现需要发展绿色氢能。绿氢发展整体处 于早期增长阶段,需要市场需求和氢源两个环节的系 统共建。交通领域的氢能应用带动了市场对氢能的关 注热潮,率先进入期望膨胀期。燃料电池产业在二十 多个省市及相关部委获得政策支持,成为市场热点, 未来需要克服系统耐久性问题、提高国产化水平,避 免低质量扩张,并注重对上游氢能储运系统的培育。 与交通行业不同,绿色氢能在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上 的应用处于技术萌芽期,逐渐进入主流视线,全球及 中国多个示范项目的进展,孕育着绿氢的下一个巨大 市场。但是,需要应对大宗商品毛利率低导致的成本 竞争压力大,已有资产搁浅风险高等挑战。与此同 时,受交通氢能需求的带动,制氢端的电解槽等绿色 制氢技术也蓬勃发展,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质子交 换膜电解槽(PEM)膜电极材料创新和固态氧化物电 解槽( SOEC) 等新技术路线突破。同时通过制氢设备 生产的规模效应和日益降低的电力成本,缩小与灰氢 的成本差距。未来十年将是氢能投资的关键战略机遇 期,为应对可能的泡沫破裂,须建立产业的核心竞争 力。产业政策应注重核心技术发展、完整生命周期培 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支持工业应用的科研和示范 项目,为产业提供战略引领。在燃料电池和电解槽领 域,投资主体应在关注政策性市场需求的同时,努力 开拓已经实现成本竞争性的特殊市场和由绿色环保等 新型生活理念驱动的高端市场等切入点。 来降低技术成本;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模式创新,降低 土地、并网等非技术成本。风光行业进入产业成熟 期,将逐渐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更多的资本投入将 进一步降低风光成本,巩固行业优势,形成正反馈。 通过设立长期装机目标、完善电力市场、升级电网配 套基础设施、协调电源发展与电网规划等措施,将加 速风光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尽早实现零碳电力的愿 景。 领域5储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护航 者 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高功率密度和高 能量密度特征决定了电化学储能是未来储能技术的主 流。在电化学储能领域,由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 侧等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各类电池技术将呈现主流技 术引领、多种技术共存的状态。从目前市场情况来 看,锂离子电池成为当前的主流,铅蓄电池、钠基电 池、液流电池等技术也都在一些特定领域占据了部分 市场空间。对于锂电池,基于电动车市场的规模效应 带来的成本优势,目前占据主流地位,进一步降本增 效的突破口在于电极材料的升级和电解质的优化。铅 炭电池前期凭借铅蓄电池的先发优势占据了部分市场 份额,但锂电池迅速的降本增效对铅炭电池形成了较 大影响,目前市场主要集中在5G基站等特定场景。液 流电池在大容量性储能市场前景广阔,但需在高比例 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市场爆发前迅速优化技术,包括材 料成本降低和能量密度提升等。整体来看,在碳中和 的目标下,未来储能的发展方向将更贴近具体应用场 景,并从经济性、安全性和电池的可回收性三个核心 要素综合考虑。要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应 着力解决中国储能产业规划制定滞后、储能价格机制 10 |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执行摘要 . 四、投资零碳中国需要关注七大领域的阶 段性特点以及相互协同 上述近二十项技术创新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 形成广阔的投资空间。政府在产业发展早期的作用尤 为重要,这是由零碳相关产业发展所具有的资本体量 大、技术以硬件为主、技术路线惯性较大、投资回报 周期较长等特点决定的。政府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环 环相扣的政策行动,通过科研支持和示范项目鼓励、 产业政策引导、行业标准建立等措施指引产业整体的 发展。市场力量在产业发展的中后期是主要推动力, 需要长期协同部署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优化、应用场 景拓展和辅助服务设施。 七大投资领域之间具有很强的协同性。零碳电力、绿 氢和储能是消费侧零碳化的“基础”,三者相互成 就;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的零碳投资领域是重要 “支点”,这些消费侧的技术创新将改变能源利用方 式,推动新的产业链形成,产生新的利润池;数字化 技术是整个零碳生态发展的“加速器”,通过信息技 术手段优化能源供给、运营、消费等方方面面。因 此,政策制定和市场投资更应有战略性全盘考虑,洞 察不同技术领域在零碳生态中的角色和关联。政府应 通过法律、政策和规划等手段,推动零碳产业协同发 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投资主体要关注领 域间的相互联系,以利于为本领域的发展提供后盾基 础、潜在市场、服务能力等。同时,应考虑其他外部 宏观社会经济、工业行业技术、人文消费理念的新发 展为零碳产业创造的机会,它们将构成全方位影响 力,助力中国零碳转型的各项重点技术和产品形成新 竞争优势。 领域7数字化⸺推动能源系统优化的加速器 电力部门是数字化技术对于能源系统优化的主要领 域,主要应用包括以降本增效为目的运营优化以及为 支持高比例可再生电力体系的系统优化。数字化技术 在能源资产绩效管理、智能资产规划、发电优化、用 电负荷管理等电力运营优化应用方面已经相对成熟。 一方面,市场上已经有成熟的供应商可以提供相应软 硬件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运营成本降低不断推动 企业接纳数字化应用技术。未来的运营领域优化将会 从以解决现时运营问题为主,转变为普遍应用预防性 运维措施,进一步地挖掘深层次效率,提高企业管理 水平。数字化技术的系统优化应用目前处于技术发展 曲线当中的期望膨胀期,包括虚拟电厂、需求侧响 应、V2G、基于分布式发电的产销一体化等应用场 景,市场关注度很高。下一步发展需要有效的政策支 持和完善的市场机制环境,并在相应技术成熟基础之 上,建立市场主体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保证所有参 与者的合理收益。例如,电力用户通过储能和电动汽 车向负荷集成商出售电力获益,负荷集成商通过整体 调控管理分布式电源获得利润,通信技术公司通过提 供底层电力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获得收益。此外, 数字化在能源转型的应用也将依托于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 4 中国零碳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 11 . 执行摘要 技术萌芽期发展阶段 政府 市场 代表技术 关键任务 主要驱动 期望膨胀期 泡沫破裂期 稳步复苏期 产业成熟期 工业电加热 工业直接用氢 液流电池 动力电池回收 电力系统优化 基础技术成型 研发初代产品 科研和示范项目 产业政策 行业标准 成本降低产品优化市场拓展辅助服务 突破关键技术 布局配套设施 市场筛选优化 研发二代产品 降本增效 研发多样化细分产品 进一步扩大市场 绿氢 氢燃料电池 电动汽车 热泵采暖 铅炭电池 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 高耗能行业产品再生 锂电池 电力系统运营优化 建筑/工业能效提升 光伏 风电 12 | 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 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 执行摘要 . 外部环境趋势 零碳产业系统 人文消费理念 工业行业技术 宏观社会经济 能源供给侧 系统性方案 零碳产业系统 共享化 个性化 智能化 去中心化 城市化 工业1 交通2 建筑3 产品再生 零碳电力 绿氢 数字化 氢能利用 电炉利用 电动车 燃料电池 能效提升 热泵 基础 市场 赋能 赋能 储能 识,熟悉零碳投资领域、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创新零 碳投资技术,为参与投资、收获价值回报做好充分准 备。 零碳中国必将成为长期价值投资的新风向,一方面得 益于零碳发展转型的全球趋势,另一方面归功于国家 制定的日益清晰的零碳战略目标。考虑到零碳中国仍 然处在发展建设的早期阶段,建议政府部门围绕七大 领域出台更具引领性和针对性的细化政策措施,不断 完善相关领域的投资环境;投资者应增强零碳投资意 图 5 中国零碳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外部环境趋势 零碳产业系统 人文消费理念 工业行业技术 宏观社会经济 能源供给侧 系统性方案 零碳产业系统 共享化 个性化 智能化 去中心化 城市化 工业 交通 建筑 产品再生 零碳电力 绿氢 数字化 氢能利用 电炉利用 电动车 燃料电池 能效提升 热泵 基础 市场 赋能 赋能 储能 作者 中国投资协会(The Invest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IAC) 中国投资协会(The Investment Association of China, IAC)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社团法人 资格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中国投资建设领域权威性、综合性社团组织,其政策和业务指导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中国投资协会下设16个投资委员会,拥有超过1000家大中型投资企业会员单位。本报告由中国投资协会 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执行。2020年,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50多家国内外机构发起“零碳中 国”倡议,将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为推进国家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RMI 是一家于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我们与 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协作,推动全球能源变革,以创造清洁、安全、繁荣的低碳未来。落基山研究 所致力于借助经济可行的市场化手段,加速能效提升,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转变。落基山研究 所在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州巴索尔特和博尔德、纽约市及华盛顿特区设有办事处。 本报告的主要作者包括陈济,姜艺,李抒苡,李婷,李也,宋佳茵,孙耀唯,吴彦君,张杰,郑冬冬,朱思捷。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中国投资协会(IAC)、落基山研究所(RMI)版权所有。

注意事项

本文(零碳中国 绿色投资—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投资机遇.pdf)为本站会员(孤傲人生)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