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pdf

  • 资源ID:11426       资源大小:304.9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pdf

1 新常态下 我国碳排放达峰 形势分析 随着 2016 年 10 月 4 日欧洲议会全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欧盟批 准巴黎协定的决议 , 巴黎协定已经具备正式生效的必要条件 。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10 月 5 日宣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将于 今年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并 呼吁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全面执行巴黎 协定,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巴黎协定在 2009 年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达成 的 2 度温控目标 政治共识 基础上, 进一步 提出 努力 实现 1.5 度 的目标 ,并建立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核心的新的责 任分担模式。但是,从相关研究看,综合各国国家自主贡献得到的全球 排放路径仍难以满足全球 2 度温控目标的要求,因此,推动各方进一步 提高减排力度将成为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作 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 。 在此背景下,本文 对全球 2 度温控目标下我国的碳排放路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 经济、能源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形势和关键影响因素进 行了探讨,提出了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工作建议。 一、 全球温升 控制目标 对我国的碳减排路径的要求 2 尽管全球已就 2度温控目标达成政治共识并在巴黎协定中进一 步强化,但相关 研究 显示 , 按照 当前 全球碳 减排努力 水平测算,实现“ 2 度温 控 目标 ” 面临 很 大挑战。 按照 “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门 委员会”( IPCC) 第五次评估报 告结论 , 要实现 “ 2度温 控 目标 ”,全球 累积碳排放空间 已不足 1万 亿吨 CO2,若按照当前的 年 排放水平 这一排放空间 将在约 30年 内耗尽 ;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 2030年应在 2010年水平上下降 0~ 40,到 本世纪中叶 应 在 2010 年 水平 上 下降 40~ 70, 到本世纪末 应 减至近零 排放, 而 1.5度 目标 的减排要求 则 更加严苛 。 目前,按照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要求,绝大多数国家 提交了包含其未来 10-15年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国家自主贡献”。 按照 公约秘书处的 初步测算 ,即使 各国 均能实现自主贡献 目标, 2030年全球 温室气体排放 也 将 达到 567亿吨 CO2当量, 较实现“ 2度温 控 目标 ”成本最 优路径下的排放限值高出 约 87亿吨 CO2当量 ( 即高出约 19) 。 根据 笔者 对我国碳排放空间的 测算 分析 ,如果各国共同分担弥合与 “ 2度温 控 目标 ”的差距, 即使 按照 “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均等”这种 较为 有 利于 我国 的分配 方案 , 我国碳排放 也须于 2020-2030年间达峰 , 2030年 单位 GDP碳排放 (以下简称“碳强度”) 相对于 2005年 需 下降 68~ 78, 2050年 碳排放需回到 1990-2005年间排放水平。这一减排路径要求 我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的 2030年左右达峰的基础上,加快推动经济、 能源等领域的深度低碳转型并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 3 二、 新常态下 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 当前 我国经济体量大、能源消费多、碳排放总量高的特征明显, 碳 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 的 27左 右 1,仅 能源活动和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 化碳排放总量已接近 OECD国家碳排放量的总和 。 一方面,两度温升目标 的实现要求全球尽早达到峰值,而全球碳排放峰值的出现也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我国的碳排放达峰时间,在 全球碳排放空间日益紧缺 的背景下 , 我国 碳减排 的 国际压力 无疑 也将 日趋增大 。另一方面,考虑到强有力的 碳排放控制能在空气污染治理、减少水资源消耗、人体健康等领域带来 巨大的协同效益,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已成为我国 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 当前经济、产业和能源发展 已经 步入新常 态,碳排放控制也面临新的形势,有必要根据加强对碳排放达峰形势研 判,识别碳排放达峰的关键因素 , 并及早开展相关工作部署。 总体来看,我国碳排放达峰面临以下新形势 。 经济和能源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我国碳排放达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 全球 市场需求增长放缓 普遍低迷、国内经济 面临较大 下行压力 的背景下 , 我国政府于 2014年 启动了 调整 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适应新常 态路径,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加快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的 孕育成长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5年国内生产 总值同比增长 6.9,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达到 50.5并首次突破 50, 工 业领域去产能初显成效,高技术产业增长显著加快。 在 经济发展 转速 换 1 2016 年 BP 世界 能源统计年鉴 数据 4 挡和质量效率 提升的 驱动 下, 我国能源发展也进入了“低速增长、快速 转型”的新常态,而 随着“十三五”期间“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 革等任务的逐步落实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 能源结构低碳化进程 将进一 步加快。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注意到 2016年上半年就已超额 完成 全年 能源 强度 和 碳强度 下降目标,可以预见 “ 十三五 ” 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 国碳排放控制工作形势向好, 这 为我国提早 实现碳排放 达峰创造了有利 条件。 我国进入能源低碳转型重大机遇期为碳排放达峰提供了重要动力。 “十二五”以来 ,在积极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支持下,我国煤炭消费 得到 有效控制 ,低碳能源 产业 发展 和 基础设施 建设 不断加快, 能源清洁化和 低碳化进程 显著提速。 受近年来 经济下行、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 力度 加大以及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 的 作用, 我国煤炭消费持续走低, 2015年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 3.7,超过上年 2.9的水平 ; 非化石能源发 展进一步加快, 2015年 非化石能源消费 量同比 增长 7.2,非化石 能源发 电总装机达到 5.2亿千瓦左右。 2015年 ,我国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 占比上升至 12,煤炭占比下降至 64.5,考虑到 近期 去产能、去库存、 电力相对富裕的情况 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 我国将 迎来 进一步 调整 能源 结 构 、 提高优质能源比重 的 良好 时机 。 相关测算显示我 国碳排放 能够 在 2030年 左右甚至更早达峰 。 根据 本 中心的 情景 研究, 若延续并逐步强化现有政策措施, 2020年我国能源消 5 费量可控制在 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单位 GDP碳排放较 2005年下降 48,超 额完成哥本哈根 40~ 45的目标。 我国能源消费 相关碳排放 可在 2030年 达到峰值,峰值 水平 控制在 110吨 CO2左右, 2030年碳 强度较 2005年下降 约 68,到 2050年 碳排放总量将 回 落 到 2010年前排放水平。 若抓住当前 经济、产业、能源低碳转型的良好机遇期, 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减排努 力 , 我国能源消费相关 碳排放 有望在 2025年左右提早达峰, 峰值 水平控 制 在 105亿吨 CO2左右, 2030年 碳 强 度较 2005年下降 约 70, 到 2050年碳排 放总 量 将 回落 到 2005年前碳排放水平,与 “ 2度 温 控 目标 ” 下我国 较 优 分配方案接近。 三、 影响 我国碳排放达峰的 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的 影响 。 要实现碳排放 提早 达峰,需要尽早推动经济增长 与碳排放的脱钩,即 碳强度 下降 率要 超过 GDP 增长率。 国际主流研究对 我国 2030 年增速判断 落 在 大致 3.5~ 5.5的区间 , 而“十一五” 和 “十 二五”期间 我国 碳强度的实际 年均 下降率 分别为 4.7和 在 4.69, 未来 10-15 年碳强度年均下降率的合理预期水平是 4~ 5,因此,我国 碳排 放达峰的时间窗口很可能出现在 2025-2030 年。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在 GDP 增速较低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附加值较低的高碳行业, 碳强度因此也可获得较大的下降调整空间。客观上说,当前的碳排放控 制形势趋好虽与相关政策力度不断增强有关,但各地对控制碳排放的重 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碳强度能获得较大幅度下降主要还是受经济下行的 6 影响。未来 10-15 年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或经济增长压力增大,地方为确保 GDP 增速而发展高碳产业的冲动会重 新抬头,如不能对碳排放进行强约束,则不仅难以实现碳 排放 提 早 达峰, 还会影响我国 2030 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顺利实现。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 影响 。 一方面, 工业部门率先达峰是我国碳排放 提早 达峰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主要高 耗能产品产量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工业 部门能源需求趋于稳定 ,这对 于控制碳排放是利好因素。但与此同时, 我国工业行业转型任务仍较为 艰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等重点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6 年上 半年 钢铁、煤炭两行业 仅分别 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量的 30和 29, 水 泥、平板玻璃产量同比还分别增长 3.2和 1,而新动能、新业态对经 济 增长的驱动效应尚需逐步显 现 ,推动增长方式创新和经济发展质量和 效益的提升仍面临 极大 挑战 。 另一方面 ,合理控制建筑、交通能耗增长 也是确保碳排放提早达峰的关键因素。我国现在处于加速 城镇化 过程, 未来城镇化将成为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客观上看,我国当 前建筑、交通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能耗和碳排 放增长空间,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城镇规划中对低碳发展的关注度还很 低,新型低碳 技术 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低碳消费模式还远未形成, 这 些 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大幅推高城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速, 从而抵消产业部门的 减排效果,延迟碳排放达峰时间。 7 能源 低碳 转型的 影响 。 实现 我国碳排放 提早 达峰 有几个关键要素 一是要推动 煤炭 消费 尽早达峰 ,给低碳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 发展留出空间; 二是要推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 大规模 利用 和快速 发展 , 2020年后新增能源需求基本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 推动 非化 石能源 由辅助能源转向替代能源乃至主导能源 ;三是要推动 电力、天然 气等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不断提升, 加快智慧能源体系建设 。 总体来看, 实现 能源增量基本由 非化石能源满足 是这些要素的重中之重, 但 确保 非化石能源 的 大规模 利用和快速 发展并非易事 。 当前 , 可供 我国 开发利用的 剩余 水电资源已经 较为 有限 , 未来 非化石能源增长主要依靠 风能、太阳能和核能 。 风能和太阳能虽然具有较大潜力, 但受制于 稳定 性 和长距离运输消纳 等问题 ,其实际利用量远小于预期,近年来各地弃 风、弃光的形势变得越加严重 。 核电面临着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按照 目前 规划 目标 , 到 2020年 核电 装机 将 达到 5800万千瓦,预期 2030年有望 达到 1.3-1.4亿千瓦,这 意味着 2020-2030的十 年间 每年 需 有 8个以上的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投产 , 再考虑到核电发展所涉及的安全问题, 挑战不 小。综合来看 , 如 203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发展落后预期,装机 量 减少 1亿千瓦,则对应要增加约 2亿吨煤炭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将相应增加 4 亿吨左右 ,将难以 实现 碳排放提早达峰 。 四、 推动碳排放达峰的工作建议 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是我国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赢得全球气候 8 治理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 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十三五”期间要从多方面主动采取措施,加快 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 一是要 完善法律标准和制度体系 。 按照我国 碳排放峰值目标的总体 要求 ,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条例的出台,促进 由碳 排放强度控制向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的转变,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 碳发展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撑,并以制度来规范相关工作。 二是要加强 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 。 从工业行业率先达峰的需求出发, 加强 对 建材、化工、钢铁、电力等高耗能行业 和 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 碳排放管理,在深入研究和论证基础上制订和发布重点部门和行业的碳 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研究提出落实方案 和 出台控排政策措施。 三是要 加快能源体系低碳转型。 推动 相关部门 统筹 落实支持低碳能 源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能源系统的 协同 优化, 加快能源价格 改革 , 破除机制障碍, 确保非化石能源发展 分阶段 目标的达成。 四是要强化 发展模式创新和技术革新。 围绕 峰值目标和问题导向, 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模式和路径,并 开展 包括 CCUS 在内的重大低碳技术 示范工程 。 五是要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稳 步推进温室气体排放核计考核, 健全 完善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继续推动低碳技术目录编制 和 低碳产品认证 , 同时要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 的广泛 宣传 和引导 , 提升公众低碳生活 、 消费 9 理念和 践行 能力。 六 是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继续开展 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的 务实合作,充分利用技术后发优势 推动 重要低碳技术的 引入、示范和推 广,同时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大好契机,强化和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 南合作,加快能源和低碳领域 “ 走出去 ” 步伐。 ( 刘强 、 陈怡 、 陈济 、 李俊峰供稿 ) 注本文摘自气候战略研究简报第 21 期

注意事项

本文(新常态下我国碳排放达峰形势分析.pdf)为本站会员(齐刘海)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