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pdf

  • 资源ID:10733       资源大小:1.05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10碳币 【人民币1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碳币 【人民币1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pdf

第29卷第1期管理评论Vol. 29, No. 12017年1月Management Review Jan., 2017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蒋雪梅1 祝坤福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基于2007年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表,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内、外资企业的完全能耗强度差异,并测算了当各部门内资企业的相关技术达到外资企业水平时,工业整体的节能幅度。测算结果表明,内资企业需求结构、节能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调整能分别为我国工业整体用能带来10%、22%和33%左右的节能潜力。结合政策可行性与推行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我们认为推广先进企业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是实现工业节能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能耗强度;投入产出;节能潜力;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收稿日期2014-07-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24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度科研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蒋雪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祝坤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引 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与能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矛盾的不断凸显,对我国节能减排潜力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工业部门由于是主要的能源消费部门(长期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一直是节能减排相关研究的关注重点。工信部的测算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5%,工业节能量超过6􀆰 5亿吨标准煤,以年均7􀆰 0%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工业增加值年均11􀆰 6%的增长。因此,如何提高工业用能效率,实现工业节能,是实现我国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关键。基于工业整体节能潜力的分析将为低碳经济相关政策如需求结构调整、贸易结构升级和技术研发转移等的制定提供重要支持。目前,节能潜力的研究多以宏观层面上能源效率的分析为基础[1]。国外最初的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测算以单要素能源效率,如单位GDP或单位总产出的能耗强度为准,通过国际比较确定各国的节能潜力[2]。但由于汇率法与PPP法存在较大差异,该指标的应用在我国争议较大[1,3]。近年来,同时考虑资本、劳动力和能源投入对产出贡献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越来越多地用作能源效率的代表指标[4-6]。基于DEA等数量方法,大量学者从中观层面如我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7-12]或能耗强度的行业差异[5,13-16]进行了研究,讨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11,12,17,18],由此对我国的工业节能潜力进行了测算[9-12,19,20]。除DEA等数量方法外,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由于对分部门能源消耗和部门生产链的详尽描述,可将能源使用追溯至最终需求,也常被用于分析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等低碳经济相关问题。 Peters等在Science上的文献[21]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贸易结构变动对能源环境的影响,就是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完成的。除此之外,文献[16,22-27]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工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文献[16]基于投入产出优化方法,提出了行业实际节能潜力和行业实际结构调整潜力两个概念,并将全国总节能目标按照各个不同的行业进行优化分解;文献[24]运用1981-2005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对工业部门技术变化、要素替代以及贸易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如上研究中均未对内、外资企业进行特别区分。内外资企业的技术、产业及贸易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2003-2011年的省级数据,文献[17]发现FDI流入较高的地区通常能耗强度较低。类似的,基于2006-2010年的省级数据,文献[18]发现外资企业产出比重较高的地区通常能耗强度较低。而据国家统计局投入第1期蒋雪梅,等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13 产出专项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 2007年80􀆰 8%的工业内资企业产出流入国内市场,而仅有19􀆰 2%被用作出口;但工业外资企业28􀆰 4%的产出流入国内市场,其余71􀆰 6%的产出被用作出口[28]。目前为止,尚未有文献从内外资企业的能耗强度差异入手探讨节能潜力。本文将建立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实证编制2007年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表,由工业内、外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强度与完全能耗强度差异入手,测算不同情景下我国工业企业的节能潜力。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1、模型介绍传统的能源投入产出模型中未对企业所有制类型进行区分[29]。如前所述,内外资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均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我们建立了区分内外资企业的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在传统非竞争型(区分进口)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两点改进,一是将所有工业部门细分成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二是增加了能源实物量消耗量矩阵。改进后的模型能较好体现内、外资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不同、部门间相互消耗关系不同、中间投入的进口品比重不同、出口规模和结构不同”等因素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影响。具体表式见表1所示。表1 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中间使用内资企业外资企业1,2, ,n 1,2, ,n最终需求出口总产出中间投入内资企业1, ,n Xddij Xdfij Ydi Xedi Xdi外资企业1, ,n Xfdij Xffij Yfi Xefi Xfi进口1, ,n XIdij XIfij YIi 0 IM增加值Vdj Vfj总投入Xdj Xfj分能源品种消耗量(实物量) 1, ,m Edij Efij2、基于内外资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差异的节能潜力测算对如表1所示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定义Add、Adf、Afd、Aff分别代表内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外资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可得出以下的行平衡关系Add AdfAfd Aff XdXf + YdYf = XdXf (1)相应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即为B = Bdd BdfBfd Bff = I - Add - Adf- Afd I - Aff -1(2)其中,Bdd、Bdf、Bfd、Bff分别代表内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企业各部门间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定义内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强度为Dd ={ddkj} = edkjxdj{ },外资企业直接能耗强度为Df = dfkj{ } =efkjxfj{ },其中,dkj表示第j部门单位产值对第k种能源的消耗,d和f分别代表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则内、外资企业在满足工业单位最终需求时的完全能耗可以计算为Pd = D d Bdd + Df Bfd) Y_MdPf = D d Bdf + Df Bff) Y_Mf (3)其中Y_Md和Y_Mf区分内外资企业在满足工业单位最终需求(包含消费、投资和出口)时的产业结构,即该向量仅包括工业部门而不包括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最终需求。可以看出,由于企业间各部门产品的相互依存关系,内(外)资企业在满足单位最终需求时,其完全能耗的差异与两类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源消14 管理评论第29卷耗水平和产业结构都高度相关。换言之,二者的用能差异是由内、外资企业的生产技术、能耗水平和产业结构引起的。如前所述,内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强度高于外资企业,因此,若假设内资企业各行业的直接能耗强度达到外资企业相同的水平,同时维持中间投入关系和需求结构不变,内、外资企业单位最终需求的完全能耗均会降低,如式(4)所示Pd_1 = D f Bdd + Df Bfd) Y_MdPf_1 = D f Bdf + Df Bff) Y_Mf (4)据此,将二者的单位需求完全能耗与其对应的最终需求相乘,并进行加总,与原来的总工业用能相比较,可计算出因内资企业提高节能技术而产生的工业行业总节能量。类似的,假设对内资企业的最终需求结构与外资企业类似,并维持直接能耗强度和中间投入关系不变,可计算出新的内资企业单位最终需求的完全能耗为Pd_2 = D d Bdd + Df Bfd) Y_Mf (5)此种情景下,外资企业的单位最终需求完全能耗强度不变。因此,将新的内资企业完全能耗强度与对应的最终需求相乘,并与原来的内资企业工业用能相比,可计算出因内资企业改变最终需求结构而产生的工业行业总节能量。对于中间投入关系如何影响完全用能,其设定相应复杂一些,因为内、外资企业各行业之间均存在着相互消耗关系。我们假设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直接消耗矩阵一样,即新的列昂惕夫逆为B- = Bdd- Bdf-Bfd- Bff-= I - Adf - Adf- Aff I - Aff -1(6)假设直接消耗强度和需求结构不变,可计算内资企业中间投入关系改变后的内、外资企业单位需求完全能耗Pd_3 = D d Bdd- + Df Bfd- ) Y_MdPf_3 = D d Bdf- + Df Bff- ) Y_Mf (7)类似的,将二者的单位需求完全能耗与其对应的最终需求相相乘,并进行加总,与原来的总工业用能相比较,可计算出因内资企业改变生产技术而产生的工业行业总节能量。节能潜力测算结果1、表的编制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即逢2、逢7年度开展大规模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基本表,逢0、逢5年度通过小规模调查和对基本系数表进行调整,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由于投入产出专项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产出表的公布通常存在较长时滞。截至2015年7月底,最新可获取的投入产出表为2010年度的延长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为竞争型表,在中间流量部分未区分进口,也未对企业类型进行区分。为研究出口贸易中含有的增加值问题,2009-2012年间,陈锡康领导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的资助下,在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与国家统计局合作编制了2007年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以下简称DPN表),将生产划分为三类国内的内资企业生产(D)、加工出口(P)和非加工出口及其他(N)① 。本文即以该最新的DPN表为基础,结合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工业统计数据、服务贸易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基于企业层面的投入产出调查数据等,对DPN表中的加工出口(P)和非加工出口及其他(N)部分的内外资进行了拆分,编制了价值型的区分内外资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② 。对于能源的消耗量部分,基于能源统计年鉴,我们首先根据能源消耗量=终端消费量+损失量(包括加工①②DPN表的表式设计及2007年DPN表的详细数据编制过程可见文献[30]。具体编制见文献[31]。需要说明的是,该投入产出模型同样对内、外资企业的生产和需求进行了“竞争型”假设,即假设二者的产品是同质的。第1期蒋雪梅,等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15 转换损失量)的计算公式,得到各工业部门对各类实物能源包括煤炭、煤气、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热力和电力以标煤计的消耗量矩阵。之后,基于价值型的区分内外资投入产出表中各工业部门对相关能源行业(包括煤炭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中间使用数据,我们利用比例化假定将各类能源的实物消耗量矩阵进一步区分成了内、外资的能源消耗量矩阵,并对其加总即可得到内、外资企业各工业部门的以标煤计的能源消耗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处采用的是能源消耗量数据,已经剔除了二次能源加工转换的能源投入,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2、工业行业节能潜力测算表2首先对工业部门内、外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完全能耗及最终需求总量进行了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内资企业仍然是我国的主体,其满足的最终需求(含消费、投资和出口)占我国工业总最终需求的58􀆰 1%,其总产出占我国工业总产出的78􀆰 1%。这说明相较于外资企业而言,工业内资企业的产出更多的成为了其他部门的中间投入。相应的,就工业部门的直接能耗而言,内资企业也远超外资企业,其比重占到工业总能耗的89􀆰 8%。在表2的最后一行,我们计算了(5)式所示的内、外资企业单位最终需求完全能耗强度与它们相应所满足的最终需求相乘,计算得出了内、外资企业各自为满足工业的最终需求(包括所有工业部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而消耗的完全能耗。采用该指标时,内资企业的能耗仅占到工业总完全能耗的68􀆰 4%。这主要是由于后者的指标将上下游消耗关系考虑进内,从最终需求角度计算了下游的隐含用能,并对能耗进行了重新分配。以钢铁的生产为例,在“工业部门直接能耗”指标中,所有生产钢铁时所产生的能耗均被视为钢铁部门的能耗,计入该指标。但钢铁的生产多是为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的,当计算“工业部门最终需求完全能耗”时,这部分钢铁生产的能耗被视为建筑或基建的能耗,不计入该指标。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内资企业的“工业部门最终需求完全能耗”要远低于“工业部门直接能耗”,外资企业则刚好相反③ 。表2 工业内外资企业主要指标对比工业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最终需求(亿元) 88624 63824总产出(亿元) 407278 114033工业部门直接能耗(万吨标煤) 125573 14341工业部门最终需求完全能耗(万吨标煤) 58490 26960根据式(4)、(5)和(7),我们可进一步计算当内资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最终需求结构和中间使用消耗与外资企业一致时,二者的单位工业最终需求完全能耗强度(以下简称工业完全能耗强度),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当内资企业的相关技术/结构达到外资企业水平时,将会使得内、外资企业在满足单位工业最终需求时的完全能耗强度下降。表3 内、外资企业节能效应对比单位最终需求完全能耗强度单位吨标煤/万元实际值内资企业需求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能耗强度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中间消耗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6􀆰 60 5􀆰 60 5􀆰 10 4􀆰 15外资企业4􀆰 22 4􀆰 22 3􀆰 42 3􀆰 20当内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强度与外资企业一致而其他要素不变时,内、外资企业的工业完全能耗强度将分别下降22􀆰 8%和19􀆰 1%,二者的节能程度几乎相当。这一方面说明各工业部门内资企业的直接单位能耗强度要远高于相应的外资企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国,外资企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资企业的中间投入,以至于当内资企业直接能耗强度下降时,外资企业的完全能耗强度显著下降。当内资企业的中间消耗关系与外资企业完全一致而其他要素不变时,内、外资企业的单位完全能耗强度将分别下降37􀆰 1%和24􀆰 4%。在我国,内资企业要比外资企业消耗更多的国内中间投入,而外资企业则更多③内资企业的生产能耗和外资企业非工业部门的生产能耗可以通过对外资企业工业部门最终品生产的投入,成为外资企业工业部门最终需求的间接能耗,被计入外资企业工业部门最终需求的完全能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外资企业工业部门最终需求完全能耗比外资企业工业部门直接能耗高。16 管理评论第29卷的依赖于进口。因此,当内资企业也同样大量依赖于进口品作为中间投入时,对国产品的间接用能将大幅下降,从而完全能耗强度将显著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由于高度依赖于内资企业的中间投入,当内资企业的单位完全用能减少时,外资企业的单位完全用能也会相应减少,但后者幅度明显低于前者。表4 内、外资企业结构调整节能效应对比单位国内最终需求完全能耗强度(含消费和投资)单位吨标煤/万元单位出口完全能耗强度单位吨标煤/万元实际值内资企业国内需求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实际值内资企业出口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5􀆰 67 5􀆰 16 7􀆰 84 5􀆰 73外资企业4􀆰 08 4􀆰 08 4􀆰 26 4􀆰 26当其他要素不变,仅内资企业最终需求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时,内资企业的完全用能强度将下降15􀆰 1%。这说明相较于内资企业而言,外资企业所满足的最终需求更加属于能源节约型。因为最终需求仍可进一步细分为国内最终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和出口,表4中我们将内、外资企业的单位国内最终需求以及单位出口的完全能耗强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管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单位工业出口所消耗的完全能耗强度均远高于满足单位工业国内需求时的完全能耗强度,这说明与国内的消费和投资相比,我国的出口仍以高能耗的产品为主,且更多的集中于内资企业。若假设内资企业的工业国内最终需求或出口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并与实际的完全能耗强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该类结构调整可使内资企业的单位完全能耗强度下降9%-27%。表5对各种情景下,满足同样最终需求时我国的工业节能潜力进行了小结。从表中可以看出,单纯进行总的需求结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工业能耗过高的问题。特别是假设内资企业国内需求结构调整至与外资企业一致时,这一举措仅能带来3􀆰 03%的节能幅度。相应的,单纯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能源节约型出口品的生产比重,而相应降低高能耗的出口品比重,可以带来9􀆰 39%的节能幅度。若保持结构不变,而假设内资企业的中间使用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即更多的依赖于进口产品,并降低对下游部门本国产品的消耗,将使整个工业部门的完全能耗降低33􀆰 07%。若保持结构和生产技术不变,而假设内资企业能提高能耗技术使各部门的单位直接能耗强度与外资企业水平一致,则整体的节能幅度可达到21􀆰 62%。表5 各情景下的工业部门节能潜力实际值内资企业需求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国内需求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出口结构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能耗强度与外资企业一致内资企业中间消耗与外资企业一致工业完全用能(万吨标煤) 85450 76602 82858 77428 66977 57190节能幅度- 10􀆰 36% 3􀆰 03% 9􀆰 39% 21􀆰 62% 33􀆰 07%3、政策启示如前所述,调整内资企业需求结构、中间使用结构和降低能耗强度能分别节省约10%、30%和22%左右的工业整体用能。鉴于这三个因素是相互独立的,若能同时调整内资企业的需求结构和中间使用结构和降低其能耗强度至相应的外资企业水平,则工业整体的节能幅度或将高达60%。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基于模型测算出的理论节能潜力,并不能简单的将该数据与实际的节能效果一一对应。本部分将逐一讨论各因素实现调整的政策可行性及其实际的节能效果,以此为相关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就需求结构调整而言,此处仅简单假设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具有同样的最终需求或贸易结构,并由此测算工业整体节能幅度。但结构调整的讨论不能脱离实际经济背景,如国内需求结构的调整需要依托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出口结构的调整取决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不可否认,结构调整的相关措施比如关停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耗较高的小微炼钢企业而保留规模以上企业以及改善贸易结构等,将对工业部门的节能降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际节能效果将远小于10%。另外,不管是国内需求结构还是出口结构的调整,都不能仅从节能效果这一单一目标出发,还需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考虑。因此,第1期蒋雪梅,等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17 通过调整需求结构实现节能目标这一途径,一方面可行性较差,另一方面节能效果也可能远小于预期,不适宜作为主要途径广泛推广。而假设内资企业生产技术(中间使用结构)与外企企业一致,虽然可以带来高达30%左右的节能幅度,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外资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高度依赖于进口品作为中间投入,而进口的中间产品并不会带来本国的能源消耗,因此在满足同样的最终需求时,我国整体的完全能源消耗量会大幅降低。这更多的是一种能源消耗的转移,将本应由我国生产的高能耗中间产品转变为由国外进口,从而将我国的能源消耗转移至相应的进口国,从全球角度来看,是否存在节能效应仍取决于我国与相应进口国的单位产品完全能耗强度差异。另外,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与在我国生产相比,进口中间投入代表着该产品部涉及我国的生产链,因此无法给我国带来相应的增加值和就业。以2007年为例,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9􀆰 35万亿,占当年GDP的34􀆰 9%。若考虑货物贸易的中间投入均由国外进口,虽然大幅降低了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但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调整中间投入结构,进口部分高能耗的中间投入品来降低部分产品的我国能耗,虽然节能效果显著,但需要以经济利益的损失为代价,政策可行性较差。我们认为,综合政策效果、政策可行性和推行成本多方面的考虑,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内资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其能耗强度,将是实现工业节能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测算结果表明,当内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强度与外资企业一致时,整个工业的完全用能将节省20%以上。虽然本文中的工业部门分类还比较粗,不排除内外资企业子部门结构差异将导致能耗差异的可能性,但从整体而言,内资企业的直接能耗强度高于外资企业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差异通过上下游消耗关系,在考虑工业完全用能的节约时,具有放大效应。另外,中国仅是众多拥有外资企业的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与代表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当地企业通常具有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较高的单位需求能耗强度)。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一举措的节能效应将进一步扩大。提高内资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其能耗强度,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内资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倾斜等多种途径支持内资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内资企业引进国际和其他地区先进的节能技术,并进行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以节能技术转让为目的的研发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以先进节能技术为导向的企业之间的联盟和集群。另一方面,鼓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先进节能技术转移也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人才、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融合,鼓励外资企业的先进节能技术向内资企业的自主转移,如建立规范有利的节能技术交易市场平台,发布信息、组织信息,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淘汰部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对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设备的企业或单位,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等。结 论基于2007年区分内、外资企业的非竞争型能源投入产出表,本文由工业内、外资企业的完全能耗强度差异入手,测算了当工业各部门内资企业相关技术和结构调整至相应部门外资企业同一水平时,工业部门整体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调整内资企业工业需求结构、节能技术和生产技术能分别节省10%、20%和30%左右的工业整体用能。这一测算结果可为相关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由于测算出的理论节能潜力并不能与实际的节能效果一一对应,在综合考虑政策效果、政策可行性和推行成本多方面因素后,我们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内资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其能耗强度,将是实现工业节能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相关的节能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内资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倾斜等多种途径支持内资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实现节能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人才、资本、技术等各方面的融合,鼓励外资企业的先进节能技术向内资企业的自主转移,实现内资企业的节能技术升级。参考文献[1]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6,223(10)49⁃58[2] Kumar 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 Ecological18 管理评论第29卷Economics, 2006,56(2)280⁃293[3] 施发启.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J].统计研究, 2005,22(5)4⁃8[4] 袁鹏,张英群,刘海洋.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分解 基于DEA的分解框架[J].管理评论, 2013,25(9)86⁃99[5] Zhao X. L., Rui Y., Qian M. China’s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rovincial Industrial Sectors[J]. Energy, 2014,65(2)52⁃61[6] Honma S., Hu J. L. Industry⁃Level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 Japan⁃Centered Analysis[J]. Ap⁃plied Energy, 2014,119(4)67⁃78[7]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9,251(2)76⁃86[8] Yeh T., Chen T., Pei 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J]. Energy Policy,2010,38(5)2386⁃2394[9] Shi 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Potentials[J].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10,15(1)96⁃115[10]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基于环境效应的中国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管理评论, 2012,24(8)40⁃50[11] Wang Q. W., Zhou, P., Zhao Z. Y.,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in China A Directional Meta⁃FrontierDEA Approach[J]. Sustainability, 2014,6(8)5476⁃5492[12] Li K., Lin B. Q., The Improvement Gap in Energy Intensity Analysis of China’s Thirty Provincial Regions Using the ImprovedDEA Model[J]. Energy, 2015,84(9)589⁃599[13]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 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5,205(4)30⁃37[14]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 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 2006,22(10)82⁃89[15] 鲁成军,周端明.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替代研究 基于对ALLEN替代弹性模型的修正[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5)30⁃42[16] 夏炎,杨翠红.基于投入产出优化方法的行业节能潜力和节能目标分析[J].管理评论, 2010,22(6)93⁃99[17] Jiang L., Folmer H., Minhe J. The Drivers of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 A Spatial Panel Data Approach[J]. China EconomicReview, 2014,31(12)351⁃360[18] Herrerias M. J., Cuadros A., Luo D. Foreign Versus Indigenous Innova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Further Research across Chi⁃nese Regions[J]. Applied Energy, 2016,162(C)1374⁃1384[19] 杨敏英.我国动态节能潜力的测算[J].中国能源, 2010,32(3)13⁃16[20] 屈小娥,屈冰. “十二五”各省节能潜力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3,29(9)135⁃139[21] Peters G., Guan D., Hubacek K., et al. Effect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J]. Science, 2010,328825⁃826[22] Minx J. C., Baiocchi G., Peters G. P., et al. A “Carbonizing Dragon” China’s Fast Growing CO2 Emissions Revisite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45(21)9144⁃9153[23] Feng K., Davis S. J., Sun L., et al. Outsourcing CO2 with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2013,110(28)11654⁃11659[24] 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 2009,9(1)237⁃257[25] 王会娟,陈锡康,杨翠红.能源投入产出模型与能源贸易进出口分析,载刘起运,彭志龙主编,中国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及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26] 丁志鹏,李德山,刘媛媛.中国产业部门能耗强度及减物质化研究基于2007年能源投入产出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0(4)207⁃209[27] Meng B., Xue J. J., Feng K. S., et al. China’s Inter⁃Regional Spillover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Domestic Supply Chains[J].Energy Policy, 2013,61(10)1305⁃1321[28]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统计标准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EB/ OL]http/ / www.stats.gov.cn/ tjbz/ t20061018_402369831.htm, 2011[29] 王会娟,陈锡康,杨翠红.三种能源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与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30(6)987⁃992[30] Chen X. K., Cheng L. K., Fung K., et al. Domestic Value Added and Employment Generated by Chinese Exports 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2,23(4)850⁃864[31] Ma H., Wang Z., Zhu K. Domestic Value⁃Added in China’s Exports and its Distribution by Firm Ownership[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5,43(1)3⁃18(下转第92页)92 管理评论第29卷Emotion or Cognition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upervisor Incivility on Employee Work and LifeZhan Xiaojun(Research Center of Cluster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Abstract The existing studies indicate that supervisor incivility can reduce the employee satisfaction in job and life, but if it remainsunknown about whethe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other different ones play the same role. Based on affective event theory and socialexchange theory, the study compar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interpersonal fairness between supervisor incivility andemployee satisfaction of job and life. With 449 employees and colleagues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study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negative emotion and interpersonal fairness work as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supervisor incivility and staff satisfaction of joband life, (2)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fairness has a stronger impact on job satisfaction from supervisor incivility than nega⁃tive emotion does, (3)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negative emotion and interpersonal fairness on life satis⁃faction from supervisor incivility. Overall, emotion and cognition can explain the influence employee satisfaction of job and life from su⁃pervisor incivility. But the explaining effect based on the two perspectives is different to various types of satisfaction.Key words supervisor incivility, negative emotion, interpersonal fairness, job satisfaction, life satisfaction(上接第18页)Study on the Industrial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Based on Energy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内外资企业能耗强度差异的工业节能潜力分析.pdf)为本站会员(齐刘海)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