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碳金融背景下中国金融企业的责任

  • 资源ID:1524       资源大小:101.42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2碳币 【人民币2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碳币 【人民币2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碳金融背景下中国金融企业的责任

FINANCE ECONOMY 金融经济碳金融背景下中国金融企业的责任□ 尚永庆 周晓志摘要 低碳经济使得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 为了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和资金流 , 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 , 这对危机过后的全球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了机遇 。 本文从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中国金融企业责任的角度出发 , 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 ,也是金融企业的一种竞争力 ,是双赢战略 。关键词 低碳 ;碳金融 ;社会责任2009 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并没有达成什么实质内容 , 却让低碳经济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改变能源结构 , 提高能源效率 , 它将摒弃 20 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 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刚刚结束的两会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 传递了党和政府力求进一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的信息 ,彰显了党和政府审时度势 、积极慎重的务实精神 ,报告展示了我们的成就 、自信和力量 。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能源短缺 、 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绿色不仅是消费者的实际利益所在 , 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 ,社会责任必须要回答自己的行业特点 , 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 、中国金融企业的碳金融现状与问题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 , 也可以叫做碳融资 ,这包括银行贷款 、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 。 2003 年 6 月 ,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参照 IFC 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了赤道原则 , 第一次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 , 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国际融资实践中 。 目前 ,全球五大洲 60 多个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原则 , 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 90%。 其中 ,IFC 扮演的角色就是筹集专项资金无偿用于促进世界各国的节能和环保 。在过去的几年中 , 我国一些银行如兴业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等 ,也尝试性地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 ,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并在实践中探索针对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各种创新融资方案 (如节能服务商模式 、EMC、金融租赁模式等 ),有效地降低了项目开发的成本和风险 。 目前 ,我国的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余额已经达到 4000 亿元 ,0.5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也低于全部项目贷款和普通贷款的平均水平 。 浦发银行与 IFC 的谈判基本完成 ,而工行 、建行 、国家开发银行 、招行也开始了与 IFC 的谈判 。中国工商银行将绿色信贷作为长期经营战略 ,主动退出了两高一剩行业 ,并不断深化行业研究 , 以建立信贷支持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 。 中国建设银行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加大清洁能源 、 节能设备等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 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大力开展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 它与国内主要的新能源公司都有业务合作 , 尤其是在风能发电领域 , 在风力发电方面投放了超过三百亿元贷款 ,同时在太阳能 、电动汽车 、生物能源等领域也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 这些实践 ,对推动我国碳金融尤其是 CDM 发展并成为全球最大的 CDM 交易国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金融企业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着力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 , 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 ,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政策 , 往往导致转型企业自己的经营成本大幅度的上升 ,盈利能力下降 , 虽然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 ,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也会上升 。 另外由于绿色信贷的每个项目均涉及到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地区 ,仅仅依靠商业银行很难确定其准确的环保环境 、 条件和环保风险的评级 。 信息的支持要靠各方的协调和配合 , 需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推进绿色信贷的目录指引 、项目环保的标准 、环境风险评级等专业标准的制定 ,并要与国际接轨 。2、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业面临着风险不是产能过剩的产业会有风险 , 新兴产业也会有风险 。 当前不仅在钢铁 、水泥 、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存在着盲目扩张 ,其实在风电设备 、多晶硅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生产业当中也出现了一哄而起 、重复引进和建设的倾向 。 由于当前一些新型和新能源产业还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都存在着行业标准和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 即使现在采用最新的装备和工艺 ,也可能会被迅速淘汰 。 这些产业的很大的特点就是要持续的 、 不断的有巨大的投入 。 这种持续的 、巨大的投入相比起有效的产出来讲 , 将会产生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 、金融企业要承担的低碳责任与对策责任 ,与之相伴的就是利益 。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 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开始大力推进以高能效 、低排放为核心的 “低碳革命 ”,着力发展 “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 、能源 、技术 、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严密布局 ,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 。 我国要推进和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首先就需要大力发展碳金融 。据此 ,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金融机构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 , 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 。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 碳金融主要是依托清洁发展机制 (CDM)的一种金融活动 。 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可以拓宽金融企业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 , 而且还有助于金融企业促进金融创新 (如制订和开发适合我国节能减排项目的新贷款管理办法和管理技术等 ),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 这对商业银行而言并非无利可图 。 因此 ,金融企业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是否敢于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 , 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 。 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打绿色信贷这张牌 , 但从节能减排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重明显偏低来看 , 我国商业银行对低碳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2、除银行信贷支持之外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也是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我国 A 股市场中具有低碳经济概念的上市公司占比很小 , 而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的筹资活动限制也亟待突破 。40与 低碳经济所占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相比 ,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是极不相称的 。 所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已刻不容缓 。 可以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作为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强制性指标之一 , 以此形成对上市公司节能减排的硬约束 ;鼓励和扶持主板 、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并予以强大的资本支持 ,这包括二级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等 ; 要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 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 , 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 。3、 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促进碳金融进一步发展 。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碳交易市场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 因为我国现已形成的碳交易市场 , 主要还是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为代表且基于项目的交易 , 而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 。 因此 ,在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过程中 , 一是要逐步增加现有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内容 、 丰富市场结构及扩大市场规模 , 尽快构建我国的国际碳交易市场 ; 二是要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 , 据此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 ,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并适时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 , 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 三是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 使人民币逐步成为碳交易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 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总之 , 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企业在新时期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认识与长远战略 ,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实际 、文明资源 、发展阶段 、历史责任等因素 ,才能理性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理论 ,指导各个行业 、 各家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 金融企业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 如果从国际碳交易整体来看 , 我国的金融企业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仍然相对单一 , 而且集中在相对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 对于项目咨询 、 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 ,则涉足较少 。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企业对碳交易整体认识不足 , 以及相关业务能力有限 ; 另一方面 , 也是因为目前的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国际市场 ,我国的碳交易机制尚不成熟 。碳交易市场的主要规则和标准仍掌握在国际机构手中 ,这使得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 ,我国的金融企业较国际的金融企业处于劣势 。 不过 ,从长远看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 而我国碳交易机制的建设迟早也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 因此 ,我国的金融企业应该做好相关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以适应可能到来的变化 ,提高在碳交易相关领域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 , 并以此获取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 所以 ,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对金融机构的存量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 也加大了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投放新增贷款的风险设定和信贷决策的难度 , 为此政府应加强支持引导 , 推动银行业等相关金融机构在实现商业利益和可持续经营的同时 ,积极的 、实实在在的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 ,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切实防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新生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拉巴特 (美 )、怀特 (美 )著 .王震等译 .碳金融 碳减排良方还是金融陷阱 .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1.[2] 朱四海 .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 [J].发展研究 .2009 年 05 期[3]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王国樑 .低碳经济 -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1.[4] 亚太环境清洁发展合作组织 ,清洁发展之路 CDM 常识图解小百科 . 人民出版社 .2008.8.[5] 蔡林海 .低碳经济大格局 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8.(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工商管理学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次金融危机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 ,是前所未有的 ,它比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对实体经济破坏程度要大得多 ,也给人类提出了一个甚为严厉的警示 过度的金融资本扩展带给人类的危害有甚于产品经济危机 。 其根源在于资本逐利的本性 ,金融产品创新疏于监管 ,从而说明了对资本逐利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是当今金融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市场泡沫 杠杆倍率 金融创新一 、金融危机给我们警示1、前车之鉴金融创新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积聚大量的财富 ,会给人以巨大的诱惑 ,华尔街的神话证实了这一点 ,但高风险也会与之相伴 。 假如金融创新不能评估和不可控 ,假如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逐利 ,那么 ,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一定是金融市场的泡沫 、危机和灾难 。 本轮始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蔓延的结果 , 是次贷危机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 美国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 , 并通过粉饰包装使其资产证券化 ,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 , 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 ,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 、打包 、组合并在市场上 分别出售 。 由此 ,衍生层次不断叠加 ,信用链条拉长 ,市场泡沫不断吹大 ,使得市场主体不再去关注资产的质量 ,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产品之后 ,如何通过打包 、分拆和证券化处理 ,再将衍生出来的新产品卖给下家 。 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 , 从而助长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 ,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 。 借鉴美国金融危机血的教训 ,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重新审视 ,既要看到其对金融发展起到推进器的作用 , 又要对其令人防不胜防的放大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 。 使我们金融企业发展变得更为健康 ,融资功能更为强健 。2、盲目创新是风险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虽说一国没有强大的金融 ,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 。 但我们不要忘了当今这场金融游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 这场游戏也使我们看到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论金融危机的警示及成因□ 陈志芳□□□□□□□□□□□□□□□□□□□□□□□□□□□□□□□□□□□□□□□□□□□□□金 融 观 察41

注意事项

本文(碳金融背景下中国金融企业的责任)为本站会员(罗比斯克)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