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pdf

  • 资源ID:11173       资源大小:1.55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pdf

DOI 10.12006/j.issn.1673-1719.2019.109 徐一剑 .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20, 16 1 88-98 Xu Y J.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coastal citie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20, 16 1 88-98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 的发展战略 徐一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7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第 16 卷 第 1 期 2020 年 1 月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V ol. 16 No. 1 January 2020 摘 要我国沿海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呈现“区域发展沿海化,沿海城市临海化”的趋势,但同时却面临着全球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等诸多严峻挑战。为在战略层面解决我国向海发展的战略与全球气候 变化的矛盾与冲突,文中提出了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总体目标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沿海 气候弹性城市,提出了“规划引领、陆海统筹、主动适应、积极减排、适度冗余、增加弹性”的应对原则,明确了强 化城市规划管控、控制空间发展方向、严控围填海造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加强海岸防护设施、 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和提升监测预警应急等 8 项重点任务。 关键词气候变化;沿海城市;适应;弹性城市;海岸带规划;围填海;城市基础设施 收稿日期 2019-05-14;修回日期 2019-07-19 资助项目 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015-XZ-29-0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C-201731 作者简介 徐一剑,男,研究员, 引 言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并布局了核电站、港口等重大工程设施,战略地位 十分重要。我国已呈现出“区域发展沿海化、沿海 城市临海化”的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越 向海洋靠近。但是,全球气候变化将给沿海城市带 来趋势性、复合型、极端性的灾害影响,我国沿海 城市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强 风暴潮、咸潮入侵等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 与威胁 [1] 。为在战略层面解决我国向海发展的战略 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矛盾与冲突,确定我国沿海城市 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观测到的事实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沿海城市气候灾 害频发,风险加大,主要表现为海平面上升、风暴 潮、洪涝灾害、咸潮入侵、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等, 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给人民生命财产造 成重大损失。 20092018 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约 5.5 mm/a,呈加速上升趋势,且高于同时段全球平 均水平 [2] 。部分沿海城市因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导致 地面沉降严重,防护堤年沉降量最大达 20 cm [2] , 相对海平面上升较快。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叠 加,加剧了沿海低地淹没风险和城市洪涝风险。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1 期 89 徐一剑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 随着气温升高,风暴潮发生频率增加,极端风 暴潮灾害增多。如 21 世纪以来,登陆浙江沿海的 热带气旋年均个数从 0.6 ~ 0.7 个增加到 1.2 个, 登陆台风的强度也有增强趋势 [3] 。66.7 的特大台 风风暴潮过程恰逢季节性高海平面和天文大潮, 高海平面抬升基础水位,加大了致灾程度 [2] 。如 2013 年第 23 号强台风“菲特”登陆时间恰逢天文 大潮期,沪、浙、闽沿海出现 50 ~ 300 cm 的风暴 增水,浙江多个验潮站的潮位均超红色警戒,其中 鳌江站超历史最高潮位 0.42 m。 “菲特”造成浙江 874.25 万人受灾,死亡 10 人,失踪 4 人,倒塌房 屋 3.06 万间;余姚全城 70 被淹 5 天;直接经济 损失达 275.58 亿元。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使长江口、珠江口和钱 塘江口咸潮开始呈现出“来得早、去得晚”的特点, 对上海、杭州、珠海等的供水安全产生较大威胁。 海平面上升加剧软质海岸蚀退,重点砂质监测岸段 年平均蚀退距离为 2.48 m,其中辽宁、山东、广东 和海南部分砂质岸段侵蚀相对较重;江苏部分粉砂 淤泥质岸段侵蚀严重,20162018 年年均蚀退距 离达 20 ~ 30 m。渤海和黄海沿海海水入侵与土壤 盐渍化严重,分布范围一般距岸 20 ~ 30 km [2] 。 2 国际国内应对状况 国际上已有诸多沿海城市提出了积极应对气候 变化的战略。美国纽约于 2013 年 6 月发布规划报 告建立更强大的弹性城市纽约 [4] ,在对纽约 现状和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5 个 重要的改进措施, 包括提高洪水风险图的更新进程, 要求每 10年更新一次海岸线分析等。 2011年 10月, 英国伦敦发布规划报告管理气候风险和提高弹 性 [5] , 分析了伦敦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 并对洪水、 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提出应对措施。荷兰鹿 特丹于 2009 年提出鹿特丹气候防护计划 [6] ,旨 在确保到 2025 年鹿特丹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的影响,使鹿特丹成为世界“水管理创新型城市” 。 该计划包括洪水管理、城市可达性、适应性建筑、 城市水系统和城市气候等 5 个主题。位于韩国西南 部的木浦,60 的城市面积由填海形成,在高潮 位和风暴潮中频繁遭遇洪水侵袭,受气候变化影响巨 大。木浦在编制海岸带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 变化可能引发的高风险,提出了五大适应性战略 [7] 。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在国家层面形成沿海城市应对 气候变化的战略。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文件。 2007 年出台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8] , 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2013 年国 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9] 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将 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 年发 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10] , 对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工作都作出了战略部署。2015 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出台城市适应气候 变化行动方案 [11] ,提出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全 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一系列国家层 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规划,在强调减缓战略的 同时,逐渐提升适应战略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还在探索之中,尚未 形成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在应对气候变 化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 我国沿海城市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普遍 认识不足,缺少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与行动计 划。城市规划对气候变化因素考虑不足,规划的目 标指标、规划体系、编制内容,以及规划的编制、 评价、审批等各个流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都存在 缺失,沿海城市的海洋与陆域规划脱节,确定建设 用地选址与城市规模等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2我国沿海城市围填海进程过快, 规模过大, 粗放无序,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12] 。社会经济 发展重心仍在不断向滨海靠拢,导致系统性风险日 益增加。 3 我国海岸防护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 设计标准偏低,沿海城市的设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不足。我国的给排水、水文、港口、能源、交通等 规划设计标准普遍未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13-25] ,虽然 少数标准提到要考虑气候变化影响,但未给出应对 气候变化所需的增量或确定增量的方法 [26-27] 。 4 我国沿海城市的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不 足,应对气候灾害的应急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通过减缓全球变暖来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类 气候灾害,主要依赖于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沿海 城市自身的减排措施所起作用有限,存在着较大的 不确定性。如果针对沿海城市自身的特点及面临的 风险预先作出战略部署,提出防御和适应策略,就 抓住了应对气候变化、 降低气候灾害损失的主动权。 基于以上认识,文中提出了我国沿海城市应对 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包括总体目标、应对原则与 重点任务等。 3 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预估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我国气温、海平 面的上升速度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 2050 和 2100年将分别升温 2.3~ 3.3℃和 3.9~ 6.0℃, 预计到 2050 年海平面上升 30 ~ 50 cm,到 2100 年长三角、珠三角海平面上升可达 1 m [28] 。全球气 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如图 1 所示,将会给 我国沿海城市的安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 的压力。 中国沿海地区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三大淹没 脆弱区为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北沿岸地区、黄 河三角洲及渤海湾和莱州湾地区,以及珠江三 角洲地区 [29] 。预计百年一遇潮位时,2050 年、 2080 年中国沿海的可能淹没面积分别为 9.83 万 km 2 、10.49 万 km 2 ,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 1.02 和 1.09 [30] ,淹没损失分别为 30.9 万亿元、68.6 万亿 元(2010 年价) ,分别相当于 2010 年全国 GDP 的 3/4 和 1.7 倍 [1] 。 全球变暖将使台风产生的机会增加,沿海地区 风暴潮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如果 21 世纪中期 海表温度升高 1.5℃,那么 21 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登 陆的台风频率将比目前增加 2倍 [28] 。海平面上升将 降低原有的设防标准,如果海平面上升 20 ~ 30 cm, 按百年一遇设计的海堤,甚至降到 20 年一遇 [31] 。 上海市区的防汛墙按千年一遇 5.86 m 潮位标准设 计,如果海平面上升 50 cm,千年一遇的高潮位将 达 6.36 m,不但防洪墙会出现危险,而且市区排水 能力将削弱 20,对上海市构成很大威胁 [32] 。风 暴潮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叠加海平面上升,将显著 增加沿海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还将加剧咸潮入侵, 对沿海城市的供水安全产生威胁。 一定径流量下, 海平面上升将增大河口咸潮入侵的距离,沿程咸 水强度增加,咸潮入侵的持续时间更长。当海平 面上升 100 cm 时,长江口门北岸表层等盐度线将 上移 8 km,底层等盐度线将上移 11 km [33] 。当海 平面上升 40 ~ 100 cm 时,珠江各口门含盐度 0.3‰ 的盐水入侵距离将增加 1 ~ 3 km,最大可增加 5 km [34-35] 。在海平面上升 1 m 的情况下,珠江东四口 门高盐天数都将明显增加,其中蕉门增加最多,可 达 3 个多月 [36] 。 风速下降 风暴潮 强降水 热浪 低温 干旱 海平面上升 雾霾 排水 通信 交通 供电 供热 供水 港口 全球气候变化 咸潮 入侵 海水 入侵 海岸 侵蚀 沿海低 地淹没 图 1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示意图 Fig. 1 Impacts illustr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coastal cities in China 4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 与原则 针对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与不 足,根据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预估,结 合弹性城市的相关定义 [37-39] 及我国沿海城市的特 点,提出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 是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沿海气候弹性城市,使之 具有足够的抵御气候变化能力,以及较强的恢复能 力,城市系统既能适应长期缓慢的气候变化影响, 又能在遭受气候灾害时不发生崩溃。 根据上述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沿海城市 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提出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年 90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化应坚持“规划引领、陆海统筹、主动适应、积极 减排、适度冗余、增加弹性”的原则。具体如下。 1 规划引领。调整和完善沿海城市的规划和 管理模式,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规划加强对 沿海城市的空间管控,引领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 的各项工作。 2 陆海统筹。以海岸带的合理保护与综合开 发为纽带,统筹兼顾陆地与海洋的发展,形成互为 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3 主动适应。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主动 采取各种措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 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源头规避灾害风险,提高应对 气候变化的能力。 4 积极减排。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经济产业结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措施,积极减 少 CO 2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减缓全球升温的进程。 5 适度冗余。在城市供水、排水、能源、交 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 响因素,为系统应对气候灾害预留足够的余量。 6 增加弹性。提高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抵御极 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破坏的能力,形成完善的应急预 警、抢险救援和恢复重建体系,增强城市系统的恢 复能力。 5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 我国沿海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海 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等带来的沿海低地淹没及洪 涝灾害等风险 [1] ,需要重点从源头的空间规划及末 端的基础设施保障这两方面加以应对。通过分析空 间规划及基础设施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应对的重点 任务,包括强化城市规划管控、控制空间发展方向、 严控围填海造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规划设 计标准、加强海岸防护设施、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和 提升监测预警应急等 8 项内容。 5.1 强化城市规划管控 城市规划是从源头规避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提 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工具与手 段,针对目前城市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的 问题,采取如下策略以强化规划管控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将应对 气候变化的目标纳入沿海城市发展目标,并落实到 各项对应的指标。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促进海 洋规划与陆域规划的融合与衔接,加强对海岸带开 发利用的空间管控。 完善城市规划内容,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内 容纳入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及各类城市规划之中, 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修订城乡总体规划、控 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等相关规划 的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 探索在各类型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评审过程中, 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城市 规划的审批环节纳入对气候变化的考虑。沿海城市 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审批,尤其应考虑气候变 化的中长期影响。 根据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慎重确定城乡建设 用地、基础设施的选址,慎重确定城市各项功能用 地,滨海地区合理预留滨海缓冲带。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及应对气候 变化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各 级各类城市的规模,既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与 集聚作用,又避免因规模过大而带来的效率低下及 各种城市病,从而在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 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 5.2 控制空间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与国家的海 洋发展战略,并结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总 体判断及沿海省市经济、人口、用地发展趋势的综 合分析 [12] ,确定我国总体上向海发展的大趋势不 变。但是,考虑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及生态环境 的制约因素,适当放缓向海发展的速度,严格控制 向海发展的规模,限制部分高风险、高脆弱性地区 向海发展。向海发展的模式从外延扩张的追求数量 型向内涵提升的注重质量型转变。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等灾 害,适当降低沿海地区发展的临海程度,避免人口 1 期 91 徐一剑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 聚集、产业经济的过度临海化,从源头避免超过人 类目前预测能力的气候变化灾害对沿海地区造成毁 灭性的灾难。在沿海地区开发过程中,努力提高沿 海及临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全保障能力,并减 少向海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沿海各省市应在对本地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基 础上,确定社会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策 略。对于沿海城市已开发建设的区域,提出应对气 候变化影响需要采取的防护、后退和顺应等具体的 适应策略,局部高风险地区组织有序后退。对于沿 海地区未开发利用的区域,提出适度开发与合理避 让的战略发展建议。 对于沿海地区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压力,沿 海各省市应作好充分的准备,采取各种措施满足生 产生活的建设用地需求。 对于用地紧张的沿海城市, 不应盲目通过围填海来解决,而应优先采取以下措 施 [12] 1 进行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使土地资源 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整合;2 对土地供应指标分配 方案进行优化调整,调节余缺;3 积极盘活存量 用地,充分挖掘现有土地的发展潜力,提高土地的 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5.3 严控围填海造地 围填海在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支撑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 向沿海地区转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对 我国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随着我 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沿海城市对围填海的需求 也不再迫切 [12] 。因此,采取如下策略严格管控围 填海造地行为。 坚持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开发利用相结合,根 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编制我国的海洋功能区 划,划定禁限填区,编制全国、海区、省各级的围 填海规划,实行围填海的总量控制。取消围填海地 方年度计划指标,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 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 [40] 。控制围填海的节奏, 宜慢不宜快,宜紧不宜松。 探索建立海岸带建设许可证制度,从“两证一 书”转变为“三证一书”,加强对海岸带开发利用 及围填海的规划管控。科学指导围填海工程,全面 落实生态用海理念,围填海工程需以生态环保专项 研究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加强围填海区域控 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探索与管控实践 [41] 。 加大对潮间带、沿海湿地的保护力度。围填海 的范围尽量控制在中、高潮带以上的荒滩、荒地, 以减少潮间带、沿海湿地的损失。不得将泻湖湿地、 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敏感区域作为围填区域。在 围填海前对海洋动力变化进行充分的科学模拟与 论证。 因地制宜地选择填海的布置形式,优先采用人 工岛式,尽量考虑离岸、小面积、曲线、多区块等 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海洋动力、生态环境的影 响。探索新型生态化围填海技术,包括浮岛填海、 弃土填海、疏浚泥填海等,在围填海时注重湿地保 育、河口泄洪和生态修复等。 在围填海的过程中, 应高度重视工程地质安全。 淤泥质海岸带的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围填海 所需时间相对比较长,在对此类海滩进行围海造 田时,尤应注意在围填的地基充分稳固之后再开 始各类建设活动,以免造成滨海滑坡、地基塌陷 等工程事故。 在围填海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围填区域的场 地竖向。根据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强度 的预估结果,科学确定围填区域的场地高程,并留 有一定的安全区间。不得出于经济成本考虑,擅自 降低规划设计的场地高程,增加因强风暴潮等造成 漫堤所产生的灾害风险。 5.4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与空间形态,平衡城市 各组团生产生活功能,可以改善区域和城市的局部 气候, 改善通风条件, 减缓热岛效应, 减少对交通、 空调、采暖等的能源需求及其伴随的温室气体排 放 [42-43] 。具体策略如下。 在沿海城市临海化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新城新 区的设立条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防止城市 边界无序蔓延。在城市/城市群的开发过程中避 免连绵式发展,利用天然水体、林草地等布置绿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年 92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绿廊等生态隔离区,减少城市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 影响。 按照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 统筹沿海城市的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适 度紧凑开发,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 率,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统筹生产、办公、生活、 商业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推进开发区的功能混 合和产城融合,由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 转型 [44] 。通过努力促进职住平衡,从规划源头减 少交通出行的需求,从而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及伴 随的温室气体排放。 优化城市平面空间形态。在不同的气候区,采 取单中心、圈层式、星形、带形等不同的空间结构 形式,合理确定城市建成区与外围自然环境之间接 触面积的大小。针对不同的地域气候类型,根据城 市不同季节的盛行风情况等,合理布置地块、建筑 的朝向炎热地区城市的地块主要朝向面向城市夏 季主导风方向,以促进通风降温;寒冷地区城市的 地块朝向则与冬季盛行风呈一定偏斜角度,以有效 降低街道冷风速度。合理确定城市道路网的疏密程 度,在居住区、商业区等区域,可加大路网密度, 使风道更加通畅 [42] 。 优化城市立体空间形态。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地 进行建筑高度和密度的分区,使城市立体空间形态 高低错落有致,优化城市整体形态的风阻和日照遮 蔽效果,减轻对城市内部温度和通风的影响。在平 面空间形态优化地块朝向与主导风向的基础上,处 理好城市立体空间起伏与主导风向的关系使城市 立体空间起伏面向夏季主导风方向,以改善城市内 部通风条件;使城市立体空间起伏背向冬季主导风 方向,起到一定的阻挡冬季冷风的作用 [42] 。 5.5 提高规划设计标准 针对国内相关规划设计标准普遍未考虑气候变 化因素的现状,制定或修订相应的规划设计标准, 将气候变化因素融入其中。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规 划建设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明确各类规划设 计参数的气候变化增量标准。具体策略如下。 改进规划设计标准制定的方法。在气候变化 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序列的稳定性假设不再 成立 [45] ,各类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等工程的概率 密度函数的参数将随时间而变化。因此,需研究非 稳定性,创建时间因变概率分布函数 [46] ,以提高 标准制定方法的科学性。 建立规划设计标准动态修订机制。积累更长时 间序列的数据资料,为标准制定提供更翔实的基础 数据。根据气候变化的进展和观测数据的积累,以 及基础设施寿命的相关要求, 适时对标准进行修订, 既保证标准的相对稳定,也能及时有效地应对气候 变化。 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 提高海岸防护标准。根据对未来海平面上 升及风暴潮变化的预估,提高海堤、防波堤、生物 防护林等相关防护设施的设计标准。提高港口、给 水、排水、水文、能源、交通等专业中沿海地区的 相关防护标准。 2提高城市生命线标准。 针对风暴潮、 强降水、 高温、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气候灾害,提高给 水、排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城市生命线 的规划设计标准,加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根据 气候变化对城市降水、温度和土壤地基稳定性的影 响,制定或修订城市地下工程在排水、通风、墙体 强度和地基稳定等方面的建设标准 [11] 。 3 提高建筑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开展气候变 化对建筑标准、规范的影响研究,提高规范中抵御 风、雨、雪、洪水等自然灾害和极端高温、极端低 温的设防标准。分析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害气体 的成分、分布、浓度及其对建筑耐久性的影响等, 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标准。 5.6 加强海岸防护设施 海岸防护设施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至关重 要,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气候灾害的发生 将更加频繁,强度将更强 [1] ,因而更需加强海岸防 护设施。采取分区防护、硬防护与软防护相结合的 策略,加强沿海地区海岸防护体系建设,严格控制 地面沉降,以应对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加剧等严峻 挑战。具体策略如下。 1 期 93 徐一剑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 设立海岸防护分区。根据沿海城市社会经济发 展程度及重要性,设立层级分明的海岸防护分区。 不同分区内,采取不同的设防标准。设防标准应满 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最基本的保护要求,并根据 当地经济承受能力适当提高标准。根据沿海城市社 会经济及气候变化的动态发展情况,对设防分区及 标准适时进行修订。 加强海堤等硬防护工程建设。目前,我国虽然 有 2/3 以上的海岸修建了防护堤,但达标程度普遍 不高 [28] 。分期分批对海堤进行建设,以逐步具备 应对海平面上升的能力。根据考虑气候变化后的规 划设计标准,加高加固沿海大堤,或在需要的位置 新建达标海堤,形成完善的工程体系,抵御海平面 上升及其带来的额外风暴潮增水和波浪爬高,为气 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预留足够的平面与立体防御空 间。大力建设生态型海堤,避免切断海陆之间的水 循环与营养交换,避免湿地生态退化及生物栖息环 境的剧烈改变,减少修建海堤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 利影响。 加强沿海沙滩喂养、生物防护等软防护工程建 设。推进“南红北柳”湿地修复工程,推进沙滩养 护工程,在滨海地区设置一定范围的缓冲带,抗风 消浪消能,减少海水侵袭,稳定海岸线,抵御风暴 潮。积极鼓励植树造林,禁止砍伐原始林或次生林 改种经济林。将沿海岸线一定范围内的林木或水源 涵养林划为公益林,严禁随意砍伐。充分发挥生物 防护工程保护海滩、保护海堤、防浪促淤等作用, 发挥其自组织、费用低、寿命长及美化环境等优势, 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8] 。 控制地面沉降,减缓相对海平面上升。通过对 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 划,加强区域水资源规划,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 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量。 不断完善地下水资源的政策管理体系,做好地下水 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优化 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防止由于地下水的 过量开采而导致地面过快沉降。在有条件的地方, 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人工回灌,修复或防止地面 沉降 [1] 。 5.7 夯实城市基础设施 在应对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时,确保城市 基础设施能保障城市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显得 尤为重要 [4] 。因此,沿海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时, 应着重夯实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的规划 设计中,坚持适度冗余、多样性、弹性和鲁棒性的 原则。具体策略如下。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在确定基础设 施的规模时适度冗余,除考虑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求,还需考虑未来气候变化所产生的需求。如 高温热浪带来用电、用水负荷的增加,极端严寒带 来的用电负荷的增加。在确定基础设施的供应来源 时体现多样性,避免单一来源在遭遇气候灾害时发 生系统崩溃。如沿海城市在遭遇咸潮入侵时,仍有 充足的不受咸潮影响的供水水源,从而保证城市生 产生活用水的正常供应。 城市基础设施的选址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及自然 灾害的影响。将建筑及交通、供排水、能源设施等 城市生命线的风险暴露度降至最低。合理布局公共 消防设施、人防设施及防灾避险场所。合理规划城 市道路,调整交通工程建设部署与交通设施布局。 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网络,构建城市快 速应急救援通道网络。 提高城市各类基础设施抵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 害的能力。各类基础设施在抵御极端天气和自然灾 害时,仍然能够正常地运行运转,或在遭到破坏时 能及时启动备用系统,或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修复 并重新运转,从而体现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鲁 棒性和弹性。 5.8 提升监测预警应急 建立完善、高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体 系, 能够在气候灾害发生之前提前防范与规避风险, 在气候灾害发生时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在气候灾害 发生之后快速恢复 [47] 。具体策略如下。 联合海洋、气象、水文、水利、电力等相关部 门,进行气象、海洋信息的一体化监测和预报预警, 实现数据的共享。建立与完善全国统一的海洋监测 网络,加强观测设施,改进观测方法,提高技术水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年 94 气 候 变 化 适 应 平和观测精度,取得长时间序列、可比对、一致性 的观测资料。完善全国海岸带和相关海域的海洋灾 害预报预警与应急系统,构筑统一的信息平台和应 急指挥系统,重点加强风暴潮、海浪、海冰、咸潮 入侵、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提升 应急响应服务能力。 完善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灾害的应急 管理和保障体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行 政问责制。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 等基础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布局 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 应急避难功能。加强灾害分析和信息公开,开展 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气候灾害保 险制度 [47]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与保障 中的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文中针对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与 不足,结合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城市的影响预估, 提出了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主 要结论如下。 1 未来我国气温、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将快于 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化将给我国沿海城市带来趋 势性、复合型、极端性的灾害影响。预计百年一遇 潮位时,2050 年、2080 年我国沿海的可能淹没面 积分别为 9.83 万 km 2 、10.49 万 km 2 ,淹没损失分 别为 30.9 万亿元、68.6 万亿元2010 年价,分别 相当于 2010 年全国 GDP 的 3/4 和 1.7 倍。全球变 暖导致的风暴潮频率、强度增加,叠加海平面上升, 将使沿海城市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全球变暖 和海平面上升还将加剧咸潮入侵,对沿海城市的供 水安全产生威胁。 2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 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沿海气候弹性城市,使之具有 足够的抵御气候变化能力,以及较强的恢复能力, 城市系统既能适应长期缓慢的气候变化影响,又能 在遭受气候灾害时不发生崩溃。 3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规划 引领、陆海统筹、主动适应、积极减排、适度冗余、 增加弹性”的原则。 4 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包 括强化城市规划管控、控制空间发展方向、严控围 填海造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规划设计标准、 加强海岸防护设施、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和提升监测 预警应急等 8 项内容。 参考文献 丁一汇 , 杜祥琬 . 气候变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Ding Y H, Du X W.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key engineerings and countermeasure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6 in Chinese 国家海洋局 . 2018 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EB/OL]. 2019 [2019-06-20]. http//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2018 report on China’s sea level [EB/OL]. 2019 [2019- 06-20]. http// in Chinese 孙志林 , 卢美 , 聂会 , 等 . 气候变化对浙江沿海风暴潮的影响 [J]. 浙 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14, 41 1 90-94. Sun Z L, Lu M, Nie H, et al. Impacts of climatological change on storm surge in Zhejiang coastal water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2014, 41 1 90-94 in Chinese Mayor of New York City. A stronger, more resilient New York [R/OL]. 2013 [2019-03-14]. http//s-media.nyc.gov/agencies/sirr/SIRR_singles_ Lo_res.pdf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Managing climate risks and increasing resilience [R]. London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11 Molenaar A. Rotterdam climate proof [EB/OL]. 2012 [2017-11-15]. http//www.coastalresearch.nl/bbos2009/system/files/molenaar.pdf Lee Y. Coastal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to sea level rise a case study of Mokpo, Korea [J]. Journal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Planning Research, 2014, 2 1 74-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R/OL]. 2007 [2019-03-14]. http// htm.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 [R/OL]. 2007[2019-03-14]. http//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R/OL]. 2013 [2019-03-14]. http// 209/001e3741a2cc140f6a8701.pd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 Commission. China’s 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R/ OL]. 2013 [2019-03-14]. http// /001e3741a2cc140f6a8701.pdf 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 划 20142020年 [R/OL]. 2014 [2019-03-14]. http//www.ndrc.gov. [1] [4] [3] [5] [2] [9] [7] [8] [6] [10] 1 期 95 徐一剑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 [23] [25] [24] [26]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flood control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pdf)为本站会员(齐刘海)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