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环境100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环境100文库

换一换
首页 环境100文库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pdf

  • 资源ID:10150       资源大小:926.3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5碳币 【人民币5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碳币 【人民币5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pdf

第32卷 第11期2019年11月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Vol.32ꎬNo.11Nov.ꎬ2019收稿日期 2018 ̄09 ̄03 修订日期 2019 ̄07 ̄11作者简介闫语1995 ̄ꎬ女ꎬ河南新乡人ꎬyanyu17@ mails.ucas.ac.cn.∗责任作者ꎬ张阳1983 ̄ꎬ男ꎬ山东济宁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研究ꎬzhangyang@ ucas.ac.c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677145ꎬ 21577150ꎬ 21307129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21677145ꎬ 21577150ꎬ 21307129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闫 语1ꎬ张 阳1ꎬ2∗ ꎬ张元勋1ꎬ21.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ꎬ北京 1014082.中国科学院怀柔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ꎬ北京 101408摘要 WSOC水溶性有机物广泛存在于云、雨水和大气颗粒物中ꎬ其可作为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ꎬ云凝结核影响大气热动力平衡、气候变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分析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WSOC的研究ꎬ阐述了WSOC的来源、化学组成、理化性质、污染特征等ꎬ并总结了WSOC的单分子鉴定方法.结果表明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ꎬ如GC ̄MSgas chromatography ̄massspectrometry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ꎬ高效液相色谱等ꎬ可以分析出部分低分子羧酸类和醇类ꎬ但不能检测出高分子、极性高的组分.新兴的分析检测方法ꎬ如HNMR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ꎬ氢核磁共振ꎬ可以检测出WSOC中的官能团ꎻICion chromatographyꎬ离子色谱可以较好、方便地检测出低碳有机酸类ꎻHR ̄ToF ̄AMShighresolution ̄time of flight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ꎬ高分辨时间飞行气溶胶质谱的分辨率较高ꎬ但由于其质谱谱图复杂ꎬ因此较难完整解析WSOC的结构信息ꎻ而FT ̄ICR ̄MS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ꎬ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可以与软电离结合ꎬ在尽可能获得更多分子离子峰的基础上ꎬ较多地解析出组分和结构信息ꎻEEMs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spectraꎬ三维荧光光谱根据荧光分布和强度ꎬ可检测不同种类和来源的WSOC.据此ꎬ建议今后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①结合多种检测技术全面解析WSOC的组成和结构信息. ② WSOC大气化学过程及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③ WSOC的环境与健康效应.④不同种类、复杂的水溶性有机混合物的吸湿增长机制.关键词大气颗粒物ꎻ水溶性有机物ꎻ WSOC的来源及组成ꎻ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 X1 文章编号 1001 ̄6929201911 ̄1800 ̄09文献标志码 R DOI 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19􀆰 08􀆰 04The Advances of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YAN Yu1ꎬ ZHANG Yang1ꎬ2∗ ꎬ ZHANG Yuanxun1ꎬ2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ꎬ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14082.Huairou Eco ̄Environmental Observatory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1408Abstract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 widely exist in cloudsꎬ rain droplets and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WSOC has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WSOC can affect the atmospheric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and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cloudcondensation nuclei CNNꎬ which will lead to the climate change and certain harm to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work of WSOCꎬ mainly focusing on the method of WSOC characterizationꎬ also introduc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ꎬ physical and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WSOC. Trad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s include GCMS and HPLC. These methods cananalyze low molecular compounds including carboxylic acids and alcoholsꎬ but cannot effectively detect high molecular and polarcomponents. In recent yearsꎬ some emerging method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WSOC HNMR can identify the functionalgroups of WSOC. It is much more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to use IC to analyze the low ̄carbon organic acids of WSOC. HR ̄ToF ̄AMS andFT ̄ICR ̄MS have high resolution ratioꎬ but it is difficult to analyze the complete structure information of WSOC due to the complicatedmass spectra. EEMs can be used to detect WSOC of different types and 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bove methodsꎬ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ꎬ also proposes the studytrend of WSOC 1 Combine various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to acquire more complete information of WSOC′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molecular structures. 2 The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hemical reactions and the processes of WSOC′s formation need to be furtherstudied. 3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of WSOC should be refined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reac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the harmful compounds. 4 Further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hygroscopic growth of different complex water soluble organic mixtures is第11期闫 语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needed.Keywords particulate mattersꎻ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ꎻ composition and sources of WSOCꎻ identification method大气气溶胶中能用水作为溶剂提取出来的有机物称为WSOC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ꎬ水溶性有机物. WSOC在大气气溶胶中广泛存在ꎬ占OAorganic aerosolꎬ有机气溶胶的10%80%[1 ̄5].大气颗粒物中的WSOC小部分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自然植物排放等ꎬ而较大部分则来源于人为排放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ꎬ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氧化反应等二次转化[2ꎬ6 ̄8].城市中WSOC主要以人为来源为主. WSOC主要由含有羧基、羟基、羰基等氧化性官能团的羧酸、醛羧酸、脂肪醛、醇、苯、多肽、蛋白质等物质组成[9]ꎬ是一种由不同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各异、反应活性强的有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10].高分子有机物是WSOC的主要组成ꎬ而小分子有机物只占15%左右.但目前对WSOC的研究集中在小分子有机物部分ꎬ大部分大分子有机物尚未被检测出来.WSOC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光性ꎬ如水溶性很高的BrCbrown carbonꎬ棕碳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发色团ꎬ能够对大气能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11]ꎬ并且BrC还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极性ꎬ因此能够与各种物质结合形成凝结核并导致雾霾的爆发增长[12 ̄14]ꎬ显著降低能见度并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 WSOC通过影响大气的光化学反应、气溶胶的吸湿增长过程和CCN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ꎬ云凝结核ꎬ对大气热动力学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4]ꎬ并加剧雾霾的形成.国内外关于WSOC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浓度的时空变化、化学组分分析及CCN形成能力等方面.该研究将分析归纳国内外有关WSOC的研究ꎬ阐述WSOC的来源、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大气浓度特征等ꎬ并重点总结WSOC的单分子鉴定方法ꎬ以期为今后WSOC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1 W SOC分析方法的历史沿革国外对大气颗粒物中WSOC的研究起步较早.1978年Clark等[15]首次在美国丹佛检测出WSOCꎬ并得出WSOC占TCtotal carbonꎬ总碳的27%. 1981年Richard等[16]利用ICion chromatographyꎬ离子色谱检测分析科罗拉多的颗粒物时ꎬ发现了乙二酸. 1994年Sempere等[17]利用GC ̄M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出了东京大气颗粒物中一系列C2C9碳原子数为29的水溶性有机酸ꎬ其中C2含量最高.国内对大气颗粒物中WSOC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7年刘君峰等[18]利用PILSparticle intoliquid samplerꎬ大气颗粒物在线萃取采样装置和TOCtotal organic carbonꎬ总有机碳分析仪监测到广州市WSOC的在线浓度. 2010年霍宗权等[19]分季节采集了西安市的大气颗粒物ꎬ利用TOC分析仪测得2007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WSOC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 2、14􀆰 9、28􀆰 3、32􀆰 5 μg∕m3ꎬWSOC年均质量浓度占TOC年均质量浓度的65􀆰 1%.颗粒物中WSOC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ꎬ但由于WSOC复杂的化学组分及结构ꎬ对其来源、理化性质及导致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困难.受目前分析方法的限制ꎬ只能检测出WSOC中的一小部分组分.因此ꎬ该研究将主要对目前已知可用的WSOC分析检测方法进行综述ꎬ并总结WSOC的来源、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大气质量浓度特征.2 W SOC的分析方法2􀆰 1 WSOC总量的测定WSOC的常规提取方法是用超纯水将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进行提取ꎬ经过滤获得可溶于水的有机物ꎬ也有部分研究用极性有机溶液对其进行提取.通过TOC可以分析大气气溶胶中WSOC的质量浓度.目前最常见的WSOC定量方法是TOC液体分析法[20 ̄22]ꎬ其通过测定样品水提取液的TC和无机碳含量ꎬ由差减法获得WSOC的质量浓度.2􀆰 2 WSOC的定性分析方法2􀆰 2􀆰 1 WSOC的分离纯化与浓缩常见的WSOC分离方法有UF超滤法[23 ̄24]、SEC分子排阻色谱法[3ꎬ25]、IEC 离子交换色谱法[20]ꎬ其中ꎬ因WSOC中的主要成分为羧酸类物质ꎬ而羧酸类物质容易电离为离子ꎬ所以IEC对WSOC分离的效果较好.研究[20]表明ꎬ用IEC分离的WSOC组分占总WSOC的77%.为得到更高浓度的WSOC以便进行分析ꎬ样品水溶液需要进行一定的浓缩处理ꎬ常用的浓缩方法是旋转蒸发器法.2􀆰 2􀆰 2 WSOC单分子有机化合物的鉴定WSOC成分复杂ꎬ并且不同成分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反应活性都不相同ꎬ因此ꎬ对WSOC的定性分析非常困难[10ꎬ22].目前比较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GC ̄MS、IC、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ꎬ高效液相色谱、 FT ̄ICR ̄MS Fourier transform ion1081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32卷cyclotron resonanceꎬ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HR ̄ToF ̄AMS high resolution ̄time of flight ̄aerosolmass spectrometryꎬ高分辨时间飞行气溶胶质谱和EEMs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spectraꎬ三维荧光光谱等.2􀆰 2􀆰 2􀆰 1 GC ̄MSGC ̄MS具有较高的分辨性能[10]ꎬ可以有效分离并鉴定WSOC中的小分子有机物ꎬ因此被广泛应用于WSOC的分析.但是ꎬWSOC含有羧基、羰基、醛基等极性官能团[9]ꎬ并且沸点较高ꎬ因此分析前需对样品进行衍生处理[22].而衍生化需要先了解WSOC中有机物的组成ꎬ而且对衍生物的要求也很严格ꎬ因此目前用GC ̄MS对WSOC的定性分析多集中在小分子量羧酸类[25 ̄30].目前常用的衍化方法是酯化衍化法.Limbeck等[30]提出ꎬ仅使用GC ̄MS无法分析出WSOC提取物中的全部化学组分ꎬ在使用GC ̄MS前ꎬ先使用固相萃取法SPE对WSOC进行分离ꎬ留在萃取小柱中的为极性较低的组分ꎬ包括单羧酸C8 18、醇类C8 C18、邻二苯甲酸及其衍生物ꎬ流出小柱的为强极性的有机组分ꎬ包括二羧酸C2C9.Graham等[22]使用了两步衍生方案ꎬ即分别使用CH3ONH2和硅烷化试剂BSTFA将一些不稳定的羟基、羧基和酚类基团衍生为稳定的四甲基硅烷TMS基团.2􀆰 2􀆰 2􀆰 2 ICIC常被用来检测无机离子ꎬ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WSOC的组分分析ꎬ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IC的主要优点是无需提纯酯化ꎬ直接对滤液分析ꎬ从而可以省时省力且减少引入误差的机会ꎬ最低检测限可达110-3 mg∕L.目前ꎬ国内外分析工作者采用离子排斥色谱法HPICE分析一些低碳有机酸主要为甲酸、乙酸等.另外ꎬ使用抑制电导检测器梯度淋洗的IC也可较好地分析低分子量的羧酸.余学春等[31]采用离子色谱分析2011 2012年北京市大气中的PM2􀆰 5ꎬ并检测出了7种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和戊二酸. IC的缺点是对WSOC的分离容易受无机离子的干扰ꎬ以及有些有机酸共流导致无法分辨.2􀆰 2􀆰 2􀆰 3 HPLCHPLC也是常用于检测WSOC的方法ꎬ其缺点是不能分离检测极性高的有机物. Valeriana[32]利用改良后的阴离子交换HPLC方法ꎬ使用无机洗提液做流动相ꎬ可以检测出的组分占WSOC样品的80%左右.Graham等[21]利用HPLC结合UV 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ryꎬ紫外分光光度法分离检测出了三类化合物ꎬ分别为N中性化合物、MDA单羧酸和二羧酸和PAS聚羧酸.这三类化合物的总和约占WSOC的70%ꎬ其中ꎬMDA和PAS较多ꎬ约占WSOC的50%.用HPLC∕UV法测定的HPLCtotalN、MDA、PAS的统称质量浓度与WSOC质量浓度的相关性非常好r2 = 0􀆰 93ꎬHPLCtotal质量浓度占WSOC质量浓度的53%91%.2􀆰 2􀆰 2􀆰 4 FT ̄ICR ̄MS近年来ꎬFT ̄ICR ̄MS越来越多地用于WSOC组分分析.由于其分离的峰都较窄ꎬ因此具有较高的分辨率[33].胡凡宝[34]研究表明ꎬ串联MALDI源更适合检测芳香性较高、低O∕C0􀆰 3和中低H∕C1􀆰 5的小分子化合物ꎬ而串联ESI源则更容易检测O∕C较高的极性化合物.研究[35]表明ꎬ使用二重串级质谱联用技术ꎬ即FT ̄ICR ̄MS ̄MSꎬ可以获得更多的组分信息.由于其较高的分辨率ꎬFT ̄ICR ̄MS被用于分析组分复杂的混合物ꎬ如原油、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ꎬ其能快速得出元素组成的准确信息[36].2􀆰 2􀆰 2􀆰 5 HR ̄ToF ̄AMSHR ̄ToF ̄AMS是唯一可以用于在线测量和测定WSOC含量与化学组分的方法.该质谱仪的质量分析器是一个离子飞行管ꎬ由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加速后进入无场飞行管ꎬ并以恒定速度飞向离子接收器.离子质量越大ꎬ到达接收器所用的时间越长ꎬ离子质量越小ꎬ到达接收器所用的时间越短ꎬ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把不同质量的离子按m∕z质荷比大小进行分离.所得数据可以结合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ꎬ正定矩阵因子法分析不同来源WSOC组分的化学性质[37]ꎻ也可以用PTOFpatricle time ̄of ̄flight模式进行分析ꎬ得到关于不同化学组分颗粒物的动力学直径[38]. XU等[37]用HR ̄ToF ̄AMS检测美国东南部大气中WSOC的化学组分ꎬ并结合PMF源解析方法ꎬ分析出异戊二烯 ̄OA是WSOC的主要成分ꎬ这表明异戊二烯环氧乙二醇的气液反应是美国东南部WSOC生成的主要途径.2􀆰 2􀆰 2􀆰 6 EEMsEEMs可以通过检测WSOC中存在的一些生色团得到WSOC的荧光光谱ꎬ从而分析WSOC的成分.与普通的荧光分析方法相比ꎬEEMs能获得在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同时变化下WSOC的荧光强度信息[39 ̄40].通过获取不同来源WSOC的三维荧光光谱指纹ꎬ可以直接获得其荧光指数和性质.从标准化的EEMs光谱中可以获得WSOC的荧光性质ꎬ包括荧光2081第11期闫 语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峰位置、不同区域的RAFI regional averagefluorescence intensitiesꎬ荧光强度及一些基于不同RAFI的指数. HIXhumfication indexꎬ腐殖指数用来反映腐殖化程度ꎬBIXbiological indexꎬ生物指数用来反映微生物产生WSOC的新鲜度ꎬFIfluorescenceindexꎬ荧光指数用来反映WSOC微生物来源的可能性并检测不同有机质的前体物ꎬ这些指数均可为WSOC的来源提供信息.利用PARAFAC parallelfactor analysisꎬ平行因子分析可以得到WSOC中HULIShumic ̄like substancesꎬ类腐植酸、PLOM类蛋白质有机物和微生物产物类的化学组成信息.CHEN等[41]用EEMs和HR ̄AMS high resolution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ꎬ高分辨气溶胶质谱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城市、森林和海洋气溶胶中WSOC.平行因子结果表明ꎬ不同类型的WSOC中均大量存在HULIS和PLOMꎬ可将其分为三类HULIS ̄1广泛存在于不同环境中ꎬ含较多过氧化的结构ꎻHULIS ̄2仅存在于陆地气溶胶中ꎬ含较多低氧化的结构ꎻPLOM则主要存在于海洋气溶胶中[41].然而ꎬ目前EEMs仍存在PARAFAC中噪音和建模转换干扰因素难以消除的问题.2􀆰 2􀆰 2􀆰 7 其他分析方法利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检测WSOC的手段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势.如Decesari等[20ꎬ22]将HNMR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ꎬ氢核磁共振与GC ̄MS、HPLC相结合ꎬ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利用HNMR分析ꎬ可以得到WSOC中所含的主要有机官能团Ar H、H C O、H C C􀪅􀪅 、H C信息ꎬ并且其不易受无机化合物的影响[20].将HNMR提供的官能团信息与GC ̄MS和HPLC提供的WSOC组分信息结合ꎬ可分析得出中性有机物主要包括醚和多烃基化合物ꎬ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主要包括含有羟基的脂肪酸ꎬ多元羧酸主要由脂肪族高度不饱和的多酸化合物组成.另外ꎬAppel等[42]用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法MSTA检测出了WSOC中的二元羧酸C5C7.目前ꎬWSOC中能被检测到的组分仅占4% 15%ꎬ许多组分利用当前的检测方法还不能被检测出来ꎬ如氨基酸、多烃基化合物ꎬ以及一些易挥发的一元酸、醇和酯等.3 W SOC的化学组成及其污染特征3􀆰 1 WSOC的化学组分WSOC由一系列分子结构复杂、物理性质各异、反应活性强的有机物组成[10].目前已知的WSOC组分有羧酸、醛羧酸、脂肪醛、醇、糖、糖酐、芳香酸、苯、胺、氨基酸、有机氮、有机硫等[9]ꎬ其组分组成中多数含有一些强氧化基团ꎬ并且大部分组分含有两种以上官能团ꎬ如 COOH、 COH、 C 􀪅􀪅 O、 COC 、CNO2、 CONO2、 CNH等[2]ꎬ其中羧酸类包括一元和二元羧酸、酮酸等是WSOC中最主要的一类有机物[43 ̄44].另有研究[45]表明ꎬ由多个官能团组成的有机物的蒸汽压较低ꎬ因此大气中的WSOC更倾向于分配在颗粒相中. Decesari等[20]将WSOC分为中性有机物醇和醚类ꎬ一元、二元有机羧酸ꎬ多元有机羧酸[20]三大类ꎬ其总质量浓度可达WSOC质量浓度的87%.目前ꎬ受仪器的限制大多只能检测出小分子量的WSOC[26 ̄29ꎬ46]ꎬ而有研究[3ꎬ20ꎬ25ꎬ47 ̄48]表明ꎬ小分子化合物通常只占WSOC的15%左右ꎬWSOC中很大一部分由高分子量的化合物组成ꎬ其性质与腐殖质相似.因此ꎬ对WSOC中的大分子化合物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另外ꎬ不同来源WSOC的化学组分也不同.如生物质燃烧烟气中的WSOC包括高分子量的烃类、酮类、酸类、醇类、固醇类[49]ꎬ其中左旋葡萄糖可以作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标志物ꎻ春季植物开花和冬季植物腐烂等生物活动排放的WSOC则含有大量糖醇类有机物[22]ꎻ通过前体物的光化学氧化过程形成的WSOC多为分子量较小的烃类、酸类和醇类等有机物[21].3􀆰 2 WSOC的污染特征一般情况下ꎬ大气中WSOC的质量浓度在夏季和秋季较高.原因可能是ꎬ随温度的升高ꎬ生成WSOC的光化学反应速率也相应增加.冬季和春季WSOC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13]和燃煤排放[2]. WSOC的质量浓度变化也与湿沉降有很大的关系.研究[13]表明晴天的WSOC质量浓度高于雨天ꎬ这与湿沉降的冲刷作用有关ꎻ晴天的日照较强ꎬ较多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WSOC的质量浓度增加.由于白天的日照强度较高且污染源排放较多ꎬ大气中WSOC的质量浓度一般高于夜晚.WSOC中不同组分物质的碳链长度不同ꎬ如羧酸类物质中C1和C2占主要地位ꎬ而碳原子较多的有机羧酸浓度非常低ꎻ在醛类物质中ꎬ除甲醛和乙醛外ꎬC3C6的醛类物质浓度较高[50].不同地区的WSOC质量浓度水平有较大差异.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各种工业活动的增加ꎬ我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大气中WSOC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由表1可见2011年冬季北3081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32卷表1 不同城市颗粒物中W SOC质量浓度水平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WSOC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cities地点时间WSOC质量浓度∕10-6 mg∕L WSOC∕TOC1 ∕%数据来源中国北京市西安市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西安市黄河三角洲海南省常州市济南市日本札幌美国亚特兰大美国科罗拉多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南波罗的海韩国印度2014年8􀆰 6 45􀆰 9文献[51]2013年冬季19􀆰 8 49文献[2]2013年冬季9􀆰 3 31文献[52]2011年冬季15 50文献[53]2013年冬季31􀆰 3 53文献[2]2009年秋季5􀆰 1 28文献[54]2013年冬季6􀆰 6 53文献[2]2012 2013年4􀆰 1 38文献[55]2011年冬季4􀆰 5 43文献[53]2013年冬季6􀆰 5 58文献[2]2013年4􀆰 9 43􀆰 5文献[56]2014年5􀆰 90 44􀆰 3文献[57]2008年夏季11􀆰 55 60􀆰 22文献[58]2013年夏季3􀆰 09 56􀆰 39文献[59]2005 2006年冬季6􀆰 2 57文献[53]2017年春季7􀆰 63 71􀆰 75文献[60]2015年夏季5􀆰 2 60文献[61]2015年冬季8􀆰 3 49文献[61]2011年夏季1􀆰 1 24文献[54]2011年秋季1􀆰 8 48文献[54]2004年夏季2􀆰 3 59文献[4]2016年0􀆰 348 90文献[62]2015年春季1􀆰 14 30􀆰 2文献[63]2015年夏季1􀆰 22 32􀆰 1文献[63]2015年秋季1􀆰 09 32􀆰 4文献[63]2016年3􀆰 6 65􀆰 8文献[64]2011年3􀆰 25 49文献[65]2015年夏季2􀆰 6 70文献[66]2015年冬季3􀆰 1 63文献[66]2015年15􀆰 6 80文献[67]注 1为WSOC与TOC质量浓度之比.京市大气颗粒物中WSOC的质量浓度约是日本札幌的10倍ꎻ就中国各城市来说ꎬ北京市和西安市等北方城市的WSOC质量浓度略高于广州市、上海市等南方城市.不同地区由于污染来源组成不同ꎬWSOC占PM2􀆰 5及TOC的比例也不同ꎬ一般来说颗粒物中WSOC的占比越高ꎬ说明大气中的二次污染越严重.4 W SOC的理化性质WSOC具有一定的吸光性.吴一凡等[11]研究表明ꎬ在波长为405、532和781 nm处ꎬ深圳市大气中WSOC对PM2􀆰 5光吸收的贡献分别为7􀆰 6%、10􀆰 6%和5􀆰 8%ꎬ说明WSOC对PM2􀆰 5光吸收性质的影响较大.WSOC中有一些发色团具有吸光性ꎬ其通过直接影响太阳和地面辐射的传输、云的形成和微物理变化ꎬ从而间接影响气候变化[68].尽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BrC仅占人为颗粒物排放量的1􀆰 1% 2􀆰 5%[5]ꎬ但其引发的消光效应很大.由于WSOC中具有吸光能力的分子浓度很低ꎬ并且BrC的化学组成较为复杂ꎬ识别BrC发色团这一任务仍较难进行[69]. BrC的来源也很复杂ꎬ生物质燃烧、 SOA secondary organicaerosolꎬ二次有机气溶胶或云滴中的反应都能产生BrC.研究[70]表明ꎬ用LC ̄UV∕Vis ̄ESI∕HRMS液相色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 ̄电离子喷雾高分辨质谱联用方法在烟雾箱模拟产生的SOA中测到了BrC中的15种生色团ꎬ其中硝基苯酚类物质是主要的生色团.4081第11期闫 语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CHEN等[41]结合EEMs和HR ̄AMS方法研究得出ꎬ在WSOC中含O和N原子的化合物如硝基芳香烃对气溶胶中WSOC总吸光性的贡献最大.WSOC不仅能影响能见度ꎬ由于其亲水性和极性ꎬ还能影响气溶胶的吸湿性和作为CCN的能力[14ꎬ59ꎬ71]. WSOC还能广泛地参与气溶胶和云中复杂的甚至未知的液相或非均相反应ꎬ从而改变大气的辐射平衡并影响地球的水圈循环[72].由于WSOC极强的吸水性ꎬ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可有效地吸水ꎬ对城市中灰霾的形成影响较大.对于WSOC与CCN活性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吸湿生长因子、云滴动力学和不同组分的非均相反应机理方面. Akua等[73]将液滴测量技术 连续流热梯度CCN计数器与IC和TOC联用得出ꎬWSOC中吸湿性强的组分被包含在云滴中ꎬ而吸湿性较弱的组分则留在间隙空气中的结论.研究[73]表明ꎬWSOC对CCN的液滴生长速率影响不大.5 W SOC的来源5􀆰 1 WSOC的一次来源WSOC的一次来源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生物质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ꎬ其燃烧产生的烟气气溶胶几乎都是水溶性的ꎬ因此生物质燃烧和森林火灾也是WSOC重要的一次来源[71]. LIU等[74]研究发现ꎬ广州市大气气溶胶中有2∕3的WSOC来自生物质燃烧.DU等[75]研究表明ꎬ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率达58􀆰 0%.机动车排放也是WSOC重要的一次来源ꎬ其排放物中包括大量的有机酸和醛类. Park等[76]使用PMF模型对2011 2013年道路两旁的WSOC进行源解析ꎬ结果表明冬季机动车来源对WSOC的贡献最大ꎬ而夏季生物质燃烧对WSOC的贡献最大.此外ꎬ燃煤和餐饮也是WSOC不可忽略的一次来源[2].5􀆰 2 WSOC的二次来源WSOC可通过VOCs的光化学氧化反应二次形成. Kondo等[12]研究表明ꎬ东京的SOA中88%29%为WSOC. ZHENG等[59]研究表明ꎬ2013年夏季黄河三角洲大气中的WSOC大多由光化学氧化反应二次形成. ZHANG等[2]利用HR ̄AMS并结合放射性14 C检测法发现ꎬ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是北京市和上海市SOA的重要来源.并且通过对比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与美国的源解析结果得出ꎬ在东亚和西亚地区化石燃料燃烧对WSOC的贡献更大ꎬ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WSOC的前体物包括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8]ꎬ以及生物类有机排放物异戊二烯[7]、芳香族化合物[6]等.叶招莲等[77]将能形成WSOC的前体物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源ꎬ如生物排放的VOCs如异戊二烯、α ̄蒎烯、绿叶挥发物等ꎻ第二类是生物质燃烧的产物ꎻ第三类是自然源和人为源排放的VOCs在气相中的氧化产物ꎬ如乙二醛、甲基乙二醛、羟基乙二醛、丙酮酸和甲基乙烯基酮等ꎻ第四类是气相O3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极低挥发性有机二聚体.研究[78]表明ꎬ甲基乙二醛、乙二醛等VOCs的液相光化学反应是乙二酸、甲酸、乙醛酸的重要来源. VOCs经过气态均相反应和光化学反应ꎬ成云过程中的液相反应ꎬ以及气固非均相光化学反应等途径生成WSOCꎬ其中酸催化条件下的非均相反应被认为是形成WSOC最为重要的途径. ZHENG等[59]认为气溶胶酸度对WSOC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008年Hennigan等[79]研究表明ꎬ当相对湿度高于70%时ꎬ颗粒物中的WSOC浓度迅速上升ꎬ其气液分配系数远超过了理论亨利系数.又有研究[80]表明ꎬ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ꎬ水相反应能消耗已溶解的WSOCꎬ同时也能生成新的WSOC氧化产物ꎬ导致液相WSOC浓度迅速上升.但目前关于WSOC二次形成的机理仍较缺乏.6 结论与展望a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ꎬ如GC ̄MS、HPLC等ꎬ可以分析出部分低分子羧酸类和醇类ꎬ但不能检测出高分子、极性高的组分.新兴的分析检测方法ꎬ如HNMR可以检测出WSOC中的官能团ꎻIC可以较好、方便地检测出低碳有机酸类ꎻHR ̄ToF ̄AMS的分辨率较高ꎬ但由于其质谱谱图复杂ꎬ导致较难完整解析WSOC的结构信息ꎻ而FT ̄ICR ̄MS可以与软电离结合ꎬ在尽可能获得更多分子离子峰的基础上ꎬ较多地解析出组分和结构信息ꎻEEMs根据荧光分布和强度ꎬ可检测不同种类和来源的WSOC.b WSOC的完整分子结构未知.现有技术只能分析出小部分小分子、低极性的有机组分ꎬ然而还有大部分的分子组分未被检测出来.因此需结合多种检测技术全面解析WSOC的组成和结构信息.c不同的气象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氧化能力对WSOC污染特征产生的影响ꎬ以及WSOC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d WSOC的环境与健康效应仍需研究. WSOC在大气气溶胶中含量丰富ꎬ并且均集中分布在小粒径部分ꎬ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较大. WSOC对CCN的影响ꎬ以及其产生内源和外源性大气活性氧物质的能力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e不同种类、复杂的水溶性有机混合物的吸湿增长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ꎬ这对WSOC作为有效5081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32卷CCN物质并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和大气热动力平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 DUARTE RꎬSANTOS EꎬPIO Cꎬet al.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features of water ̄soluble organic matter from atmospheric aerosolswith those of aquatic humic substances [ J ]. AtmosphericEnvironmentꎬ2007ꎬ41378100 ̄8113.[ 2 ] ZHANG Yanlinꎬ ELHADDAD Iꎬ HUANG Rujijnꎬ et al. Largecontribution of fossil fuel derived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to watersoluble organic aerosols in winter haze in China[J].AtmosphericChemistry and Physicsꎬ2018ꎬ1864005 ̄4017.[ 3 ] ZAPPOLI SꎬANDRACCHIO AꎬFUZZI Sꎬet al.Inorganicꎬorganicand macromolecular components of fine aerosol in different areas ofEurope in relation to their water solubility [ J ]. AtmosphericEnvironmentꎬ1999ꎬ33172733 ̄2743.[ 4 ] WEBER R JꎬSULLIVAN A PꎬPELTIER R Eꎬet al.A study of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formation in the anthropogenic ̄influencedsoutheastern United S

注意事项

本文(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pdf)为本站会员(江山易美)主动上传,环境100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环境100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 环境100文库版权所有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6041442号-6

收起
展开