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深度分析

  • 资源ID:1544       资源大小:588.0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深度分析

【文章编号】100638622009106000107 | | 毒蹲 一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刘志林 戴亦欣 董长贵 齐 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所,北京,100084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 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 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并口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 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一企一民共治。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文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 进程的突飞猛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 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对我国 和全球的能源、资源、环境等物质要素构成极大压 力j。另一方面,全球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性逐渐达 成共识,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当今各 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大 国,中国也面临愈加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根据国 家发改委的统计,我国2008年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 已经达到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根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 60%E4]。可以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和自身 发展的能源安全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对能源与环境问题高度重视。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五年内单位GDP能耗 下降20%,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指出要把节约 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但另一方面,中国正 处在城市化加速的时期,城市化率以每年超过一个 百分点的速度提高。根据周一星的预测,中国的城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项目批准号 L08E14和美国能源基金会“2007年中国可持续城市CSCI”项目批 准号G一070609311资助。 城市发展研究1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s Vo1.16 No.6 2009 镇化水平在2010年为46.50%左右,2020年城镇人 口比重将达到57%左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探索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实现应对全球 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压力、落实节能减排和建设 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 。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旨在减少人类活动碳足 迹的“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国内外城 市也开展了相应的实践。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 发展和城市化阶段不同,对低碳发展的理念和具体 途径选择存在差异,“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也各有 侧重。本文将在综述低碳发展的相关概念、模式及 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于中国基本国情 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 1低碳概念的演变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 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 的 ]。英国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 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也紧随其后开始致力 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 方式,实行低碳技术和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 减少。国内学者也针对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提出了 各自的见解,例如强调“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以 “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 为特征,构建“低碳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 理念和生活方式、以低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产出等 1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已经成为对低碳发展的共识。目前对低碳城市还缺 乏明确一致的定义,以及完善的低碳城市理论和规 划体系。 1.1 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题为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J,首次提出了“低碳 经济”概念Low Carbon Economy,引起了国际社会 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 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 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 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 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CO2排放量在 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从根 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同时,英国 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引领世界各国经 济朝着有益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 方向发展。为此,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减排政策措施 体系,包括推动立法,通过气候变化方案;制订气 候变化税等经济政策,推动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场;在 技术上,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入;同时 强调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减排 。 1.2 2007年日本提出“低碳社会”理念 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向低碳经 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能源节 约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EST①认为,没有“低 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没有消费者 的觉悟、支持和行动,政府将很难发布力度很大的气 候变化目标。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中央环境 审议会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取将温室气 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 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 经济运行模式。日本政府与学者于2004年开始对 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并于2007年2月颁 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 2050年CO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 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 。并在2008 年5月进一步提出低碳社会规划行动方案A Dozen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o日本低 碳社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在所有部门减少碳排 放;提倡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 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 然和谐生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 本质追求。 可以看到,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概念尽管各有 侧重,但并非截然分开。低碳经济概念强调生产方 式转变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巨大商机,低碳 社会则更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但二者的最 终目标都是促进温室气体减排,降低人类活动的碳 足迹;二者都同时关注技术和政策层面的要素,强调 各部门的共同参与。 1.3 国内专家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定义 国内专家也对低碳发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多 数学者借鉴英国“低碳经济”的定义,从经济学的角 度强调投入产出效率,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以低碳为发展方向,以 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n 。从目标上,认为低碳经济是 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是在发展中排放最 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 出[12-14]。从具体路径上,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 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n ,其核心在 于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以及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n 。此外,也有学者强 调“低碳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必须要推行可持续的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 ,不能 仅仅被理解为发展新能源经济,也不能仅仅着眼于 制造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还 应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如何向节能减排 的目标转变 。 上述定义中再次显现出“低碳经济”和“低碳社 会”概念的融合性。现有的讨论认为城市的低碳化 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低碳城市既要涵盖低碳生 产也要兼顾低碳消费,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维持良 性的可持续能源和生态体系。例如付允、汪云林等 学者就认为低碳城市应当以“清洁发展、高效发展、 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改 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 行模式,同时改变生活方式、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 排、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2 中国低碳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综合以上观点,作者认为,低碳城市应当被理解 2 城市发展研究1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8 V01.16 N0.6 2009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漆| 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 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低碳城 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 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 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 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 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 动。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 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因此,应当立足中国仍然 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和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改善的国 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 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满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的需求。 2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 目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低碳城市不宜与西 方城市一样采取碳排放总量为目标,而应考虑中国 国情,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 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 decoupling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 总量增速。其长期和最终目标则是城市社会经济活 动的碳排放总量的降低。 3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城市发展活动,特 别是生产活动,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需 要强调的是,从全球尺度来看,低碳发展的目标只有 一个,即全球碳排放的减少。但是在单个城市的尺 度上,低碳发展应当包含两个层次。从狭义上理解, 必须是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 在较低的水平,能被自然系统正常回收。而从广义 上理解,一个地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或低碳产品的 有关产业,尽管其产业本身可能是增加当地碳排放, 但是其技术或产品在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应用也可以 对全球的碳减排做出贡献。 4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 创新。一方面,城市发展的低碳化,需要低碳技术的 创新与应用。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低碳经济 发展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特别是,提高能源使用效 率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生产和应用技术,是城市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低碳城 市发展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英 国、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 城市发展研究l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s Vo1.16 No.6 2009 度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温室气体减排 。政 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 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 着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低碳行动需要政府、公 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公众的 广泛参与,很多政策可能是不可实施的。 3“低碳城市”的国际经验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仅伦敦一市,碳 排放量就占全英国碳排放量的8%,并且可能在 2025年上升至15% 。城市政府也是全球应对气 候变化、向低碳转型的主要推动者。近年来,国外许 多城市都已开展了以低碳社会和低碳消费理念为基 本目标的实践活动。本节将回顾并对比英国、日本 等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的规划、战略和具体行动方 案。 3.1 英国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为推动 英国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私 营机构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 ,负责联 合企业与公共部门,发展低碳技术,协助各种组织降 低碳排放。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ST 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 利兹、曼彻斯特在LCCP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 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 。伦敦市也 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低碳伦敦的行动 计划,特别是2007年颁布的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 行动计划The Mayor’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总的来说,英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和行动方 案有以下主要特点。 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 排放量降低,并为此提出了量化指标。减碳目标的 设定基本是依照英国政府承诺的在2020年全英国 CO,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26%一32%,2050年 降低60%来进行。各种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都 是以碳排放减少量来衡量。根据英国全国目标,伦 敦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2007年一2025年间的 碳排放量控制在6亿吨之内,即每年的碳排放量要 降低4% J。 2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 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例如,在布里斯 3 簿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托市的气候保护与可持续能源战略行动计划2004/ 6中,控制碳排放的重点在于更好的能源利用,包括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可 再生能源等 。 3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 以布里斯托市为例,2000年全市碳排放量中,住宅 和商用建筑的排放量占37%,交通占全部碳排放量 的36%,工业碳排放占22% 。伦敦市碳排放总量 中,家庭住宅占到38%,商用和公共建筑占33%,而 交通占22%[233。因此低碳城市的重点在于降低这 三个领域的碳排放。 4低碳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在提出可测量的碳减排目标和基本战略的同时,实 现途径的选择强调实用性,以争取最大程度的公众 支持。如在伦敦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中专门指 出,存量住宅是伦敦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占全市碳 排放的40%,但只要三分之二的伦敦家庭采用节 能灯泡,每年能够减少57.5万吨CO排放;如果所 有炉具都转换为节能炉具,则能够再减少62万吨 CO,排放表1。 5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 段并重。在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同时,构建鼓 励低碳消费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体系。特别是, 政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并鼓励企业和市民的参 与,综合运用财政投入、宣传激励、规划建设等手段, 鼓励企业和市民的参与;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通过 重点工程带动低碳城市的全面建设。例如,英国碳 信托基金会还与143个地方政府合作制定地方政府 碳管理计划Local Authority Carbon Management, LACM,旨在控制和减少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共基础 设施的碳排放。 表1 伦敦应对气候变化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手段 资料来源Greater London Authority,2007l 3.2 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日本新的 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蓝图指出, 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o%一80%。2008年7 月29日的内阁会议通过了依据“福田蓝图”制定的 “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数字目标、具体措施以 及行动日程n 。具体来看,日本的低碳社会建设有 4 如下特征图1 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的灵活性。日本低碳社 会规划考虑了两种情境,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 择。两种模式的思维方式不完全一样,模式A侧重 于城市集中地区形成高密度、高科技的社会方式。 模式B则侧重将人口、资源分散化,倡导一种轻松、 悠闲的生活方式。模式A追求GDP的增长,而模式 B则追求舒适、慢节奏的生活,不追求GDP的高增 城市发展研究l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s Vo1.16 No.6 2009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_鹊 漆 长 。 ‘ 2低碳社会实现途径中体现各部门共同参与。 日本低碳社会规划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在所有部门实 现碳排放的最小化,最大限度挖掘各经济部门的碳 减排潜力。企业应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商品; 民众也应改变生活方式,选择环保产品;向普通家庭 普及太阳能电池板;推广高效的热泵等。 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的多元性。低碳社 会规划在强调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原则的同时,在具 体实施上有所侧重,尤其以交通、住宅与工作场所、 工业、消费行为、林业与农业、土地与城市形态等为 1.原则 1各部门实现碳 排放最小化 在各个部门实现 C02排放最小 化。 2倡导简单而高 质量的生活 从大量消费的生 活方式向质量导向 的生活方式转变,消 费者的选择和节俭 精神可以带动该项 变革。 3与大自然和谐 共生 维持和恢复大自 然环境对人类社会 非常有必要。 低碳转型的重点领域。 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行动计划指 出政府应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根据对环境的影 响征收环境税,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有利于温室气体 减排的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布局, 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农村应推 广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引进高效、低价的可再生能 源。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还特别强调低碳基础设 施的发展,从制度设施、软设施、硬设施和自然资本 等方面给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工具参考。 2.目标 3.为实现低碳社会所采取的战略 1交通 公共交通在其中起到一个 市民采取适宜的行动 核心作用,智能交通系统 和节能的车辆将投入使 障碍 创新 企业采取适宜的行动 用。 2住宅与工作场所 隔热性能好的住宅/楼房 政府的政策工具 以及节能的设备将广泛投 1制度设施 入使用。 能源 奖金,规章,经 技术 低 济手段 3工业 技术 ‘|. 社会 碳 2软设施 提供低碳能源,研发、使 层面 用低碳能源生产技术。 经济 4消费者的选择 层面 基 人力资源f能力建 低碳技术广泛使用,起到 社会 系统 础 设,教育‘,信息,财 显著的效果,低碳社会宣 层面 生活 设 政资源 传日渐深入人心,更多的 信息 方式 施 3硬设施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考虑 层面 的 城市结构,楼宇, 低碳因素。 发 交通网络,能源供 5林业和农业 展 应.适应 为碳汇、能源储备和高质 4自然资本 量生活做贡献。 6土地视角城市与 碳汇,生物量资 城郊角度 源,适应 根据城市的规模形成各种 紧凑城市。 一 ~ 图1日本低碳社会规划 3.3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低碳城市理念也在近几年蓬勃兴起,一 些省份和城市纷纷结合节能减排政策,通过节能灯 照明、自行车出行等措施推广低碳消费和低碳发展 理念表2。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 会WWF共同确定上海和保定市作为中国低碳城 市发展项目Low Carbon City Initiative in China, 城市发展研究1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s Vo1.16 No.6 2009 LCCI的两个试点城市 。其中,上海市着重发展 节能建筑,通过对建筑的能源消耗进行调查、统计和 分析,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对物业管理人员 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能力;通过进行生态建 筑发展的政策研究最终实现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 量。保定市则立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 展、新能源的综合应用和节能减排措施,在全国率先 5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表2 国内城市推广低碳消费的实践性措施 城市省 实践性措施 。 100万只节能灯进家庭、企业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在全市范围推广1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包括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70 一 万只,双端荧光灯,r8、T5及支架3O万只 J 杭州 公共自行车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出租公共自行车,提倡低碳出行[圳 北京 “一元节能灯”计划在部分城区以市场价1/10的价格推广500万只节能灯[271 广东 向家庭推广节能灯定做了300万只节能灯,并将以市场上同类产品平均售价1,5的超低价卖给普通家庭 ,]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新闻资料总结整理 以低碳城市为目标制定全市发展规划,以“中国电 谷”和“太阳能之城”计划为依托,探索城市发展的低 碳模式,并为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 综合上述国外发展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实施经 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中国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 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 首先,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 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 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守以下的 原则1低碳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 价。相反,低碳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同经济发展相结 合,做到双赢。2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会包含有国 外经验不具备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例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 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的三大重点领域,而 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能耗降低等应当是中国低碳城 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 会发展两个层面。低碳经济主要关注在经济发展中 排放最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 经济产出。这涉及到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 品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城市生产活动的低碳化和有 助于全球减排的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社会强调城市 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从理念和行为方式 的转变,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从国内外经验比较来看,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低 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轻重关系会存在差别。在经济 发展初级阶段,低碳经济会给以更多关注,经济的增 长和增长方式在这一阶段更为重要。在经济发展高 级阶段,会更强调低碳社会,社会消费理念和行动的 转变显得更为重要。 第三,发展低碳城市需要政府同企业和居民三 方通力合作,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发展低碳城市 既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政府行 为,而是公共治理的三方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参与的过程。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发展中主要起 到规划、引导和领导的作用,居民和企业对低碳城市 的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市场调节, 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 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也才能够有力地影响到居民 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 而良好的公共参与机制是保障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 到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先决条件。 4总结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机遇 低碳之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 途径 ,中国政府也在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 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 发展道路。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化既是挑战,也是 机遇。 首先,低碳城市发展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 明发展模式的兴起。随着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大规模应用,人类社会必将从以高碳为特征的工 业文明走向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为主导的生态文 明时代。这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的世界性革命,也为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机遇。其次,建设低碳城市响 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科学发展观”和 “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战略调整的宏观背景下,节 能减排正在日益深人人心。为此,国家发布了节能 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 个环节提出了多条政策措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 系列具体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措施使得 各地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具备了更好的政策空间。第 三,作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 低碳城市的经验必定会对所有正在寻求发展的国家 和城市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另外,由于我国城市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低碳城市也将会是提升地 方政府治理能力,完善中央政府政策调控方式和寻 求中央一地方共同治理的绝好机遇。 6 城市发展研究l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s V01.16 N0.6 2009 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能否从产业结构、空 间形态、消费模式和日常运行等多角度建设低碳城 市是我国抓住低碳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 战的关键 。将低碳理念植入城市发展的新思维, 积极地回应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生态文明的 市场机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战略机会,必将掀起一场中国城市产业发展布 局、节能减排甚至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在 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致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延春副教授、 张焕波博士、王雯雯同学对本论文研究给予大力支 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能源节约基金会EST是促进节约能源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由 英国政府和私营部门资助,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后成 立,主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基金会的职责是与消费 者、政府、第三部门和社区等合作,推动能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 用,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协助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应 用,从而降低COz排放。 ②碳信托基金Carbon Trust是英国政府于2001年设立的独立公司 运营机构,其使命是通过与各方组织合作,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 技术,以促进英国的低碳经济转型Http//www.carbantrust.CO. uk.。 ③其余5个示范城市是伯明翰、利物浦、纽卡斯尔、诺丁汉和谢菲尔 德。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姚士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J].人文地理, 2007,416.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3]国家发改委.2008石油行业运行情况及2009年趋势预测[EB/ 0L][20090225],http//www.sdpc.gov.cn/jjyx/gjyx/sh/ 20090225263357.htm. [4]国家发改委能源交通司.我国能源问题面临三大挑战[EB/OL] [20080225],http//www.sdpc.gov.cn/deyyj,20080205 193253.htm. [5]周一星.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J].科学决策,2005830 33. [6]蔡琴,刘志林,齐晔.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城市公共治理的挑战 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143144150. [7]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英国减排温室气 体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218.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15498102. [9]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DTI.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Ⅱ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M].London TSO,2003. [10]“2050 Japan LowCarbon Society”Scenario team.Japan Scenarios 口ndActionstowards Carbon Soc 洒.[EB/OL][2008528]. 城市发展研究l6卷2009年6期Urban Studies Vo1.16 No.6 2009 http//2050.nies.go.jp/material/2050一LCSScenariosActions English一080715.pdf. [1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9. [12]姜克隽.“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A].张坤民等主编. 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484489. [13]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A].张坤民等主 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4162. [14]张世秋.低碳经济链接区域污染控制、气候变化减缓与可持续 发展的桥梁[A].张坤民等主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20088089. [15]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J].国际经济评 论,2007,9105052. [16]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 2008,32223. [17]夏垄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2008,2A3335. [18]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8,6 1922. [19]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 会的影响,2008,2510. [20]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 2007,1o8792. 【21]“Climate change in London”,【EB/OL][2008528].http// london.gov.uk/mayor/environment/climatechange/london.jsp. [22]Energy Saving Trust,and the Carbon Trust.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EB/OL儿2008528 J.http//www.frdata.CO.uk/ CcsPres2007/RichardRugg.oaf. [23]Greater London Authority.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The Mayor’J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February 2007.[EB/OL] [2008528].http//www.1ondon.gov.uk/mayor/environment/ climatechange/docs/ccapfullrepo.pa1. [24]Bristol City Council.Bristol Climate Protection&Sustainable Energy Strategy Corporate Action PlanDevelopedfor the Local Authority CarbonManagement Programme.[EB/OL J【2008528].http// www.carbontrust.CO.uk/NR/rdonlyres/0EA461MCEB814F29 9FA2一EOOB5D1769C3/O/BristolActionPlan.pdf. [25]章轲.中国未来将建设低碳城市[EB/OL][2008129].http// news.siva.com.en/c/200801291033814848537.shtm1. [26]保定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实施意见 [Z].2008. [27]姚玉洁,华晔迪.节能产品如何深入平常百姓家[EB/OL][2008 625].http//www.cajcd.edu.cn/publwm1.ff9801802.htm. [28]晓明.免费租赁自行车“亮相”杭城街头.浙江日报[EB/OL] [2008428].http//zjdaily.zjo1.con1.cn/html/200804/28/ content一2209962.htm. 作者简介刘志林,女,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公共治理,城 市规划与政策,住房政策,区域发展。 收稿日期200903一O9 下转12页 7 |蜘噻簿 杨 凌等发达国家城市固体废弃物减量政策 Management,1976,2263272. 1 5 j Jenkins,Robin R.The economics of solid waste reductionthe impact of user fees[M].Cheltenham,UKEdward Engar,1993. [6]苗建青.论循环经济的效率问题一日本废弃物回收政策研究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5158. [7]Fullerton,D.,Kinnaman,T.C..Household responses to pricing garbage by the ba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971 984. [8]E.Dijkgraaf,R.H.J.M.Gradus.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 household waste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Resource and EnergyEconomics,2004,26353371. [9]D.Fullerton and T.C.Kinnaman.Garbage,recycling and illicit burning or dumping.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5,297891. [10]Hong,J.The effect of unit pricing system upon household solid waste managementthe Korean exper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9,57110, [11][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编.穆贤清,方志伟 译.2004.环境保护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 [12]Palmer,Karen,Sigman,Hilary and Walls,Margaret.the cost of reducing municipal solid wast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1997,332128150. [13]陶表红,张根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经济政策分析[J].上海 经济研究,2006.58083. 作者简介杨凌1978一,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 济与金融学院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o9~O2一l8 Municipal Solid Waste Reduction Policy in the World YANG Ling,LI Guoping,YUAN Fang 【Abstract】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cities of China is at present delivered in an unsustainable manner and it created unsanitary and unsightly environments in many parts of the cities in China.The minimization of MSW is the first objective of management pri

注意事项

本文(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深度分析)为本站会员(罗比斯克)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